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麻 纖維、尤其是黃麻纖維梳理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
背景技術:
在對纖維進行紡紗時,需要用梳理機對上述纖維進行梳理,針對棉纖維、 化學纖維和麻纖維等較細的纖維,通常選用蓋板式梳理機,蓋板式梳理機通 常包括沿纖維給進方向依次設置的給棉刺輥裝置、梳理裝置、剝取裝置、成 條裝置等,所述給棉刺輥裝置包括羅拉、設置于所述羅拉下方的纖維送給板 和設置于所述羅拉一側的刺輥、所述刺輥上方設有刺輥罩板,下方設有除塵 刀和小漏底,所述除塵刀設置于靠近所述羅拉一側,待梳理的纖維通過給棉 刺輥裝置進行輸送、梳理并輸送至梳理裝置,同時一些較大、較重的雜質從 給棉羅拉與除塵刀之間的第一落雜區(qū)去除, 一些較細小的雜質和絨毛會分別 從除塵刀與小漏底入口端之間的第二落雜區(qū)及小漏底所在的第三落雜區(qū)去 除,以在梳理的同時實現(xiàn)纖維除雜的功能。
現(xiàn)有的蓋板式梳理機主要是用于棉纖維紡紗和化學纖維紡紗的梳理,其 中小漏底通常選用全網(wǎng)眼式小漏底,用于棉纖維紡紗的^^理機中的小漏底對
應于所述刺輥的包圍角a為86。左右(對于目前常用的半徑為125隱的梳理 機刺輥,相應小漏底的弦長為175。6mm,參見圖1和4,所述小漏底的包圍角 a即小漏底入口端151和出口端152分別與刺輥軸心131連線的夾角a,所述 弦長d為所述小漏底15的入口端151與出口端152之間的直線距離),用于 化學纖維紡紗的梳理機中的小漏底對于所述刺輥的包圍角a為101°左右(對 于目前常用的半徑為125隨的梳理機刺輥,相應小漏底的弦長為200mra),上述蓋板式梳理機中小漏底入口處與刺輥的距離為15mm左右,除塵刀與刺輥間 距離為0.508 - 0.762mm,除塵刀角度為85度左右。而目前并沒有專用于麻纖 維紡紗的梳理機,進行麻纖維紡紗時通常選用化學纖維紡紗用的包圍角a為 101°的小漏底的蓋板式梳理機,這時由于小漏底包覆角較大,使得第二落雜 區(qū)相對較小,從而可以相對減少第二落雜區(qū)的落雜,但由于麻纖維、尤其是 黃麻、大麻纖維比化學纖維等其它纖維更為粗短,較脆易斷,第二落雜區(qū)的 尺寸相對斷落的麻纖維短絨的仍然很大,仍有很大一部分斷落的麻纖維落入 第二落雜區(qū),導致麻纖維的利用率降低(麻纖維的利用率僅為50 - 55 % ),同 時還由于短絨的落雜較多,影響了成條條干的均勻度,在麻纖維與其它纖維 混紡時,還會使得麻纖維的混紡比例難以控制,影響質量。
發(fā)明內容
為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提高麻纖維利用率的用 于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蓋板式梳理機的 給棉刺輥裝置,包括羅拉、設置于所述羅拉下方的纖維送給板和設置于所述 羅拉一側的刺輥、所述刺輥上方設有刺輥罩板,下方設有除塵刀和小漏底, 所述除塵刀設置于靠近所述羅拉一側,所述小漏底的包圍角a為109° -140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小漏底的包圍角a為120° -130o 。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小漏底的入口端與所述刺輥的 距離為10-13mm。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小漏底的出口端與所述刺輥的 3巨離為1 — 1. 6mm。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除塵刀與所述所述刺輥的距離 為1—1. 5mni。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除塵刀的傾斜角度為90° -
95。。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刺輥罩板靠近所述羅拉的一邊 具有沿所述羅拉表面向上彎折的彎折部。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刺輥罩板的彎折部與所述羅拉 的距離為1 - 3mm。
上述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刺輥罩板的彎折部的弧長為3 —畫5m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l)本發(fā)明的蓋板 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小漏底的包圍角a為109。 -140° (梳理機刺 輥半徑為125mm時弦長達到210 - 250mm),使得第二落雜區(qū)小于現(xiàn)有技術的 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第二落雜區(qū),在能夠部分去P余麻纖維中的灰塵等較小的雜 質的前提下(第二落雜區(qū)過小將影響麻纖維中的灰塵等較小的雜質的除雜),
纖維利用率(麻纖維的利用率可達80%左右),同時由于短絨等可紡麻纖維 損失較少,使得成條條干非常均勻,成紗質量好,與棉等纖維的混紡比穩(wěn)定。 (2)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小漏底的入口端與所述 刺輥的距離為10-13mm,小于現(xiàn)有技術的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相應距離,可以 降低可紡的麻纖維短絨在第二落雜區(qū)落雜的比例,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麻纖維 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第二落雜區(qū)的落雜負擔,同時,可以提高麻纖維的梳 理效果,使得灰塵等雜質可以更容易從麻纖維短絨中脫出,從而保證落雜的 效果。(3)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所述除塵刀與所述所述 刺輥的距離為l-1.5mm,大于現(xiàn)有技術的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相應距離,使得 分割氣流增加,所述除塵刀的傾斜角度也大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除塵刀的傾斜角 度,使得第二落雜區(qū)減小,更多的較大的雜質可以從第一落雜區(qū)落雜,以降 低第二落雜區(qū)的落雜負擔,確保在減小第二落雜區(qū)的同時,保證第二落雜區(qū) 落雜的效果。(4)刺輥罩板靠近所述羅拉的一邊具有沿所述羅拉表面向上彎 折的彎折部,并且與所述羅拉的距離較小,可以有效避免翹起的部分可紡麻
纖維伸出所述刺輥罩板,從而避免被氣流吸走成為落雜,不但可以有效提高
麻纖維利用率(麻纖維的利用率可達60%以上),同時由于可紡麻纖維損失 較少,使得成條條干非常均勻,成紗質量好,與棉等纖維的混紡比易于控制, 質量穩(wěn)定。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例 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3為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全網(wǎng)眼式小漏底的結構示意圖4為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中刺輥和小漏底的結構 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i包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用于麻纖維梳理的蓋板式梳理機,包括按麻纖維5 運動方向(如圖2中箭頭A方向)依次設置的給麻刺輥裝置1、梳理裝置2、 剝取裝置3和成條裝置4,所述給麻刺輥裝置1包括纖維送給板11、羅拉12、 刺輥13、所述纖維送給板11設置于所述羅拉12下方,所述刺輥13設置于所 述羅拉12—側,所述刺輥13上方設有刺輥罩板16,下方設有除塵刀14和小 漏底15,所述除塵刀14設置于靠近所述羅拉12 —側。所述梳理裝置2包括 錫林21、道夫23等,所述剝取裝置3包括剝棉羅拉、轉移羅拉、 一對光羅拉、 皮圈導棉裝置等,所述成條裝置4包括小壓輥、龍頭等。所述除塵刀14的上 口與梳理機的機框面10平齊,其傾斜角度(指刀背與梳理機機框面10的夾 角)為95° ,所述除塵刀14與所述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lmm;本實施例中, 所述刺輥的半徑為125mm,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角a為120° (如圖4所示, 所述小漏底的包圍角a即小漏底入口端151和出口端152分別與刺輥軸心131 連線的夾角a),即小漏底15的弦長d為225隨(所述弦長d為所述小漏底15 的入口端151與出口端152之間的直線距離);所述小漏底15的入口端151 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2mm,所述小漏底15的出口端152與所述刺輥13的 距離為l隱。所述刺輥罩板16靠近所述羅拉12的一邊具有沿所述羅拉12表 面向上彎折的彎折部161,所述刺輥罩板16的彎折部161的弧長為4mm,與 所述羅拉12的距離為2隱。
待梳理的麻纖維5通過所述纖維送給板1和羅拉12被送到所述刺輥13 處,并隨所述刺輥13轉動而進入所述羅拉12與除塵刀14之間的第一落雜區(qū) 7,由于所述刺輥13下方設有所述除塵刀14,所述麻纖維5在所述刺輥13和 所述除塵刀14間進行梳理,同時,夾雜在所述麻纖維5中的較大的雜質由于 梳理作用,從被梳理的麻纖維5中分離出來,在所述第一落雜區(qū)7落雜。所 述麻纖維5隨所述刺輥13的繼續(xù)轉動而進入所述除塵刀14與小漏底15入口 端151之間的第二落雜區(qū)8,并隨著梳理的繼續(xù)進行, 一些較小的雜質和一些 可紡的短絨從麻纖維5中分離出來,并在所述第二落雜區(qū)8落雜。當所述麻 纖維5隨所述刺輥13進入所述小漏底15所在的第三落雜區(qū)9后,主要是一 些短絨和細小雜質從所述小漏底15的網(wǎng)孔中落雜。
本實施例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小漏底15的弦長d達到 225mm (包圍角a達到120° ),較現(xiàn)有技術的小漏底弦長較長,使得第二落雜 區(qū)8小于現(xiàn)有技術的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第二落雜區(qū),在能夠部分去除麻纖維 中的灰塵等較小的雜質的前提下,盡量避免可紡的麻纖維短絨被作為落雜在 該區(qū)域損失,從而可以有效提高麻纖維利用率,同時由于短絨等可紡麻纖維 損失較少,使得成條條干非常均勻,成紗質量好,與棉等纖維的混紡比穩(wěn)定。 所述小漏底15的入口端151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2國,小于現(xiàn)有技術的 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相應距離,可以降低可紡的麻纖維短絨在第二落雜區(qū)落雜8 的比例,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麻纖維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第二落雜區(qū)8的落 雜負擔,同時,可以提高麻纖維的梳理效果,使得灰塵等雜質可以更容易從 麻纖維短絨中脫出,從而保證落雜的效果。所述除塵刀14與所述所述刺輥13
的距離為lmm,大于現(xiàn)有技術的蓋板式梳理機中的相應距離,使得分割氣流增 加,所述除塵刀14的傾斜角度也大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除塵刀的傾斜角度,使得 更多的較大的雜質可以從第一落雜區(qū)7落雜,以降低第二落雜區(qū)8的落雜負 擔,確保在減小第二落雜區(qū)8的同時,保證第二落雜區(qū)8落雜的效果。所述 刺輥罩板16靠近所述羅拉12的一邊具有沿所述羅拉12表面向上彎折的彎折 部161,并且與所述羅拉12的距離較小,可以有效避免翹起的部分可紡麻纖 維被風吸走成為落雜,不但可以有效提高麻纖維利用率,同時由于可紡麻纖 維損失較少,使得成條條干非常均勻,成紗質量好,與棉等纖維的混紡比穩(wěn) 定。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用于麻纖維梳理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與實施例1 中的基本相同,其差別在于所述除塵刀14的傾斜角度為90° ,所述除塵刀 14與所述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2mm;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角a為130° (弦 長d為235mm);所述小漏底15的入口端151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0mm, 出口端152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 6mm。
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除塵刀14的傾斜角度也可以為92° ,所 述除塵刀14與所述所述刺輥13的距離可以為1. 5mm;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 角a可以為109。(相應的弦長d為210mm),也可以為140。(相應的弦長d 為250mm)或者125。(相應的弦長d為230隱)或者109。 - M0。之間(相 應的弦長d為210隱-250mm之間)的任意度數(shù);所述小漏底15的入口端151 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3,,出口端152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 3mni。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而給出的實例,它們并非是對本 發(fā)明的限制。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 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包括羅拉(12)、設置于所述羅拉(12)下方的纖維送給板(11)和設置于所述羅拉(12)一側的刺輥(13)、所述刺輥(13)上方設有刺輥罩板(16),下方設有除塵刀(14)和小漏底(15),所述除塵刀(14)設置于靠近所述羅拉(12)一側,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角a為109°-140°。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角a為120° -130° 。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小漏底(15 )的入口端(151 )與所述刺輥(13 )的距離為10-13mm。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小漏底(15)的出口端(152)與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 _ 1. 6隱。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除塵刀(14)與所述所述刺輥(13)的距離為1-l.5mm。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除塵刀(14)的傾斜角度為90。
-95° 。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刺輥罩板(16)靠近所述羅拉(12)的一邊具有沿所述羅拉(12 )表面向上彎折的彎折部(161 )。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刺輥罩板(16 )的彎折部(161 )與所述羅拉(l2 )的距離為 1 _ 3mm。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刺輥罩板(16)的彎折部(161)的弧長為3-5隱。
全文摘要
一種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包括羅拉(12)、設置于所述羅拉(12)下方的纖維送給板(11)和設置于所述羅拉(12)一側的刺輥(13)、所述刺輥(13)上方設有刺輥罩板(16),下方設有除塵刀(14)和小漏底(15),所述除塵刀(14)設置于靠近所述羅拉(12)一側,所述小漏底(15)的包圍角a為109°-140°。本發(fā)明的蓋板式梳理機的給棉刺輥裝置,可以有效提高麻纖維利用率,并使得成條條干非常均勻,成紗質量好,與棉等纖維的混紡比穩(wěn)定。
文檔編號D01G15/40GK101348956SQ200810146988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劉國忠, 張振華, 張振耀, 楊麗華 申請人: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