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蒸汽熨燙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蒸汽熨燙設備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適用于對不同類型的織物(fabric)進行蒸汽熨燙的蒸汽熨燙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已經公知這樣的事實,S卩,為了獲得較佳的熨燙效果,被熨燙的物品在熨燙過程期間所加熱到的溫度是依賴于該物品的織物類型進行選擇的。例如,在物品由棉制成的情況下,熨燙溫度可以相對較高,例如,在175°C左右,而當待熨燙的物品由聚酰胺或彈性蛋白酶制成時,熨燙溫度應當低得多,例如,在95°C左右,以避免燒焦該物品。[0003]在各種公開物中可以找到為了得到較佳的熨燙效果需要在熨燙某種織物類型時使用的近似熨燙溫度,這些出版物包括百科全書性的和/或指導性的互聯網網站、具有來自制造者的推薦的熨燙設備用戶手冊,以及專利公開。公開物的另一權威類別涉及國際標準化規范,包括例如來自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3758 ( ‘紡織物-使用符號的保養標簽規則’),以及源自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并由歐洲電子技術標準化委員會認可的歐洲標準EN 60311 ( ‘家用或類似用途的電熨斗-測量性能的方法’)。該ISO標準引入了針對最大熨燙溫度的紡織物(textile)保養標記。該ISO標準的紡織物保養標簽由熨燙符號內放置的一個、兩個和三個點(dot)指示。該歐洲標準將該ISO標準的推薦納入考慮,但是為了獲得改進的熨燙效果,已按下述表格中所示的那樣對溫度進行了調整[0004]標記底面(soleplate )溫度 (O )材料,例如.(I個點)95±25醋酸纖維、彈性蛋白酶、 聚酰胺、聚丙烯·· ( 2個點)130士30銅、聚酯、絲綢、三醋酸纖維、黏膠、羊毛...(3個點)175士35棉、亞麻[0005]表I[0006]因此,盡管精確溫度可能不同,但通常都承認的是物品在處于與制成其的織物特性相對應的溫度時能得到最佳熨燙。[0007]與這種見解相一致地,幾乎所有的當代家用(蒸汽)熨斗都配備有可加熱的底面, 其溫度可在約70-210°C的范圍內手動調整。為了利用這種熨斗適當地熨燙某種織物,期望用戶知道該織物的熱性質,或者至少知道織物類型和/或推薦的溫度設置,以及期望用戶在開始熨燙相應的織物之前,根據這些來調整熨斗的底面溫度。忽視推薦的底面溫度設置可能導致不滿意的熨燙效果,以及如果底面無意中超過最大推薦溫度,則甚至會對所熨燙的材料產生熱損傷。[0008]需要知道織物的熱性質以及在織物類型改變時(如果當前設置是不適當的)需要調整熨斗的底面溫度被認為是費力的且不是用戶友好的。然而,看起來這又是不同紡織物固有的不同熱性質所必然要求的。[0009]在試圖提供更加用戶友好的熨斗時,WO 2008/034693-A1公開了一種蒸汽熨斗,其包括可加熱的熨斗基座(base)、用于加熱該熨斗基座的加熱設備,以及集成的自動溫控設備,其與該加熱設備耦合并被設計為專門用于在蒸汽熨斗操作期間、以固定預先設置、手動不可改變的方式將熨斗基座的熨燙溫度保持在從180°C到190°C的恒定熨燙溫度范圍內。 W0’693教導不包括專門工業紡織物的所有紡織物(尤其是衣物和家用紡織物)可以在所述溫度范圍內進行熨燙,并獲得“非常好”的熨燙效果。據說,在物品進行干熨燙(即,無需應用蒸汽)時,仍能獲得“好”的熨燙效果。W0’693進一步建議紡織物(根據EN 60311,其具有為160°C的最大熨燙溫度(即,2點紡織物,參見表I))可以在所述180°C到190°C的溫度范圍內進行蒸汽熨燙并獲得‘良好’效果。[0010]本申請的申請人所實施的測試未能證實W0’693所做出的聲明。出于某種原因,存在嬌貴物品的保養標簽中指示有I點熨燙溫度的情況。例如,使用底面溫度為165°c的熨斗(實際上,在W0’ 693聲明的范圍之外仍然是安全的)來對I點丙烯酸衣物進行熨燙的工作(使用和不使用蒸汽均可)已導致紡織物永久僵硬這一形式的衣物損傷。事實上,測試發現即使是2點物品(諸如聚酯或羊毛的衣物)優選地不在此溫度下進行熨燙,因為這是在正常熨燙嘗試期間導致不可逆損傷的界限。在部分聚酯衣物(65%聚酯,35%棉)的情況下,熨燙會導致紡織物的僵硬,而在100%聚酯衣物的情況下,發現材料會軟化并粘到熨斗的底面。在另一測試中,在165°C底面溫度下對羊毛衣物進行干熨燙會導致易于觀察到的變色。預計在這些測試中觀察到的熱損傷在底面溫度如W0’ 693所推薦地那樣上升到 180-190°C范圍內時會更加明顯。[0011]據推測,具有過加熱底面的熨斗引起的損傷程度會隨著在異常快的節奏下沿衣物持續移動熨斗而減緩,從而基本上防止將來自底面的大量熱轉移到單片(patch)織物。然而,這種熨燙行為相當累,而且可能需要普通用戶調整其熨燙習慣。在實際意義上,由此看來,上述測試對普遍具有的觀念進行驗證,即,為了避免損傷以及獲得滿意的熨燙效果,最好根據物品的織物類型來選擇熨燙溫度。[0012]由于W0’ 693解決的問題仍未解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熨燙設備,利用該熨燙設備,不同的織物類型可以進行熨燙以獲得滿意的熨燙效果,而無需用戶響應于紡織物的切換而調節任何熨燙設置。實用新型內容[0013]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涉及一種蒸汽熨燙設備。該熨燙設備可以包括熨斗,包括提供有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的底面,和底面加熱裝置,配置用于加熱底面。該熨燙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蒸汽發生器,其包括流體地(fluidly)可連接至或連接至底面中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的可加熱蒸汽發生室。該熨燙設備還可以進一步包括控制裝置,其可操作地連接至底面加熱裝置和蒸汽發生器,以及配置用于控制蒸汽熨燙設備的蒸汽速率和底面溫度。該控制裝置可以配置用于將底面加熱到位于范圍105-145°C中的用戶不可調整溫度,以及配置用于提供至少為50克/分鐘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控制裝置配置用于將底面加熱到位于范圍 115-135°C中的溫度。[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蒸汽速率是用戶不可調整的。[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控制裝置配置用于提供位于50-70克/分鐘范圍內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001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蒸汽發生器配置用于生成溫度低于150°C的蒸汽。[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蒸汽發生器配置用于釋放壓力小于6巴的蒸汽。[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底面溫度和蒸汽速率中的至少一個是固定且不變的。[002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控制裝置包括用于記錄熨斗的運動、熨斗的位置/定向以及底面與被熨燙的織物之間的接觸中的至少一個的傳感器,以及其中控制裝置配置用于在來自傳感器的信號反映底面未與被熨燙的織物接觸時,暫停蒸汽的釋放或者減小蒸汽速率。[002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該蒸汽熨燙設備進一步包括容納蒸汽發生器的基座單元,該熨斗柔性地連接至基座單元,并且熨斗可相對于基座單元獨立地移動。[002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方式,蒸汽發生器并入熨斗中。[002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基于與流行觀點極其不同的研究,S卩,可以利用通用的溫度和蒸汽設置針對各種各樣的織物類型達到滿意的熨燙效果。為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將相對較低的不可手工調整的底面溫度與相對高的最小蒸汽速率相結合。[0024]將底面溫度范圍的下限105°C選擇得足夠高,以避免蒸汽從底面中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中釋放時的蒸汽凝結。凝結優選地應被避免,因為其將因滴水導致臨時濕污潰和 /或引起水斑點。上限145°C是從織物安全的角度選擇的,并且足夠低,以防止嬌貴物品的燒焦或其他損傷。具體針對具有I點溫度指示的物品,可能落在I點溫度范圍(參考表I) 之外的溫度上限的安全性通過來自底面的大量蒸汽流的恒定釋放得到保證。(125±20) V 的溫度范圍可以縮小至(125±10)°C,以增強上述效果以及使得熨斗的性能在不標準熨燙條件下(例如,涉及可能臨時將底面溫度冷卻至約100°C的較厚、較涼且導熱的物品)更加魯棒和安全。已經發現,處于這些范圍中心、為125°C的溫度能夠提供較好的效果,如下文更詳細討論的。[0025]已經發現能夠一貫地提供可接受熨燙效果的最小時間平均蒸汽速率是約50克/ 分鐘。至少針對某些紡織物,較高的蒸汽速率可以改善熨燙效果,但是高于70克/分鐘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并不能進一步明顯改善熨燙效果。[0026]與熨燙設備的蒸汽速率關聯使用的術語‘時間平均’意在包括兩個實施方式,其展示出連續或恒定的蒸汽釋放,以及不連續的或隨時間變化的蒸汽釋放。對于第一類別,時間平均蒸汽速率可以典型地與瞬時蒸汽速率相同。然而,對于第二類別中的實施方式,并不是這樣。蒸汽系統熨斗可以例如配置用于間斷地以遠大于70克/分鐘的峰值速率釋放蒸汽, 而其時間平均蒸汽速率仍會落入50-70克/分鐘的范圍內。例如,系統熨斗可以配置用于以20秒的重復周期釋放蒸汽,每個周期包括以240克/分鐘的速率釋放蒸汽的5 (連續) 秒,之后是在其間不會釋放蒸汽的15秒。這種機制將時間平均蒸汽速率設為60克/分鐘。 出于確定熨斗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的目的,通常可以在60秒或少于60秒的時段上對蒸汽速率求平均,這取決于蒸汽釋放模式是否表現出了周期性,以及如果表現出了周期性,則取決于所涉及的時間段。[0027]注意,特定的最小蒸汽速率僅在將熨燙設備用于實際熨燙時適用。即,控制裝置可以包括用于記錄熨斗的運動、熨斗的位置/定向以及底面與被熨燙的織物之間的接觸中的至少一個的傳感器,以及附加地控制裝置配置用于在來自傳感器的信號反映底面未與被熨燙的織物接觸時(即,未用于實際熨燙),調整(具體地,暫停或減小)低于最小蒸汽速率的蒸汽釋放。運動傳感器例如可以檢測到熨斗正被提起,位置/定向傳感器可以檢測到熨斗被放置在其基座上,以及接觸傳感器可以檢測到底面未與被熨燙的織物接觸,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能在熨燙工作期間發生,例如,在將已熨燙的物品與待熨燙的另一物品進行交換期間。[0028]蒸汽熨燙設備使用的蒸汽具有加熱和潤濕待熨燙的物品的雙重功能。研究已表明,蒸汽在加熱物品方面比熱底面更加有效,因為這涉及質量傳遞和潛伏熱。然而,如果將蒸汽的溫度選擇得過高,則可能在材料中凝結過少的蒸汽,以致于不能傳遞足夠的熱以及不能適當地濕潤物品的織物。可以通過使用溫度小于150°C (例如,位于約100-150°C范圍中的溫度)的蒸汽來得到良好的平衡。蒸汽發生器內以及從底面釋放的蒸汽的壓力優選地保持在絕對壓力約6巴之下。[0029]不希望受理論的影響,將在下文對看來相對低的底面溫度與相對高的蒸汽速率的結合能夠提供良好熨燙效果的事實進行說明。[0030]在熨燙期間,典型地對織物進行加熱,以使織物纖維中的長鏈聚合物分子之間的分子間鍵合變松散。在其松散狀況下,熨斗的重量可以迫使纖維進入無褶皺狀態。當纖維中的應力被適當移除時,纖維的無褶皺狀態將在冷卻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持。移除織物纖維中的應力通過將纖維加熱到高于其玻璃轉化溫度而得到顯著增強。對于很多(具體地為天然的)纖維(諸如,棉、羊毛和亞麻),玻璃轉化溫度取決于濕氣含量。該依賴關系使得濕氣含量或濕度的增大會降低轉變溫度。較高的濕氣含量由此可以改善應力松弛程度,以及由此改善相同溫度下的熨燙效果。為了確保織物可被適當地濕潤,熨斗的熨燙溫度(其由底面溫度和蒸汽設置產生)不應當選擇得過高;畢竟,熨燙溫度越高,被熨燙織物所加熱至的溫度會越高,以及織物內的蒸汽凝聚速率會越低。[0031]一旦已經熨燙了物品,被撫平了的褶皺可能隨著織物纖維的冷卻而部分復現。推測褶皺的回歸是由熨燙期間的加熱時段之后自然的冷卻時段期間的纖維皺縮所引起的。通常,觀察到被加熱到較低溫度的纖維較之于被加熱到較高溫度的纖維會經歷較少的熱膨脹。結果,之前的纖維在冷卻后經歷的皺縮程度也較低。將物品加熱到較低溫度可以由此對褶皺還原的縮減帶來貢獻。[0032]已經憑經驗選擇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蒸汽熨燙設備的蒸汽速率和底面溫度。各個值被認為是在上述因素之間尋求平衡,以及由此支持織物纖維的足夠濕潤和后續的松弛, 而不會引起不必要的加熱和隨附的熱膨脹。[0033]如所提及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蒸汽熨燙設備的特征在于用戶不可調整的底面溫度。此外,在熨燙設備的某些實施方式中,蒸汽設置(例如,蒸汽速率和蒸汽溫度)也可以是用戶不可調整的。[0034]用戶不可調整的底面溫度和蒸汽設置支持簡單的熨燙設備的構造,這從用戶友好和制造經濟性的角度看來都是有利的,因為不需要專門的用戶控件。然而,應當注意,術語“用戶不可調整的”不應當被解釋為必須意味著所討論的參數是固定的、恒定的或不可變的。相反,該詞匯應被解釋為意味著熨燙設備不包括這樣的用戶控件,其通過執行超出 (已)被設置至期望的底面溫度和蒸汽特質的熨斗的自然操作進行擴展的動作,來支持用戶對各個參數進行調整。這種自然操作例如可以包括抓住熨斗、沿衣物移動該熨斗、從衣物上提起熨斗、將熨斗放在基座上以及釋放熨斗。因此,用戶不可調整的底面溫度例如可以由相應的(自動)控制裝置根據來自對熨斗被用戶握持時進行記錄的手部或抓握傳感器的信號來進行變化,使得當該傳感器的信號反映該熨斗未被握持較長時段(例如,15分鐘或半小時)時,降低底面溫度或以其他方式對其進行調整。同樣地,如上文所述,用戶不可調整的蒸汽速率可以由相應的(自動)控制裝置根據來自運動、位置/定向或接觸傳感器的信號來進行變化,使得當該傳感器的信號反映該熨斗放置在其基座上時、懸停在空氣中時或在熨燙行程開始時下放到待熨燙的物品上時,暫停或減小蒸汽的釋放。然而,應當理解, 在熨燙設備的某些實施方式中,底面溫度和蒸汽速率設置的至少一個可以是固定且不可變的,即,無論是用戶還是控制裝置都不可改變,以便取消自動化的控制功能性,以及著眼于制造成本而簡化設備的構造。[0035]本實用新型的這些和其他特征以及優勢將從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某些實施方式的下述具體描述中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其中附圖用于說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6]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蒸汽熨燙設備;[0037]圖2示出了通過利用傳統蒸汽系統熨斗(根據用戶手冊進行配置)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蒸汽系統熨斗的原型對具有不同推薦熨燙溫度的織物進行熨燙而獲得的經SLG評價的熨燙效果;[0038]圖3A示出了通過利用傳統蒸汽熨斗(根據用戶手冊進行配置)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蒸汽熨斗的原型對100%棉T恤進行熨燙而獲得的經AATCC評價的熨燙效果;以及[0039]圖3B示出了通過利用傳統蒸汽系統熨斗(根據用戶手冊進行配置)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蒸汽系統熨斗的原型對100%棉T恤進行熨燙而獲得的經AATCC評價的熨燙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40]圖I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蒸汽熨燙設備I。該蒸汽熨燙設備 I被設計為系統熨斗,其可以包括熨斗10和容納蒸汽發生器50的基座單元40。[0041]熨斗10,S卩,熨燙設備I的手持部分,可以包括手柄12和具有多個蒸汽出口開口 20的可加熱底面18。手柄12可以設置在熨斗10的上側,并且配置用于支持用戶抓取該熨斗以及在待熨燙的物品上移動提供在熨斗下側上的底面18。底面18中的蒸汽出口開口 20 可以與集成的蒸汽室16進行流體連通,可以經由柔性的、組合蒸汽軟管/電源線14向其提供蒸汽。出于加熱底面20的目的,可以提供底面加熱裝置22。這些底面加熱裝置22可以優選地包括布置在底面20的表面上的至少一個平面電阻加熱元件,但是底面加熱元件22 的備選實施方式也是有可能的。一個這樣的備選實施方式可以例如包括鑄造在(鋁)底面中的傳統管狀加熱元件,或者與底板處于良好熱連通的基于PTC (正溫度系數)的加熱器。[0042]術語‘平面電阻加熱元件’表示這樣的加熱元件,其借助于印刷或其他適當的技術作為薄層沉積在表面上,并且在電流的作用下,能夠產生熱量。這種加熱元件的示例是其中嵌入有導電微粒的合成樹脂層。在平面電阻加熱元件布置在包括導電材料(諸如,金屬) 的表面上的情況下,需要在該表面與加熱元件之間布置絕緣層,以避免短路。[0043]底面加熱裝置22可以可操作地連接至第一控制裝置24,其可以采用恒溫器的形式。在底面加熱裝置包括PTC加熱器的情況下,恒溫器功能性可被免除。第一控制裝置24 可以配置用于在使用期間將底面18加熱到位于105-145°C范圍內的用戶不可調整溫度。在優選實施方式中,第一控制裝置24配置用于將底面18加熱到此范圍中的目標溫度可以例如固定在125°C,因為這允許第一控制裝置24的最簡單以及由此最經濟的構造。[0044]基座單元40可以容納用于裝水的可再填充(refillable)貯水器44,用于生成并供應蒸汽的蒸汽發生器或煮器50,將蒸汽發生器50的蒸汽發生室51與貯水器44流體互連的水通道46,以及布置在水通道46中、配置用于迫使水從貯水器44流入蒸汽發生室51中的泵48。[0045]出于對包含在蒸汽發生室51中的水進行加熱的目的,蒸汽發生器可以包括蒸汽發生器加熱裝置52。與底面加熱裝置22類似,蒸汽發生器加熱裝置52可以優選地包括至少一個平面電阻加熱元件,但是以其他方式設計蒸汽發生器加熱裝置52也是有可能的,所述其他方式例如是與蒸汽發生室熱耦合的基于PTC的加熱器或傳統的管狀加熱元件。蒸汽發生室51可以經由絕熱的組合蒸汽軟管/電源線14而連接至熨斗10的蒸汽室16。蒸汽發生器50可以進一步包括電可控的蒸汽閥54,蒸汽發生室51經由該蒸汽閥54而可連接至蒸汽軟管14和蒸汽室16。[0046]泵48、蒸汽閥54和蒸汽發生器加熱裝置52都可以由第二控制裝置56進行控制。 因此,這些第二控制裝置56可以配置用于控制熨燙設備I的蒸汽設置,例如,蒸汽速率和蒸汽溫度及壓力。可以包括簡單集成電路(IC)的控制裝置56可以自發地(autonomously)控制蒸汽設置,典型地根據可以定義某些蒸發模式/周期的預編程蒸發指令進行控制。在蒸汽系統熨斗I的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控制裝置56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傳感器(例如,位置/定向、運動或接觸傳感器),其能夠檢測預編程的蒸發指令針對其提供蒸汽設置調整的狀況。第二控制裝置56例如可以包括能夠檢測蒸汽熨斗10的豎直定向的定向傳感器(設置在熨斗10中,未示出),而第二控制裝置可以進一步被配置,以使得響應于檢測到蒸汽熨斗10的豎直定向,熨燙設備I的蒸汽速率被減小,反之亦然。[0047]熨燙設備I可以經由電源線42連接至主電源(mains),該熨燙設備的所有電部件可以經由該電源而被提供電能(可能通過適當變壓器的中介作用)。[0048]熨燙設備I的構造大體上可以同傳統設計。從用戶和構建的角度,其主要缺少可手動操作的底面溫度和蒸汽控件,這將熨燙設備I的結構與傳統(系統)熨斗區分開。盡管圖I將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I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描繪為‘蒸汽系統熨斗’(具有在熨斗10外部的蒸汽發生器50和貯水器44),但是可以理解,熨燙設備可以備選地實現為 ‘蒸汽熨斗’(具有并入在熨燙期間將在織物上移動的熨斗主體內的蒸汽發生器和貯水器)。[0049]現在,已經較詳細地描述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的構造,接下來關注其操作和性能。[0050]從用戶角度來看,熨燙設備I的操作極為簡單,尤其是與傳統蒸汽系統熨斗相比。 利用這種傳統蒸汽系統熨斗,需要用戶在開始熨燙工作之前檢查熨斗的輸入裝置的設置, 以查看其是否反映了適合于待熨燙的物品的底面溫度和蒸汽設置。為了確保期望的設置, 他不得不例如在紡織物保養標簽或熨斗的用戶手冊中查找該設置。在選擇的設置與期望的設置不對應的情況下,用戶將不得不調整輸入裝置的設置。這些步驟可能需要針對每個待熨燙的物品進行重復,這顯然相當費力。相反,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I可以不包括任何用戶可調整的底面溫度或蒸汽設置。預先配置的設置適用于對包括幾乎所有家用紡織物在內的不同織物類型進行安全熨燙,并得到滿意的熨燙效果。[0051]作為對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熨燙設備的性能和這些熨燙結果的指示,圖2示出了從測試獲得的熨燙結果,在該測試中,利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熨斗的原型和傳統的高端參考系統熨斗二者對具有不同推薦(最大)熨燙溫度的織物樣品進行熨燙。織物樣品包括 (在圖2的圖示中從左向右看)[0052]混合襯衫,含40%的聚酯和60%的棉,具有I點紡織物保養標記(S卩,低溫設置);[0053]絲綢衣物,具有2點紡織物保養標記(即,中溫設置);[0054]牛仔,含100%的厚棉,具有3點紡織物保養標簽(即,高溫設置),以及[0055]亞麻桌布,具有最大溫度紡織物保養標記。[0056]在測試期間,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熨斗配置有約125°C的恒定底面溫度和位于范圍100-140克/分鐘中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從底面釋放溫度位于約100-110°c范圍內的蒸汽。因此,無論織物樣品的特質如何,都在相同的條件下、利用原型系統對所有的織物樣品進行熨燙。相反,在利用參考系統熨斗對織物樣品進行熨燙時,所有的織物樣品都要在根據其保養標簽的底面溫度(通常位于115-145°c范圍內;參見表I)以及約100-140克/ 分鐘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下對其進行熨燙。注意,選擇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較之于上述為 50克/分的最小時間平均蒸汽速率相對較大。這樣做僅是為了縮短熨燙時間;研究顯示 較大的蒸汽速率本身不會明顯影響熨燙結果。[0057]熨燙結果是在熨燙后四小時進行評估的,并且針對SLF Pruf-und Zertifizierungs GmbH為此目的設計的標度(scale)進行評價,其中從I到5的標度范圍粗略地劃分如下[0058]
權利要求1.一種蒸汽熨燙設備(1),包括熨斗(10),包括提供有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的底面(18);底面加熱裝置(22),配置用于加熱所述底面(18);蒸汽發生器(50),包括流體地可連接至所述底面中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 的可加熱蒸汽發生室(51);以及控制裝置(24,56),可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底面加熱裝置(22)和所述蒸汽發生器(50), 以及配置用于控制所述蒸汽熨燙設備的蒸汽速率和底面溫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24,56)配置用于將所述底面加熱到位于范圍105-145°C 中的用戶不可調整溫度,以及配置用于提供至少為50克/分鐘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加熱裝置(22)耦合到所述底面(18)并將其加熱到位于范圍115-135°C中的溫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耦合到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并向其提供用戶不可調整的蒸汽速率。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耦合到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并向其提供位于50-70克/分鐘范圍內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耦合到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并向其提供溫度低于150°C的蒸汽。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耦合到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并向其提供壓力小于6巴的蒸汽。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加熱裝置(22)耦合到所述底面(18)并將其加熱到固定且不變的溫度。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耦合到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并向其提供固定且不變的蒸汽速率。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用于記錄所述熨斗的運動、所述熨斗的位置/定向以及所述底面與被熨燙的織物之間的接觸中的至少一個的傳感器,以及其中所述控制裝置配置用于在來自所述傳感器的信號反映所述底面未與被熨燙的織物接觸時,暫停蒸汽的釋放或者減小所述蒸汽速率。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容納所述蒸汽發生器(50)的基座單元(40),所述熨斗(10)柔性地連接至所述基座單元,并且所述熨斗可相對于所述基座單元獨立地移動。
11.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蒸汽熨燙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發生器(50) 并入所述熨斗(10)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蒸汽熨燙設備。具體地,該蒸汽熨燙設備(1)包括熨斗(10),包括提供有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的底面(18);底面加熱裝置(22),配置用于加熱所述底面(18);蒸汽發生器(50),包括流體地可連接至所述底面中所述至少一個蒸汽出口開口(20)的可加熱蒸汽發生室(51);以及控制裝置(24,56),可操作地連接至所述底面加熱裝置(22)和所述蒸汽發生器(50),以及配置用于控制所述蒸汽熨燙設備的蒸汽速率和底面溫度,其中所述控制裝置(24,56)配置用于將所述底面加熱到位于范圍105-145℃中的用戶不可調整溫度,以及配置用于提供至少為50克/分鐘的時間平均蒸汽速率。
文檔編號D06F75/28GK202744855SQ201120578849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3日
發明者王志強, M·瓦利雅姆巴斯克里施南, 陳文建, G·C·Y·利姆, 沈外紅 申請人: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