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紙制品的紙厚度和表面特征的造紙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造紙織物,該造紙織物能夠改進和提高在該造紙織物上形成的紙制品 的紙厚度和表面特征。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在紙張成形過程中使紙制品具有紙厚度和 表面特征的織物,以及用于通過空氣穿透干燥(through-air drying (TAD))單元傳送紙張 的織物。
背景技術:
已知提供有成形織物,其中,所謂的BE紗線或松密度增強紗線周期性地插入到PS 編織物中;這些紗線可以以規則或者不規則的間隔插入,并且占PS緯紗的10%至50%。所 述紗線的垂直尺寸至少為織物的PS中的“規則”緯紗的垂直尺寸的1. 25倍。可以使用兩 組或更多組這種BE紗線。織物結構可以包括至少一組機器方向的紗線,至少一組機器橫 向的紗線,和大量BE紗線。這種織物可以有多層結構并包括多對自粘合緯紗(intrinsic weftbinder yarns),或者所述織物可以為經紗三個一組排列的多層織物。多層紙巾成形織物也是公知的,該多層紙巾成形織物構造為通過在織物的PS中 至少兩個紗線之間提供不同的表面特征,從而使在該成形織物上成形的紙制品具有松密 度。例如,通過在成形表面的相同輪廓處使用至少兩個不同直徑、尺寸或形狀的緯紗,就可 以形成凹穴區域(pocket area),以增加表面面積,改進表面特征,并使紙巾或紙巾制品具 有其他所需的性質。在造紙表面上具有不同尺寸紗線的其他造紙織物也是公知的,其目的主要是增加 造紙機上的造紙織物的壽命和運轉性。紙張厚度和表面特征是紙巾和紙巾制品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因而松密度和吸收能 力也是非中重要的特征。造紙機織物制造商(Paper machine clothingmanufacturers)努 力想要設計出在織物的造紙表面中引入高度差(表面特征)的織物,這是因為,正是這些高 度差才在紙制品上形成了凹穴和突起,而該凹穴和突起又導致紙張纖維密度的不同,并增 大紙張的表面面積。與其他因素相比,這些因素有助于形成具有吸收性的紙制品。現有技術中使用的織物已經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使得本發明的發明人意識 到,(從松密度和吸收能力的觀點來看)紙制品更加需要更大的凹穴和突起,而不是數量更 多但相對較小的凹穴和突起。公知的是,紙張均勻度(即,造紙纖維相對均勻的分布)會使 紙制品具有更高的強度和其他所需的物理性質。而現有技術中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為了 使紙張具有所需的松密度效果,織物設計為該織物具有相對較多的“打開”和“關閉”區域; 這就導致紙張不均勻的排水,以及因此不均勻的成形結構。本發明意識到這些缺點,并想要提供一種織物,該織物能夠形成更大的凹穴,因此 能夠以紙制品的相同的基礎重量,改進紙制品的紙厚度和表面特征,并增大表面面積,同時 通過減緩所述織物中的直接排水,從而保持紙張的均勻度和強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能使有吸收能力的紙制品具有紙厚度和表面特征并改進其紙厚度和表面特征的造紙織物,所述紙制品如在所述造紙織物上形成或傳送的紙巾或紙巾紙。所述 織物包括一個或多個經紗系統和至少第一緯紗系統和第二緯紗系統,所述經紗系統和緯紗 系統相互交織,從而形成具有紙側表面和機器側表面的織物,紙制品在所述紙側表面上形 成和/或傳送,機器側表面在使用中用于與造紙機的支撐元件移動接觸。所述至少第一緯 紗系統和第二緯紗系統有不同尺寸的紗線,每個紗線根據所述紙側表面中的不同的圖案而 進行編織。所述第一緯紗系統中的紗線的垂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緯紗系統中的紗線的垂直 尺寸;并且,所述第一緯紗系統中的紗線與所述經紗相互交織,從而在所述紙側表面上形成 多對相鄰的纖維支撐紗線連接部。每個連接部的長度都由與緯紗相互交織的經紗的數量來 決定,該經紗的數量一般為1到4之間(但也可能是其他數字)。優選地,每對連接部與位 于相同緯紗上(即,在CD上)的相鄰對連接部被用于形成第一對連接部的所述經紗相同數 量的經紗分開。第二緯紗系統中的紗線位于第一緯紗系統中各個連續緯紗之間(即,在MD 上),該第二緯紗系統中紗線的數量范圍優選為至少從1至6。第一緯紗系統紗線上的一對 纖維支撐緯紗連接部與下一相鄰第一緯紗系統紗線通過至少1條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而 分開,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紗線的一對纖維支撐緯紗連接部和下一相鄰第一緯紗系統紗線的 一對纖維支撐緯紗連接部一起構成一組具有4角長方形的纖維支撐連接部。這四個紗線連 接部在形成或傳遞于所述織物上的紙制品上形成低纖維密度突起。在織物上4個角之間以 及長方形之間形成凹陷或凹穴。所述凹穴在所述紙張上產生相對較高的纖維密度凹陷,所述凹穴與所述突起一起 對紙張整體的紙厚度、表面面積和表面特征都有貢獻。第二組緯紗包括與所述經紗相互交 織的凹穴紗線,以構成所述長方形的“底部”和位于長方形之間的相鄰凹穴的“底部”;所述 凹穴紗線可以幫助將造紙纖維保留在所述織物表面上,因而造紙纖維就不會滯留或者單獨 通過所述織物表面。所述凹陷紗線并沒有編織到所述織物的機器側表面,因此對所述織物 的中間面阻力也有好處,所述中間面阻力可以減緩排水,并最終幫助提高紙張的均勻度。相 鄰長方形之間的凹穴紗線數量和每個單獨的長方形內部的凹穴紗線的數量可以變化,所以 箱體的尺寸和空間可以根據造紙的需要而進行修改。本發明的基本設計(箱體和凹穴)可以用于任何現有的織物結構,包括單層、雙 層和三層織物,例如在2005年5月修訂的“Weave of Papermakingffires and Forming Fabrics, "PAPTAC(Pulp & Paper Technical Association ofCanada) ^^ G-18 巾會白勺 多種織物,但當用于所謂的SSB結構和經紗領帶結構中時,這些織物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這 些織物的非限定性例子為 U. S. 5826627、U. S. 7108020 和 U. S. 2008/0035230。與利用現有技術構造的織物制造的類似產品相比,使用本發明的織物制造的紙制 品表現出更好的均勻度。在優選實施方式中,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的垂直尺寸小于第一緯紗系統中紗線的 垂直尺寸。本發明中所公開的第一緯紗系統和第二緯紗系統的排列可應用于所有織物結 構,并會有助于改進和加強使用所述織物形成的紙制品的紙厚度、表面特征和均勻度。優選 地,所述第一緯紗系統中的紗線的垂直尺寸與所述第二緯紗系統中的紗線的垂直尺寸之比 至少為1.25 1,所述垂直尺寸沿垂直于所述織物的紙側表面的方向進行測量。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能夠更好地理解上述概要以及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方式的詳 細描述,在附圖中圖1僅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復合織物的紙側表面的編織圖;圖2為根據圖1所示的編織圖案編織的織物的紙側表面的線圖;圖3為紙側表面如圖1和2所示的完整織物的編織圖圖4a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單層織物的編織圖;以及圖4b為表示圖4a所示的織物的機器側表面的編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某些術語只是為了描述的簡便起見,并不起到限制作用。 比如像“前”、“后”、“頂”和“底”的詞語指明參考附圖中的方向。術語包括上文中明確指出 的詞,從上文詞中派生出來的詞和相同來源的詞。此外,“某個”和“一個”這樣的詞語定義 為包括一個或多個所指的對象,除非特別注明。下述定義也可以應用到此處使用的詞語松密度(bulk)——相對于紙張重量的緊密度(隨著緊密度值的增大而減小),是 單位質量纖維的體積,一般用克每立方厘米來表示(g/cc)。在造紙廠中,松密度為在特定 壓力下測量一堆特定數量的紙張的厚度。(釋義來源于=Lavigne, John R. Pulp & Paper Dictionary.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MillerFreeman,1986,pp. 120)。紙厚度(caliper)——在與紙制品有關的特定情況下測量的紙張最大厚度。CD——機器橫向,特別參考安裝在造紙機上時造紙織物的紗線的方向。中間面阻力(CPR)——指由于限制織物中間面的排水區域的長的內部經紗浮部或 緯紗浮部的存在而造成的排水減緩。MD——機器方向,特別參考安裝在造紙機上時造紙織物的紗線的方向。MS——造紙機上造紙織物或TAD織物的機器接觸側。凹穴紗線——垂直尺寸大約為主緯紗垂直尺寸的30%至60%之間的緯紗。所述 凹穴紗線用于構成織物的PS表面中凹陷的”底部”,以支撐造紙纖維;所述凹穴紗線也以有 助于所述織物的CPR的方式而與所述經紗相互交織。PS——造紙機上使用的造紙織物或TAD織物的紙張形成側或支撐側。表面區域——紙張外表面的總區域,包括其表面輪廓。表面特征——表面的三維的起伏和輪廓的描述。在相似的情況下測量時,具有“較 高”表面特征的紙張表面具有更大值的更多的表面輪廓,而另一表面具有更小值的更少的 表面輪廓。(紗線的)垂直尺寸——指編織時實際上垂直于織物紙側表面方向的紗線的測量值。紗線——用于編織造紙織物或者TAD織物的任意單絲、多絲、線或者其他類型的纖 維束。參考圖1至圖3,圖示為根據本發明的造紙織物或者TAD織物50的第一優選實施 方式。所述織物50包括一個或多個經紗100系統和至少第一和第二緯紗200系統。所述至少第一和第二緯紗200系統的緯紗200有至少兩個不同的尺寸,并且每個系統都根據紙 側表面中不同的圖案而進行編織。橫跨圖1和圖2的頂部,所述經紗100標示為1至12。所述緯紗200沿圖1的編 織圖和圖2的織物的左側標示為從1,至36,。12條緯紗2,、5,、8,、11,、14,、17,、20,、23,、 26’、29’、32’和35’位于所述織物的機器側表面,因此只出現在圖3中(同樣還有經紗13 至24),這是因為圖3為同時包括機器側和紙側層的整個織物的完整重復的編織圖。上述只 出現在圖3中的12條緯紗和經紗構成織物的機器側表面,并為所述織物的紙側層提供穩定 的平臺。在所述編織圖中,在緯紗從經紗下面穿過的位置就會出現陰影方塊,例如,緯紗3’ 依次經過經紗1的下面,經紗2和3的上面,經紗4至10的下面,經紗11和12的上面,完 成所述紙側層重現。第一優選實施方式的所述織物50為形成織物的緯紗自張緊SSB型復合材料 (intrinsic weft tie SSB type composite),在所述織物中,設置有構成紙側(PS)層 的緯紗200,用以提高所述織物上形成的紙制品的均勻度、紙厚度(caliper)和表面特征 (topography)。所述織物50包括兩組經紗100,第一組位于織物的PS表面,在圖1至圖3 中編號為1至12,第二組位于織物的機器側(MS)表面,在圖3中編號為13至24。在圖1 至圖 3 中所示的織物中,PS 緯紗中的 16 條 1,、3,、6,、7,、10,、12,、15,、16,、19,、21,、24,、 25,、28,、30,、33,和 34,的垂直尺寸都比 PS 緯紗中的 8 條 4,、9,、13,、18,、22,、27,、31,和 36,的垂直尺寸小,因此作為“凹穴”紗線(“pocket” yarns)。所述緯紗4’、9’、13’、18’、 22’、27’、31’和36’具有相對較大的垂直尺寸,并被稱作紙厚度和表面特征加強(Caliper and TopographyAugmenting)紗線或者 CTA 紗線。第一緯紗系統包括CTA紗線4,、9,、13,、18,、22,、27,、31,和36,,上述CTA紗線 大于(有較大的垂直尺寸)所述第二緯紗系統中的凹穴紗線1’、3’、6’、7’、10’、12’、15’、 16,、19,、21,、24,、25,、28,、30,、33,和 34,。CTA 緯紗 4,、9,、13,、18,、22,、27,、31,和 36, 的該第一緯紗系統排列為多對自粘合緯紗(intrinsic weft binder yarns),并與兩組經 紗1至12、13至24相互交織,所以每對自粘合緯紗的成員4,、9,;13,、18,;22,、27,;31,、 36’與所述PS經紗1至12相互交織,以構成兩個PS層緯紗浮部,然后在每個編織重復處與 MS經紗13至24交錯一次,從而形成所述織物50的機器側層和紙側層并將二者連接在一 起。所述自粘合緯紗4’、9’、13’、18’、22’、27’、31’和36’的PS浮部(在圖1中用斜線指 示)排列為完全相同的多對,所以在所述織物50的縱向方向上,兩個完全相同的第一緯紗 系統CTA紗線浮部依次排列,從而構成箱體形的支撐區域110、120和130,該支撐區域110、 120和130具有高于織物平面的第一高度。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多對相鄰CTA緯紗4’、9’ ;13’、18’ ;22,、27,; 31,、36,構成多組纖維支撐連接部(groupings of fiber supportknuckles),該多組纖維 支撐連接部排列構成4角的箱體形支撐區域(或者箱體)110、120、130,并且每個第一緯紗 系統07\緯紗4,、9,、13,、18,、22,、27,、31,和36’在所述CD中形成兩組連接部(或浮部) (在圖1中用斜線強調標記出來)。1條CTA紗線(例如在圖2中位于箱體110的緯紗4’) 的兩組浮部與相鄰CTA紗線上(例如在圖2 中位于箱體110的緯紗9’ )對應的兩組浮部 對齊,從而構成所述箱體110的4個角。所述矩形110、120和130表示由位于箱體4個角 的CTA緯紗浮部所限定的箱體。例如,箱體110的4個角是由緯紗4’和緯紗9’穿過經紗5和6以及8和9上的浮部而形成的。圖2中所示的所述箱體的角指示為310、320、330和 340,其位置僅作為所述織物50排列的一個示例。所述箱體形連接部排列110、120、130在成形于織物50的紙張中形成相應的一組 低纖維密度突起。CTA緯紗4’和9’都有比周圍的凹穴紗線更大的垂直尺寸,因此,與所述 凹穴紗線形成的凹穴相比,例如所述箱體110的角就會提升高于所述織物平面。還要注意 的是,所述”底部”或者箱體110的內部包括凹穴紗線6’和7’,因此所述底部凹陷到由如浮 部310至340構成的平面之下。
所述兩個相鄰的第一緯紗系統紗線4,、9,;13,、18,;22,、27,;31,、36,在所述織物 的機器方向上被第二緯紗系統中至少一個纖維保留凹穴紗線1’、3’、6’、7’、10’、12’、15’、 16,、19,、21,、24,、25,、28,、30,、33,和 34,分開。所述凹穴紗線 1,、3,、6,、7,、10,、12,、 15,、16,、19,、21,、24,、25,、28,、30,、33,和 34,與所述經紗 100 相互交織,既構成箱體 110、 120和130的“底部”,又構成位于所述箱體110、120和130之間的相鄰凹穴210、220和230 的“底部”,并且還能有助于在所述織物50的表面上保留造紙纖維。所述凹穴210、220和 230在紙張上構成了更高纖維密度的凹陷,所述凹陷和所述突起一起都對紙張的整體紙厚 度和表面特征起到作用,并且提高紙張的松密度。相鄰箱體110、120和130之間凹穴紗線 1,、3,、6,、7,、10,、12,、15,、16,、19,、21,、24,、25,、28,、30,、33,和 34,的數量,以及每個獨 立箱體中凹穴紗線 1,、3,、6,、7,、10,、12,、15,、16,、19,、21,、24,、25,、28,、30,、33,和 34, 的數量可以變化,所以箱體的尺寸和空間可以根據造紙的需要而更改。在第一優選實施方式中,8條第二緯紗系統的緯紗6’、7’、15’、16’、24’、25’、33’ 和34’的直徑都小于所述CTA粘合緯紗的直徑,并只與所述PS經紗1至12相互交織,所述 8條緯紗設置為這些較小紗線中的兩個位于所述第一緯紗系統中每個成對的多組CTA自 粘合緯紗之間。8條直徑較小的第二緯紗系統緯紗1’、3’、10’、12’、19’、21’、28’和30’分 布在所述PS表面中箱體狀支撐區域110、120和130的周圍,從而構成具有第二高度的支撐 區域,所述第二高度低于第一高度。較小直徑的緯紗1’、3’、6’、7’、10’、12’、15’、16’、19’、 21,、24,、25,、28,、30,、33,和34,還在經紗的PS層和MS層之間相互交織,從而提高織物中 間面阻力,因此某種程度上減緩了通過所述PS層和MS層的排水。這有助于提供更為均勻 且更好成形的紙張。對于所示的多層織物50,優選地,緯紗 2,、5,、8,、11,、14,、17,、20,、23,、26,、 29’、32’和35’的第三緯紗系統僅位于所述纖維的機器側表面上,因此只出現在圖3中(和 經紗13至24 —樣),這是因為圖3為同時包括所述機器側層和所述紙側層的整個織物的完 全重復的編織圖。所述織物50的PS表面根據以上描述而構造,已經編織了織物50,該織物50如圖 2所示。這是自緯型成形織物(所謂的SSB類型)。然而,應該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 于任何一種具體的織物類型,并且可以用于多種織物,比如2005年5月修訂的“Weaves of papermaking Wires and FormingFabrics, 'T1APTAC[Pulp & Paper 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JData SheetG-18中描述的多種織物。通過較大尺寸的緯紗連接部或者浮部310、 320、330、340 以及較小尺寸的凹穴紗線 1,、3,、6,、7,、10,、12,、15,、16,、19,、21,、24,、 25’、28’、30’、33’和34’的箱體狀結構的使用,從而構成所述箱體的底部和所述相鄰凹穴的 底部,這可以簡單的運用到其他的織物類型中,比如三層、雙層或者附加支撐雙層和單層織物。可以注意到,圖1和圖2用橢圓形指示出凹陷210、220和230,所述凹陷分別出現在箱體Iio和120緊鄰下方。這些凹陷實際上位于每個箱體110、120和130的上、下或同 時上下兩側,所以每個箱體110、120和130都被凹穴210、220和230圍繞。如圖2中可見, 在這些區域內的所述織物的紙側表面僅具有所述凹穴紗線,因此這些區域210、220和230 可以在所述凹穴紗線形成的紙側表面中代表所述凹穴。上述特征可以參考圖2而更加顯而 易見,在圖2中與圖1中相同的元件使用相應的標記。如之前圖1 所討論的,緯紗 1,、3,、6,、7,、10,、12,、15,、16,、19,、21,、24,、25,、 28,、30,、33,、34,都比緯紗 4,、9,、13,、18,、22,、27,、31,、36,的垂直尺寸小;對圖 2 進行
仔細檢查更容易發現這一特征,因為較小的凹穴紗線為黑色,較大的CTA紗線為白色。進一步觀察圖2可知,所有的箱體110、120和130呈對角線排列,并且所述凹穴區 域210和220 (例如)在所述機器方向70上彼此緊接著每個箱體,并且也是與所述箱體平行 而呈對角線排列,所以每個抬高的箱體被凹穴凹陷區域所圍繞。每個箱體(例如110)被2 條凹穴紗線(例如10’和12’ )與相鄰的箱體(例如120)在所述機器方向90上分開。顯 而易見的是,根據普通的造紙工況和所述織物上形成或傳送的紙制品所需要的物理特性, 在所述機器方向90上將一個箱體110和相鄰箱體120分開的凹穴紗線的數量可以進行調 整(例如,長方形和凹穴之間的空間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還應該知道的是,所述長方形的尺寸可以在所述機器方向和所述機器橫向上進行 調整,就像所述連接部尺寸一樣,從而適應造紙的需要。例如,盡管圖1至3表示長方形110 的所述“底層”上有2條凹穴紗線例如6’和7’,但在底部上可以有更多或者更少的凹穴紗 線,優選地為1至6條;類似地,長方形之間的凹穴紗線數量范圍可以從1至6條;并且,限 定所述長方形(對于下述紗線來說為長方形110) CD寬度的經紗如5、6、7、8和9 (5條紗線) 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優選地,經紗的數量范圍為3(緯紗路徑為1上、1下和1 上)至8(緯紗路徑為2上、4下和2上),但是其他的設計也是可以的。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在于使用至少一條所述凹穴紗線作為中間面阻力或者“CPR” 紗線。這通過在所述織物中產生阻力措施而阻塞液體的直接排出,從而有助于減緩液體的 排出,并因而提高結構的均勻度(例如,所述造紙織物不會“固定”得太快)。根據所述織物 的第一優選實施方式中,每個第4凹穴紗線都用作CPR紗線3’、12’、21’和30’,并且每個第 4凹穴紗線位于所述PS層和MS層之間的路徑比位于所述紙側表面的路徑更多。在第一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經紗直徑為0. 15mm,凹穴緯紗直徑為0. 13mm,所述 CTA緯紗直徑為0. 28mm,所述MS緯紗直徑為0. 20mm ;所有所述紗線為圓形。紗線也可以使 用其他尺寸。所述網格為76 X 86/52 (BP,PS和MS的經紗為76條[29. 9紗線/cm],同時PS 的緯紗為86條[33. 9紗線/cm],MS的緯紗為52條[20. 5紗線/cm],因此緯比為3 2 ;上 述值并非臨界值,所述比例可以更高達到2 1或者3 1,或者更低為1 1)。用于制備 紙巾的所述織物理想的透氣性為300-650cfm(每平方英尺織物上每分鐘通過氣體的立方 英尺),用于TAD的所述織物理想的透氣性為400-1000cfm。所述CTA 緯紗 4,、9,、13,、18,、22,、27,、31,和 36,以及所述凹穴緯紗 1,、3,、 6,、7,、10,、12,、15,、16,、19,、21,、24,、25,、28,、30,、33,和 34,可以為任意所需的橫截
面形狀。本實施方式所示為圓形紗線,但是也可為其他形狀。在多層織物中,所述CTA緯紗4’、9’、13’、18’、22’ 27’、31’和36’也用于將兩層緊密固定在一起。在所有織物中,所述07\紗線4,、9,、13,、18,、22,、27,、31,和36,在所述MS上形成磨損面,由于所述CTA 紗線尺寸較大,所以磨損壽命較長。用于制造這些織物的聚合材料為在相似產品工業上 使用的普通材料,并且可以包括如聚酰胺6/6的聚酰胺(polyamide),如聚對苯二甲酸 乙 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印hthalate (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T))和聚萘二 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的聚 酯,或者其他任何適用的聚合體或者包括U. S. 5502120中描述的聚亞安酯和PET的混合物。 所述經紗可以同樣為圓形、扁平的或者其他形狀。圖4a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優選實施方式的10條緯紗單層織物450的編織圖,該第 二實施方式使用了本發明的教導。在圖如中,第一緯紗系統的所述041~緯紗1’、4’、7’、10’、 13’、16’、19’和22’與所述經紗相互交錯,以構成分布于長方形4個角的纖維支撐連接部, 例如在410和420所示。由于所述CTA緯紗1,、4,、7,、10,、13,、16,、19,和22,的垂直尺寸 大于第二緯紗系統的凹穴緯紗2,、3,、5,、6,、8,、9,、11,、12,、14,、15,、17,、18,、20,、21,、 23,和24’的垂直尺寸,如圖所示,凹穴例如在所述織物中形成于510、520、530和540。緯 紗6’、12’、18’和24’與部分經紗(在該情況中為50%)相互交織,從而從經紗的下面穿過 (例如,緯紗6’依次穿過經紗1至4的下面,經紗5和6的上面,經紗7的下面,經紗8和9 的上面,經紗10的下面),同時通過較大的CTA緯紗而從所述磨損面凹陷。在此位置,利用 本發明的編織方法,這些緯紗實現部分限制通過單層結構排水的功能,因此可以提高織物 的 CPR。圖4b所示為表示織物450的機器側表面的編織圖(即,只有實際構成所述織物的 磨損面的緯紗)。從圖中可見,只有所述CTA緯紗1,、4,、7,、10,、13,、16,、19,和22,傳遞 到所述織物的這個表面,并且由于所述CTA緯紗“浮”在經紗5之上而形成長MS連接部。例 如,緯紗1 ’浮在經紗6至10之上,從而形成磨損面,該磨損面與其他CTA緯紗4’、7’、10’、 13’、16’、19’和22’ 一起會與經過所述織物之上的多種固定元件相接觸。圖4所示的織物450的第二優選實施方式的紗線尺寸和材料與圖1至3中織物所 使用的紗線尺寸和材料相似。圖4表示,可以根據本發明描述創建單層織物。由于其相對 開放的結構,所以這種織物可優選地用作TAD織物,因此與圖1至3中的織物相比,具有更 高的透氣性。雖然已經對根據本發明織物的兩個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是本發明并 不局限于這些優選實施方式,并且包括具有權利要求中所述的長方形和凹穴的TAD織物和 造紙織物。
權利要求
一種造紙織物,該造紙織物包括與至少第一緯紗系統和第二緯紗系統相互交織的至少一個經紗系統,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緯紗的垂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緯紗的垂直尺寸,所述織物具有造紙表面和機器側表面,其中,在所述造紙表面中a)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紗線與所述經紗相互交織,從而形成多組四個緯紗浮部,該四個緯紗浮部在所述造紙表面上形成箱體形的4個角;b)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與所述經紗相互交織,從而穿過所述箱體形的底部,并且還在位于所述箱體形附近的凹穴中形成支撐區域;c)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至少一條紗線與所述經紗相互交織,以占據所述織物的中間平面的空間,從而限制或者減緩排水,并因此增加所述織物的中間面阻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織物為復合SSB織物、經紗領帶織物、雙層附 加支撐織物、雙層織物、部分雙層織物或者單層織物中的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織物為經紗領帶織物。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每個連接部之間的經紗的數量范圍為1至4。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每條紗線之間的凹穴紗線 的數量范圍為1至6。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相鄰非成對緯紗的緯 紗浮部之間的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的數量,與位于所述第一緯紗系統中用于構成所述 箱體形的多對相鄰緯紗之間的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的數量不同。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織物包括成形織物。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織物包括TAD織物。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紗線的垂直尺寸至少為所 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的垂直尺寸的1. 25倍。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緯紗排列為相鄰的多對緯 紗,該相鄰的多對緯紗被所述第二緯紗系統的紗線彼此隔開,并且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多 對緯紗與在所述織物的紙支撐側上的經紗相互交織,因而,構成所述箱體形的四個角的對 齊的多對緯紗浮部形成在相同的經紗之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其中,至少一個經紗系統包括第一經紗系統和第二 經紗系統,所述第一經紗系統與在所述織物的紙支撐側上的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相互交織, 所述第二緯紗系統僅與在所述織物的紙側表面上的第一經紗系統相互交織,而且所述第二 經紗系統位于所述織物的機器側表面上,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緯紗與第二經紗系統相互交幺口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織物,該織物還包括第三緯紗系統,該第三緯紗系統僅與 所述第二經紗系統相互交織。
全文摘要
一種造紙織物,該造紙織物包括與至少第一緯紗系統和第二緯紗系統相互交織的至少一個經紗系統,所述第一緯紗系統的緯紗的垂直尺寸大于第二緯紗系統的緯紗的垂直尺寸。
文檔編號D03D11/00GK101849051SQ200880108718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5日
發明者R·巴雷特 申請人:阿斯頓約翰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