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針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下述編織部位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以及具有利用該方法編織的 編織部位的針織物,所述編織部位在使用橫機編織針織物時使在前后的針床上分別編織的 針織紗彼此鉤掛地纏繞而形成。
背景技術:
在通過具有前后針床的橫機編織的針織物上,具有使針織紗交替地架設在前后針 床的針上而編織的部位。例如,專利文獻1中,在具有指套/趾套的手套或襪子的指根部/ 趾根部上,通過使針織紗架設于前后的針織物部,進行將兩針織物部接合的根部閉合,該進 行根部閉合的部位相當于上述的部位。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通過使針織紗交替架設于前后針床的針上而形 成的針織物的起針部,該起針部相當于上述的部位。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W02002-052966號小冊子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W02002-101133號小冊子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為了將一方的針織物部的針織紗織入另一方 的針織物部,產生線圈的露出。在兩針織物部上使用不同顏色的針織紗的情況下,線圈的露 出出現織入的針織紗成為不期望的花紋而顯眼的現象,成為損害針織物的外觀的原因。此外,利用專利文獻2的技術編織的針織物的起針部中,使由前后的一方的針床 編織的針織紗架設于另一方的針床而編織,其結果是,構成起針部的針織紗的移動量較小。 如果能使該起針部的移動量較大,則能夠緩和作用于起針部的張力,因此,雖然期待著提高 起針部的強度,但這種編織方法現在并沒有提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下述編織部位的針織物的編 織方法、及具有利用該編織方法編織的編織部位的針織物,使由前后的一方的針床編織的 針織紗不架設于另一方的針床而形成所述編織部位。本發明涉及具有下述編織部位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中,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 對的針床和向排列設置在各針床上的針供給針織紗的多個給紗口的橫機,通過位于前針床 側的給紗口向后針床的針給紗,通過位于后針床側的給紗口向前針床的針給紗,從而編織 所述編織部位。而且,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進行以下的步驟1 5, 形成在前后的針床之間使從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和從另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 紗相互鉤掛地纏繞的編織部位。步驟1中,使一方的給紗口先行,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后行,通過從各給紗口給紗的 針織紗形成線圈或掛圈。步驟2中,在步驟1之后,使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3
步驟3中,在步驟1之后,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 移動。步驟4中,在步驟2之后,使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同的方向移 動,形成從在步驟1中形成的線圈或掛圈向一方的給紗口延伸的針織紗鉤掛在從另一方的 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上而折回的狀態后,形成線圈或掛圈。步驟5中,在步驟3之后,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同的方向 移動,形成從在步驟1中形成的線圈或掛圈向另一方的給紗口延伸的針織紗鉤掛在從一方 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上而折回的狀態后,形成線圈或掛圈。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實施方式,在編織所述編織部位時,能夠以步 驟1、2、3、5、4的順序、或步驟1、3、2、5、4的順序進行。此外,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實施方式,也可以在編織所述編織部位 時,以步驟1、2、4、3、5的順序進行。另一方面,本發明針織物部分,是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和向排列設置在 各針床上的針供給針織紗的多個給紗口的橫機編織的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所示 的編織部位。針織物上具有的編織部位,在針織物的前后的一側具備一側線圈列,所述一側 線圈列由一根針織紗構成的多個線圈形成,在針織物的另一側具備另一側線圈列,所述另 一側線圈列位于與一側線圈列相對的位置,由與一側線圈列的針織紗不同的一根針織紗構 成的多個線圈形成。而且,在該編織部位上,將在一側線圈列上鄰接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 連接的第一沉降弧與將在另一側線圈列上鄰接的第三線圈和第四線圈連接的第二沉降弧 相互鉤掛地纏繞。此處,通常在對針織物起針的情況下,在針床的針上形成掛圈,由此形成針織物的 起針部。該掛圈在從針床脫離時成為不是通常的線圈的形狀的偽線圈。本發明針織物的編 織方法,也能夠適用于針織物的起針部的形成,因此,將偽線圈也作為本發明針織物具備的 編織部位上的線圈處理,將連接鄰接的偽線圈彼此的針織紗也作為本發明針織物具備的編 織部位上的沉降弧處理。作為本發明針織物的一實施方式,優選的是,除了相對于第一沉降弧使第二沉降 弧鉤掛地纏繞之外,還使不同于第二沉降弧的第三沉降弧鉤掛地纏繞。第三沉降弧是在將 另一側線圈列中相對于第四線圈在第三線圈的相反側鄰接的線圈作為第五線圈時,連接第 四線圈和第五線圈的沉降弧。根據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編織具有下述編織部位的針織物,所述編織 部位為連接由一方的針床形成的兩個線圈的沉降弧和連接由另一方的針床形成的兩個線 圈的沉降弧相互鉤掛地纏繞的狀態(以下,也表達為交織的狀態)。例如,以步驟1、2、3、5、 4的順序、或步驟1、3、2、5、4的順序進行時,能夠編織具備下述編織部位的本發明針織物, 所述編織部位中,一方的針床的線圈列上的沉降弧交織有另一方的針床的線圈列上的沉降 弧。此外,以步驟1、2、4、3、5的順序進行時,能夠編織具備下述編織部位的本發明針織物, 所述編織部位中,一方的針床的線圈列上的沉降弧交織有另一方的針床的線圈列上的兩根 沉降弧。根據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例如在具有指套/趾套的手套或襪子的指根部/ 趾根部那樣接合前后針織物部的情況下,通過該接合部分(本發明針織物上的編織部位),一方的針織物部側的針織紗不織入另一方的針織物部側,因此與現有的前后的接合方法一 樣不產生線圈的露出。而且,該針織物中,針織紗相互鉤掛的交織部不固定在針織物部上, 是針織紗的移動量較大的構成,因此,穿著針織物時交織部不易拉伸。此外,根據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在形成針織物的起針部(本發明針織物上 的編織部位)的情況下,該起針部的針織紗相互鉤掛的交織部不固定,是針織紗的移動量 較大的構成,因此,能夠使作用于起針部的張力分散。
圖1是實施方式1的接合兩個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的編織工序圖。圖2是實施方式2的關于內襠的起針部的編織工序圖。標號說明1、2筒狀針織物3前側給紗口4內側給紗口5交織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著,以下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適宜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1、2)。實施方 式1、2所記載的編織,均是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針 床的橫機上進行。該橫機具備在與針床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往復運動的多個給紗口。 后述的實施方式1、2的說明所使用的圖1、圖2中,僅圖示了從橫機前面側看去位于前側 (前針床FB側)的前側給紗口 3、及位于內側(后針床BB側)的內側給紗口 4。〈實施方式1>實施方式1中,作為由FB編織的針織紗和由BB編織的針織紗彼此鉤掛地編織的 編織部位,以在接合兩個筒狀針織物形成一個大的筒狀針織物時形成的接合部為例進行說 明。作為接合的兩個筒狀針織物的具體例,例如可例舉出襪子或手套上的鄰接的兩個指套 /趾套、針織套衫等的身片和袖等。另外,在該實施方式1中是處理兩個筒狀針織物,當然, 對于兩個以上的數量的筒狀針織物也能夠進行同樣的編織。圖1表示將筒狀針織物1和筒狀針織物2的鄰接側端彼此接合而強化其接合部的 編織的編織工序圖。圖中,左欄表示編織工序的序號(S+數字),中欄表示各編織工序的編 織的方式,右欄表示各編織工序的給紗口的移動方向。圖中,大寫英語字母A M表示后針 床BB的針,小寫英語字母a m表示前針床FB的針。此外,從配置于FB側的前側給紗口 3供給的針織紗以粗線表示,從配置于BB側的內側給紗口 4供給的針織紗以細線表示。而 且, 表示在各編織工序中新編織的線圈,〇表示鉤掛于針上的舊線圈,◎表示重疊線圈, ▼表示前側給紗口 3,▽表示內側給紗口 4。此處,為了說明方便,在圖1中針的數量表示得 比實際少。Sl中,表示了由B、G、f、a包圍的筒狀針織物1和由I、M、1、h包圍的筒狀針織物 2。從該狀態開始,使筒狀針織物1和筒狀針織物2的相對的側端彼此重合而形成S2的狀 態。S2中,在BB的針F、G上,Sl所示的BB的針F、G的線圈和I、J的線圈通過移圈而重
5疊,在FB的針e、f上,Sl所示的FB的針e、f的線圈和針h、i的線圈通過移圈而重疊。省 略了形成重疊線圈的具體的編織工序。以后的編織中,使用本發明筒狀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在重疊線圈的位置將前后的 針織物部接合,強化兩個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在以下的編織工序“S+數字”的后面用括弧 表示的“步驟+數字”表示S3 S6的每一個與技術方案1的編織方法中規定的步驟1 5的對應關系。這一點在實施方式2中也一樣。S3 (步驟1)中,使前側給紗口 3先行而向BB的針B F給紗,使內側給紗口 4后 行而向FB的針a e給紗,編織到筒狀針織物的編織寬度的中途。兩給紗口的先行和后行 也可以調換,該情況下,將以后的編織工序的說明中的兩給紗口的順序調換即可。S4(步驟2+步驟3)中,從在所述S3中編織到筒狀針織物的編織寬度的中途的各 位置開始,使前側給紗口 3和內側給紗口 4向與S3相反的方向移動。對于使這些給紗口移 動的順序,不管哪個先行均可。根據編織的最后的線圈和各給紗口的位置關系,從各給紗口 延伸的各針織紗發生交叉。S5 (步驟5)中,使在S3中后進行編織的內側給紗口 4向與S4相反的方向移動,在 FB的針f、g、h、i上進行線圈的形成。通過該S5,連接FB的針e的線圈和針f的線圈的沉 降弧變為纏繞在從前側給紗口 3向BB的針F的線圈延伸的針織紗上的狀態。S6(步驟4)中,使在S3中先進行編織的前側給紗口 3向與S4相反的方向移動,在 BB的針G、H、I、J上進行線圈的形成。不能使該S6和前階段的S5順序相反。在進行S6以后的編織的情況下,從該S6的狀態開始使內側給紗口 4先行、使前側 給紗口 3后行而進行返路編織時,在編織寬度的右側端來自各給紗口的針織紗交叉,變為 相同端部接合的狀態。根據以上說明的編織,如S6所示,連接針F的位置的線圈和針G的位置的線圈的 沉降弧與連接針e的位置的線圈和針f的位置的線圈的沉降弧形成在前后的針織物部之間 相互鉤掛地纏繞的交織部5。即,不是將一方的針織物部側的針織紗織入另一方的針織物部 側的線圈,而是變成前后的針織物部接合,因此,如現有的接合前后針織物部的方法那樣不 產生針織紗的露出。此外,接合前后針織物部的交織部5不固定在針織物部上,而是也能夠 柔軟地追隨前后左右的移動的構成,因此穿著針織物時交織部5難以扯壞。此外,本實施方 式中,在與兩個筒狀針織物接合時,成為進行重疊線圈而抑制橫方向的延伸的狀態,因此不 易從表面看到交織部5。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對于一個接合形成一個針織紗的交織部5,但也可以重復 S4 S6多次,連續形成多個交織部5,提高接合部分的強度。<實施方式2>實施方式2中,作為由FB編織的針織紗和由BB編織的針織紗相互鉤掛地編織的 編織部位,以接合袖和身片時形成的內襠的起針部為例進行說明。圖2是關于內襠的起針 部的編織工序圖。圖2的觀察方法與圖1相同,但該圖中的 及〇是掛圈。此外,圖2中, 省略了保持在針床上的袖和身片的線圈,僅表示了形成內襠的起針部時保持在針床上的掛圈。Sl (步驟1)中,使內側給紗口 4先行,使前側給紗口 3后行,分別在FB的針a和 BB的針B上形成掛圈。
6
S2(步驟2)中,使內側給紗口 4向與Sl相反的方向移動,使其位于相比針B靠左 的位置。然后,S3(步驟4)中,使內側給紗口 4再次向與Sl相同的方向移動,在相比與針 B對應的FB的針b靠右的針c上形成掛圈。通過該S2、S3,連接FB的針a的掛圈和針c的 掛圈的針織紗纏繞在從前側給紗口 3向BB的針B延伸的針織紗上。接著,S4(步驟3)中,使前側給紗口 3向與Sl相反的方向移動,使其位于相比針c 靠左的位置。然后,S5(步驟5)中,使前側給紗口 3再次向與Sl相同的方向移動,在相比 與針c對應的BB的針C靠右的針D上形成掛圈。通過該S4、S5,連接BB的針B的掛圈和 針D的掛圈的針織紗纏繞在從內側給紗口 4向FB的針c延伸的針織紗上。以后,通過重復與Sl S5相同的編織,能夠形成S6所示的狀態。根據以上說明的編織,形成具有下述起針部的內襠,所述起針部變為在配置于一 方的針床上的線圈列的一根沉降弧上纏繞有配置于另一方的針床上的線圈列的兩根沉降 弧的狀態。對于該起針部,互相纏繞的沉降弧的數量較多,較牢固,同時處于沉降弧彼此的 交織部不固定的狀態。另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本發明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不僅適用于實施 方式1所示的對于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的接合,也適用于將單個筒狀針織物的前后在編織 寬度的中途接合的情況。例如,能夠利用作為對于領帶或圍巾等的筒狀制品防止前后的錯 位的編織方法。此外,接合兩個筒狀針織物時,也可以是如實施方式2所示使兩根沉降弧交 織在一根沉降弧上的構成,在形成起針部時,也可以是如實施方式1所示使一根沉降弧交 織在一根沉降弧上的構成。
權利要求
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所述針織物具有下述編織部位,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和向排列設置在各針床上的針供給針織紗的多個給紗口的橫機,通過位于前針床側的給紗口向后針床的針給紗,通過位于后針床側的給紗口向前針床的針給紗,從而編織所述編織部位,其特征在于,通過進行以下的步驟1~5,形成在前后的針床之間使從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和從另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相互鉤掛地纏繞的編織部位,步驟1中,使一方的給紗口先行,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后行,通過從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形成線圈或掛圈,步驟2中,在步驟1之后,使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步驟3中,在步驟1之后,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步驟4中,在步驟2之后,使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形成從在步驟1中形成的線圈或掛圈向一方的給紗口延伸的針織紗鉤掛在從另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上而折回的狀態后,形成線圈或掛圈,步驟5中,在步驟3之后,使另一方的給紗口向與步驟1中的行進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形成從在步驟1中形成的線圈或掛圈向另一方的給紗口延伸的針織紗鉤掛在從一方的給紗口給紗的針織紗上而折回的狀態后,形成線圈或掛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驟1、2、3、5、4的順序、或 步驟1、3、2、5、4的順序進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驟1、2、4、3、5的順序進行。
4.一種針織物,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和向排列設置在各針床上的針供給針織 紗的多個給紗口的橫機編織,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編織部位,所述編織部位,在針織物的前后的一側具備一側線圈列,所述一側線圈列由一根針織 紗構成的多個線圈形成,在針織物的另一側具備另一側線圈列,所述另一側線圈列位于與 一側線圈列相對的位置,由與一側線圈列的針織紗不同的一根針織紗構成的多個線圈形 成,將在一側線圈列上鄰接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連接的第一沉降弧與將在另一側線圈 列上鄰接的第三線圈和第四線圈連接的第二沉降弧相互鉤掛地纏繞。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針織物,進一步將在將另一側線圈列中相對于第四線圈在第三 線圈的相反側鄰接的線圈作為第五線圈時,使連接第四線圈和第五線圈的第三沉降弧與第 一沉降弧相互鉤掛地纏繞。
全文摘要
使用具備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FB、BB)和向排列設置在各針床(FB、BB)上的針供給針織紗的多個給紗口(3、4)的橫機,通過位于前針床(FB)側的給紗口(3)向后針床(BB)的針給紗,通過位于后針床(BB)側的給紗口(4)向前針床(FB)的針給紗,從而進行編織。此時,在各給紗口(3、4)上分別形成線圈,然后,在使各給紗口(3、4)暫時偏向反方向再返回原來方向時形成線圈,由此,在前后的針床(FB、BB)之間使從一方的給紗口(3)給紗的針織紗與從另一方的給紗口(4)給紗的針織紗相互鉤掛地纏繞。
文檔編號D04B7/34GK101910485SQ20088012334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28日
發明者前岡茂紀, 植田理沙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