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燙光機的燙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紡織印染織物后整理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燙光機的燙光裝置。
背景技術:
在紡織印染行業,通常需要在后整理工序中對織物燙光處理,藉以增進織物的表面光澤、手感和觀感等,使織物品質提升,又,如業界所知,燙光裝置是燙光機的重要裝置,而燙光輥是燙光裝置的核心部件,因為燙光輥的溫度均勻與否對織物燙光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在已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可見諸關于燙光機的燙光裝置的技術信息,典型的如發明專利公布號CN101775727A推薦有“一種利用工頻電流進行電磁和電熱發熱的燙光機燙光輥”,該專利方案通過線圈產生磁場,使燙光輥(專利稱輥體)利用電磁感應渦流產生的熱量對途經燙光輥處的織物燙光,該專利申請方案雖然可體現其說明書第0009段所稱的技術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一是整體結構較為復雜,例如除了旋轉接電裝置自身復雜的結構外還需在燙光輥(專利稱輥體)內增設一芯筒,并且將復數組線圈設置于芯筒與燙光輥之間,以及在芯筒內設置一隔熱管,并且將電容器設置于隔熱管的管腔內以及將由線圈上引出的線路(專利稱起始端導線和末端導線)與設在隔熱管內的電容器串聯后引出,因此不僅制造麻煩,而且裝配復雜;二是易出現故障而影響燙光輥的作業效率,因為一旦復數組(專利例舉了三組)線圈以及復數個電容器(專利例舉有三個)中任一線圈和/或電容器損壞會導致燙光輥無法表現出應有整體加熱效果,而當要對故障的線圈和/或電容器更換時,只能將所有線圈及電容器一并更換,甚至將整個隔熱管一并撤換,從而不僅造成停機時間冗長,而且導致設備維護使用成本增加;三是燙光輥的表面溫度(通常在170-180°C左右)難以控制。又如授權公告號CN201634889U提供有“一種燙光機用燙光輥”,該專利方案采用油與電相結合的方式對燙光棍(專利稱棍體)加熱,將電加熱管設置于燙光棍內,將燙光棍的輥軸(中空的輥軸)與旋轉接頭連接,而旋轉接頭與進油管連接,進油管與供油回路以及回油路連接。該專利方案對改善燙光輥的溫度均勻性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有失安全系其不足,因為油路機構與燙光輥之間的連接是通過旋轉接頭實現的,而旋轉接頭的密封效果普遍較為脆弱,一旦出現油液泄漏,則極易引發火災,因此這種結構的燙光輥在燙光機上的應用往往受到業界的忌避。此外,從該專利的說明書內容及其附圖可知,利用電加熱管往往難以滿足燙光輥表面溫度均勻的期望效果。并非限于上述例舉的專利文獻均是通過加熱元件(電加熱管)設置于燙光輥的輥腔(即加熱腔,以下同)內對燙光輥輥體直接加熱,因此燙光輥輥體的表面溫度難以達到期取的均勻程度,并且能耗大,使用成本高,更換維護十分麻煩,安全性差。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合理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積極而有益的設計,終于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并且在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請人廠區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顯著簡化結構而藉以方便制造裝配及其使用維護、有利于體現良好的輥面溫度均勻效果而藉以保障對織物的燙光質量和有益于將燙光輥輥體內的熱空氣循環使用而藉以體現節約能源并且進一步保障輥面溫度的均勻性和有便于保障使用安全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包括由彼此面對面設置的第一墻板和第二墻板構成的一機架;具有加熱腔的一燙光棍棍體,在該燙光棍棍體朝向所述第一墻板的一端構成有一第一輥體端蓋,在該第一輥體端蓋背對所述加熱腔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一輥體端蓋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一輥體軸頭,該第一輥體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一墻板上,在燙光棍棍體朝向所述第二墻板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棍體端蓋,在該第二棍體端蓋背對所述加熱腔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二輥體端蓋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輥體軸頭,該第二輥體軸頭轉動地支承在第二墻板上;一動力傳動裝置,該動力傳動裝置設置在所述機架的下方,并且與所述的第一輥體軸頭或第二輥體軸頭傳動連接;一用于對所述加熱腔提供高溫空氣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該熱風循環換熱機構設置在所述機架的下方,并且連接在所述的第一、第二輥體軸頭之間,其中,第一輥體軸頭具有與加熱腔相通的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而第二輥體軸頭具有與加熱腔相通的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包括第一電機、風機、熱風引入管、熱風引出管、換熱箱、第一、第二管板、進油管、出油管、一組散熱管、第一分流腔和第二分流腔,第一電機與風機固定并且由風機連同第一電機固定在換熱箱上,換熱箱設置在所述機架的下方或者設置在地坪上,該換熱箱的換熱箱出風口與風機的風機進風口配接,而風機的風機出風口與熱風引出管的一端配接,熱風引出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輥體軸頭相配合并且與所述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相通,熱風引入管的一端與換熱箱的換熱箱進風口配接,而熱風引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輥體軸頭相配合并且與所述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相通,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彼此對應,并且位于換熱箱的換熱箱腔內,一組散熱管的一端與第一管板固定,另一端與第二管板固定,第一分流腔構成于第一管板背對散熱管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的管腔相通,第二分流腔構成于第二管板背對散熱管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的管腔相通,進油管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出油口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分流腔連接,并且與第一分流腔相通,出油管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進油口連接,而另一端與第二分流腔連接,并且與第二分流腔相通。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熱風引出管的所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一密封配接頭,在該第一密封配接頭的端面上固定有一第一密封盤,所述的第二輥體軸頭探入所述第一密封配接頭內,并且由第一密封圈與第一密封配接頭之間形成密封配合;在所述熱風引入管的所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二密封配接頭,在該第二密封配接頭的端面上固定有一第二密封盤,所述第一輥體軸頭探入所述第二密封配接頭內,并且由第二密封圈與第二密封配接頭之間形成密封配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密封圈均為石墨密封墊圈。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分流腔包括第一、第二小室和一第一小室分隔板,第一小室分隔板位于第一、第二小室之間,并且將第一、第二小室彼此隔絕;所述的第二分流腔包括第三、第四小室和一第二小室分隔板,第二小室分隔板位于第三、第四小室之間并且將第三、第四小室彼此隔絕,所述的進油管的所述另一端與第一小室相通,所述的出油管的所述另一端與第三小室相通,其中第一小室經所述散熱管與所述第四小室相通,第四小室經散熱管與第二小室相通,而第二小室經散熱管與第三小室相通。在本發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散熱管的外壁上構成有散熱鰭片。在本發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加熱腔的內壁上并且圍繞加熱腔的圓周方向構成有凸起于加熱腔的內壁表面的螺旋片,螺旋片自加熱腔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本發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動力傳動裝置包括第二電機、第一、第二傳動輪和傳動帶,第二電機固定在所述機架的下方,第一傳動輪固定在第二電機的電機軸上,傳動帶的一端套置在第一傳動輪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上,第二傳動輪固定在所述第二輥體軸頭上。在本發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當所述的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均為皮帶輪時,所述的傳動帶為傳動皮帶;當所述的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均為鏈輪時,所述的傳動帶為傳動鏈條。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熱風循環換熱機構,因此相對于已有技術結構顯著簡單,不僅有利于制造安裝,而且有助于方便使用與管護;由于熱風循環換熱機構采用了油循環加熱方式,因此能使燙光輥輥體的溫度均勻而可保證對織物的燙光質量;由于由熱風循環換熱機構對燙光輥輥體的加熱腔內的熱空氣循環加熱并循環使用,因而可以顯著節約能源,并且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專利局的審查員尤其是公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將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范疇。請參見圖1,給出了并且受到圖示結構限制的包括由彼此面對面設置的第一墻板11和第二墻板12構成的一機架1,該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的下方用底梁13連接,當然,第一、第二墻板11、12之間的中部即高度方向的中部也可通過機架橫梁連接。為了便于公眾的理解,申請人在機架I上還不意了一導布棍14,導布棍14的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墻板11上,而另一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墻板12上(導布輥14呈水平狀態設置)。示出了一燙光輥輥體2,該燙光輥輥體2的長度方向是中空的,即構成有加熱腔21,在該加熱腔21的內壁上并且圍繞加熱腔21的圓周方向構成有凸起于加熱腔21的內壁表面的螺旋片211。由圖所示,螺旋片21自加熱腔2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以螺旋狀態延伸至另一端,也就是說在加熱腔21的長度方向的腔壁上均具有螺旋片211,藉由螺旋片211而可顯著改善高溫氣體對燙光輥輥體2的加熱效果,因為螺旋片211不僅能使加熱腔21內的高溫空氣處于螺旋(旋流)形態,而且能防止高溫空氣直進直出,即延長高溫空氣對加熱腔21的腔壁的加熱時間,并且還可獲得理想的溫度均勻效果。在燙光輥輥體2朝向前述第一墻板11的一端構成有一第一棍體端蓋22,在該第一棍體端蓋22背對加熱腔21的一側即朝向外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一輥體端蓋22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一輥體軸頭221,該第一輥體軸頭221通過配有第一軸承2213的第一軸承座2213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墻板11上(第一軸承座22131與第一墻板11固定),第一軸承座22131的兩側通過圖示的橡膠密封圈與第一輥體軸頭221的外壁之間保持密封,第一輥體軸頭221構成有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2211,該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2211經第一輥體端蓋22上的孔與前述加熱腔21相通。又,在第一輥體軸頭221遠離第一棍體端蓋22的一端嵌設有一第二密封圈2212,該第二密封圈2212為石墨密封墊圈,即為石墨墊圈。在燙光棍棍體2朝向前述第二墻板12的一端優選用螺釘固定有一第二輥體端蓋23,在該第二輥體端蓋23背對前述加熱腔21的一側即朝向外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二輥體端蓋23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輥體軸頭231,該第二輥體軸頭231通過配有第二軸承2313的第二軸承座23131轉動地支承在第二墻板12上(第二軸承座23132與第二墻板12固定),第二軸承座23132的兩側通過圖示的橡膠密封圈與第二輥體軸頭231的外壁之間保持密封,第二輥體軸頭231構成有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該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經第二輥體端蓋23上的孔與加熱腔21相通。又,在第二輥體軸頭231遠離第二棍體端蓋23的一端嵌設有一第一密封圈2312,該第一密封圈2312同樣為石墨密封墊圈,即石墨墊圈。申請人:在上面的描述中之所以稱在燙光輥輥體2朝向第一墻板11的一端構成有一第一棍體端蓋22,而在朝向第二墻板12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棍體端蓋23,這是因為第一輥體端蓋22優選與湯光輥輥本2的端面焊接固定,而第二輥體端蓋23形成與燙光輥輥體2可拆卸固定的關系,以便在撤去第二輥體端蓋23后對加熱腔21清潔。當然,如果將第一輥體端蓋22與燙光輥輥體2用螺釘固定,而將第二輥體端蓋23與燙光輥輥體焊接固定,那么應當視為等效性變化而依然屬于本發明方案范疇。給出了一動力傳動裝置3,在本實施例中,將動力傳動裝置3選擇了與第二輥體輥頭231傳動連接,同樣的理由也可將動力傳動裝置3與第一輥體軸頭221傳動連接。優選而非絕對限于的動力傳動裝置3的結構如下包括第二電機31、第一、第二傳動輪32、33和傳動帶34,第二電機31固定在前述機架I的下方的底梁13上,第一傳動輪32固定在第二電機31的電機軸311上,傳動帶34的一端套置在第一傳動輪3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33上,第二傳動輪33優選使用平鍵331固定在第二輥體軸頭231上。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傳動輪32和第二傳動輪33均采用多槽道的皮帶輪,而傳動帶34采用傳動皮帶。然而,如果將第一、第二傳動輪32、33改用鏈輪,并且將傳動帶34改用傳動鏈條,那么應當視為等同替換而依然屬于本發明公開的技術內容范疇。又,如果將第一、第二傳動輪32、33改用同步帶輪,并且將傳動帶34改用同步帶,則依然屬于本發明公開的技術內容范疇。在前述的第一管體軸頭221與第二管體軸頭231之間配設有或者稱連接有一用于對加熱腔21循環加熱的具有優異的節能效果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請依然參見圖1,上面已提及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包括第一電機41、風機42、熱風引入管43、熱風引出管44、外壁設有保溫層454的換熱箱45、第一、第二管板46a、46b、進油管46c、出油管46d、一組散熱管47、第一分流腔48和第二分流腔49,第一電機41與風機42固定,并且由風機42連同第一電機41固定在換熱箱45上,換熱箱45設置在伴隨于前述機架I處的地坪上,但也可將換熱箱45設置于機架I的下方的前述底梁13上,換熱箱45的換熱箱出風口 451與風機42的風機進風口 421配接,也就是說風機42在對應于換熱箱出風口 451的位置與換熱箱45固定,風機42的風機出風口 422與熱風引出管44的一端配接,而熱風引出管44的另一端與前述的第二輥體軸頭231相配合,并且與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相通,熱風引入管43的一端與換熱箱45的換熱箱進風口 452配接,而另一端與前述的第一輥體軸頭221相配合,并且與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2211相通。第一、第二管板46a、46b彼此面對面設置即彼此對應,并且位于換熱箱45的換熱箱腔453內,一組散熱管47的一端與第一管板46a固定,另一端與第二管板46b固定,第一分流腔48構成于第二管板46a背對散熱管47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47的管腔相通,第二分流腔49構成于第二管板46b背對散熱管47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47的管腔相通,進油管46c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出油口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分流腔48連接并且與第一分流腔48相通,出油管46d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進油口連接,而另一端與第二分流腔49連接,并且與第二分流腔49相通。由圖1所示,前述的第一分流腔48包括第一、第二小室481、482和一第一小室分隔板483,第一小室分隔板483位于第一、第二小室481、482之間,并且將第一、第二小室481,482彼此分隔(彼此隔斷)。前述的第二分流腔49包括第三、第四小室491、492和一第二小室分隔板493,第二小室分隔板493位于第三、第四小室491、492之間并且將第三、第四小室491、492相互隔開(即彼此隔絕)。前述的進油管46c的所述另一端與第一小室481相通,而前述的出油管46d的前述另一端與第三小室491相通。第一小室481通過對應于第一小室481的散熱管47與第四小室492相通,第四小室492通過對應于第四小室492的散熱管47與第二小室482相通,而第二小室482通過對應于第二小室482的散熱管57與第三小室491相通。為了體現優異的散熱效果,在前述的散熱管47的外壁上設有散熱鰭片471(也可稱散熱翅片)。由于前述的第一輥體軸頭221以及第二輥體軸頭231在工作狀態下是旋轉的,因此為了避免前述熱風引入管43的前述另一端的端口部位與第一輥體軸頭221之間出現干涉情形,以及為了避免熱風引出管44的前述另一端的端口部位與第二輥體軸頭231之間出現干涉情形,因此在熱風引入管43的前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二密封配接頭431,并且在該第二密封配接頭431的端面上用第二螺釘43111固定有一第二密封盤4311,第一輥體軸頭221探入第一密封配接頭431內并且借助于前述的第二密封圈2212實現與第二密封配接頭431之間的密封配合,防止高溫熱空氣向外界逃逸而浪費能源。可見,第二密封配接頭431以及第一密封盤4311與第一輥體軸頭221之間形成了一個迷宮式的密封關系,并且可保障第二密封配接頭431不對第一輥體軸頭221的旋轉產生影響。在熱風引出管44的前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一密封配接頭441,并且在該第一密封配接頭441的端面上用第一螺釘44111固定有一第一密封盤4411,第二輥體軸頭231探入于第一密封配接頭441內并且借助于前述的第一密封圈2312實現與第一密封配接頭441之間的密封配合。同樣的道理,第一密封配接頭441以及第一密封盤4411與第二輥體軸頭231之間形成了一個迷宮式的密封關系,在第二輥體軸頭231旋轉時,既可保證第一密封配接頭441的靜止狀態,又可起到防止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內的高溫空氣向外界逃逸,前述的第一輥體軸頭221同例。
申請人描述本發明的使用,當有待于燙光處理的織物從圖示的導布輥14導入并且對應到燙光輥輥體2的下方時(織物與燙光輥輥體2接觸),在動力傳動裝置3的第二電機31的工作下經第一傳動輪32、傳動帶34和第二傳動輪33使燙光輥輥體2處于旋轉狀態,燙光輥輥體2的旋轉速度約為700n/min左右。與此同時,加熱腔21內的空氣依次經第一輥體軸頭腔2211、熱風引入管43和換熱箱進風口 452引入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的換熱箱45的換熱箱腔453內,由進油管46c引入的高溫油經第一分流腔48、散熱管47和第二分流腔49直至由出油管46d回引至加熱油爐,在該過程中,油液的流向同樣呈S形,由散熱管47對換熱箱腔453內的空氣加熱,形成高溫空氣,在第一電機41使風機42工作下,換熱箱腔453內的高溫空氣依次經換熱箱出風口 451、風機進風口 421、風機出風口 422和熱風引出管44以及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進入加熱腔21,如此循環。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客觀地克服了已有技術中的欠缺,如實地完成了發明任務,并且體現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所述的技術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包括由彼此面對面設置的第一墻板(11)和第二墻板(12) 構成的一機架(I);具有加熱腔(21)的一燙光棍棍體(2),在該燙光棍棍體(2)朝向所述第一墻板(11)的一端構成有一第一棍體端蓋(22),在該第一棍體端蓋(22)背對所述加熱腔 (21)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一輥體端蓋(22)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一輥體軸頭(221),該第一輥體軸頭(221)轉動地支承在第一墻板(11)上,在燙光輥輥體(2)朝向所述第二墻板(12) 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輥體端蓋(23),在該第二輥體端蓋(23)背對所述加熱腔(21)的一側并且位于第二輥體端蓋(23)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輥體軸頭(231),該第二輥體軸頭 (231)轉動地支承在第二墻板(12)上;一動力傳動裝置(3),該動力傳動裝置(3)設置在所述機架(I)的下方,并且與所述的第一輥體軸頭(221)或第二輥體軸頭(231)傳動連接;一用于對所述加熱腔(21)提供高溫空氣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該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 設置在所述機架(I)的下方,并且連接在所述的第一、第二輥體軸頭(221、231)之間,其中, 第一輥體軸頭(221)具有與加熱腔(21)相通的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2211),而第二輥體軸頭(231)具有與加熱腔(21)相通的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風循環換熱機構(4)包括第一電機(41)、風機(42)、熱風引入管(43)、熱風引出管(44)、換熱箱 (45)、第一、第二管板(46a、46b)、進油管(46c)、出油管(46d)、一組散熱管(47)、第一分流腔(48)和第二分流腔(49),第一電機(41)與風機(42)固定并且由風機(42)連同第一電機(41)固定在換熱箱(45)上,換熱箱(45)設置在所述機架(I)的下方或者設置在地坪上, 該換熱箱(45)的換熱箱出風口(451)與風機(42)的風機進風口(421)配接,而風機(42) 的風機出風口(422)與熱風引出管(44)的一端配接,熱風引出管(4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輥體軸頭(231)相配合并且與所述第二輥體軸頭中空腔(2311)相通,熱風引入管(43) 的一端與換熱箱(45)的換熱箱進風口(452)配接,而熱風引入管(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輥體軸頭(221)相配合并且與所述第一輥體軸頭中空腔(2211)相通,第一管板(46a)和第二管板(46b)彼此對應,并且位于換熱箱(45)的換熱箱腔(453)內,一組散熱管(47)的一端與第一管板(46a)固定,另一端與第二管板(46b)固定,第一分流腔(48)構成于第一管板(46a)背對散熱管(47)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47)的管腔相通,第二分流腔(49)構成于第二管板(46b)背對散熱管(47)的一側,并且與散熱管(47)的管腔相通,進油管(46c) 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出油口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分流腔(48)連接,并且與第一分流腔(48) 相通,出油管(46d)的一端與加熱油爐的進油口連接,而另一端與第二分流腔(49)連接,并且與第二分流腔(49)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熱風引出管(44)的所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一密封配接頭(441),在該第一密封配接頭(441)的端面上固定有一第一密封盤(4411),所述的第二輥體軸頭(231)探入所述第一密封配接頭(441)內,并且由第一密封圈(2312)與第一密封配接頭(441)之間形成密封配合;在所述熱風引入管(43) 的所述另一端構成有一第二密封配接頭(431),在該第二密封配接頭(431)的端面上固定有一第二密封盤(4311),所述第一輥體軸頭(221)探入所述第二密封配接頭(431)內,并且由第二密封圈(2212)與第二密封配接頭(431)之間形成密封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密封圈 (2312,2212)均為石墨密封墊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分流腔(48)包括第一、第二小室(481、482)和一第一小室分隔板(4583),第一小室分隔板(483)位于第一、 第二小室(481、482)之間,并且將第一、第二小室(481482)彼此隔絕;所述的第二分流腔 (49)包括第三、第四小室(491、492)和一第二小室分隔板(493),第二小室分隔板(493)位于第三、第四小室(491492)之間并且將第三、第四小室(491、492)彼此隔絕,所述的進油管(46c)的所述另一端與第一小室(481)相通,所述的出油管(46d)的所述另一端與第三小室(491)相通,其中第一小室(481)經所述散熱管(47)與所述第四小室(492)相通,第四小室(492)經散熱管(47)與第二小室(482)相通,而第二小室(482)經散熱管(47)與第三小室(491)相通。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散熱管(47)的外壁上構成有散熱鰭片(47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熱腔(21)的內壁上并且圍繞加熱腔(21)的圓周方向構成有凸起于加熱腔(21)的內壁表面的螺旋片(211),螺旋片(211)自加熱腔(21)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力傳動裝置(3)包括第二電機(31)、第一、第二傳動輪(32、33)和傳動帶(34),第二電機(31)固定在所述機架(I)的下方,第一傳動輪(32)固定在第二電機(31)的電機軸(311)上,傳動帶(34)的一端套置在第一傳動輪(32)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傳動輪(33)上,第二傳動輪(33)固定在所述第二輥體軸頭(231)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的第一傳動輪(32) 和第二傳動輪(33)均為皮帶輪時,所述的傳動帶(34)為傳動皮帶;當所述的第一傳動輪 (32)和第二傳動輪(33)均為鏈輪時,所述的傳動帶(34)為傳動鏈條。
全文摘要
一種燙光機的燙光裝置,屬于紡織印染織物后整理機械技術領域。包括機架;燙光輥輥體,其一端構成有第一輥體端蓋,在第一輥體端蓋的一側延伸有第一輥體軸頭,其另一端固定第二輥體端蓋,在第二輥體端蓋的一側延伸有第二輥體軸頭;動力傳動裝置,設在機架的下方;熱風循環換熱機構,設在機架的下方,特點熱風循環換熱機構包括第一電機、風機、熱風引入管、熱風引出管、換熱箱、第一、第二管板、進油管、出油管、一組散熱管、第一分流腔和第二分流腔。優點結構簡單,利于制造安裝,方便使用與管護;能使燙光輥輥體的溫度均勻而保證對織物的燙光質量;節約能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D06C15/08GK103015109SQ20121055333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許捷愷, 代勇 申請人:蘇州博杰思達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