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針織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電腦針織橫機是通過機頭沿著前后針床左右往復橫移進行編織,機頭中的前針床編織組件及后 針床的編織組件不僅都設計成左右對稱,而且前針床編織組件與后針床的編織組件還彼此前后對稱。因此已經公開的有關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或三角機構的文件,通常只給出前針床編織組件的構型與配置插圖。專利號為ZL200820031334. 5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電腦針織橫編機的三角機構,該電腦針織橫編機前針床三角機構的機件構型與配置如圖7所示。在針床的針槽中,自上而下安插著挺針片318及織針319。在機頭的前三角底板31上配置著左水平三角32L及右水平三角32R、左挺針片護衛三角33L及右挺針片護衛三角33R、左挺針片導向三角34L及右挺針片導向三角34R、左織針復位三角35L及右織針復位三角35R、左護針三角36L及右護針三角36R、左挺針片限位三角37L及右挺針片限位三角37R、左起針三角38L及右起針三角38R、左接圈三角39L及右接圈三角39R、左挺針三角310L及右挺針三角310R、左彎紗三角311L及右彎紗三角311R、四個電子選針器312、移圈三角313、第一接針斜面313a及第二接針斜面313b、左挺針片接圈三角314L及右挺針片接圈三角314R、中護針三角315、選針集圈三角316 ;其中,左織針復位三角35L及右織針復位三角35R、左起針三角38L及右起針三角38R、左接圈三角39L及右接圈三角39R、左挺針三角310L及右挺針三角310R,可以垂直于三角底板31做進出運動;左彎紗三角311L及右彎紗三角311R可以平行于三角底板31斜向上下移動;除了上述活動三角外,其余三角及電子選針器均固定在三角底板31上。當該電腦針織橫編機的的機頭左行時,若四個電子選針器312中的最左邊的一個選針器工作,則使所選中的挺針片318的挺針片片踵318a露出針床,此時移圈三角313埋入三角底板31,左挺針片接圈三角314L將挺針片片踵318a推到左起針三角38L,再推到左挺針三角310L,從而使挺針片318推動織針319上升至退圈高度;之后,織針針踵319a經中護針三角315、右彎紗三角311R、右護針三角36R的作用使織針319下降,完成彎紗成圈編織;挺針片318在織針319的作用下,其挺針片片踵318a沿著右挺針片限位三角37R、右挺針片護衛三角33R、右挺針片導向三角34R運動,使挺針片318回復到初始位置。粗實線A與B分別表示成圈編織時挺針片片踵318a以及織針針踵319a的運動軌跡。上述編織系統的不足之處在于當前后針床的織針進行雙面編織時,由于前針床左彎紗三角311L及右彎紗三角311R與后針床左彎紗三角及右彎紗三角彼此前后對稱,從而使前后針床的織針同步彎紗成圈;這種同步彎紗成圈方式,紗線在運動過程中要繞過前后兩個針床的織針,經過的織針數較多,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彎紗張力,特別是編織正反面結構平衡的織物并采用強力較低、摩擦系數較大、彎曲剛度較高的紗線時,很容易發生斷紗和破洞等織疵;此外,較大的彎紗張力還增加了機頭往復運動時的阻力,加快了成圈機件的磨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前針床及后針床部分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 前后不對稱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本發明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由下列三部分機件組成第一部分包括安插在前針床及后針床針槽中的織針、挺針片、壓片和選針片;第二部分為配置在機頭前三角底板上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包括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彎紗三角及右彎紗三角、左護針三角及右護針三角、起針三角、左回針三角及右回針三角、左壓片護衛三角及右壓片護衛三角、左選針片護衛三角及右選針護衛三角、左電子選針器及右電子選針器、左預選針三角及右預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導向三角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左再選針三角及右再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復位三角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左接圈壓板及右接圈壓板、不編織壓板、中選針片導向三角、集圈壓板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第三部分為配置在機頭后三角底板上的后針床三角組件,包括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彎紗三角一及右彎紗三角一、左彎紗三角二及右彎紗三角二、左護針三角一及右護針三角一、左護針三角二及右護針三角二、左滯后彎紗三角及右滯后彎紗三角、左護針三角三及右護針三角三、起針三角、左回針三角一及右回針三角一、左回針三角二及右回針三角二、左壓片護衛三角及右壓片護衛三角、左選針片護衛三角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左電子選針器及右電子選針器、左預選針三角及右預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導向三角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左再選針三角及右再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復位三角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左接圈壓板及右接圈壓板、不編織壓板、中選針片導向三角、集圈壓板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本發明所述的織針、挺針片、壓片和選針片的構型以及在針槽中的配置和運動為織針處于最高位置;挺針片位于織針的下方,挺針片的上端與織針下部的凹口鑲嵌,使織針與挺針片組合成一體,挺針片具有挺針片片踵;壓片位于挺針片的下部的外側,壓片的上部具有壓片片踵,壓片的下部內側具有三個定位凹口 ;選針片位于壓片的外側,選針片具有上片踵、選針齒、推壓片踵以及下片踵;織針、挺針片、壓片和選針片受前針床及后針床三角組件中有關機件的控制可以在針槽中上下移動,移動過程中,通過壓片的三個定位凹口,壓片的壓片片踵處于不同的位置。本發明所述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及后針床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都相對于中心線呈左右對稱。前針床及后針床三角組件中,前針床的左彎紗三角及右彎紗三角與后針床的左彎紗三角一及右彎紗三角一、左彎紗三角二及右彎紗三角二不對稱地設置;前針床的左護針三角及右護針三角與后針床的左護針三角一及右護針三角一、左護針三角二及右護針三角二、左滯后彎紗三角及右滯后彎紗三角、左護針三角三及右護針三角三不對稱地設置;前針床的左回針三角及右回針三角與后針床的左回針三角一及右回針三角一、左回針三角二及右回針三角二不對稱地設置;除了前后不對稱的機件外,前針床及后針床其它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均彼此前后對稱。前針床及后針床部分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前后不對稱,其目的是通過這些組件的位置變換以及配合,實現前后織針的同步成圈及滯后成圈。本發明所述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可以分為固定和活動機件兩種,其中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護針三角及右護針三角、起針三角、左回針三角及右回針三角、左壓片護衛三角及右壓片護衛三角、左選針片護衛三角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左電子選針器及右電子選針器、左預選針三角及右預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導向三角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左選針片復位三角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不編織壓板、中選針片導向三角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均固定于前三角底板;左彎紗三角及右彎紗三角可以平行于前三角底板斜向上下移動;左再選針三角及右再選針三角可以垂直于前三角底板交替地做進出運動,即一個埋入前三角底板時另一個伸出前三角底板;左接圈壓板及右接圈壓板和集圈壓板可以垂直于前三角底板做進出運動,即埋入前三角底板或伸出前三角底板。本發明所述的后針床三角組件,也可以分為固定和活動機件兩種,其中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護針三角一及右護針三角一、左護針三角三及右護針三角三、起針三角、左回針三角二及右回針三角二、左壓片護衛三角及右壓片護衛三角、左選針片護衛三角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左電子選針器及右電子選針器、左預選針三角及右預選針三角、左選針片導向三角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左選針片復位三角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不編織壓板、中選針片導向三角和中部針片護衛三角,均固定于后三角底板;左彎紗三角一及右彎紗三角一、左彎紗三角二及右彎紗三角二、左滯后彎紗三角及右滯后彎紗三角,可以平行于后三角底板斜向上下移動;左彎紗三角二及右彎紗三角二、左護針三角二及右護針三角二、左回針三角一及右回針三角一、左接圈壓板及右接圈壓板和集圈壓板,可以垂直于后三角底板做進出運動,埋入后三角底板或伸出后三角底板;左再選針三角及右再選針三角可以垂直于后三角底板交替地做進出運動,一個埋入后三角底板則另一個伸出后三角底板。本發明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當機頭沿著固定平型的前后針床左右往復橫移時,機頭上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和后針床三角組件作用于各自針床針槽中的對應機件,完成各種編織動作。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結構設計合理,使電腦針織橫機在編織不同織物結構時,可以采用滯后成圈或同步成圈方式,以充分發揮編織系統的最佳編織性能。當編織正反面結構平衡的雙面織物(如1+1羅紋組織、2+2羅紋組織、畦編組織等)時,采用前針床織針先彎紗成圈接著后針床織針再彎紗成圈的滯后成圈方式,可以減少紗線繞過織針的數量,從而降低彎紗張力,有利于強力較低紗線的使用,避免斷紗和破洞等織疵的發生,并可減小機頭往復運動時的阻力和成圈機件的磨損。當編織正反面結構不平衡的雙面織物(如提花組織等)時,由于前針床的織針是根據花型選針編織,未被選中不參加編織的織針不能分紗給后針床的織針;若仍舊采用滯后成圈方式,會導致后針床的某些織針不能從前針床織針的彎紗成圈中轉移紗段,造成彎紗張力增大、斷紗和破洞等織疵的發生;因此采用前后針床織針同步成圈方式,可以確保編織過程的順利進行和織物質量。
圖I是本發明的組成機件及其構型與配置圖。圖2是本發明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第一次選針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同步彎紗成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后針床的織針滯后于前針床的織針彎紗成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集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的前針床移圈后針床接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圖7是現有技術的一種電腦針織橫機三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明的限定。如圖I所示的本發明的組成機件及其構型和配置圖,其中上半部分為后針床編織組件,下半部分為前針床編織組件。當機頭左右往復橫移運動時,可以實現如下編織動作同步成圈、滯后成圈、集圈、不編織、移圈和接圈。
具體實施方式
與電子選針器是否選針、機頭三角底板上活動機件的進出位置及其對針槽中機件的作用有關。無論進行何種編織動作,前針床及后針床中的選針片4都需要經過兩次選針。選針片4朝向編織系統左右兩側移動,其選針齒4b經過左電子選針器14L或右電子選針器14R、左電子選針器14’L或右電子選針器14’R,為第一次選針;選針片4朝向編織系統中央移動,其選針齒4b經過左電子選針器14L或右電子選針器14R、左電子選針器14’L或右電子選針器14’R,為第二次選針。借助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右電子選針器14R、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右電子選針器14’R對選針片4的選中與未選中,以及左預選針三角15L、右預選針三角15R與左預選針三角15’ L及右預選針三角15’ R、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R與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 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 R、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右再選針三角17R與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右再選針三角17’R、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R與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R、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與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對選針片4的下片踵4d的作用,可使前針床及后針床中的選針片4處于不上升(第一次選針未選中)、上升一級(第一次選針選中,第二次選針未選中)和上升二級(第一和第二次選針均選中)三種高度;通過選針片4的推壓片踵4c推升壓片3以及壓片3上的三個定位凹口 3b,對應地使壓片3的壓片片踵3a處于L、M和H三個位置。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L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13R與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 L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13’ R、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與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作用于選針片4的上片踵4a,使被選中上升的選針片4回復原位。前針床及后針床中的左壓片護衛三角12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R、左壓片護衛三角12’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R,作用于前針床及后針床中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使處于H或M位置的壓片3下降到L位置。如圖2所示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第一次選針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其中下半部分前三角組件配置圖中的三條粗實線,自下而上分別表示選針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以及壓片3的壓片片踵3a的運動軌跡;上半部分后三角組件配置圖中的三條粗實線的含義與下半部分的相似。假定機頭向右運動,前針床及后針床進行第一次選針,此時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分別埋入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的尾部在經過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時被向針槽外推出,使選針片4的下片踵4d伸出針槽。若選針片4被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左電子選針器14L’選中,則選針片齒4b不受壓,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針槽,之后前針床及后針床的下片踵4d被左預選針三角15L及左預選針三角15L’推升一級,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再將處于L位置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推升至M位置;若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未被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左電子選針器14L’選中,則選針片齒4b受壓,使下片踵4d埋入針槽,隨后選針片4不受左預選針三角15L及左預選針三角15L’的作用上升,因此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保持在L位置。未被選中的選針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以及壓片3的運動軌跡如圖中粗虛線所示。如圖3所示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同步彎紗成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其中下半部分前三角組件配置圖中的四條粗實線,自下而上分別表示選針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壓片3的壓 片片踵3a、挺針片2的挺針片片踵2a的運動軌跡;上半部分后三角組件配置圖中的四條粗實線的含義與下半部分的相似。假定機頭向左運動進行第二次選針,此時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分別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選針被選中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被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左電子選針器14L’第二次選中,即選針片齒4b不受壓,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針槽,接著下片踵4d受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的作用再上升一級,從而將處于M位置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壓片片踵3a在經過壓板時不受作用,使前針床及后針床的挺針片2的挺針片片踵2a伸出針槽。若此時右彎紗三角二 8,Rb、右護針三角二 9’ Rb、右回針三角一 ll’Ra伸出后三角底板5’,則前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前針床的織針I沿著起針三角10、右彎紗三角8R和右回針三角IlR運動;后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后針床的織針I沿著起針三角10’、右彎紗三角一 8’ Ra與右彎紗三角二 8’ Rb、右回針三角一 11’ Ra與右回針三角二 11’ Rb運動;因此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同步彎紗成圈。此外,當機頭向左運動進行第二次選針時,第一次未被選中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由于未經過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的復位,即下片踵4d仍舊埋入針槽,所以不會受到左預選針三角15L及左預選針三角15L’和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的作用而上升,這樣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依然保持在L位置。接著壓片片踵3a在經過不編織壓板20及不編織壓板20’時被壓入針槽,使受壓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挺針片2的挺針片片踵2a也埋入針槽,前針床及后針床的挺針片2不能沿著起針三角10及起針三角10’上升,因此第一次未被選中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同一針槽上方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I都不編織。如圖4所示的后針滯后于前針彎紗成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上下四條粗實線表示的軌跡含義與圖3相同。假定機頭向左運動進行第二次選針,此時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分別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選針被選中的選針片4被左電子選針器14R及左電子選針器14R’第二次選中,即選針片齒4b不受壓,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針槽,接著下片踵4d受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的作用再上升一級,從而將處于M位置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壓片片踵3a在經過壓板3時不受作用,使挺針片2的挺針片片踵2a伸出針槽。若此時右彎紗三角二 8,Rb、右護針三角二 9’ Rb、右回針三角一 11’ Ra埋入后三角底板5’,則后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后針床的織針I沿著起針三角10’、右滯后彎紗三角9’ Re、右回針三角二 11’ Rb運動,而前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前針床的織針I沿著起針三角10、右彎紗三角SR、右回針三角IlR運動,因此后針床的織針I滯后于前針床的織針I彎紗成圈。從圖4可以看出,右彎紗三角SR的彎紗深度(斜向下降距離)要大于右滯后彎紗三角9’ Re的,這是為了前針床的織針I形成加長的線圈以便之后分紗給后針床的織針I彎紗成圈;此外虛線A-A’顯示,后針床的織針I開始彎紗點B略早于前針床的織針I回針結束點C,即后針床的織針I開始彎紗時前針床的織針I已經回升放松了紗線;這些措施減小了彎紗成圈過程中前針床的織針I及后針床的織針I上的紗線張力。如圖5所示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集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上下四條粗實線表示的軌跡含義與圖3相同。假定機頭向左運動進行第二次選針,此時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分別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選針被選中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4在經過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左電子選針器14L’時未被選中,即前針床及后針床的選針片齒4b受壓使前針床及后針床的下片踵4d埋入針槽,接著前針床及后針床的下片踵4d不會受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的作用而再上升一級,因此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壓片3不升降,壓片片踵3a仍處于M位置。若此時集圈壓板22及集圈壓板22’、后針床的右彎紗三角二 8,Rb、右護針三角二 9’ Rb、右回針三角 一 11’ Ra伸出對應的后三角底板5’,而左接圈壓板19L及右接圈壓板19R和左接圈壓板19’L及右接圈壓板19’R分別埋入前三角底板5、后三角底板5’,則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壓片3在經過左接圈壓板19L及左接圈壓板19’L時,其壓片片踵3a不受壓伸出針槽,使不受壓的前針床及后針床的挺針片2的挺針片片踵2a也伸出針槽,接著壓片片踵3a在經過集圈壓板22及集圈壓板22’時受壓埋入針槽,使挺針片2受壓其挺針片片踵2a也埋入針槽,因此挺針片2帶動織針I沿著起針三角10及起針三角10’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而是水平運動一段距離,接著前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前針床的織針I沿右彎紗三角SR、右回針三角IlR運動,后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后針床的織針I沿右彎紗三角一 8,Ra、右彎紗三角二8’ Rb、右回針三角一 11’ Ra與右回針三角二 11’ Rb運動,因此前針床及后針床的織針I同步集圈。如圖6所示的前針床移圈后針床接圈的走針軌跡示意圖,上下四條粗實線表示的軌跡含義與圖3相同。假定機頭向左運動進行第二次選針,此時前針床及后針床的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左再選針三角17L’分別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選針被選中的前針床的選針片4被左電子選針器14L第二次選中,將處于M位置的前針床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第一次選針被選中的后針床的選針片4在經過左電子選針器14L’時未被選中,使后針床的壓片3的壓片片踵3a仍處于M位置。若此時左彎紗三角8L斜向下移,左接圈壓板19’L、右彎紗三角二 8’Rb、右護針三角二 9’Rb、右回針三角一 ll’Ra伸出后三角底板5’,而集圈壓板22’、右接圈壓板19’ R埋入后三角底板5’,則前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前針床的織針I先沿著左彎紗三角8L的外側斜面上升,接著受移圈三角6的作用進一步上升,隨后沿著右彎紗三角SR和右回針三角IlR運動,因此前針床的織針I移圈;而后針床的壓片片踵3a在經過左接圈壓板19’ L時受壓埋入針槽,使后針床的挺針片片踵2a也受壓埋入針槽,接著壓片片踵3a在經過集圈壓板22’及右接圈壓板19’ R時釋壓伸出針槽,使后針床的挺針片片踵2a也伸出針槽,因此后針床的挺針片2帶動后針床的織針I在開始階段不沿起針三角10’上升,接著沿接圈三角V上升,隨后沿右彎紗三角二 8’ Rb、右回針三角一 11’ Ra與右回針三角二 11’ Rb運動,從而后針床的織針I接圈。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由下列三部分機件組成 第一部分包括安插在前針床及后針床針槽中的織針(I)、挺針片(2)、壓片(3)和選針片(4); 第二部分為配置在機頭前三角底板(5)上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包括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彎紗三角(8L)及右彎紗三角(8R)、左護針三角(9L)及右護針三角(9R)、起針三角(10)、左回針三角(IlL)及右回針三角(11R)、左壓片護衛三角(12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R)、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L)及右選針護衛三角(13R)、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右電子選針器(14R)、左預選針三角(15L)及右預選針三角(15R)、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R)、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右再選針三角(17R)、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R)、左接圈壓板(19L)及右接圈壓板(19R)、不編織壓板(20)、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集圈壓板(22)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 第三部分為配置在機頭后三角底板(5’ )上的后針床三角組件,包括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彎紗三角一(8’ La)及右彎紗三角一(8’ Ra)、左彎紗三角二(8’ Lb)及右彎紗三角二(8’ Rb)、左護針三角一(9’ La)及右護針三角一(9’ Ra)、左護針三角二(9’ Lb)及右護針三角二(9’ Rb)、左滯后彎紗三角(9’ Lc)及右滯后彎紗三角(9’ Re)、左護針三角三(9’ Ld)及右護針三角三(9’ Rd)、起針三角(10’)、左回針三角一(11’ La)及右回針三角一(11’ Ra)、左回針三角二(11’ Lb)及右回針三角二(11’ Rb)、左壓片護衛三角(12’ 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 R)、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 L)及右選針護衛三角(13’ R)、左電子選針器(14’ L)及右電子選針器(14’ R)、左預選針三角(15’ L)及右預選針三角(15’ R)、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 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 R)、左再選針三角(17’ L)及右再選針三角(17’ R)、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 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 R)、左接圈壓板(19’ L)及右接圈壓板(19’ R)、不編織壓板(20’)、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集圈壓板(22’)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織針(I)位于針槽中最高位置;所述的挺針片(2)位于織針(I)的下方,挺針片(2)的上端與織針(I)的下部的凹口鑲嵌,織針(I)與挺針片(2)組合成一體,挺針片(2)具有挺針片片踵(2a);所述的壓片(3)位于挺針片(2)的下部的外側,壓片(3)的上部具有壓片片踵(3a),壓片(3)的下部內側具有三個定位凹口(3b);所述的選針片(4)位于壓片(3)的外側,選針片(4)具有上片踵(4a)、選針齒(4b)、推壓片踵(4c)以及下片踵(4d)。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織針(I)、挺針片(2)、壓片(3)和選針片(4)在針槽中上下移動,移動過程中,通過壓片(3)的三個定位凹口(3b),壓片(3)的壓片片踵(3a)處于不同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及后針床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均相對于中心線呈左右對稱;前針床三角組件及后針床三角組件中,前針床的左彎紗三角(8L)及右彎紗三角(8R)與后針床的左彎紗三角一(8’ La)及右彎紗三角一(8’ Ra)、左彎紗三角二(8’ Lb)及右彎紗三角二(8’ Rb)不對稱地設置;前針床的左護針三角(9L)及右護針三角(9R)與后針床的左護針三角一(9’ La)及右護針三角一(9’ Ra)、左護針三角二(9’ Lb)及右護針三角二(9’ Rb)、左滯后彎紗三角(9’ Lc)及右滯后彎紗三角(9’ Re)、左護針三角三(9’ Ld)及右護針三角三(9’ Rd)不對稱地設置;前針床的左回針三角(IlL)及右回針三角(IlR)與后針床的左回針三角一(11’La)及右回針三角一(11’Ra)、左回針三角二(11’Lb)及右回針三角二(11’Rb)不對稱地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針床三角組件中,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護針三角(9L)及右護針三角(9R)、起針三角(10)、左回針三角(IlL)及右回針三角(11R)、左壓片護衛三角(12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R)、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L)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13R)、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右電子選針器(14R)、左預選針三角(15L)及右預選針三角(15R)、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R)、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R)、不編織壓板(20)、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均固定于前三角底板(5)。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針床三角組件中,左彎紗三角(8L)及右彎紗三角(SR)平行于前三角底板(5)斜向上下移動;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右再選針三角(17R)垂直于前三角底板(5)交替地做進出運動,一個埋入前三角底板(5)時另一個伸出前三角底板(5);左接圈壓板(19L)與右接圈壓板(19R)及集圈壓板(22)垂直于前三角底板(5)做進出運動,埋入前三角底板(5)或伸出前三角底板(5)。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針床三角組件中,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護針三角一(9’ La)及右護針三角一(9’Ra)、左護針三角三(9’Ld)及右護針三角三(9’Rd)、起針三角(10’)、左回針三角二(ll’Lb)及右回針三角二(ll’Rb)、左壓片護衛三角(12’L)及右壓片護衛三角(12’R)、左選針片護衛三角(13’L)及右選針片護衛三角(13’R)、左電子選針器(14’L)及右電子選針器(14’ R)、左預選針三角(15’ L)及右預選針三角(15’ R)、左選針片導向三角(16’ L)及右選針片導向三角(16’ R)、左選針片復位三角(18’ L)及右選針片復位三角(18’ R)、不編織壓板(20’)、中選針片導向三角(21’)和中選針片護衛三角(23’),均固定于后三角底板(5,)。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針床三角組件中,左彎紗三角一(8’ La)及右彎紗三角一(8’ Ra)、左彎紗三角二(8’ Lb)及右彎紗三角二(8’ Rb)、左滯后彎紗三角(9’ Lc)及右滯后彎紗三角(9’ Re),平行于后三角底板(5’)斜向上下移動;左彎紗三角二(8’Lb)及右彎紗三角二(8’Rb)、左護針三角二(9’ Lb)及右護針三角二(9’ Rb)、左回針三角一(11’ La)及右回針三角一(11’ Ra)、左接圈壓板(19’L)及右接圈壓板(19’R)、集圈壓板(22’),垂直于后三角底板(5’)做進出運動,埋入后三角底板(5’)或伸出后三角底板(5’);左再選針三角(17’L)及右再選針三角(17’R)垂直于后三角底板(5’)交替地做進出運動,一個埋入后三角底板(5’)時另一個伸出后三角底板(5’)。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其特征在于當機頭沿著固定平型的前后針床左右往復橫移時,機頭上的前針床三角組件和后針床三角組件作用于各自針床針槽中的對應機件,以完成編織動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針織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的電腦針織橫機編織系統;它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安插在前后針床針槽中的織針、挺針片、壓片和選針片;二是配置在機頭前三角底板上的前針床三角組件;三是配置在機頭后三角底板上的后針床三角組件。其中前針床及后針床部分三角組件的構型與配置前后不對稱,通過這些組件的位置變換以及配合,實現前后織針的同步成圈與滯后成圈以及其它編織。本發明在編織不同織物結構時,采用不同的彎紗成圈方式,以降低彎紗張力和斷紗破洞等織疵的發生率,減小機頭往復運動時的阻力和成圈機件的磨損,充分發揮編織系統的最佳編織性能。
文檔編號D04B15/36GK102851868SQ20121037275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9日
發明者劉光華, 龍海如, 趙俐 申請人:東莞市光慶針織服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