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跡、針跡形成裝置以及針跡形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兩根針的針線形成的、不易松弛及脫線的、新結構的針跡、針跡形
成裝置及針跡形成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如圖14所示,存在有由在沿著縫制方向T的同一直線上配置的鏈式針跡al 和鎖式針跡a2構成的針跡A。該針跡A通過沿著縫制方向T排成一排狀的兩根針的縫制而 形成。鏈式針跡al通過位于縫制方向T的上游側的針的針線而形成。鎖式針跡a2通過位 于縫制方向T的下游側的針的針線而形成(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3673601號公報 在以往的針跡A中,鏈式針跡al和鎖式針跡a2位于同一直線上。因此,縫制鏈式 針跡al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a2的針配置在沿著縫制方向T的同一直線上。如果不使縫制 鏈式針跡al的針的針距寬度P1比縫制鏈式針跡al的針與縫制鎖式針跡a2的針之間的間 隔P2長,就不能形成該針跡A。因此,該針跡A存在下述問題,即,必須要考慮縫制鏈式針跡 al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a2的針的位置關系來進行設定,從而會花費工時。在以往的針跡A 中,鎖式針跡a2僅通過將鏈式針跡al拉引至縫制材料的表面側(上方)而系緊,因此存在 用于防止松弛及脫線的系緊力和阻力較弱的問題。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針跡,不存在必須要考
慮縫制鏈式針跡的針的位置和縫制鎖式針跡的針的位置關系的繁瑣情況,并且增加了系緊
力和阻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脫線的能力。此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形成該針
跡的針跡形成裝置。此外,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形成該針跡的針跡形成方法。 本申請技術方案l所涉及的針跡,是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通過在與縫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度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的針跡,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
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
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
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本申請技術方案2所涉及的針跡,是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通過在與縫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的針跡,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 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 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 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本申請技術方案3所涉及的針跡,是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通過在與縫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的針跡,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 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 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 圈及形成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本申請技術方案4所涉及的針跡,是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通過在與縫制方向 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交錯地形成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的針跡,其特征在 于,所述針跡由第一針跡和第二針跡構成,形成第一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 形成相對的第二針跡中的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下游 的第二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使形成第二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 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一針跡中的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 下游的第一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本申請技術方案5所涉及的針跡形成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第二目的,其特征在于, 具有兩根針,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被供給用于形成鏈式針跡及鎖 式針跡的針線;上部驅動單元,使所述兩根針在上下方向上往復運動;第一彎針(looper), 與所述兩根針的上下運動聯動,使在縫制材料的里面上形成的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另 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繃線器,能夠保持到至少1針后的所述一根針的針線位于由 所述第一彎針形成的所述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第二彎針,使至少l針后的所述一 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被所述繃線器保持的所述一方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以及下部驅動 單元,使所述第一、第二彎針及所述繃線器與所述兩根針的上下運動聯動而進行動作,形成 通過所述鎖式針跡對所述鏈式針跡實施系緊而成的針跡。 本申請技術方案6所涉及的針跡形成方法,是為了實現上述第三目的,通過在與 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的針線形成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而進行 縫制的針跡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通過驅動單元使所述兩根針下降,使 一根針的針線和另一根針的針線突出于縫制材料的里面側;第二工序,通過驅動單元使所 述兩根針上升,在縫制材料的里面側形成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和另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 使通過與所述兩根針的上升運動聯動而突出的第一彎針從而在縫制材料的里面側形成的 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另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第三工序,在所述兩根針的上升 中,使第一彎針所保持的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由與所述兩根針的上升運動聯動而突出的繃 線器保持,之后,使第一彎針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使第一彎針從一方的針線脫離;以及第四 工序,通過與第一彎針聯動而突出的第二彎針擴開由繃線器保持的一方的針線的線圈的內 部,使下降的兩根針的一根針通過該被擴開的一方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使第二彎針及繃 線器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使第二彎針及繃線器從一方的針線脫離。 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通過由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 針縫制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而形成,因此,具有下述效果不同于以往的針跡,能夠不耗費 必須考慮到縫制鏈式針跡的針的進給針距寬度、以及縫制鏈式針跡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的 針的間隔來設定縫制鏈式針跡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的針的位置關系這樣的工時而形成針 跡。 此外,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不是如以往的針跡那樣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在同一
直線上,而是隔開規定間隔而配置,形成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將形成鏈式針跡的針線的
線圈暫時拉至側方(鎖式針跡側)后再拉引至縫制材料的表面側(上方)而系緊,因此,增
加了系緊力和阻力,明顯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脫線的能力,能夠可靠地實施系緊。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形成裝置及形成方法,可得到能夠高效且簡單地形成具
有上述效果的針跡的效果。
圖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針跡的形成工序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圖1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說明圖。 圖4是表示圖1的針跡縫于縫制物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圖5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圖5的針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圖8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圖8的針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1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圖11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圖11的針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14是以往的針跡的說明圖。 標號說明 T縫制方向 l針跡 10鏈式針跡 11針 12針線 13線圈 15捆扎部 20鎖式針跡 21針 22針線 23線圈 25系緊部 30針跡形成裝置 31第一彎針 32繃線器 33第二彎針 41針跡 42第一針跡 43第二針跡 45鏈式針跡 46鎖式針跡 47鏈式針跡48鎖式針跡51線圈52線圈53線圈54線圈61針跡65鏈式針跡66捆扎部68線圈70鎖式針跡71線圈81針跡85鏈式針跡88線圈90鎖式針跡91線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
基于圖1至圖4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明所涉及 的針跡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1的針跡的 形成工序的說明圖。圖4是表示圖1的針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a)是從 表面側觀察的俯視圖,(b)是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中途階段的俯視圖,(c)是表示從里面側 觀察的最終階段的俯視圖。 如圖1所示,針跡1由鏈式針跡10和鎖式針跡20構成。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圖 1的T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成針跡1。如圖3所示,通過 穿過兩根針中的一根針11的針線12形成鏈式針跡10。通過穿過兩根針中的另一根針21 的針線22形成鎖式針跡20。如圖2(b) 、 (c)所示,形成所述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 13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20的針線22的線圈23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 T的下游側的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13穿過。 如圖4 (a)所示,形成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和形成鎖式針跡20的針線22在縫制 材料即布的表面側,隔開規定間隔而大致平行地延伸設置。如圖4(b)所示,對于鏈式針跡 IO,在里面側針11的每一針形成線圈13,上游側的線圈13穿過下游側的線圈13而形成捆 扎部15(參照圖2(c))。對于鎖式針跡20,在里面側針21的每一針形成線圈23,使由相鄰 的針11形成的線圈13的捆扎部15的下游側穿過線圈23而形成系緊部25,進行鏈式針跡 IO的系緊(參照圖2(d))。 在針跡1中,用一方的針線12形成鏈式針跡10,同時用另一方的針線22形成鎖式 針跡20,將鏈式針跡10的捆扎部15的圖1箭頭T所示的縫制方向的下游側在鎖式針跡20 的系緊部25系緊,從而進行系緊,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鏈式針跡10的易脫線。
此外,對針跡1而言,在布的表面及里面分別壓接坯布的紗線為各兩根,在保持鏈
7式針跡10的伸縮性的基礎上防止鏈式針跡10的缺點即縫合后的不牢固性,并且,能夠高品 質地得到肌膚觸感良好等縫制狀態。此外,由于利用兩根針線12、22來形成針跡1,因此,能 夠從線量多的未圖示的繞紗供給各針線12、22,能夠高效地進行長時間的縫制作業。此外, 對于針跡l,兩根針線12、22的紗線路徑被分割,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跳線并保持較高的 縫制品質。 如圖3所示,形成針跡1的針跡形成裝置30具備在與縫制方向(圖1的箭頭T方 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并列配置的兩根針11、21。另外,針跡形成裝置30被 配置于未圖示的公知的縫紉機、特別是工業用縫紉機而使用,省略送布機構、挑線機構等各 部分機構的說明。 該兩根針11、21具有持針器而安裝于針棒上,所述針棒通過被稱為針棒驅動機構 等公知的上部驅動單元(未圖示)而在上下方向上以規定的行程自由地進行往復運動,所 述針棒驅動機構與將縫紉機馬達作為驅動源進行旋轉驅動的上軸聯動。因此,兩根針11、21 通過上部驅動單元在上下方向上往復運動。另外,省略對該上部驅動單元的詳細說明。
針跡形成裝置30具備第一彎針31,如圖3(a) 、 (b)所示,所述第一彎針31與所述 兩根針11、21的上下運動聯動而使在布里面形成的一根針11的針線12的線圈13通過另 一根針21的針線22的線圈23的內部。此外,具有繃線器32,如圖3(c) 、 (d)所示,所述繃 線器32能夠保持到至少1針后的所述一根針11的針線12位于由所述第一彎針31形成的 所述一根針11的針線12的線圈13的內部。此外,具有第二彎針33,如圖3(e)、 (f)所示, 所述第二彎針33使接下來的一根針11的針線12的線圈13通過被所述繃線器32保持的 所述一方的針線12的線圈13的內部。此外,針跡形成裝置30還設有未圖示的下部驅動單 元,所述下部驅動單元使所述第一彎針31、第二彎針33及所述繃線器32與所述兩根針11、 21的上下運動聯動而動作。 所述兩根針11、21中位于圖2的箭頭T所示縫制方向的左側的一根針11用于形 成鏈式針跡IO,被供給用于形成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位于圖2的箭頭T所示縫制方向 的右側的另一根針21用于形成鎖式針跡20,被供給用于形成鎖式針跡20的針線22。如圖 3(a)所示,通過第一彎針31,使一根針11的針線12的線圈13通過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 的線圈23的內部,因此,使另一根針21的長度大于一根針11的長度。
針跡形成裝置30如下進行動作而形成針跡1。針跡形成裝置30在接通未圖示的 電源并接通開關時,上部驅動單元及與上部驅動單元聯動的下部驅動單元動作,所述兩根 針11、21進行上下往復運動,第一彎針31、繃線器32、第二彎針33也進行規定的運動。
如圖3(a)所示,兩根針11、21下降而在縫制材料即布的里面側使一根針11的針 線12和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突出,兩根針11、21上升后,則在布的里面側形成一根針11 的針線12的線圈13和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的線圈23(參照圖2(a))。此外,如圖3(b) 所示,第一彎針31突出,通過第一彎針31使在布的里面側形成的一根針11的針線12的線 圈13通過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的線圈23的內部。 如圖3 (c)所示,在所述兩根針11 、 21上升中,使由第一彎針31保持的一根針11的 針線12的線圈13保持于與所述兩根針11、21的上升運動聯動而突出的繃線器32之后,使 第一彎針31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從一方的針線12脫離。如圖3(d)所示,第二彎針33與 第一彎針31聯動而突出。
8
如圖3(e)所示,一方面通過第二彎針33擴開由繃線器32保持的一方的針線12 的線圈13的內部,另一方面,使繃線器32原樣維持突出狀態地向一根針11側移動,以使另 一根針21不進入該被擴開的線圈13內部(參照圖2(b))。如圖3(f)所示,兩根針11、21 下降,使一根針ll通過該被擴開的一方的針線12的線圈13的內部,使繃線器32及第二彎 針33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從一方的針線12脫離(參照圖2(c))。 如圖3(g)所示,成為針線12的線圈13鉤掛在針11上的狀態。如圖3(g)所示, 若兩根針11、21上升,則成為與圖3(a)相同的狀態,在布的里面側形成一根針11的針線12 的線圈13和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的線圈23,重復上述工序。由此,針跡形成裝置30形成 圖2(d)所示的針跡l。 針跡1中,鏈式針跡10和鎖式針跡20不在同一直線上,隔開規定間隔而大致平行 地配置,使形成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13穿過形成鎖式針跡20的針線22的線圈23 內而形成系緊部25,通過該系緊部25將形成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13向鎖式針跡 20側拉引而系緊,因此,增加了系緊力,能夠顯著地提高防止松弛及脫線的能力。
基于圖5至圖7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第二實施方式。圖5是本發明所涉及 的針跡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圖5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將圖5的針跡 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a)是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中途階段的俯視圖,(b)是 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最終階段的俯視圖。另外,從表面側觀察的俯視圖與圖4(a)相同,因 此省略。 針跡41與針跡1相同,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 針11、21而形成。如圖5所示,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21的針線12、22中一方的針線12 形成第一針跡42,通過另一方的針線22形成第二針跡43。第一針跡42由交錯形成的鏈式 針跡45和鎖式針跡46構成。同樣,第二針跡43也由交錯形成的鏈式針跡47和鎖式針跡 48構成。 如圖5所示,形成所述第一針跡42的針線12和形成第二針跡43的針線22大致 平行配置。形成第一針跡42中鏈式針跡45的針線12的線圈51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二針跡 43中鎖式針跡48的針線22的線圈53內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T下游的第二 針跡43中鏈式針跡47的針線22的線圈52穿過(參照圖6 (c))。形成第二針跡43中鏈 式針跡47的針線22的線圈52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一針跡42中鎖式針跡46的針線12的線 圈54內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T下游的第一針跡42中鏈式針跡45的針線12 的線圈51穿過(參照圖6(d)、圖7(a))。這樣,在針跡41中,鏈式針跡45、47和鎖式針跡 46、48左右交錯地調換,因此成為以平行的一定寬度按壓縫制材料的形態,對縫制材料的壓 接力被強化。 基于圖8至圖10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第三實施方式。圖8是本發明所涉 及的針跡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圖8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圖8的針 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a)是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中途階段的俯視圖,(b) 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最終階段的俯視圖。另外,從表面側觀察的俯視圖與圖4(a)相同,因 此省略。 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成針跡61。 如圖8所示,針跡61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21的針線12、22中一方的針線12形成
9的鏈式針跡65、和通過另一方針線22形成的鎖式針跡70。如圖9(a)所示,形成所述鏈式 針跡65的針線12和形成所述鎖式針跡70的針線22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圖9 (b)所示,使 形成相鄰的所述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70的針線22的 線圈71內并實施系緊,如圖9(c)所示,在形成所述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內,使 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及形成鎖式針跡70的針線 22的線圈71穿過,從而形成針跡61。 如圖9 (c)所示,使下游的鏈式針跡65的線圈68和鎖式針跡70的線圈71的雙方 穿過形成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的內部從而形成針跡61,因此,結構不同于如圖 2(c)所示那樣僅使下游的鏈式針跡10的線圈13穿過鏈式針跡10的線圈13的內部而形成 的針跡1,形成針跡61的機構簡單,能夠減小平行延伸的鏈式針跡65和鎖式針跡70的間 隔。 基于圖11至圖13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的第四實施方式。圖11是本發明所 涉及的針跡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圖11的針跡的形成過程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圖11 的針跡縫于縫制材料的縫合狀態的說明圖,(a)是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中途階段的俯視圖, (b)是表示從里面側觀察的最終階段的俯視圖。另外,從表面側觀察的俯視圖與圖4(a)相 同,因此省略。 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而形成針跡 81。如圖11所示,針跡81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21的針線12、22中一方的針線12 形成的鏈式針跡85、和通過另一方的針線22形成的鎖式針跡90。如圖12(a)所示,形成所 述鏈式針跡85的針線12和形成所述鎖式針跡90的針線22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圖12(b) 所示,使形成相鄰的所述鏈式針跡85的針線12的線圈88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90的針 線22的線圈91內并實施系緊,如圖12(c)所示,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鎖式針跡 90的針線22的線圈91穿過形成所述鏈式針跡85的針線12的線圈88,從而形成針跡81。
如圖12(c)所示,使下游的鎖式針跡90的線圈91穿過鏈式針跡85的線圈88的 內部而形成針跡81,因此,結構不同于如圖2(c)所示那樣使下游的鏈式針跡10的線圈13 穿過鏈式針跡10的線圈13的內部而形成的針跡l,但是該針跡81具有與針跡1大致相同 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 成針跡l,其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21的針線12、22形成的鏈式針跡10和鎖式針跡 20,形成所述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13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20的針線22的線圈 23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鏈式針跡10的針線12的線圈13穿 過,從而形成針跡1。 此外,針跡41中,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ll、 21交錯形成鏈式針跡45、47和鎖式針跡46、48,由第一針跡42和第二針跡43構成,形成第 一針跡42中鏈式針跡45的針線12的線圈51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二針跡43中鎖式針跡48 的針線22的線圈53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T下游的第二針跡43中鏈式針跡 47的針線12的線圈52穿過,形成第二針跡43中鏈式針跡47的針線22的線圈52穿過形 成相對的第一針跡42中鎖式針跡46的針線12的線圈54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 方向T下游的第一針跡42中鏈式針跡45的針線12的線圈51穿過,從而形成針跡41。
此外,針跡61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成,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 、21的針線12、22形成的鏈式針跡65和鎖式針跡70,形成所述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70的針線22的線圈71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鏈式針跡65的針線12的線圈68及形成鎖式針跡70的針線22的線圈71穿過,從而形成針跡61。 此外,針跡81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成,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11 、21的針線12、22形成的鏈式針跡85和鎖式針跡90,形成所述鏈式針跡85的針線12的線圈88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90的針線22的線圈91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鎖式針跡90的針線22的線圈91穿過,從而形成針跡81。 針跡1 、41 、61 、81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 、
21縫制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而形成,因此,不同于以往的針跡,能夠不耗費必須考慮到縫制
鏈式針跡的針的進給針距寬度、以及縫制鏈式針跡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的針的間隔來設定
縫制鏈式針跡的針和縫制鎖式針跡的針的位置關系這樣的工時而形成針跡。 另外,針跡1、41、61、81使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隔開規定間隔而配置,形成鎖式
針跡的針線的線圈不是通過將形成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直接拉引至縫制材料的表面側
(上方)而系緊,而是暫時沿著縫制材料的里面側拉至側方(鎖式針跡側)后再拉引至縫制
材料的表面側(上方)從而系緊,因此,能夠增加系緊力和阻力而顯著提高防止松弛及脫線
的能力,從而能夠可靠地實施系緊。 本發明所涉及的針跡能夠利用于衣服等的布產品、包等皮革產品。
權利要求
一種針跡,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其特征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2. —種針跡,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其特征 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 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3. —種針跡,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形成,其特征 在于,具有通過分別穿過兩根針的針線形成的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形成所述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 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下游側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及形成鎖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 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4. 一種針跡,其中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交錯地形 成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其特征在于,所述針跡由第一針跡和第二針跡構成,形成第一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二針跡中的鎖式針跡的 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下游的第二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 圈穿過,使形成第二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線圈穿過形成相對的第一針跡中的鎖式針跡 的針線的線圈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縫制方向下游的第一針跡中的鏈式針跡的針線的 線圈穿過,從而形成所述針跡。
5. —種針跡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兩根針,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被供給用于形成鏈式針跡及鎖 式針跡的針線;上部驅動單元,使所述兩根針在上下方向上往復運動;第一彎針,與所述兩根針的上下運動聯動,使在縫制材料的里面上形成的一根針的針 線的線圈通過另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繃線器,能夠保持到至少1針后的所述一根針的針線位于由所述第一彎針形成的所述 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第二彎針,使至少1針后的所述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被所述繃線器保持的所述一 方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以及下部驅動單元,使所述第一、第二彎針及所述繃線器與所述兩根針的上下運動聯動而 進行動作,形成通過所述鎖式針跡對所述鏈式針跡實施系緊而成的針跡。
6. —種針跡形成方法,通過在與縫制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的針線形成鏈式針跡和鎖式針跡而進行縫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通過驅動單元使所述兩根針下降,使一根針的針線和另一根針的針線突出 于縫制材料的里面側;第二工序,通過驅動單元使所述兩根針上升,在縫制材料的里面側形成一根針的針線 的線圈和另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與所述兩根針的上升運動聯動而突出的第一彎針使 在縫制材料的里面側形成的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通過另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第三工序,在所述兩根針的上升中,使第一彎針所保持的一根針的針線的線圈由與所 述兩根針的上升運動聯動而突出的繃線器保持,之后,使第一彎針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使 第一彎針從一方的針線脫離;以及第四工序,通過與第一彎針聯動而突出的第二彎針擴開由繃線器保持的一方的針線的 線圈的內部,使下降的兩根針的一根針通過該被擴開的一方的針線的線圈的內部,使第二 彎針及繃線器返回到原來的位置而使第二彎針及繃線器從一方的針線脫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增加了系緊力而大幅度地提高了防止松弛及脫線的能力且外形美觀的針跡。針跡(1)通過在與縫制方向(T)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并列設置的兩根針(11、21)形成,具有由穿過一根針(11)的針線(12)形成的鏈式針跡(10)和由穿過另一根針(21)的針線(22)形成的鎖式針跡(20)。形成所述鏈式針跡(10)的針線的線圈(13)穿過形成所述鎖式針跡(20)的針線的線圈(23)而被實施系緊,并且使形成位于縫制方向(T)下游側的鏈式針跡(10)的紗線的線圈(13)穿過。
文檔編號D05B57/32GK101784717SQ20088010832
公開日2010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14日
發明者西修宏, 麻生英夫 申請人:株式會社縫技研究所;綠安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