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多臂機和裝配有該多臂機的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控制安裝在織機上的綜框的旋轉多臂機,還涉及裝配有該多臂機的織機。
背景技術:
在旋轉多臂機領域中,例如由FR-A-2663347已知的實踐是,以第二運動驅動織機的綜框,包括當織機的綜框相對于中間位置保持更高位置或更低位置時,在中間位置中,綜線的孔眼與緯線插入的平面一致。在這種類型的設備中,從EP-A-1516947已知的實踐是, 對于每個多臂機的針桿,采用兩個盤,其中一個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連續旋轉運動,而另一個被驅動作擺動,這兩個盤在針桿的分區內并排安裝,并位于偏心輪的附近。這意味著每個盤必須具有很小的軸向厚度,這減小了盤與挑針器(picker)之間相互作用的區域,該挑針器也必須設置在盤的厚度中。然而,將運動傳遞到綜框的力穿過這些盤中的一個與挑針器之間的接觸界面。由于界面較狹窄,接觸壓力非常高,這引起多臂機過早的磨損以及某些部件的破損。另外,驅動擺動盤的機構必須構造在分區內,這減少了用于上述盤的相同的體積。更具體地,本發明意在通過提出一種新型的旋轉多臂機彌補這些缺點,該新型的旋轉多臂機能夠將運動施加到織機的綜框上,包括當織機不必從上部位置運動到下部位置時,或者相反,同時與現有技術的多臂機相比,可以更可靠并更簡單地制造。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織機的旋轉多臂機,對于多臂機的每個針桿,多臂機包括擺動件,聯接到綜框上,并與松弛安裝在中心軸上的致動元件相關聯;第一驅動元件, 用于驅動致動元件,并旋轉地固定到中心軸上;第二驅動元件,用于驅動致動元件;和至少一個卡齒,安裝在致動元件上,并能夠以將該致動元件與第一驅動元件或第二驅動元件旋轉地固定;兩個驅動元件中的一個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另一個驅動元件被驅動作交替旋轉運動。該多臂機的特征在于,第二驅動元件圍繞第一驅動元件設置,并且,卡齒設置在徑向地限定于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空間內。根據本發明,第一和第二驅動元件可設置在分區(division)的相同寬度內,這樣能夠給予驅動元件比由EP-A-1516947已知的多臂機的盤的厚度大的厚度,該厚度平行于中心軸的旋轉軸線。因此,能夠增大這些驅動元件與卡齒之間的接觸表面積,由于這些卡齒徑向定位在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因此,卡齒沒有增大力傳遞機構的軸向體積。根據本發明的有利方面而非必要方面,這種多臂機可包括技術上可接受的任意結合的一個或多個以下特征第一驅動元件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而第二驅動元件被驅動作交替旋轉運動。
每個卡齒設置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布置在第一驅動元件的外徑向邊緣上的至少一個槽口內,第二部分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布置在第二驅動元件的內徑向邊緣上的至少一個槽口內。這種情況下,多臂機有利地包括用于將每個卡齒彈性地加載到接合位置的裝置,在該接合位置處,將卡齒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接合到布置在第一驅動元件的外徑向邊緣上的槽口內或布置在第二驅動元件的內徑向邊緣上的槽口內。也可設置為,當卡齒與第一和第二驅動元件中的一個驅動元件接合時,卡齒的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另一驅動元件的槽口內的部分與另一個驅動元件的鄰近邊緣滑動接觸。兩個卡齒設置在徑向限定于兩個驅動元件之間的空間內,并且,第一驅動元件的外徑向邊緣和第二驅動元件的內徑向邊緣各設置有四個槽口,用于接收卡齒的部分。屬于多臂機的各個針桿的第二驅動元件圍繞中心軸的軸線旋轉地固定,并一起形成搖架,其自身圍繞該軸線旋轉。對于每個針桿,多臂機包括兩個擺動桿和至少一個構件,兩個擺動桿能夠由選針裝置保持就位,至少一個構件安裝在第二驅動元件上,并能夠將力從一個擺動桿傳遞到卡齒。各個力傳遞構件可以是搖桿,該搖桿安裝成以便圍繞相對于第二驅動元件固定的軸線樞轉,并彈性地加載到其不與卡齒相互作用的位置。作為變型,各個力傳遞元件是可動滑動件,該滑動件可在第二驅動元件上沿徑向平移。對于每個針桿,多臂機包括兩個擺動桿,兩個擺動桿能夠由選針裝置保持就位,并且第二驅動元件的外徑向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能夠與擺動桿相互作用,并能夠將該桿設置在能夠由選針裝置保持的位置內。當多臂機處于卡齒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傾斜的構造中時,兩個驅動元件均被驅動沿相同方向作旋轉運動,在第一位置,卡齒與一個驅動元件接合,在第二位置, 卡齒與另一個驅動元件接合。在該傾斜構造中,有利地,兩個驅動元件相對于中心軸的旋轉軸線具有相同的瞬時角速度和相同的瞬時角加速度。另外,本發明涉及裝配有上述多臂機的織機。
根據對多臂機和符合其原理的織機的實施例的以下說明,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 后續的其它優勢也將表現地更加清晰,以下說明僅作為示例給出,并參考附圖做出,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織機的示意圖,其包括根據本發明多臂機,示出該多臂機在第一構造中的橫截面;圖2是當多臂機處于第二構造時,與圖1中的細節II相似的視圖;圖3是圖2的細節III的放大比例的視圖;圖4是當多臂機處于第三構造時與圖2相似的視圖;圖5是根據織機角的綜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示意圖;圖6是用于圖1到圖4的多臂機的搖桿的透視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多臂機的與圖3相似的視圖;以及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多臂機的與圖3相似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到5中示出的多臂機R包括中心軸1,在多臂機的正常操作中,中心軸1以恒定速度圍繞其縱向軸線X1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連續的旋轉運動,該運動在圖中由箭頭F1 示出。該軸1安裝有一系列的軸承2,軸承2的數量與多臂機R所屬的織機M的綜框3的數量相等。偏心輪4松弛安裝在每個軸承2上,擺動連桿5的開口圍繞第二軸承2’松弛安裝在偏心輪4上。連桿5的自由端51通過連接板7與樞轉臂6聯接。對于每個針桿或綜框 3,樞轉臂6圍繞平行于軸線X1并由軸61限定的軸線X6鉸接,軸61相對于多臂機R的綜框固定。借助連桿臂62的連接,樞轉臂6的運動確保了綜框3的垂直運動,為了附圖的清晰, 非常簡略地表示了上述垂直運動,即為由圖1中的雙向箭頭F2表示的垂直擺動運動。多臂機R的每個針桿包括驅動盤8,驅動盤8的中心開口基本上為圓形并設置有兩個齒81,兩個齒81接合在匹配形Ia的縱向凹槽內,匹配形Ia布置在軸1的外周上。由于盤8旋轉地固定到軸1上,因此,盤8具有由箭頭F8所示的恒定速度的旋轉運動。盤8的外周邊緣82設置有四個槽口 83a,83b、83c和83d,這些槽口設置在盤8的厚度上或邊緣面內。槽口 83a到83d中的每一個均為大致的三角形。兩個卡齒10和11分別圍繞固定到偏心輪4上的兩個軸12a和12b鉸接,軸12a 和12b中的每一個限定卡齒10或11相對于偏心輪4旋轉的幾何軸線Xltl和X110軸線Xltl 和X11平行于軸線&。驅動齒圈13沿軸線X1圍繞每個驅動盤8設置在與驅動盤8相同的水平上。換句話說,每個驅動齒圈13均徑向環繞驅動盤8,同時圍繞其外部徑向邊緣82延伸,多臂機的每個針桿均包括驅動盤8和驅動齒圈13。在本說明書中,除非有相反的指示,形容詞“軸向的”、“徑向的”、“向心的”和“離心
的”以及副詞“軸向地”、“徑向地”、“直徑方向地”均理解為是與軸線X1有關。具體地,徑向方向垂直于軸線Xi。齒圈13和盤8可具有相同的軸向厚度,或相當的軸向厚度,該厚度基本上與大約為12mm的分區和偏心輪4厚度之間的差相等,給予或考慮存在間隙。每個齒圈13的內周向和徑向邊緣132設置有四個槽口 133a、133b、133c和133d, 這些槽口設計成與卡齒10和11選擇性地互相作用,并布置在齒圈13的厚度上或邊緣面內。槽口 133a到133d的每一個均為大致的三角形。槽口 83a和83c在徑向相對位置上,槽口 83b和83d、槽口 133a和133c以及槽口 133b和133d也是如此。平的并沿軸X1彼此平行延伸的各個驅動齒圈13由間隔件14隔開并且由拉桿14a 組裝,使得它們構成剛性組件或搖架,通過機械或電動類型的適當的機構能夠圍繞軸線X1 來回旋轉剛性組件或搖架,上述適當的機構設置在形成針桿的區域之外,例如在軸1 一端的附近。因此,每個齒圈13圍繞軸線X1作交替旋轉運動,該運動由箭頭F13和F’ 13示出并具有60°的角振幅,其中,箭頭F13與箭頭F8的方向相同,箭頭F’ 13與箭頭F8的方向相反。卡齒10和11設置在環形空間E內,環形空間E限定在驅動盤8的周緣82與驅動齒圈13的周緣132之間。該環形空間形成在盤8的兩個軸向面上和齒圈13的兩個軸向面上。作為示例,空間E僅在圖2中作為陰影區域標示。卡齒10包括兩個凸耳101和102,凸耳101和102從圍繞軸12a安裝的環形體103延伸。凸耳101的端部104設計成選擇性地接合到開口 83a和83c中的一個內,同時,凸耳 102的端部105設計成選擇性地接合到開口 133a和133c中的一個內。卡齒10還包括控制凸耳106,控制凸耳106設計成與鉸接在驅動齒圈13上的兩個同樣的搖桿15和16中的一個相互作用。形成卡齒11的部分的參考標號與增加10的卡齒10的部分的參考標號相同。因此,卡齒11包括兩個凸耳111和112,凸耳111和112從環形體113延伸,并在端部 114和115終止,端部114和115設計成分別選擇性地接合到槽口 83b和83d、槽口 133b和 133d內,同時,控制凸耳116允許其與搖桿15和16中的一個相互作用。除在控制凸耳106 和116處以外,卡齒10和11是相同的,控制凸耳106和116設計成沿空間E的軸向厚度疊置。卡齒10和11中的每一個均設計成與驅動盤8接合或與驅動齒圈13接合,卡齒10 和11兩者同時與相同的驅動元件接合。搖桿15鉸接在完全穿過齒圈13的軸17a上。搖桿15通過組裝兩個板1 和1 形成,板1 和1 通過兩個間隔件15c和15d連接在一起。間隔件15c定位于齒圈13的徑向外側,也就是說,間隔件15c相對于軸線&在齒圈13的外周向和徑向邊緣137之外連接板1 和15b。間隔件15d將板15a和1 連接到齒圈13的內側,也就是說,在其內徑向邊緣132的附近。槽口 135設置在內徑向邊緣132內,以便將間隔件15d容置其中。另外, 板15a和15b各設置有掛鉤15e,這些掛鉤相對彎曲,以便一起限定在板15a和15b之間延伸的橋接件15f。搖桿15安裝為圍繞齒圈13的部分的滑架,板15a和15b設置在驅動齒圈13的兩個相對的軸向面上。這使得間隔件15c和15d中的每一個均具有基本上等于齒圈13的厚
度的軸向厚度e15。搖桿16與搖桿15相同,關于第二軸17b鉸接在驅動齒圈13上。搖桿16的間隔件標記為16c和16d,并分別與間隔件15c和15d相似。搖桿15和16安裝在齒圈13上,一方面,使得間隔件15c和16c在徑向相對位置上,另一方面,間隔件15d和16d在徑向相對位置上。兩個支座18和19安裝在偏心輪4上,與軸1 和12b同側。另外,兩個回動桿20 和21分別安裝在偏心輪4上,與軸12a和12b同側,并容置在空間E內,分別靠近卡齒10 和11。在實踐中,回動桿20和21分別關于平行于軸1 和12b的兩個軸2 和22b鉸接。 回動桿20和21相對于偏心輪4的鉸接軸線分別標記為和\γ。回動桿20包括在與驅動盤8相對的卡齒10的凸耳101的一側上抵接該凸耳的第一臂201。回動桿20還包括第二臂202,第二臂202承受由抵接支座18的彈簧23施加的彈性力Ε23。力Em以由回動桿20的臂201施加的力E^1的形式傳遞到卡齒10,該力E20的作用是對著驅動盤8的外徑向邊緣82推壓支臂201。同樣地,抵接在支座19上的彈簧M 在回動桿21上施加彈性力E24,回動桿21將彈性力E24以力E21的形式傳遞到卡齒11,力E21 對著驅動盤8的外徑向邊緣82推壓最接近驅動盤8的卡齒11的凸耳111。另外,搖桿15受到彈簧25的作用,彈簧25設置在殼體136內,殼體136由穿過驅動齒圈13的孔口形成。橋接件15f也接合在殼體136內,并保持由彈簧25施加的彈性力 E25,該彈性力趨于對著槽口 135的底部推壓間隔件15d,也就是說,將該間隔件15d運動遠離卡齒10和11的控制凸耳106和116。
搖桿16也安裝在插入有彈簧26的驅動齒圈13上,彈簧26施加力E26,力E26趨于將內間隔件16d壓入槽口內,為此目的,槽口設置在驅動齒圈13的內徑向邊緣132上。多臂機R還包括兩個擺動桿30和31,擺動桿30和31中每一個均關于相對于多臂機的綜框固定的軸32a或32b鉸接。由軸32a和32b限定的擺動桿30和31的鉸接軸線分別標記為X3tl和X31。擺動桿30裝配有羅拉33,羅拉33設計成根據織紋在驅動齒圈13的外徑向周緣137的部分137a上滾動,以及在搖桿15的間隔件15c上滾動。同樣地,擺動桿 31裝配有羅拉34,羅拉34設計成根據織紋在邊緣137的部分137b上滾動,以及在搖桿16 的外間隔件16c上滾動。選針裝置35包括電磁體36和選針指37,選針裝置35設計成選擇性地與擺動桿 30的端部30a和擺動桿31的端部31a接合,端部30a與羅拉33相對,端部31a與羅拉34 相對。選針裝置35能夠將擺動桿30和31中的任一個保持就位,并將選針裝置35作用其上的擺動桿30或31的羅拉33或34保持遠離鄰近的搖桿15或16。未示出的彈簧將彈性力E3Q、E31施加到擺動桿30和31上,彈性力E3(1、E31趨于使這些擺動桿圍繞軸線X3tl和X31沿一個方向旋轉,使得羅拉33和34向軸線X1運動,并使得端部30a和31a遠離該軸線運動。驅動盤8形成用于旋轉偏心輪4的第一驅動元件,驅動盤8僅沿一個方向以恒定速度作旋轉運動F8。驅動齒圈13形成用于驅動偏心輪4的第二驅動元件,驅動齒圈13作交替旋轉運動F13和F’ 13。元件4、8和13圍繞軸線X1旋轉。多臂機R的操作過程如下根據織紋,限定用于每次投梭(pick)的每個綜框的位置,即緯紗線的每次插入。從一次投梭到下一次投梭,綜框可從上部位置Psup轉換到下部位置Pinf,同時穿過中間或中部位置Pmed,或者相反,這被認為是基本運動,或主運動。當綜框保持在上部位置做小幅運動時,綜框在上部位置Psup和位置P’ SUP之間做第二運動,位置P’ SUP 位于中部位置Pmed之上并靠近上部位置。當綜框保持在下部位置時,在下部位置Pinf和位置P’ INF之間做第二運動,位置P’ INF位于中部位置Pmed之下并靠近下部位置。位置Pinf和 P’ INF之間的高度差小于位置Psup和Pinf之間的高度差的一半。如果綜框3在至少三次投梭時必須保持在上部位置或下部位置,那么第二運動會經過超過360°的織機角(loom angle)。綜框3的基本運動是周期等于720°織機角的正弦運動的一部分,該正弦運動在位置Pinf和位置Psup之間或者相反。該運動通過由驅動盤8轉換偏心輪4的驅動運動而獲得,驅動盤8以等于720°織機角的周期被驅動沿一個方向作勻速旋轉運動。這在圖5中通過以在720°和1800°的織機角θ之間延伸的實線曲線的部分表示,該曲線表示在沿箭頭 F2的方向運動期間作為織機角的函數的綜框的位置P。在該圖中示出N1到N8的八次投梭。當做交替旋轉運動的齒圈13驅動偏心輪4時,能夠獲得綜框3的第二運動,第二運動對應于圖5中由360°和720°的織機角之間的實線表示的曲線的部分。該第二運動還對應于該圖中由1800°和2160°的織機角之間的實線表示的曲線的部分。在360°和 720°的織機角之間的曲線部分對應于靠近綜框的上部位置Psup發生的第二運動,綜框到達投梭N2并保持在投梭N3處;而在1800°和2160°的織機角之間的曲線部分對應于靠近綜框下部位置Pinf發生的第二運動,綜框到達投梭N6并保持在投梭N7處。在360°和720° 織機角之間的第二運動發生在上部位置Psup和下部位置P’SUP之間,幅值等于這兩個位置的高度差。在1800°和2160°織機角之間的第二運動發生在上部位置Pinf和下部位置P’ INF 之間,幅值等于這兩個位置之間的高度差。這兩個第二運動根據卡齒10和11 一方面是否與槽口 133a和133d接合,或者另一方面是否與槽口 13 和133c接合而獲得。控制由固定在一起的各個驅動齒圈13形成的組件或搖架,使得由這些齒圈13中的一個驅動的綜框3的第二運動為正弦運動的一部分,該第二運動的頻率比基本運動高四倍,幅值是基本運動幅值的1/16,基本運動對應于幅值等于60°的齒圈13的組件的擺動。根據本發明的變型,齒圈13的運動的角幅值在30°和120°之間,優選地,在45° 和90°之間,60°值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360°的織機角上,齒圈13的運動具有相對于盤8的整個旋轉運動減小的角幅值。其結果是,根據由齒圈13驅動的綜框3的箭頭F2的運動幅值相對于當綜框由盤8驅動時的該運動幅值減小。特別地,當綜框3由齒圈13驅動時,綜框3保持在其頂部行程末端位置附近,也就是其上部位置Psup附近,或保持在其底部行程末端位置Pinf附近,也就是其下部位置附近。因此,在附圖的示例中,Psup和P’ SUP之間或者Pinf和P’ INF之間的高度差等于Psup和Pinf之間的高度差的1/16。作為變型,綜框3的第二運動的頻率可以是綜框3的基本運動頻率的四倍的其它倍數,例如等于該頻率的8倍或12倍。圖5以虛線示出綜框的瞬時速度V的曲線,并以軸線狀線示出綜框的瞬時加速度A 的曲線,綜框被驅動作由實線曲線表示的運動。由位置P的曲線表示的運動是不停止的運動,當綜框的速度為0時,其加速度不為0。在每個360°織機角上,多臂機針桿具有一個位置,在該位置中,綜框3位于基本運動中其行程的上部位置Psup或下部位置Pinf的一個中,并且在該位置中,盤8的兩個槽口和齒圈13的兩個槽口面對卡齒10和11,同時搖桿15或16面對凸耳106、116。對應于轉換點的該針桿位置稱為轉換位置。還具有在圍繞轉換位置的加或減15°的織機角的角幅值上限定的轉換區域,在該區域內,偏心輪4的運動可在由盤8驅動的運動和由齒圈13驅動的運動之間切換,或反之亦然。注意到,在能夠發生運動轉換的針桿位置中,元件8和13相對于軸線&具有相同的瞬時角速度和相同的瞬時角加速度。在轉換位置中,驅動元件借助具有比基本運動的頻率高四倍的頻率的第二運動,沿相同方向驅動作旋轉運動。因此,即使存在切換,在轉換點處也不存在綜框3的速度和加速度不連續的運動。在圖1的構造中,卡齒10和11的支耳101和111的端部104和114分別接合到驅動盤8的槽口 83c和83b內,使得偏心輪4與軸1沿箭頭F8的方向轉動,綜框3被驅動作基本運動。凸耳101和102的端部104和114通過各自的邊緣面靠在槽口 83c和83d的最短邊緣上。另外,由于驅動齒圈13的交替運動,羅拉33和34靠著外緣137的部分137a和 137b或這些部分的局部滾動,這樣能夠通過使桿30和31克服力E3tl和E31樞轉而實現桿30 和31的調平。在桿的該位置中,選針裝置35可根據電磁體36的電源供給保持桿之一的端部30a或31a,以使卡齒10和11切換或不切換,電磁體36的電源供給取決于織紋。在圖1 的示例中,桿30和31是調平的,選針裝置35固定桿31,而不與桿30相互作用。元件8和13分別沿箭頭F8和F13的方向繼續作旋轉運動,能夠實現桿30的羅拉 33在搖桿15的外間隔件15c上滾動并向后者上施加向心力仏3的構造,桿30不承受選針指 37的作用,但承受力,向心力使得搖桿15沿箭頭F15的方向圍繞軸線17a樞轉。這具有從搖桿15移動間隔件15d的效果,在針桿的轉換位置中并在控制凸耳106和116上,施加對應于力E33的傳遞的向心力E15。搖桿15在卡齒10和11上的作用具有以下效果,使得卡齒10和11分別圍繞軸線Xltl和X11沿端部104和114相對于槽口 83c和83b分離的方向樞轉,同時將端部105和115分別接合到槽口 133c和133b內。換句話說,桿30在搖桿15 上的作用能夠將偏心輪4從驅動盤8分開,并將偏心輪4固定到驅動齒圈13上,使得綜框 3隨后被驅動作第二運動。搖桿15在卡齒10和11上的作用克服力E23和E24。圖2和圖3示出多臂機為轉換點處的構造。桿30在搖桿15上的作用,也就是力E33的施加,保持在關于轉換點大約15°的整個轉換區域內。由此保持力E33和E15,這確保端部104和114從盤8的槽口有效地分離,并確保卡齒10和11接合到槽口 133c和133d內或確保該接合的保持。這形成了圖4的構造,其中齒圈13經由卡齒10和11驅動偏心輪4。當織機相對于圖2和圖3的構造經過360°織機角時,齒圈13沿箭頭F13的方向繼續其旋轉運動,然后,齒圈13采取沿箭頭F’ 13W方向的反向旋轉運動,并再次沿箭頭F13的方向作旋轉運動。因此,在經過360°織機角之后,返回到針桿的轉換位置,并且存在借助擺動桿30和31及其在搖桿15和16中任一個上的作用切換卡齒10和11的新的可能性。如果卡齒10和11靠近其定位的桿30或31的羅拉33或34將向心力E33施加到鄰近的搖桿 15或16上,則卡齒10和11保持與驅動齒圈13接合,綜框3保持小幅值的第二運動。另一方面,如果擺動桿不作用在鄰近的搖桿上,則卡齒10和11在彈性力E23和E24的作用下自動地與驅動盤8接合,綜框3再次被盤8驅動,從上部位置運動到下部位置,或者相反。注意到,在上述驅動構造中,卡齒10和11在受壓中工作,以便將驅動元件8和 13中的一個的運動傳遞到偏心輪4,這樣確保多臂機R具有相當長的使用壽命。羅拉33 和34在外緣137的部分137a和137b上滾動的事實,使得該外緣執行調平功能,如在 EP-A-1382725中所設想的,因此,選針裝置35的尺寸設定為僅承受力E3tl和E31,而不必主動地移動桿30和桿31。操作中,根據綜框3是否加速或減速,兩個卡齒10和11選擇性地將偏心輪4固定到驅動元件上,該驅動元件是盤8或齒圈13。在綜框3的一個運動階段中,只有一個卡齒 10或11將偏心輪4固定到驅動元件8或13中的一個上,而在另一個運動階段中,另一個卡齒11或10執行該固定功能。在圖1的構造中,卡齒10和11的端部105和115滑動接觸在驅動齒圈13的鄰近邊緣132上。相反地,在圖4的構造中,當卡齒10和11與齒圈13接合時,端部104和114 與驅動盤8的鄰近邊緣82滑動接觸。這具有以下效果,在切換時,使得卡齒10和11的凸耳的端部在轉換點處更容易接合到邊緣82或132的槽口內,并在轉換點之外固定卡齒與驅動元件8或13中的任一個的接合。可以理解,盤8和齒圈13兩個驅動元件在卡齒10和11以及空間E的任一側上徑向地一個圍繞另一個,這兩個驅動元件的構造能夠增大這些卡齒和這些驅動元件之間的接觸表面的軸向厚度,這提高了這些部件的機械強度。驅動元件8和13具有相同的軸向厚度。作為變型,它們可具有不同的厚度。根據本發明的未示出的變型,搖桿15和16可不直接作用在卡齒10和11的控制凸耳106和116上,而是作用在滑動件上,該滑動件可相對于軸線X1沿徑向方向平移,并容置在偏心輪4的殼體內,凸耳106和116的端部鉸接在該滑動件上。在分別示出在圖7和圖8的第二和第三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相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以下所述主要是這些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區別。在圖7的實施例中,只使用一個卡齒10。卡齒10可由搖桿15或其等同物(未示出)致動,并與驅動齒圈13上的搖桿15在直徑方向上相對設置。卡齒10設置有頭部108, 頭部108具有兩個齒108a和108b,齒108a和108b能夠選擇性地接合到驅動盤8的兩個槽口 83a之一及其等同物內,以及接合到齒圈13的兩個槽口 133a之一及其等同物內。槽口 83a、133a及其等同物分別布置在盤8的外徑向邊緣82和齒圈13的內徑向邊緣132上。卡齒10徑向設置在空間E內,空間E在盤8和齒圈13之間延伸,卡齒10能夠將偏心輪4機械地聯接到盤8或齒圈13上。支座18、桿20和彈簧23如第一實施例那樣操作。在圖8的實施例中,卡齒10僅有一個,并包括由彈簧23和M彈性地加載的活塞 109,每個彈簧23和24施加離心力E23或E24,離心力E23或E24趨于將活塞109的外徑向部分109a接合到布置在驅動齒圈13的兩個槽口 133a之一及其等同物內。驅動盤的外徑向邊緣82設置有兩個槽口 83a及其等同物,用于選擇性地接收活塞109的內徑向部分109b。 滑動件15及其未示出的在直徑方向上與滑動件15相對的等同物,設置在齒圈13內,能夠沿徑向平移,并能夠選擇性地向活塞109上施加力,用于將內徑向部分109b接合到槽口 83a 或等同槽口內。因此,滑動件15上沒有作用時,卡齒10與驅動齒圈13互鎖,當需要固定卡齒10 與盤8旋轉時,使得擺動桿30之一及其等同物的羅拉33或其等同物作用在卡齒10靠近的滑動件15或其等同物上。如前所述,卡齒10設置在空間E中,空間E在驅動元件8和13的外徑向邊緣82 和內徑向邊緣132之間徑向延伸,驅動齒圈13圍繞驅動盤8徑向設置。根據本發明的未示出的變型,擺動桿30和31可直接作用于安裝在偏心輪上的卡齒上。以上所描述的本發明的情況是,軸1和盤8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而齒圈13被驅動作交替運動。本發明還涉及相反的情況,其中,中心軸和盤8被驅動作交替運動,而齒圈13的組件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連續旋轉運動,優選地以恒定速度。不考慮本實施例,當綜框經過360°織機角由齒圈13驅動時,其垂直擺動運動的幅值相對于其在由盤8驅動時的幅值減小,并且當綜框位于其上部位置附近或位于其下部位置附近時,卡齒10及其等同物的切換會發生,該切換從固定到盤8上的位置到固定到齒圈13上的位置,或相反。本發明的實施例和變型的技術特征可以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織機(M)的旋轉多臂機(R),對于所述多臂機的每個針桿,所述多臂機包括擺動件(5),所述擺動件聯接到綜框(3)上并與松弛地安裝在中心軸(1)上的致動元件 ⑷相關聯,第一驅動元件(8),所述第一驅動元件用于驅動所述致動元件,并旋轉地固定到所述中心軸上,第二驅動元件(13),所述第二驅動元件用于驅動所述致動元件,以及至少一個卡齒(10、11),所述至少一個卡齒安裝在所述致動元件上,并且能夠將所述致動元件與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或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旋轉地固定,所述兩個驅動元件中的一個被驅動沿僅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而另一個驅動元件被驅動作交替旋轉運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圍繞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設置,所述卡齒(10、 11)設置在徑向限定于所述第一驅動元件與所述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空間(E)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被驅動沿僅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F8),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被驅動作交替旋轉運動(F13、F’ 13)。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卡齒(10、11)均設置有第一部分(104,114 ; 109b)和第二部分(105,115 ;109a),所述第一部分(104,114 ; 109b)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至少一個槽口(83a-83d)內,所述至少一個槽口(83a-83d)布置在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的外徑向邊緣(82)上,所述第二部分(105、115 ; 109a)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至少一個槽口(133a-133d)內,所述至少一個槽口(133a-133d)布置在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的內徑向邊緣(132)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臂機包括用于將每個所述卡齒 (IOUl)彈性地加載到接合位置的裝置,在所述接合位置處,所述卡齒(10、11)的所述第一部分(104、114)或所述第二部分(109a)接合到布置在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的外徑向邊緣(82)上的槽口(83a-83d)內,或接合到布置在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的內徑向邊緣 (132)上的槽口 (133a)內。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當卡齒(10、11)與所述第一驅動元件和所述第二驅動元件中的一個驅動元件(8)接合時,所述卡齒的適于選擇性地接合到另一個驅動元件(13)的槽口(133a-133d)內的一部分(105、115)與所述另一個驅動元件(13) 的鄰近邊緣(132)滑動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兩個卡齒(10、11)設置在所述空間(E)內,所述空間(E)徑向限定在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與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之間;所述第一驅動元件(8)的外徑向邊緣(82)和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的內徑向邊緣 (132)中的每一個均設置有用于接收卡齒(10、11)的一部分(104、105、114、115)的四個槽口 (83a-83d,133a-133d)。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屬于所述多臂機(R)的各個針桿的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圍繞所述中心軸(1)的軸線(X1)旋轉地固定,并一起形成搖架,其自身圍繞所述軸線旋轉(F13、F,13)。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對于每個所述針桿,所述多臂機包括兩個擺動桿(30、31)和至少一個構件(15、16),所述兩個擺動桿(30、31)能夠由選針裝置(35)保持就位,所述至少一個構件(15、16)安裝在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上并能夠將力(E33、E15)從所述擺動桿中的一個傳遞到卡齒(10、11)。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每個力傳遞構件是搖桿(15、16),所述搖桿(15、16)安裝成圍繞相對于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3)固定的軸線(17a、17b)樞轉(F15)。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每個力傳遞構件是可動滑動件(15), 所述可動滑動件(1 能夠在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 上沿徑向方向平移。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對于每個所述針桿,所述多臂機包括能夠由選針裝置(3 保持就位的兩個擺動桿(30、31);所述第二驅動元件(1 的外徑向邊緣(137)的至少一個部分(137a、137b)能夠與所述擺動桿(30、31)相互作用,并且能夠將所述擺動桿設置在其能夠由所述選針裝置保持的位置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臂機處于所述卡齒(10、 11)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傾斜的構型中時(圖幻,兩個所述驅動元件(8、13)均被驅動沿相同方向作旋轉運動O^F13),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卡齒(10、11)與所述驅動元件中的一個驅動元件(8)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卡齒(10、11)與所述驅動元件中的另一個驅動元件(1 接合。
1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臂機,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臂機處于所述卡齒(10、 11)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傾斜的構型中時(圖幻,兩個所述驅動元件(8、13)相對于所述中心軸(1)的旋轉軸線(X1)具有相同的瞬時角速度(V)和相同的瞬時角加速度 (A),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卡齒(10、11)與所述驅動元件中的一個驅動元件(8)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卡齒(10、11)與所述驅動元件中的另一個驅動元件(1 接合。
14.一種織機(M),其裝配有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旋轉多臂機(R)。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織機(M)的旋轉多臂機(R),對于其每個針桿,該多臂機包括擺動件(5),聯接到綜框(3)上,并與松弛安裝在中心軸(1)上的致動元件(4)相關聯;第一驅動元件(8),用于驅動致動元件,并旋轉地固定到中心軸上;第二驅動元件(13),用于驅動致動元件;以及至少一個卡齒(10、11),至少一個卡齒安裝在致動元件上,并能夠將該致動元件與第一驅動元件(8)或第二驅動元件(13)旋轉地固定。兩個驅動元件中的一個(8)被驅動僅沿一個方向作旋轉運動(F8),而另一個驅動元件(13)被驅動作交替旋轉運動(F13、F’13)。第二驅動元件(13)圍繞第一驅動元件(8)設置,卡齒(10、11)設置在徑向限定于第一驅動元件(8)與第二驅動元件(13)之間的空間(E)內。
文檔編號D03C1/00GK102191605SQ2011100616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2日
發明者羅伯特·諾琴蒂 申請人:施托布利法韋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