專利名稱:一種無紡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織機械的配件,尤其涉及一種無紡針。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無紡針是用于密實布料纖維的專用針。許多無紡針組成密集的針陣,在布料上高速地上下穿刺,使布料纖維互相交纏,并將經線與緯線上的絨毛擠壓并頂入到布料的背面。現有技術中的無紡針包括針桿和設置于針桿端部的工作段。工作段的末端設有針尖,并在工作段表面設置若干鉤齒。該無紡針垂直穿刺布料,使布料中的布料纖維互相交纏,并將經線與緯線上的絨毛擠壓并頂入到布料的背面。現有技術中的無紡針中的工作段通常為直筒型或螺旋形,并在工作段上設置大小 均一的鉤齒。直筒型的無紡針,由于多個鉤齒直線排列,在穿刺過程中,當第一個鉤齒隨機勾到布料纖維后,其后的鉤齒勾到布料纖維的概率就會明顯降低,同時該無紡針穿刺布料時的初始阻力較大,容易發生斷針的現象,從而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螺旋形的無紡針,雖然提高了鉤齒勾到布料纖維的概率,但其穿刺的初始阻力也較大,容易發生斷針的現象。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中的無紡針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紡針,其可提高該無紡針表面的鉤齒勾到布料纖維的概率,并減少其穿刺的初始阻力,提高生產效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紡針,其包括針桿段、自所述針桿段沿第一方向依次延伸出的工作段及針尖段,所述工作段包括第一局部段、第二局部段及連接所述第一局部段與第二局部段的第一漸縮錐,所述第一局部段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一鉤齒,所述第二局部段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二鉤齒,所述第一局部段的直徑大于第二局部段的直徑,所述第一鉤齒的鉤齒深度大于第二鉤齒的鉤齒深度。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無紡針為模壓針。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鉤齒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一局部段的表面,所述第二鉤齒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二局部段的表面。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局部段中的所有第一鉤齒的鉤齒深度相
坐寸O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局部段中的所有第二鉤齒的鉤齒深度相
坐寸O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漸縮錐的錐度為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針桿段與工作段之間還設有第二漸縮錐。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漸縮錐的錐度為1:6。[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針桿段遠離所述工作段的一端端部還設有一折彎部。[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中,將該無紡針的工作段設置成兩個直徑漸縮的第一局部段及第二局部段,并在第一局部段及第二局部段的表面螺旋環布設置若干第一鉤齒及若干第二鉤齒。通過這種結構,顯著地提高了該無紡針表面的鉤齒勾到布料纖維的概率,并減少了其穿刺的初始阻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無紡針一具體實施方式
中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所示的無紡針中的工作段及針尖段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請參圖I所示,圖I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無紡針一具體實施方式
中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種無紡針100,其包括針桿段10、自所述針桿段10沿第一方向201依次延伸出的工作段20及針尖段30。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工作段20包括第一局部段21、第二局部段22及連接所述第一局部段21與第二局部段22的第一漸縮錐23。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表面213環布若干第一鉤齒211,所述第二局部段22的表面223環布若干第二鉤齒221,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直徑大于第二局部段22的直徑,所述第一鉤齒211的鉤齒深度大于第二鉤齒221的鉤齒深度。其中,該無紡針100為模壓針;該第一漸縮錐23的錐度為1:6。結合參照圖2所示,該第一鉤齒211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表面213,所述第二鉤齒221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二局部段22的表面223。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局部段21中的所有第一鉤齒211的鉤齒深度相等。該第二局部段22中的所有第二鉤齒221的鉤齒深度相等。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針桿段10與工作段20之間還設有第二漸縮錐101。該第二漸縮錐101的錐度為1:6。同時,該針桿段10遠離所述工作段20的一端端部還設有一折彎部12。進一步的,該針桿段10遠離該工作段20的端部還設有一折彎部12。進一步的,靠近折彎部12附近的工作段10上設有一凹槽102。通過該折彎部12及該凹槽102可方便地使無紡針100與針刺機(未圖示)相連接。針刺機連接上千根無紡針100上下穿刺布料,以對布料進行密實處理。由于第二局部段22的直徑小于第一局部段21的直徑,所以當該無紡針100穿刺布料時,針尖端30首先刺入布料中,接著直徑較小的第二局部段22刺入布料中。首先,螺旋環布于該第二局部段22的表面223的鉤齒深度較小的若干第二鉤齒221會將布料中尺寸較小的纖維互相交纏,并將經線與緯線上的絨毛擠壓并頂入到布料的背面。然后,螺旋環布于該第一局部段21的表面213的鉤齒深度較小的若干第一鉤齒211會將布料中尺寸較大的纖維互相交纏,并將經線與緯線上的絨毛擠壓并頂入到布料的背面。通過這種結構,可明顯地減少該無紡針100穿刺布料的初始阻力,從而提高了該無紡針100生產效率。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 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1.一種無紡針(100),其包括針桿段(10)、自所述針桿段(10)沿第一方向(201)依次延伸出的工作段(20 )及針尖段(30 ), 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段(20)包括第一局部段(21)、第二局部段(22)及連接所述第一局部段(21)與第二局部段(22)的第一漸縮錐(23),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一鉤齒(211),所述第二局部段(22)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二鉤齒(221),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直徑大于第二局部段(22)的直徑,所述第一鉤齒(211)的鉤齒深度大于第二鉤齒(221)的鉤齒深度。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紡針(100)為模壓針。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鉤齒(211)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一局部段(21)的表面,所述第二鉤齒(221)螺旋環布于所述第二局部段(22)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局部段(21)中的所有第一鉤齒(211)的鉤齒深度相等。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局部段(22)中的所有第二鉤齒(221)的鉤齒深度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漸縮錐(23)的錐度為 1:6。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針桿段(10)與工作段(20)之間還設有第二漸縮錐(101)。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漸縮錐(101)的錐度為1:6。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無紡針(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針桿段(10)遠離所述工作段(20)的一端端部還設有一折彎部(1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紡針,其包括針桿段、自所述針桿段沿第一方向依次延伸出的工作段及針尖段,所述工作段包括第一局部段、第二局部段及連接所述第一局部段與第二局部段的第一漸縮錐,所述第一局部段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一鉤齒,所述第二局部段的表面環布若干第二鉤齒,所述第一局部段的直徑大于第二局部段的直徑,所述第一鉤齒的鉤齒深度大于第二鉤齒的鉤齒深度。在本實用新型中,將該無紡針的工作段設置成兩個直徑漸縮的第一局部段及第二局部段,并在第一局部段及第二局部段的表面螺旋環布設置若干第一鉤齒及若干第二鉤齒。通過這種結構,顯著地提高了該無紡針表面的鉤齒勾到布料纖維的概率,并減少了其穿刺的初始阻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D04H18/02GK202786693SQ20122042881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張洪昌 申請人:無錫市華潤環保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