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緯編針織圓機的配套部件領域,具體是一種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 用低割低圈輔助片。
背景技術:
目前,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只能在同一個編織橫列上編織高割低圈復合組織(如 圖七a)、單一的毛圈組織(如圖七b)或單一割絨組織(如圖七C)。理論上,在割圈絨提花 針織圓機的同一編織橫列上,圈絨組織的形式可以是以下四種組織之一或者任意組合高 毛圈、低毛圈、高割絨、低割絨。由于毛圈組織和割絨組織對光線的反射及散射不同,即使用 同一顏色紗線進行圈絨編織,各種編織組織也會顯示不同的色差,加之高低圈絨之間的高 度差形成的立體效果非常明顯,現在市場上對單色或者兩色圈絨面料的需求越來越多。這 種面料無須后續的印染工序,對環境污染相對也要小一點,非常迎合國家的環保政策以及 公眾的環保意識。但是,要想將這四種組織在緯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的同一個編織橫列上任意組 合到一起,需要對針筒及針蓋的三角機構進行特殊設計,同時還要借相關助輔助裝置的有 效配合。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合適的輔助裝置能使緯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在同一編織橫列 上產生以上所述三種或四種針織組織,也就是說,除了高割低圈這種組合外,其它的組合在 現有的緯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上還不能實現。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 用低割低圈輔助片,使緯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在形成低毛圈、低割絨組織的過程中,原來 的高毛圈、高割絨部分紗線不受影響,且在同一個編織橫列上的任意位置產生低毛圈、低割 絨、高毛圈、高割絨組織,實現了四種組織的任意組合。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 助片,所述的輔助片呈“L”形,所述輔助片的豎部設有安裝位,橫部設有壓紗位,壓紗位 的外端形成一分紗頭。當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的針筒逆時針旋轉時,針筒針槽中的高檔 針(割圈絨提花圓機用刀舌針,CN200720191832. 1)和低檔針(割圈絨提花圓機用刀針, CN03230704. 7)在選針器的控制下分別上挺吃紗,并在壓針階段進行彎紗,經過彎紗后的紗 線勾在針勾上,兩部分紗線之間形成夾角,本實用新型的分紗頭設在該夾角內。隨著針筒的 繼續旋轉,經過彎紗的紗線到達輔助片,在分紗頭的作用下,高割高圈部分紗線從壓紗位下 方通過,不參與成圈或者割絨動作;低割低圈部分紗線從壓紗位上方通過,將根據需要,形 成毛圈組織或者割絨組織。所述的圓機上設有一蓋頭圈,蓋頭圈上安裝輔助片座,輔助片座上安裝輔助片,輔 助片座可以沿蓋頭圈的半徑方向進行調節。所述的分紗頭呈圓弧面,這樣的分紗頭表面摩擦系數低,不易纏繞紗線,便于更好的把高低檔針上的兩部分紗線分開。所述輔助片的豎直面上開有調節孔,可根據實際使用時針筒和針蓋的位置對輔助 片的安裝位置進行調節。所述安裝位的側面呈平板狀,這種型式適用于針筒直徑比較大的時候。這時的蓋 頭圈外圓的彎曲程度較小,更接近直線,針蓋織針與針筒針槽中的織針不易碰到本實用新 型,故不需要折彎。所述安裝位的側面呈彎折狀,這種型式適用于針筒直徑比較小的時候。因為小直 徑針筒的圓機,其蓋頭圈的半徑較小,彎曲程度較大,本實用新型安裝時容易碰到針蓋織針 或者針筒針槽中的高檔針和低檔針。本實用新型就是利用針蓋織針與針筒織針上彎紗后的紗線在特定位置時產生的 夾角,使分紗頭插入該夾角內,并將高檔針和低檔針上不同用途的紗線分開,再對低割低圈 部分紗線分別操作,形成低割絨組織和低毛圈組織的。實現了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的同 一編織橫列上產生低毛圈、低割絨、高毛圈、高割絨組織,這種多形式組合的圈絨面料立體 效果強,無須后續的印染工序,對環境污染相對也要小一點,市場需求大。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低毛圈成圈原理圖。圖2為低割絨割圈原理圖。圖3為紗線間的夾角示意圖。圖4為輔助片的主視圖。圖5為一種結構的輔助片側視圖。圖6為另一種結構的輔助片側視圖。圖7為提花圓機同一編織橫列上的各種針織組織的排列示意圖。圖中1.壓紗輪2.輔助片3.低圈走針軌跡4.筒口線5.輔助片座6.蓋頭圈7.針 蓋三角8.針蓋織針9.蓋頭駝10.針蓋11.針蓋托盤12.針筒13.三角座14.針筒三角 15.高檔針16.紗線17.低檔針18.低割走針軌跡21.安裝位22.調節孔23.壓紗位.24. 分紗頭。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 明。如附圖所示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輔助片2安裝于輔助片座 5上,輔助片座5固定于蓋頭圈6上,輔助片座5可以沿蓋頭圈6的半徑方向進行調節。輔 助片2呈“L”形,其豎部形成安裝位21,安裝位21上開有調節槽孔22,橫部為壓紗位23,壓 紗位23的外端形成一呈圓弧面的分紗頭24。一壓紗輪1通過連桿機構安裝在圓機的臺面 上,其下沿位于壓紗位23的中間位置,壓紗輪1的厚度與輔助片2的厚度基本相同。如圖 五、圖六所示,輔助片2可分為兩種不同結構,一種在安裝位21處有折痕,側面看呈彎折狀, 另一種其側面呈平板狀結構。[0023]如
圖1和圖2所示圓機上還安裝有針筒三角14和針筒12,針筒三角14安裝 于三角座13(此處只給出上三角座,中三角座及下三角座未標出)上。針筒的針槽內 安裝高檔針15和低檔針17,其中高檔針15為專利刀舌針(割圈絨提花圓機用刀舌針, CN200720191832. 1),低檔針17為專利刀針(割圈絨提花圓機用刀針,CN03230704. 7)。針 蓋10安裝在針蓋托盤11上,隨針筒12 —起做同步逆時針旋轉,針蓋織針8插在針蓋10的 針槽中。蓋頭圈6安裝在蓋頭駝9上,針蓋三角7固定于蓋頭圈6上,蓋頭圈6、蓋頭駝9以 及針蓋三角7相對于圓機的機架是靜止不動的。以下著重介紹本實用新型輔助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形成低割低圈的編織組織的 過程一、低毛圈成圈如圖一,高檔針15與低檔針17上都有紗線16。高檔針15沿左上圖中的低圈走 針軌跡3自左向右運動,低檔針17平走。如圖三,由于高檔針15與低檔針17的針踵分別 處于針筒三角14不同的走針跑道上,兩者針勾之間存在著高差H,而針蓋織針8都處在針 蓋10下沿口水平位置,當針蓋織針8被針蓋三角7壓針后,針蓋織針8的針勾與針筒12針 槽里的高檔針15和低檔針17的針勾有一個水平方向的距離L,在針筒三角14壓針時,就 使得高檔針15與低檔針17針勾上的紗線16間形成了一個夾角α。輔助片2的分紗頭24 就是利用這個角度形成的空隙,插入兩者之間,將兩部分紗線分開。如圖一左下方A放大部 分,低檔針17上的紗線從輔助片2的壓紗位23下方通過,高檔針15上的紗線則從壓紗位 23上方 通過。當針筒12繼續轉動,輔助片2的分紗頭24從兩部分紗線間的夾角插入,并將 其分開,低割低圈部分紗線向上走,高割高圈部分紗線被輔助片2壓下,經過輔助片2和針 筒12上沿口之間的縫隙向右平移。如圖一,左上方圖,低圈走針軌跡3是由高檔針15在針筒三角14的作用下形成的 運動軌跡。這種高檔針15具有針舌和針刀,當挺針到最高點,使得紗線處于打開的針舌下 方且不接觸針刀時,這時在壓針動作下,高檔針15只相當于普通舌針,經過成圈后形成一 個線圈。二、低割絨割圈圖二左上方為低割絨時高檔針15的低割走針軌跡18,當高檔針15在針筒三角14 的作用下,被挺起到達成圈位置后,提花針也在選針器和針筒三角14的共同作用下上挺。 這時,高檔針15就會繼續上挺,被套在針桿上的線圈就會接觸到針刀,被針刀割斷,形成一 個割絨組織。這個割絨組織的高度與低毛圈基本相同,明顯低于高割絨的高度,為低割絨組
幺口
/Ν ο從本實用新型的壓紗位23下方通過的高割高圈部分紗線,在通過輔助片2后,進 入高割高圈工藝階段,被編織成高割絨或者高毛圈組織,由于不涉及本實用新型,在此不再 詳述其動作過程。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就是利用針蓋織針8與針筒織針上彎紗后的紗線在特定位 置時產生的夾角α,利用分紗頭將高檔針15和低檔針17上不同用途的紗線分開,并在低割 低圈位置對高檔針15上的紗線分別操作,形成低割絨組織和低毛圈組織的。
權利要求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輔助片(2)呈“L”形,所述輔助片的豎部設有安裝位,橫部設有壓紗位,壓紗位的外端形成一分紗頭。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機上設有一蓋頭圈(6),蓋頭圈(6)上安裝輔助片座(5),輔助片座(5)上安裝輔助片 ⑵。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分紗頭(24)呈圓弧面。
4.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輔 助片(2)的安裝位上開有調節孔(22)。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輔 助片(2)的側面呈平板狀。
6.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輔 助片(2)的側面呈彎折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合適的輔助裝置能使緯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在同一編織橫列上產生三種或四種以上針織組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用低割低圈輔助片,所述的輔助片呈“L”形,所述輔助片的豎部設有安裝位,橫部設有壓紗位,壓紗位的外端形成一分紗頭。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在割圈絨提花針織圓機的同一編織橫列上產生低毛圈、低割絨、高毛圈、高割絨組織,這種多形式組合的圈絨面料立體效果強,無須后續的印染工序,對環境污染相對也要小一點,市場需求大。
文檔編號D04B9/22GK201567427SQ20092031734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4日
發明者歸繼東 申請人:歸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