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防撞針機構,尤其涉及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
背景技術:
縫紉機是一種在服裝的加工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設備。隨著人們對服裝要求的日益升高,所需縫紉機的功能也越來越齊全。其中,在制作衣服口袋時需要使用滾邊布,通過兩根縫紉機針將滾邊布縫制到底布上,現有的縫紉機通過設置于兩根機針中間的滾邊器以及分設機針兩側的大壓腳來實現對滾邊布兩側邊緣的折疊,且滾邊器能以其上側的一點為中心進行轉動,進而提起,放開對滾邊布的按壓。這種結構使得滾邊過程變得較為簡單。 但是,現有的滾邊器卻僅能繞其上側的中心進行縱向轉動,當無需使用滾邊器或需要進行維修時,操作過程容易受到滾邊器的阻擋,進而影響工作效率。為此,人們設計出一種嵌條縫制縫紉機,并申請了中國專利(其申請號為 200710147653. 2 ;其公開號為C N101135087A),該縫紉機中的滾邊器能在兩根縫針的布料進給方向的上游前方的動作位置和與該動作位置分離的退避位置之間移動,在動作位置, 滾邊器繞滾邊器連接結構上的鉸接點轉動而上下移動,在下降時將滾邊布配置在底布上。 該滾邊器通過氣缸來控制其提起或下壓,且能繞縫紉機主體后側的鉸接點向縫紉機的側向打開,這樣,無需滾邊器時,可將其向側向打開,既保證了滾邊過程中使用滾邊器的便利,又能在無需滾邊器時將其移出,操作較為簡單。但是,該滾邊器在下壓時是設置于兩根機針之間的,而其側向打開的方式并沒有進行有效的保護,這使得操作人員容易在滾邊器未提起并離開兩根機針的時候向側向推動滾邊器。此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滾邊器與機針之間碰撞的情況,而且當用力較大時,還會造成機針斷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能使滾邊器在其處于下壓狀態時無法發生側向位移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設置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撞針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上的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所述的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相對設置,且當滾邊器下壓時能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當滾邊器提起時能解除對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橫向相對位置的鎖定。需要使用滾邊器時,控制滾邊器下壓。此時,分別設置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上相應位置的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相配合,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得滾邊器無法向側向打開,防止了滾邊器對機針的撞擊。當無需使用滾邊器或需要進行維修時, 控制滾邊器提起。此時,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相分離,解除了對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相對位置的鎖定,可控制滾邊器向側向打開。在上述的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中,所述的限位件一為連接于滾邊器上的具有卡塊的卡件一,所述的限位件二為連接于開袋機主體上的具有卡口的卡件二,所述的卡塊能與卡口相配合,當卡塊隨滾邊器提起時,能從卡口中脫離。當滾邊器下壓時,卡塊卡入卡口中,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滾邊器提起時,卡塊從卡口中脫離, 解除橫向位置的鎖定。在上述的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中,所述的卡件一與滾邊器固連,包括桿體以及固連于桿體一側的卡塊,所述的卡口開設于卡件二上側,包括相互連通的卡口一與卡口二,所述的卡口一能與上述桿體相配合,所述的卡口二能與卡塊相配合。在上述的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中,所述的限位件一為固連于滾邊器上的具有卡口的卡件一,所述的限位件二為固連于開袋機主體上的具有卡塊的卡件二,所述的卡塊能與卡口相配合,當卡口隨滾邊器提起時,卡口與卡塊相脫離。在上述的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中,所述的卡口開設于卡件一的下側,包括相互連通的卡口一與卡口二,所述的卡件二包括桿體以及固連于桿體一側的卡塊,所述的桿體能與上述卡口一相配合,所述的卡塊能與卡口二相配合。在上述的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中,所述的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均為磁鐵,且兩塊磁鐵以異性磁極相對的方式分別固連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上的相應位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能在滾邊器下壓并運動到兩根機針之間時,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保證了該狀態下的滾邊器無法發生側向運動,保護了機針。
圖1是本防撞針機構連接于開袋機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解鎖時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滾邊器;2、開袋機主體;3、限位件一 ;4、限位件二 ;5、卡塊;6、卡口 ;61、 卡口一 ;62、卡口二 ;7、桿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滾邊器1的防撞針機構設置于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2之間,包括分別與滾邊器1和開袋機相固連的限位件一 3與限位件二 4,限位件一 3與限位件二 4在滾邊器1處于下壓狀態時位置對應且能相互配合。在本實施例中,限位件一 3固連于滾邊器1提起時繞其轉動的鉸接點處,限位件一 3與限位件二 4分別為具有卡塊5的卡件一與具有卡口 6的卡件二,卡口 6開設于卡件二的上側。如圖2、圖3、圖4所示,卡件一包括一端與鉸接點固連的桿體7以及固連于桿體7 另一端端面一側的卡塊5,卡口 6包括相互連通的卡口一 61與卡口二 62,卡口一 61能與桿體7相互配合,卡口二 62能與卡塊5相配合。卡口一 61與卡口二 62均呈半圓柱狀。因卡件一固連于滾邊器1運動時所繞的鉸接點處,所以當滾邊器1繞鉸接點作提起或下壓運動時,卡件一也會隨其發生轉動,卡塊5在轉動過程中能進入卡口 6而與其配合鎖定位置或脫離卡口 6解除鎖定。當滾邊器1處于下壓狀態時,卡件一上的卡塊5隨其向下轉動,與卡口二 62相配合。此時,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2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被鎖定,滾邊器1無法向開袋機主體2的側向運動,防止了因滾邊器1運動而撞斷機針的情況出現。當滾邊器1提起時,卡塊5繞桿體7的軸心轉動,逐漸自呈半圓柱狀的卡口二 62中脫離而出。當滾邊器1完全提起時,卡塊5自卡口 6中完全脫離,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2 之間橫向相對位置的鎖定解除,滾邊器1可向開袋機主體2的側向運動,方便操作及維修。此外,卡口 6與卡塊5的位置可作相應的對換,將卡口 6設置于與滾邊器1鉸接點相固連的卡件處,此時,卡口 6設置于卡件的下側,用于與連接于開袋機主體2處的卡塊5 相配合。限位件一 3與限位件二 4還可為兩塊磁鐵,兩塊磁鐵以異性磁極相對的方式分別固連于滾邊器1的鉸接點與開袋機主體2上的相應位置。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設置于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2)之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撞針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2)上的限位件一(3)與限位件二 G),所述的限位件一 C3)與限位件二(4)相對設置,且當滾邊器(1)下壓時能鎖定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 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當滾邊器(1)提起時能解除對滾邊器(1) 與開袋機主體( 之間橫向相對位置的鎖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一(3)為連接于滾邊器(1)上的具有卡塊(5)的卡件一,所述的限位件二(4)為連接于開袋機主體 (2)上的具有卡口(6)的卡件二,所述的卡塊(5)能與卡口(6)相配合,當卡塊(5)隨滾邊器⑴提起時,能從卡口(6)中脫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件一與滾邊器(1)固連,包括桿體(7)以及固連于桿體(7)—側的卡塊(5),所述的卡口(6)開設于卡件二上側,包括相互連通的卡口一(61)與卡口二(62),所述的卡口一(61)能與上述桿體(7) 相配合,所述的卡口二(6 能與卡塊( 相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一(3)為固連于滾邊器(1)上的具有卡口(6)的卡件一,所述的限位件二(4)為固連于開袋機主體(2)上的具有卡塊(5)的卡件二,所述的卡塊(5)能與卡口(6)相配合,當卡口(6)隨滾邊器⑴提起時,卡口(6)與卡塊(5)相脫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口(6)開設于卡件一的下側,包括相互連通的卡口一(61)與卡口二(62),所述的卡件二包括桿體(7)以及固連于桿體(7) —側的卡塊(5),所述的桿體(7)能與上述卡口一(61)相配合,所述的卡塊 (5)能與卡口二 (62)相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件一(3)與限位件二(4)均為磁鐵,且兩塊磁鐵以異性磁極相對的方式分別固連于滾邊器(1)與開袋機主體( 上的相應位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滾邊器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引起機針斷裂的問題。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設置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包括分別設置于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上的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限位件一與限位件二相對設置,且當滾邊器下壓時能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當滾邊器提起時能解除對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橫向相對位置的鎖定。本滾邊器的防撞針機構能在滾邊器下壓并運動到兩根機針之間時,鎖定滾邊器與開袋機主體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置,保證了該狀態下的滾邊器無法發生側向運動,保護了機針。
文檔編號D05B73/00GK201933295SQ20112001564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9日
發明者周勤益, 孟祥玉, 陳盛薪 申請人: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