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利用切刀和錘擊部切斷 被縫制物,在被縫制物上形成紐扣孔。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可以在作為被縫制物的布料上 形成包含左右側縫部在內的紐扣孔鎖邊線跡之前或形成之后,在左右 側縫部之間形成紐扣孔。
例如圖8所示,紐扣孔鎖邊縫紉機100在縫紉機底座部101的 上表面,可沿該上表面自由移動地設置進給臺102。在進給臺102的 上表面設置按壓布料的布料壓腳103。由布料壓腳103按壓在進給臺 102上的布料,可以通過使進給臺102移動而在布料上形成鎖邊縫。
紐扣孔鎖邊縫紉機100具有在布料上形成紐扣孔的切布裝置。 切布裝置110具有切刀lll,其固定在縫紉機底座部101上;以及 錘擊部112,其在切刀111的上方與其相對,固定在支撐臺113上。 支撐臺113經(jīng)由連桿機構114與氣缸115的輸出軸115a連結。
通過驅動氣缸115而使輸出軸115a下降,連桿機構114進行旋
轉動作,支撐臺U3下降。由此,設置在支撐臺113上的錘擊部112
可以下降至與切刀111抵接的位置,將布料夾在其與切刀111之間而 將其剪斷(下壓切斷),在布料上形成紐扣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l:日本國特開2006 — 87813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因為切刀在形成紐扣孔時被錘擊部按壓,所以如果疲勞逐漸累 力口,超過容許極限,則會磨損或損傷。因為切刀的磨損或損傷會引起 切布不良,所以需要在此之前更換切刀。
5但是,在現(xiàn)有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中,因為根據(jù)切斷的布料厚 度或布料種類,疲勞的累積程度不同,所以無法準確掌握切刀更換時 間。因此,作業(yè)者要觀察切刀的實際磨損或損傷的情況而進行更換。
因此,存在作業(yè)者必須頻繁進行確認更換時間的作業(yè),降低作 業(yè)效率的問題。另外,在疏于觀察作業(yè)或誤看時,產(chǎn)生在紐扣孔的形 成過程中產(chǎn)生布料切刀不良、降低商品價值,或在切刀仍可使用的階 段進行更換,浪費切刀而使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在發(fā)生切刀磨損或損壞之前的適當時刻 向作業(yè)者報告切刀更換,防止布料切刀不良。
技術方案1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具有
切刀(11),其設置在縫紉機底座部(2)上,在上端形成刃部; 進給臺(4),其設置在縫紉機底座部上,在上表面載置被縫制
物;
錘擊部(12),其設置在縫紉機臂(3)上,與前述切刀相對配
置,在其與前述切刀之間夾持被縫制物而將被縫制物切斷;
動作機構(40),其使前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接觸/分離;
驅動裝置(50),其與前述動作機構連結,通過通電使動作機 構動作;以及
控制單元(20),其進行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控制,
該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在被縫制物上形成包含左右側縫部在內 的紐扣孔鎖邊線跡之前或形成之后,利用前述控制單元使前述驅動裝 置驅動,使前述錘擊部向前述切刀移動,在被縫制物的左右側縫部之 間形成紐扣孔,
其特征在于,具有-
應力檢測單元(20),其檢測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前述切刀施加 的應力;
累加單元(20),其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累加由前述應力檢 測單元檢測到的應力;
存儲單元(24),其存儲前述切刀磨損或損傷的極限應力值((ja);
以及報告單元(66),其向用戶報告需要更換前述切刀的信息,
前述控制單元,在由前述累加單元累加的累加應力值(!>n)達 到前述極限應力值的時刻或達到之前,利用前述報告單元執(zhí)行報告。
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 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應力檢測單元由載荷計算單元(20)和應力計算單元(20)
構成,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20)根據(jù)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前述驅動裝置 通電的電流值,計算前述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Pn),
前述應力計算單元(20)根據(jù)由前述載荷計算單元計算出的前 述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計算前述向切刀施加的應力,
前述累加單元累加由前述應力計算單元計算出的應力。
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 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應力計算單元,根據(jù)前述切刀與前述錘擊部的接觸面積(A)
和前述切斷載荷計算應力。
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 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存儲單元中存儲向前述切刀累積疲勞的最小應力值 (cnv),
前述累加單元不累加小于前述最小應力值的應力。
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 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中,
在前述存儲單元中存儲用于判斷累加應力值是否接近前述極限 應力值的判斷值(X),
具有應力差計算單元(20),其計算前述累加應力值與前述極 限應力值之間的差,
前述控制單元,在由前述應力差計算單元計算出的應力差小于 或等于前述判斷值的情況下,利用前述報告單元執(zhí)行報告。
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2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前述錘擊部下降過程中的特定區(qū)域的 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
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
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前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抵接后的電流 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
技術方案8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 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單元控制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以在前述錘擊部與被
縫制物抵接之前降低前述錘擊部的下降速度,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從前述錘擊部下降速度降低開始至前 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抵接為止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 載荷。
技術方案9所述的發(fā)明為,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
紉機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檢測單元(67),其檢測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量, 前述控制單元根據(jù)由前述檢測單元檢測到的驅動量,計算前述
錘擊部的位置,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在利用前述控制單元計算出前述錘擊部位 于與被縫制物抵接的位置的情況下,使用從前述錘擊部與被縫制物抵 接開始至與前述切刀抵接為止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 載荷。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fā)明,應力檢測單元在紐扣孔形成時, 根據(jù)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檢測向切刀施加的應力,累加單元每當在紐 扣孔形成時累加由應力檢測單元檢測到的應力。
并且,在重復形成紐扣孔的過程中,在由累加單元累加的累加 應力值達到極限應力值的時刻或達到之前,由報告單元向用戶報告需要更換切刀的信息。
由此,因為切刀的疲勞在每次切布時累積,所以作業(yè)者可以識 別切刀發(fā)生磨損或損傷前的適當?shù)母鼡Q時間,防止因切布不良引起的 縫制品商品價值的降低。另外,因為作業(yè)者不需要切刀更換時間的確 認作業(yè)而可以專心于縫制作業(yè),所以可以提高縫制作業(yè)效率,進而防 止切刀的過早更換,降低維護成本。
根據(jù)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fā)明,載荷計算單元根據(jù)在紐扣孔形成 時向驅動裝置通電的電流值,計算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應力計算單 元根據(jù)由載荷計算單元計算出的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計算向切刀施 加的應力。
由此,因為可以準確地計算累加切刀的疲勞,所以可以可靠地 掌握切刀的磨損或損傷時刻的預測,可以在發(fā)生之前準確地向用戶報 告切刀的更換時間,防止切布不良。
根據(jù)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fā)明,應力計算單元可以通過切斷載荷
除以切刀與錘擊部的接觸面積,準確地計算向切刀施加的應力。
根據(jù)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fā)明,因為小于最小應力值的應力不會 使切刀疲勞,所以不將這種較小的應力用于累加,從而可以盡量減小 實際的切刀疲勞和累加應力值之間的誤差。
根據(jù)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fā)明,通過根據(jù)累加應力值與極限應力 值的差是否小于或等于預先存儲的判斷值,判斷切刀的更換時間,從 而可以在累加應力值剛要達到極限應力值之前,向用戶報告切刀更 換,減少切刀更換作業(yè)次數(shù),降低維護成本。
根據(jù)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fā)明,向驅動裝置通電的電流并不平均, 在錘擊部與被縫制物抵接時和其它時刻負載也不同,但通過使用特定 區(qū)域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可以每當在被縫制物切斷時,使用用戶 期望的條件下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
根據(jù)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fā)明,在錘擊部與切刀抵接之后,通過 使錘擊部以較大的力按壓切刀,將被縫制物切斷,但此時的驅動裝置 的扭矩非常大。通過使用此時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因為可以捕捉 在切刀上產(chǎn)生最大應力的時刻而計算累加應力,所以可以提高切刀的
9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8所述的發(fā)明,如果利用控制單元而錘擊部的下 降被減速,則錘擊部與被縫制物非常接近。在從這時至錘擊部與切刀 抵接的區(qū)間內,驅動裝置的扭矩變得非常大。通過使用此時的電流值 計算切斷載荷,因為可以捕捉切刀產(chǎn)生最大應力的時刻,計算累加應 力,所以可以提高切刀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9所述的發(fā)明,由檢測單元檢測驅動裝置的驅動
量,因為根據(jù)由控制單元檢測到的驅動量計算錘擊部的位置,所以在 錘擊部與被縫制物抵接時也可以檢測。在這里,在利用控制單元計算 出錘擊部處于與被縫制物抵接的位置的情況下,在錘擊部與被縫制物 抵接之后至其與切刀抵接的區(qū)間內,驅動裝置的扭矩非常大。通過使 用此時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因為可以捕捉在切刀上產(chǎn)生最大應力 的時刻而計算累加應力,所以可以提高切刀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圖1是表示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概略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支撐體的動作機構及切布電動機的機構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關于控制裝置的結構的框圖。 圖4是存儲在EEPROM中的數(shù)據(jù)的框圖。 圖5是表示電流值與切斷載荷的關系的曲線。 圖6是表示存儲在ROM中的程序的框圖。 圖7是表示用于更換切刀的報告控制流程的流程圖。 圖8是剖開觀察現(xiàn)有技術中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一部分的側 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對于本發(fā)明涉及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最佳方式,詳細地進行 說明。
<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結構〉
在圖1中,進給臺4的一部分被切開而示出。在圖1及圖2中,紐扣孔鎖邊縫紉機1具有底座部(縫紉機 底座)2;臂部(縫紉機臂)3,其直立設置于底座部2上;進給臺4, 其配置在底座部2的上表面,使布料在水平面內移動;布料壓腳5, 其設置在進給臺4的上表面,從上方按壓進給臺4上方的布料;切布 裝置10,其用于形成紐扣孔;以及控制裝置20 (參照圖3),其控 制紐扣孔鎖邊縫紉機1的動作。
進給臺4以使其上表面大致沿水平面的方式配置,在其上表面
載置布料。
布料壓腳5具有壓腳腕52,其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進給臺4 的上表面;以及壓腳板54,其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壓腳腕52的前端, 從上方按壓布料。 (切布裝置)
切布裝置10具有切刀11,其設置在底座部2上,在上端形成 刃部;以及錘擊部12,其設置在臂部3上,與該切刀ll相對。
前述切刀11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在固定于底座部2上的切刀支撐 臺13上。切刀11的刃部以相連續(xù)的方式,形成用于形成圓頭孔部的
圓頭孔切刀部、和用于形成直線部的直線切刀部。
前述錘擊部12與切刀11的上方相對,可自由拆卸地安裝在支 撐體14的下端,可以下降至按壓切刀11的刃部的位置。
與支撐體14連結的動作機構40具有連桿機構,該連桿機構具 有第一連桿41,其可自由轉動地與支撐體14連結;第二連桿42, 其可自由轉動地與第一連桿41連結;第三連桿43,其可自由轉動地 與第二連桿42連結;以及第四連桿44,其可自由轉動地與第三連桿 43連結。第一連桿41及第三連桿43,其中央部分別可自由轉動地固 定在臂部3上。
第四連桿44可自由轉動地與移動體46連結,該移動體46與滾 珠絲杠45嚙合。滾珠絲杠45以使其軸線沿縫紉機的上下方向的方式 配置。利用滾珠絲杠45的繞軸旋轉,移動體46可沿上下方向移動。 設置于滾珠絲杠45端部的齒輪47與齒輪48嚙合,前述齒輪48軸支 撐在作為使動作機構40動作的驅動裝置的切布電動機50的輸出軸50a上。(控制裝置)如圖3至圖5所示,控制裝置20具有CPU 21,其進行與縫紉 機1的驅動相關的運算處理,進行驅動源的控制;ROM 22,其存儲 縫制或切布所需的數(shù)據(jù)或參數(shù)、CPU21進行縫紉機電動機61或切布 電動機50的驅動控制時所需的程序;RAM 23,其成為CPU21的工 作區(qū)域;以及EEPROM24,其作為存儲單元,存儲由用戶設定的數(shù) 據(jù)及運算后的數(shù)據(jù)。(EEPROM)如圖4所示,在EEPROM中,存儲切刀11磨損或損傷的極限 應力值oa。所謂極限應力值aa,是因反復進行切布而與錘擊部12 抵接的切刀11的刃部磨損或損傷的應力的極限。在這里,應力是每 次切布作業(yè)時,向切刀11施加的應力的累加應力值2>11 (n=l, 2, 3,…),隨著進行切布的次數(shù)增加,切刀11的累加應力值Zon也增 加。此外,n是形成紐扣孔的次數(shù),即,錘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的 次數(shù)。在EEPROM24中,存儲向切刀11累積疲勞的最小應力值ow。 所謂最小應力值ow,是即使在進行規(guī)定次數(shù)(例如107次)的切布 時切布切刀11也不產(chǎn)生磨損或損傷的應力值、和向切刀11累積疲勞 的應力值之間的臨界應力值,其由切刀11及錘擊部12的材質確定。在EEPROM 24中存儲判斷值X,其用于判斷通過重復切布作業(yè) 而累加的對切刀11的累加應力值2>11,是否接近極限應力值oa。所 謂判斷值X,是累加應力值i:cm與極限應力值cra之間應有的差,二 者的差小于或等于判斷值,表示累加應力值2;cm接近極限應力值cya, 不久切刀ll將磨損、損傷。這是為了通過設定判斷值X,盡早向用 戶報告進行切刀更換的信息,更加可靠地防止切刀11的磨損、損傷。如圖5所示,因為在向布料電動機50通電的電流值和此時的切 斷載荷P存在曲線所示的關系,所以在EEPROM 24中存儲滿足該曲 線的算式或表格。由此,如果知道向切布電動機50通電的電流值, 就可以計算切斷載荷Pn。在這里,n是形成紐扣孔的次數(shù),目卩,錘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的次數(shù)。 (ROM:載荷計算程序)如圖6所示,在ROM22中存儲載荷計算程序22a,其通過由CPU 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下述功能根據(jù)紐扣孔形成時向切布電動機50通電的 電流值,計算布料的切斷載荷Pn。 g卩,通過CPU21執(zhí)行載荷計算程 序22a,控制裝置20作為載荷計算單元起作用。載荷計算程序22a,在根據(jù)向切布電動機50通電的電流值計算 載荷時,使用在錘擊部12下降過程中的特定區(qū)域向切布電動機通電 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此外,所使用的電流值不限于最大值,也可以是 該區(qū)域內的平均值。所謂特定區(qū)域,例如是指從錘擊部12與布料抵接的位置開始, 至切斷布料而與切刀11抵接為止的錘擊部12的移動范圍,使用此時 的切布電動機50的電流值的最大值計算載荷。在這里,錘擊部12 與布料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可以通過由編碼器67檢測切布電動機50 的輸出軸50a的旋轉量,由控制裝置20進行運算而求得。 (ROM:應力計算程序)如圖6所示,在ROM22中存儲應力計算程序22b,其通過由 CPU 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下述功能根據(jù)通過執(zhí)行載荷計算程序22a而計 算出的布料的切斷載荷Pn,計算向切刀11施加的應力。即,通過 CPU 21執(zhí)行應力計算程序22b,控制裝置20作為應力計算單元起作 用。在這里,應力計算程序22b,通過由CPU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下述功 能通過由切斷載荷Pn除以切刀11與錘擊部12的接觸面積A,計 算向切刀11施加的應力cm。此外,因為與錘擊部12抵接的切刀11 的刃部的寬度非常小,所以可以通過忽略切刀11的寬度而除以切刀 11的長度,作為應力而計算出。作為載荷計算單元及應力計算單元起作用的控制裝置20,構成 檢測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切刀11施加的應力的應力檢測單元。 (ROM:累加程序)在ROM22中存儲累加程序22c,其通過由CPU 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下述功能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累加通過執(zhí)行應力計算程序22b而計算出的應力cm。 g卩,通過由CPU21執(zhí)行累加程序22c,控制裝置20作為計算單元起作用,累加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由應力檢測單元(由CPU 21執(zhí)行載荷計算程序,由CPU 21執(zhí)行應力計算程序)檢測到 的應力。在這里,累加程序22c通過由CPU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下述功能在 計算出的應力cm是小于存儲在EEPROM 24中的最小應力值ow的情 況下,將該應力值視為O而不進行累加。這是因為如果是小于最小應 力值aw的應力值,則不會產(chǎn)生切刀11的磨損或損傷。 (ROM:應力差計算程序)在ROM22中存儲應力差計算程序22d,其通過由CPU 21執(zhí)行 而實現(xiàn)下述功能計算累加得到的累加應力值i:cm與存儲在EEPROM 24中的極限應力值oa之間的差。gp,通過由CPU 21執(zhí)行應力差計 算程序22d,控制裝置20作為應力差計算單元起作用。 (ROM:控制程序)在ROM22中存儲控制程序22e,其通過由CPU 21執(zhí)行而實現(xiàn) 下述功能在通過執(zhí)行應力差計算程序22d而計算出的累加應力值 i:冊與極限應力值cia之間的應力差小于或等于判斷值X的情況下, 在操作面板66 (后述的報告單元)上顯示需要更換切刀11的信息。 即,通過由CPU21執(zhí)行控制程序22e,控制裝置20作為控制單元起 作用。(控制裝置的周邊裝置) 在控制裝置20上連接切布電動機50,其成為切布時的驅動源; 縫紉機電動機61,其使縫針上下移動;X進給脈沖電動機62,其使 進給臺4向X方向驅動;Y進給脈沖電動機63,其使進給臺4向Y 方向驅動;旋轉脈沖電動機64,其使縫針和打環(huán)器旋轉;S/S開關 65,其進行縫制開始'停止的輸入;作為報告單元的操作面板66,其 顯示向用戶報告的信息(例如,表示讓用戶更換切刀11的信息), 同時進行來自用戶的指令輸入;以及作為檢測單元的編碼器67,其 檢測支撐體14 (錘擊部12)距離上死點的下降距離。從操作面板66可以自由輸入極限應力值oa、最小應力值(7W、 判斷值x,使用戶可以根據(jù)切布條件進行變更。編碼器67與脈沖電動機即切布電動機50連接,對應于切布電 動機50的旋轉位置,輸出由彼此相位相差90度的A相脈沖和B相 脈沖(也可以將二者合稱為AB相脈沖)構成的兩組檢測脈沖??刂?裝置20可以以原點位置為基準,根據(jù)從編碼器67輸出的AB相脈沖 的相位關系和各脈沖數(shù)量,實時地檢測作為支撐體14 (錘擊部12) 實際移動位置的下降位置。由此,可以實時地檢測支撐體14 (錘擊 部12)的停止位置。<關于用于更換切刀的報告控制>下面,對于在進行紐扣孔形成時由CPU 21控制的切布電動機 50的驅動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如果開始紐扣孔鎖邊縫制(步驟S1),在紐扣孔 鎖邊縫制結束之后開始形成紐扣孔,則切布電動機50使錘擊部12 下降,由切刀11和錘擊部12夾持布料,將布料切斷,形成紐扣孔(步 驟S2)。此外,也可以在形成紐扣孔之后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在紐扣孔形成結束的時刻,將形成紐扣孔的次數(shù),換言之,錘 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的次數(shù)n存儲在EEPROM24 (步驟S3)中。 只要未通過操作面板66的操作進行重置,該存儲的次數(shù)n均進行累 加。然后,通過執(zhí)行載荷計算程序22a,根據(jù)在從錘擊部12與布料 抵接的位置至其切斷布料而與切刀11抵接為止的錘擊部12的移動區(qū) 域內,向布料切刀電動機50通電的電流值的最大值,計算切斷載荷 Pn (n是從未使用切刀開始的紐扣孔形成的次數(shù))(步驟S4)。在 這里,載荷的計算在每次對紐扣孔形成次數(shù)進行計數(shù)時進行。然后,通過執(zhí)行應力計算程序22b,由切斷載荷Pn除以切刀11 與錘擊部12的接觸面積A,計算向切刀11施加的應力cm(步驟S5)。 在這里,接觸面積A由所使用的切刀ll預先計算,存儲在EEPROM 24中。然后,判斷在步驟S5中計算出的應力mi,是否大于或等于存儲在EEPROM 24中的最小應力值cjw (步驟S6)。
在步驟S6中判斷應力cm大于或等于最小應力值mv的情況下 (步驟S6:是),執(zhí)行累加程序22c,由此,在直至前次為止的應力 cm上累加本次計算出的應力cm (步驟S7)。
另一方面,在步驟S6中判斷應力cm小于最小應力值mv的情況 下(步驟S6:否),使本次計算出的應力cm為0 (步驟S8),累加 在直至前次為止的應力on (步驟S7)中。g卩,使應力cm為0意味 著不累加應力cm。
然后,通過執(zhí)行應力差計算程序22d,計算計算出的累加應力值 2>n與存儲在EEPROM 24中的極限應力值era之間的應力差od (步 驟S9)。
然后,判斷在步驟S9中計算出的應力差(Kl是否小于或等于存 儲在EEPROM 24中的判斷值X (步驟S10)。
在步驟S10中判斷應力差(id小于或等于判斷值X的情況下(步 驟S10:是),執(zhí)行控制程序22e,由此,在操作面板66上顯示需要 更換切刀11的信息(步驟Sll)。
另一方面,在步驟S10中判斷應力差cjd大于判斷值的情況下(步 驟S10:否),返回步驟S1的處理。
在步驟Sll中,通過顯示需要更換切刀11的信息,用戶更換切 刀U (步驟S12)。此時,因為切刀11成為新品狀態(tài),所以用戶通 過操作操作面板66,重置紐扣孔形成的次數(shù)n (步驟S13)。
<作用效果>
由此,根據(jù)紐扣孔鎖邊縫紉機l,如果由控制裝置20向切布電 動機50通電,則切布電動機50使動作機構40動作,由動作機構40 使錘擊部12與切刀11接觸/分離。
在這里,通過CPU21執(zhí)行載荷計算程序22a,根據(jù)在紐扣孔形 成時向切布電動機50通電的電流值,計算布料的切斷載荷Pn。
然后,通過CPU21執(zhí)行應力計算程序22b,根據(jù)布料的切斷載 荷Pn和切刀11與錘擊部12的接觸面積A,計算向切刀11施加的應 力。
16然后,通過CPU21執(zhí)行累加程序22c,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累 加應力。在這里,因為小于最小應力值(JW的應力不會造成切刀11 的疲勞,所以通過不將這種較小的應力用于累加,可以盡可能減小實
際的切刀11的疲勞與累加應力值i:mi之間的誤差。由此,可以更高
精度地報告切刀11的更換時間。
并且,在重復形成紐扣孔的過程中,累加的累加應力值2>11達 到極限應力值cm的情況下,控制裝置20將讓用戶更換切刀的信息顯 示在操作面板66上。
由此,因為在每次切布作業(yè)時累加對切刀11施加的疲勞,所以 可在切刀11的磨損或損傷之前,向用戶報告切刀11的更換時間,防 止切布不良。
另外,通過根據(jù)累加應力值1>11與極限應力值cia的差是否小于 或等于判斷值X,判斷切刀11的更換時間,可以在累加應力值i:cin 達到極限應力值(ja之前,向用戶報告更換切刀11的通知。
由此,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向用戶報告切刀11的更換時間,提高 切刀11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另外,因為可以由編碼器67檢測切布電動機50的驅動量,根 據(jù)由控制裝置20檢測到的驅動量計算錘擊部12的位置,所以能夠檢 測出錘擊部12與布料的抵接。在這里,在利用控制裝置20計算出錘 擊部12處于與布料抵接的位置的情況下,在錘擊部12與布料抵接之 后直至與切刀11抵接的期間內,布料切刀電動機50的扭矩變得非常 大。因為通過使用此時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可以捕捉在切刀11 上產(chǎn)生最大應力cm的時刻而計算累加應力值1>11,所以可以提高切 刀11的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其它>
此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由載荷計算程序 22a計算載荷時,也可以使用錘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之后的電流值 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這是由于,在錘擊部12與切刀 11抵接之后,通過使錘擊部12以較大的力按壓切刀11而切斷布料, 而此時的切布電動機50的扭矩變得非常大。因為可以通過使用此時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Pn,捕捉在切刀11上產(chǎn)生最大應力的時刻, 計算累加應力值1>11,所以可以提高切刀11的磨損或損傷的防止效 果。
另外,在未設置編碼器67的情況下,因為不清楚錘擊部12與 布料抵接時的錘擊部12的位置,所以多是在略高于布料上表面的上 方使錘擊部12的下降速度降低。利用該原理,也可以使用使錘擊部 12的下降速度開始減速后,直至錘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的電流值 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Pn。這是由于如果由控制裝置20 使錘擊部12的下降減速,則錘擊部12與布料非常接近。在從此時至 錘擊部12與切刀11抵接的期間內,布料切刀電動機50的扭矩變得 非常大。通過使用此時的電流值計算切斷載荷Pn,可以捕捉在切刀 11上發(fā)生最大應力的時刻,計算累加應力值1>11,提高切刀ll的磨 損或損傷的防止效果。
另外,報告單元不限于向操作面板66的顯示,也可以根據(jù)來自 蜂鳴器的聲音報告,或根據(jù)來自燈光的報告。
另外,使用判斷值而在達到切刀11的極限應力值oa之前從操 作面板66報告,但也可以在達到極限應力值oa時報告。g卩,可以將 判斷值X設定為O。此外,不只是對判斷值和極限應力值oa與累加 應力值1>11之間的應力差進行比較,也可以在累加應力值1>11達到極 限應力值oa的規(guī)定比例(某一百分比)的時刻報告。
權利要求
1.一種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具有切刀,其設置在縫紉機底座部上,在上端形成刃部;進給臺,其設置在縫紉機底座部上,在上表面載置被縫制物;錘擊部,其設置在縫紉機臂上,與前述切刀相對配置,在其與前述切刀之間夾持被縫制物而將被縫制物切斷;動作機構,其使前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接觸/分離;驅動裝置,其與前述動作機構連結,通過通電使動作機構動作;以及控制單元,其進行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控制,該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在被縫制物上形成包含左右側縫部在內的紐扣孔鎖邊線跡之前或形成之后,利用前述控制單元使前述驅動裝置驅動,使前述錘擊部向前述切刀移動,在被縫制物的左右側縫部之間形成紐扣孔,其特征在于,具有應力檢測單元,其檢測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前述切刀施加的應力;累加單元,其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累加由前述應力檢測單元檢測到的應力;存儲單元,其存儲前述切刀磨損或損傷的極限應力值;以及報告單元,其向用戶報告需要更換前述切刀的信息,前述控制單元,在由前述累加單元累加的累加應力值達到前述極限應力值的時刻或達到之前,利用前述報告單元執(zhí)行報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應力檢測單元由載荷計算單元和應力計算單元構成,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根據(jù)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前述驅動裝置通電的電流值,計算前述被縫制物的切斷載荷,前述應力計算單元根據(jù)由前述載荷計算單元計算出的前述被縫 制物的切斷載荷,計算前述向切刀施加的應力,前述累加單元累加由前述應力計算單元計算出的應力。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應力計算單元,根據(jù)前述切刀與前述綞擊部的接觸面積和前述切斷載荷計算應力。
4.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 特征在于,在前述存儲單元中存儲向前述切刀累積疲勞的最小應力值, 前述累加單元不累加小于前述最小應力值的應力。
5. 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 特征在于,在前述存儲單元中存儲用于判斷累加應力值是否接近前述極限 應力值的判斷值,具有應力差計算單元,其計算前述累加應力值與前述極限應力 值之間的差,前述控制單元,在由前述應力差計算單元計算出的應力差小于 或等于前述判斷值的情況下,利用前述報告單元執(zhí)行報告。
6.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前述錘擊部下降過程中的特定區(qū)域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前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抵接后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載荷。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單元控制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以在前述錘擊部與被縫制物抵接之前降低前述錘擊部的下降速度,前述載荷計算單元,使用從前述錘擊部下降速度降低開始至前 述錘擊部與前述切刀抵接為止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 載荷。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具有檢測單元,其檢測前述驅動裝置的驅動量, 前述控制單元根據(jù)由前述檢測單元檢測到的驅動量,計算前述 錘擊部的位置,前述載荷計算單元,在利用前述控制單元計算出前述錘擊部位 于與被縫制物抵接的位置的情況下,使用從前述錘擊部與被縫制物抵 接開始至與前述切刀抵接為止的電流值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計算切斷 載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可以在切刀產(chǎn)生磨損或損傷之前向用戶報告切刀更換時間,防止切布不良。在紐扣孔鎖邊縫紉機中,具有應力檢測單元,其檢測在紐扣孔形成時向切刀施加的應力;累加單元,其在每次形成紐扣孔時累加由應力檢測單元檢測到的應力;存儲單元,其存儲切刀磨損或損傷的極限應力值;以及報告單元,其向用戶報告需要進行更換切刀的信息,控制單元在由累加單元累加的累加應力值達到極限應力值或之前,由報告單元執(zhí)行報告。
文檔編號D05B19/02GK101671921SQ20091016198
公開日2010年3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坂本真一, 杉山崇, 村井健二, 緒方孝宏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