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鎖眼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鎖眼縫紉機,該鎖眼縫紉機包括一個切刀和兩個錘子(第 一錘子和第二錘子),并利用第一錘子將加工布按壓在切刀上而形成"圓頭孔", 利用第二錘子將加工布按壓在切刀上而形成"平頭孔"。
背景技術:
鎖眼縫紉機包括用于在加工布上形成鈕孔的錘子裝置。錘子裝置包括以 與加工布的下表面相對的形態固定在縫紉機機架上的切刀、以及隔著加工布在 上方與切刀相對的錘子。錘子通過致動器的動作而向下方移動,從而將加工布 按壓在切刀上。通過該按壓,切刀在加工布上形成鈕孔。有時在鎖眼縫開始前 利用錘子裝置來形成鈕孔,有時在鎖眼縫結束后利用錘子裝置來形成鈕孔。日本公開特許公報2001年第120865號所記載的鎖眼縫紉機包括兩個錘子(第一錘子和第二錘子)。第一錘子具有可以向整個切刀按壓的形狀,第二錘 子具有可以向切刀的一部分按壓的形狀。第一錘子固定于彎曲的臂部件的前端部,并配置在切刀的上方。氣缸通過 臂部件使第一錘子下降。在臂部件的內側空間中設置有旋轉氣缸,第二錘子固 定在旋轉氣缸的輸出旋轉體上。第二錘子通常位于第一錘子上方的待機位置。當氣缸在第二錘子位于待機 位置的狀態下動作了時,第一錘子將加工布按壓在整個切刀上,從而形成"圓 頭孔"。在旋轉氣缸的輸出旋轉體的旋轉下,第二錘子移動至與第一錘子的下表面 重疊的動作位置。當氣缸在第二錘子位于動作位置的狀態下動作了時,第二錘 子將加工布按壓在切刀的一部分上,從而形成"平頭孔"。鎖眼縫紉機在進行 鎖邊縫的孔的左右兩側具有壓腳,該壓腳將加工布保持在送料臺的上表面上。在上述鎖眼縫紉機中,有時在加工布上形成了圓頭鎖眼線跡后再在加工布的別 處形成平頭鎖眼線跡。在形成了圓頭鎖眼線跡后,壓腳和第一錘子上升。上升 后,當第二錘子移動至動作位置時,存在第二錘子與左右的壓腳或壓腳的支撐 部件干涉的問題。這是因為壓腳位于第一錘子兩側的緣故。為了使第二錘子不產生干涉,上述鎖眼縫紉機進行如下所示的動作。在鎖 眼縫結束后,送料機構使送料臺向前方移動。壓腳從與第一錘子相對的側方位 置移動至不與第一錘子相對的前方位置。旋轉氣缸使第二錘子移動至動作位 置。之后,送料機構使送料臺向前方移動,從而形成"平頭孔"。這樣,在以 往的鎖眼縫紉機中,當使用第二錘子來形成"平頭孔"時,需要使加工布的送 料臺前后往復移動,存在作業效率降低的問題。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使第二錘子可與送料臺的位置無關地迅速移動至動作 位置,減少鎖眼縫的工序,從而提高作業效率。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鎖眼縫紉機中,送料臺對將加工布壓在所述送料臺 上的壓腳予以支撐,所述鎖眼縫紉機包括配置在被所述壓腳壓住的加工布的 下側的切刀、以及隔著所述加工布在上方與所述切刀相對的第一錘子,所述第 一錘子下降而將所述加工布按壓在所述切刀上,并在按壓部分上形成鈕孔,所 述鎖眼縫紉機包括第二錘子,該第二錘子的形狀與所述第一錘子不同;以及 錘子移動機構,該錘子移動機構使所述第二錘子在待機位置與所述第一錘子下 方的動作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待機位置在水平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錘子更靠近所 述送料臺支撐所述壓腳的一側。第二錘子通常位于比第一錘子更靠近送料臺支撐壓腳的一側的待機位置 上。當用第二錘子在加工布上形成鈕孔時,第二錘子通過錘子移動機構的動作 從所述待機位置移動至第一錘子下方的動作位置。在待機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 的第二錘子的移動路徑為前后方向,與將加工布壓在送料臺上的壓腳并不干 涉。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鎖眼縫紉機中,所述錘子移動機構包括第一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使第二綞子在中間位置與所述待機位置之間上下移動, 所述中間位置是指所述第二錘子的上表面比所述第一錘子的下表面低或與所 述第一錘子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以及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二驅動機構使所述 第二錘子在所述中間位置與所述動作位置之間前后移動。通過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的動作組合,第二錘子可以從待機位置 迅速地移動至動作位置。第二錘子能可靠地避免與壓腳以及第一錘子干涉地進 行移動。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鎖眼縫紉機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用上下移動用氣 缸來構成,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用前后移動用氣缸來構成。上下移動用氣缸固定 在所述前后移動用氣缸的活塞桿的前端部上,可簡單地構成包括上下移動用氣 缸和前后移動用氣缸的錘子移動機構。在技術方案4的發明的鎖眼縫紉機中,所述第二錘子固定在上下移動用氣 缸的活塞桿的前端部上,口J簡單地構成包括第二錘子、上下移動用氣缸和前后 移動用氣缸的錘子移動機構。
圖1是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的主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的內部構造的側視圖。圖4是切刀和第一、第二錘子的俯視圖。圖5是表示第二錘子處于待機位置的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6是表示第二錘子處于中間位置的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7是表示第二錘子處于動作位置的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表示最佳實施形態的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鎖眼縫紉機1包括矩形箱狀的底板臺2、以及以嵌入 底板臺2上部的開口內的形態進行配置的底板3。在底板3的后部(將圖1的右側設為鎖眼縫紉機1的后方)設置有向上方豎立的立柱4。在立柱4的上部設置有機臂5,該機臂5與底板3平行地朝著前方延伸。鎖眼縫紉機 l將底板臺2固定在未圖示的工作臺上進行使用。在機臂5的前部設置有向下方突出的針桿7,在針桿7的下端安裝有 縫針6。針桿7和縫針6通過來自配置在機臂5內部的主軸的傳動進行上下 移動。針桿7和縫針6在左側下降位置與右側下降位置之間交替地上下移 動。左側下降位置和右側下降位置是指沿著與后述的送料臺8的送布方向 垂直的方向左右離開規定寬度的位置。在底板3的下部以與針桿7和縫針6的上下移動位置對應的形態設置 有兩個彎針(未圖示)。兩個彎針通過來自主軸的傳動而與針桿7和縫針6 的上下移動同步地動作。支撐兩個彎針的彎針座(未圖示)和針桿7通過 設置在底板3內部的轉動機構的動作而繞鉛垂軸一體地轉動。在底板3的上部設置有送料臺8,該送料臺8保持加工布W(參照圖5), 使加工布W進行送料移動。在設于底板3下部的移動機構(未圖示)的動 作下,送料臺8可在水平面內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動。如圖5所示,在底板3的下部設置有切刀座12。切刀座12配置在所 述彎針座的后側(針桿7和縫針6的上下移動位置的后側)。在切刀座12 的上部,切刀13以成為與送料臺8的上表面大致相同高度的形態進行安裝。 如圖4所示,切刀13具有圓頭部13a和直線部13b。切刀13與后述的第一 錘子24互動,從而在加工布W上形成利用了圓頭部13a和直線部13b的"圓 頭孔"。切刀13與后述的第二錘子45互動,從而在加工布W上形成僅利 用了直線部13b的"平頭孔"。在送料臺8的上部設置有左右一對壓腳臂15、 16。如圖1、圖3所示, 壓腳臂15、 16具有從送料臺8的后部上表面的支撐部8a向上方豎立并朝 著前方彎曲延伸的形狀。在壓腳臂15、 16的前端部分別安裝有壓腳15a、 16a。如圖2所示,壓腳15a、 16a位于縫針6的左右兩側,并在設于送料 臺8的氣缸(未圖示)的動作下上下移動。移動至下方的壓腳15a、 16a從 上方壓住配置在送料臺8上的加工布W。如圖3、圖5所示,在送料臺8的上方,在與送料臺8下部的切刀13 相對的位置上設置有第一錘子24。在設于機臂5前部的錘子軸22的下端上 固定有錘子支撐臺23。第一錘子24用固定螺釘25可裝拆地安裝在綞子支 撐臺23上。如圖3和圖5所示,固定在機臂5的下部框架5a上的圓筒形 的支撐體21內裝有錘子軸22,并將錘子軸22可上下移動地支撐。如圖3所示,在機臂5的內部設置有使第一錘子24上下移動的錘子驅 動機構10。錘子驅動機構10包括作為驅動源的缸體20、以及將缸體20 的動作傳遞給錘子軸22的連桿機構。缸體20是雙作用氣缸,如圖3所示,配置在底板臺2、立柱4和機臂 3的整個內部。缸體20的下端部通過支撐銷27與底板臺2的下部框架2a 連結。缸體20能以支撐銷27為軸前后傾倒。將缸體20的動作傳遞給錘子軸22的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30、第 二連桿32和中間連桿34。如圖3所示,第一連桿30具有逆L字形的正面形狀。設于機臂5內部 的第一支撐軸31支撐著第一連桿30的L字的彎曲部分30a。第一連桿30 能以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撐軸31為中心進行轉動。第一連桿30的后端 部30b與從缸體20朝著上方延伸的活塞桿20a的前端部20b連結。如圖3所示,錘子軸22側的第二連桿32是具有直線形狀的連桿。設 于機臂5內部的第二支撐軸33對第二連桿32予以支撐。第二連桿32能以 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支撐軸33為中心進行轉動。向前方延伸的第二連桿32的前端部32a與向著機臂5的內部延伸的錘 子軸22的上端連結。在第二連桿32與錘子軸22的連結部上配置有塊體(未 圖示),該塊體可轉動地被支撐銷38支撐。被支撐銷38支撐的塊體允許 以第二支撐軸33為中心轉動的第二連桿32的端部32a和上下移動的錘子 軸22的上端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移動。第二連桿32的后端部32b通過中間連桿34與第一連桿30的前端部 30c連結。連結銷35將第一連桿30的端部30c與中間連桿34連結。連結 銷36將第二連桿32的端部32b與中間連桿34連結。連結銷35、 36與第一支撐軸31及第二支撐軸33平行地延伸。如圖3所示,第二連桿32的前部被彈簧43向上施力。彈簧43鉤在卡 合銷41和卡合銷42上,卡合銷41設置在第二連桿32前半部的一個面上, 卡合銷42設置在機臂5的上部框架5b上。如圖3所示,在第一錘子24的后側配置有第二錘子45、以及使第 二錘子45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移動的錘子移動機構47。下面對第二錘子 45和錘子移動機構47的結構進行說明。錘子移動機構47包括前后移動用氣缸49 (第二驅動機構)和上下移 動用氣缸53 (第一驅動機構)。如圖3、圖5所示,在錘子支撐臺23上安 裝有L字形的連結支撐體48。前后移動用氣缸49固定在朝著上方延伸的連 結支撐體48的上端部。如圖5、圖6所示,前后移動用氣缸49具有向后突 出的活塞桿49a。在活塞桿49a的上下方設置有與活塞桿49a平行的引導軸 49b、 49b。在活塞桿49a及引導軸49b、 49b的前端部上固定有第一連結部 件50。活塞桿49a通過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動作而前進或后退。引導軸 49b、 4%對第一連結部件50進行引導。第一連結部件50對應于活塞桿49a 的前進、后退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動。活塞桿49a的前進是指活塞桿49a從 前后移動用氣缸49突出的動作,圖5中是指活塞桿49a向后方移動。在第一連結部件50上用多個固定螺栓52固定有L字形的連結支撐體 51。上下移動用氣缸53固定在向前方延伸的連結支撐體51的下端部上。 如圖6、圖7所示,上下移動用氣缸53具有向下突出的活塞桿53a。在活 塞桿53a的前后設置有與活塞桿53a平行的引導軸53b、 53b。在活塞桿53a 及引導軸53b、 53b的前端部上固定有第二連結部件54。活塞桿53a通過上 下移動用氣缸53的動作而上升或下降。引導軸53b、 53b對第二連結部件 54進行引導。第二連結部件54對應于活塞桿53a的上升(后退)、下降(前 進)而沿上下方向移動。在第二連結部件54的下表面上用多個固定螺栓55固定有平板狀的錘 子支撐體45a。第二錘子45形成在向前方延伸的錘子支撐體45a的端部上。 如圖4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第二錘子45是只與切刀13的直線部13b的一部分對應的小型錘子。圖4中第一錘子24的平面形狀也用雙點劃線來表示。第一錘子24比 第二錘子45大。第一錘子24具有對應于切刀13的圓頭部13a和直線部13b 的形狀。對鎖眼縫紉機1的動作進行說明。錘子驅動機構10的缸體20通常位于圖3所示的前進位置。此時,第 一連桿30通過活塞桿20a的前進而逆時針轉動,第二連桿32順時針轉動。 順時針轉動的第二連桿32將與第二連桿32的前端連結的錘子軸22向上方 上提。固定在錘子軸22下端的第一錘子24上升,并如圖5中的實線所示, 位于從送料臺8上的加工布W向上方離開的位置上。第二連桿32中途的彈 簧43用彈力來輔助錘子軸22上提。錘子移動機構47的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活塞桿49a通常位于前進位 置,使固定在活塞桿49a前端部上的第一連結部件50移動至后方。上下移 動用氣缸53的活塞桿53a通常位于上升位置,使固定在活塞桿53a前端部 上的第二連結部件54移動至上方。固定在第二連結部件54上的第二錘子 45向后上方移動,成為圖5中實線所示的待機位置。第二錘子45的待機位 置為第一錘子24的后側(在水平方向上比第一錘子24更靠近送料臺8的 支撐部8a側并從送料臺8上的加工布W向上方離開的位置)。在加工布W上形成"圓頭孔"時,驅動缸體20后退。此時,通過活塞 桿20a的后退,第一連桿30順時針地轉動,第二連桿32逆時針地轉動。 逆時針轉動的第二連桿32將與第二連桿32的前端連結的錘子軸22向下方 壓下。固定在錘子軸22下端的第一錘子24下降,并將配置在送料臺8上 的加工布W按壓在切刀13上。如上所述,第一錘子24具有對應于切刀13 的圓頭部13a和直線部13b的平面形狀。切刀13和第一錘子24在加工布W 上形成"圓頭孔"。在加工布W上形成"平頭孔"時,鎖眼縫紉機1驅動上下移動用氣缸 53的活塞桿53a下降。通過活塞桿53a的下降,第二連結部件54下降。若 第二連結部件54下降,則固定在第二連結部件54上的第二錘子45移動至中間位置。如圖6所示,中間位置是指第二錘子45的上表面在第一錘子24 的后側與第一錘子24的下表面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中間位置也可以是第 二錘子45的上表面比第一錘子24的下表面低的位置。之后,鎖眼縫紉機l驅動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活塞桿49a后退。通過 活塞桿49a的后退,第一連結部件50和連結支撐體51向前方移動。若連 結支撐體51向前方移動,則上下移動用氣缸53向前方移動。通過上下移 動用氣缸53的移動,第二錘子45與第二連結部件54 —起從所述中間位置 向前方移動。如圖7中的實線所示,第二錘子45成為與第一錘子的下表面 重疊的動作位置。若在第二錘子45位于動作位置的狀態下驅動缸體20后退,則可形成 "平頭孔"。通過驅動缸體20后退,如上所述,第一錘子24下降。此時, 如圖7中的雙點劃線所示,與第一錘子24的下表面重疊的第二錘子45也 同時下降。下降的第二錘子45將加工布W按壓在切刀13上。如上所述, 第二錘子45具有僅與切刀13的直線部13b的一部分對應的平面形狀。切 刀13和第二錘子45在加工布W上形成與切刀13的直線部13b對應的直線 狀的"平頭孔"。在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1中,第二錘子45通過錘子移動機構47的動 作而從夾著第一錘子24設定在與針桿7相反的一側的待機位置向第一錘子 24下側的動作位置移動。第二錘子45的移動路徑與在針桿7的左右兩側將 加工布W壓在送料臺8上的壓腳15a、 16a不干涉。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l 在使用第二錘子45來形成"平頭孔"時無需使送料臺8前后移動,可提高 鎖眼縫制的作業效率。第二錘子45在通過上下移動用氣缸53的動作而從待機位置下降至中 間位置后,通過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動作從中間位置向動作位置前進。第 二錘子45的移動路徑也不與位于第二錘子45前下部的第一錘子24干涉。 第二錘子45能迅速且可靠地從待機位置移動至動作位置。上下移動用氣缸53固定在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活塞桿49a的前端部。 第二錘子45固定在上下移動用氣缸53的活塞桿53a的前端。可簡單地構成包括前后移動用氣缸49和上下移動用氣缸53的錘子移動機構47,裝配容易。對局部變更了上面說明的實施形態的變更形態進行說明。1) 使第二錘子45上下移動的上下移動用氣缸53也可用上下移動用螺 線管等其它致動器來構成。同樣地,使第二錘子45前后移動的前后移動用 氣缸49也可用前后移動用螺線管等其它致動器來構成。2) 錘子驅動機構10的結構并不局限于圖3所示的結構。例如,錘子 驅動機構也可以是包括直接驅動錘子軸22的脈沖馬達的結構。3)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將上下移動用氣缸53通過連結支撐體51固定 在前后移動用氣缸49的活塞桿49a上。在變更形態中,也可在活塞桿49a 的前端部上或在安裝于前端部的第一連結部件50上直接固定上下移動用氣 缸53。4) 上述實施形態的錘子移動機構47包括上下移動用氣缸53和前后移 動用氣缸49。在變更形態中,也可省略上下移動用氣缸53,而只用前后移 動用氣缸49來構成錘子移動機構47。第二錘子45通過向前的直線移動而 成為動作位置,通過向后的直線移動而成為待機位置。5) 在變更形態中,也可包括具有不利用圓頭部13a的形狀的第一錘子。 此時,可以用第一錘子和第二錘子來形成長度不同的"平頭孔"。6) 在變更形態中,也可變更切刀13的安裝位置,從而用第一錘子來 形成"平頭孔"并用第二錘子來形成"圓頭孔"。由上面的詳細說明可以明確,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1包括為了形成與 利用第一錘子形成的鈕孔不同的鈕孔而使用的第二錘子。第二錘子通過綞 子移動機構的動作而在第一錘子后上部的待機位置和與第一錘子的下表面 重疊的動作位置之間移動。第二錘子的移動路徑是上下方向的移動和前后 移動的組合,不與將加工布壓在送料臺上的壓腳干涉。在使第二錘子成為 動作位置來形成鈕孔時,無需使送料臺前后移動,可減少鎖眼縫制的工序, 從而實現作業效率的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鎖眼縫紉機,送料臺對將加工布壓在所述送料臺上的壓腳予以支撐,所述鎖眼縫紉機包括配置在被所述壓腳壓住的加工布的下側的切刀、以及隔著所述加工布在上方與所述切刀相對的第一錘子,所述第一錘子下降而將所述加工布按壓在所述切刀上,并在按壓部分上形成鈕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錘子,該第二錘子的形狀與所述第一錘子不同;以及錘子移動機構,該錘子移動機構使所述第二錘子在待機位置與所述第一錘子下方的動作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待機位置在水平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錘子更靠近所述送料臺支撐所述壓腳的一側。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錘子移動機構包括第一驅動機構,該第一驅動機構使所述第二錘子在中間位置與所述待機位 置之間上下移動,所述中間位置是指所述第二錘子的上表面比所述第一錘子的 下表面低或與所述第一錘子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以及第二驅動機構,該第二驅動機構使所述第二錘子在所述中間位置與所述動 作位置之間前后移動。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用上下移動用氣缸來構成, 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用前后移動用氣缸來構成,所述上下移動用氣缸固定在所述前后移動用氣缸的活塞桿的前端部上。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錘子固定在 所述上下移動用氣缸的活塞桿的前端部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鎖眼縫紉機通過第一錘子的下降而將配置在送料臺上的加工布按壓在切刀上,從而形成“圓頭孔”。第二錘子通過錘子移動機構的動作而在第一錘子后上部的待機位置和與第一錘子的下表面重疊的動作位置之間移動。使第二錘子從待機位置向動作位置移動時的移動路徑是下降移動和前進移動的組合,與對配置在送料臺上的加工布進行按壓的壓腳并不干涉。在使第二錘子移動至動作位置來形成“平頭孔”時,無需為了避免與壓腳干涉而使送料臺移動。因此,可減少鎖眼縫制的工序,并實現作業效率的提高。
文檔編號D05B37/02GK101275338SQ20081008157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28日
發明者西村和人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