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水平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讓線器(opener)的縫紉機的水平釜。
背景技術:
現有的縫紉機水平釜201具有外釜270,其具有尖端271,該 尖端271通過以垂直軸為中心旋轉,捕捉由縫針在針板280的下方形 成的上線線環;以及中釜260,其被保持在該外釜270的上部,同時 收納供給下線的線軸。在中釜260的上部外緣處設置朝向半徑方向外 側的中釜凸起261,該中釜凸起261可動地嵌入形成于針板280下表 面側的2個針板凸起281、 282之間。并且,采取如下結構,g卩,如 果使經由釜軸272而與下軸連結的外釜270,隨著該下軸的旋轉而旋 轉,則通過與設置在該外釜270的內周上的滑動面之間的摩擦,向中 釜260作用與外釜270的旋轉方向相同方向的旋轉力,但通過使上述 中釜凸起261與位于其旋轉方向下游側的針板凸起281抵接,防止中 釜260的旋轉(參照圖7)。
此外,為了使上線和下線纏繞而形成線跡,需要使上線從中釜 凸起261和2個針板凸起281、 282之間通過。因此,在縫紉機的水 平釜201中設置讓線器210,其以與縫紉機的上下移動同步的規定定 時,使中釜260向旋轉方向上游側反轉,在中釜凸起261和旋轉方向 下游側的針板凸起2 81之間形成間隙。
所述讓線器210,由設置在外釜270的釜軸272上的偏心凸輪 231、中釜導向腕232、中釜導向連桿233和連桿支點銷234構成4 段連桿,通過使安裝在中釜導向腕232上的讓線器210的前端211, 向設置在中釜260的上部外緣處的抵接部266作用,每縫一針時,在 中釜260和針板280之間形成用于使上線通過的間隙(例如,參考專 利文獻1)。
專利文獻l:特開平11—114264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公開的縫紉機水平釜201中,在通過 讓線器210使中釜260沿外釜270旋轉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后,由于該 中釜260和外釜270的摩擦,使中釜凸起261即使處于應當返回旋轉 方向下游側的定時,也會由于中釜260自身的慣性力,而如圖8所示 繼續停滯在上游側,無法在中釜凸起261和其旋轉方向上游側的針板 凸起282之間確保充分的間隙。因此,無法使上線順利地從中釜凸起 261和針板凸起281、 282之間通過,該問題成為縫制不良的原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使縫線通過中釜和針板之間的通過性提高, 實現縫制品質的提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技術方案1記述的發明是一種縫紉機的水 平釜,其特征在于,具有外釜(70),其具有尖端,該尖端通過旋 轉,捕捉由縫針形成的上線線環;中釜(60),其配置在上述外釜內, 同時具有凸起部,該凸起部通過活動嵌合在設置于針板下表面上的嵌 合部中,限制伴隨上述外釜的旋轉的自身旋轉;讓線器(10),其與 上述縫針的上下移動同步,周期性地將上述中釜拉向使上述凸起部的 沿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部分與上述嵌合部分離的方向;以及磁鐵(90、 190),其用于將上述中釜向上述外釜的內周側吸附。
技術方案2記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記述的發明 中,具有接離機構(191),其與伴隨上述外釜旋轉的離心力增加相 對應,使磁鐵向中釜接近。
發明的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記述的發明,利用磁鐵,能夠將中釜向外釜的 內周側吸附。由此,可以提高中釜和外釜之間的摩擦力,使中釜和外 釜一起向旋轉方向下游側移動。因此,在利用讓線器而在中釜的凸起 部的沿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部分、和設置在針板下表面的嵌合部之間 形成間隙后,能夠在該凸起部的沿外釜旋轉方向上游側部分、和針板
下表面的嵌合部之間確保間隙,以使得上線順利地通過。其結果,可 以實現縫制品質的提高。
根據技術方案2記述的發明,除了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1記述 的發明相同的效果之外,特別地,利用接離機構,可以與伴隨外釜旋 轉的離心力增加對應,使磁鐵向中釜接近。即,由于隨著外釜的旋轉 速度提高而使磁鐵接近中釜,能夠增加中釜和外釜之間的吸附力,提 高兩者之間的摩擦力。由此,即使在外釜進行高速旋轉時,也可以容 易地使由讓線器拉向旋轉方向上游側的中釜,通過外釜的旋轉力而返 回旋轉方向下游側。其結果,能夠確保使上線順利地通過的間隙,實 現縫制品質的穩定化。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的水平釜的平面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外釜結構的平面圖。 圖3是表示讓線器的前端部的移動軌跡即橢圓軌道的說明圖。 圖4是表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上線通過中釜和針板之間的間隙的 情況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外釜低速旋轉時)的平面圖。
圖6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外釜高速旋轉時)的平面圖。
圖7是表示現有的縫紉機水平釜的平面圖。 圖8是表示現有的縫紉機水平釜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方式1)
下面,參照圖1至圖6詳細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 在下述實施方式中,附加了為了實施本發明而技術上優選的各種限 定,但發明范圍并不限于下述實施方式及圖示例。另外,在本實施方 式中,以各圖中所示的XYZ軸作為基準而規定縫紉機水平釜的各部
分的方向。在將縫紉機設置在水平面上的狀態下,Z軸方向表示作為 鉛垂方向的上下方向,Y軸方向表示與縫紉機臂部的長度方向一致的
左右方向,X軸方向表示水平且與Y軸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
(縫紉機的水平釜)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搭載于雙針縫紉機上的水平釜為例進行說
明。雙針縫紉機是上下驅動2根針而形成平行的兩條線跡的縫紉機, 具有分別與各針對應的2個水平釜,但由于它們左右對稱地配置于2 根針的落針位置兩側,具有同樣的結構,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 簡化說明而僅對 一 側的水平釜進行圖示及說明。
圖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縫紉機水平釜l(下面簡稱為水平釜 1)的平面圖,圖2是外釜70的平面圖。
如圖1所示,水平釜l具有外釜70,其具有尖端71,該尖端 71通過旋轉而捕捉由縫針形成的上線線環;中釜60,其配置在上述 外釜70內,同時具有作為凸起部的中釜凸起61,該中釜凸起61通 過活動嵌合在設置于針板80的下表面上的嵌合部即針板凸起81、 82 之間,而限制伴隨上述外釜70旋轉的中釜60自身的旋轉;讓線器 10,其與上述縫針的上下移動同步,周期性地將中釜60拉向使中釜 凸起61的沿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部分與針板凸起81分開的方向;以 及永磁鐵90,其是用于將中釜60向外釜70的內周側吸附的磁鐵。
所述水平釜1設置在縫紉機的針板80的下方,具有下述功能, 即在縫制時,從插入進給齒40的針孔中的縫針捕捉上線而形成線環, 同時使下線穿入上線線環中。另外,水平釜1在縫紉機設置在水平面 上的狀態下,以使外釜70的旋轉中心線沿垂直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裝 在縫紉機的內部。下面,詳細說明各部分。 (外釜)
如圖2所示,外釜70,整體形狀為大致圓筒狀,以該圓筒形狀 的中心線為軸而被旋轉驅動。即,外釜70,其底部側被閉塞,同時 以釜軸72為中心被旋轉驅動,該釜軸72以同心的方式固定連結在外 釜70的底面上。
釜軸72以使其在縫紉機設置在水平面上的狀態下為垂直的方
式,被支撐在縫紉機機框內,從作為使縫針上下移動的驅動軸的縫紉 機主軸(省略圖示),經由具有未圖示的釜軸齒輪的公知傳動機構傳 遞旋轉驅動力。所述傳動機構相對于縫紉機主軸以2倍速的轉速旋轉
驅動釜軸72。即,使外釜70以縫針的上下移動頻率的2倍的轉速進 行旋轉驅動。
在外釜70的外周面上,向比周向稍向外側的方向延伸設置尖端 71,該尖端71的前端部的軌跡設定為,略微偏離地通過縫針的落針 位置。由此,在外釜70旋轉時,可以由尖端71從縫針上捕捉上線。 另外,外釜70被向尖端71的延伸設置方向(圖l及圖2中的順時針 方向)旋轉驅動。
另外,在外釜70的內周面上,沿該外釜70的內周而設置滑動 面(省略圖示),其與以同軸的方式配置在該外釜70內的中釜60 的外周面滑動接觸。 (中釜)
中釜60以使該中釜60的上部從外釜70的開放的上部露出的方 式,收納在外釜70的內部。
所述中釜60以可以相對于外釜70旋轉的方式被收納,在其上 部向該中釜60的半徑方向外側延伸設置中釜凸起61,用于限制中釜 60與外釜70的連動旋轉。與此相對,在針板80的下表面側設置一 對針板凸起81、 82,作為與該中釜凸起61嵌合的嵌合部,中釜凸起 61以可活動的方式嵌入上述2個針板凸起81、 82之間。各針板凸起 81、 82的間隔設置為使這兩者間的間隙大于中釜凸起61的寬度,一 側的針板凸起81相對于中釜凸起61位于外釜70旋轉方向的下游側, 另一側的針板凸起82相對于中釜凸起61位于外釜70旋轉方向的上 游側。即,在中釜凸起61以可活動的方式嵌入一對針板凸起81、 82 之間的狀態下,中釜60僅能夠與上述間隙對應地略微進行擺動。
另外,在旋轉驅動外釜70時,通過形成于該外釜70的內周上 的滑動面、與該中釜60的外周面之間的摩擦,向中釜60傳遞來自外 釜70的旋轉驅動力。因此,在縫制中,除了被后述讓線器IO拉動之 外,中釜凸起61都維持與位于外釜70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針板凸起
81抵接的狀態(圖1的狀態)。
另外,在中釜60的上部具有支撐軸,其與該中釜60及外釜70 的旋轉軸同軸地突出設置。在支撐軸上可自由旋轉地安裝未圖示的線 軸,其作為下線供給源,且能夠進行更換。另外,在支撐軸的前端可 自由拆卸地固定線軸盒65,通過該線軸盒65和中釜60收納保持線 軸。
在線軸盒65的上部外緣上設置具有角部的抵接部(翼狀部)66, 該角部呈凸緣狀且向半徑方向外側凸出。所述抵接部66如圖1所示, 在中釜凸起6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設置在與后述讓線器10的前端部 11相對的位置上。這樣,通過使隨著縫紉機主軸的旋轉而驅動的讓 線器IO的前端部11向抵接部66作用,可以向中釜60周期性地施加 旋轉力、即朝向外釜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拉力。 (讓線器)
讓線器10用于在上述水平釜1的中釜凸起6K和從外釜旋轉方 向下游側與該中釜凸起61抵接的針板凸起81之間,與外釜70的旋 轉同步而周期性地形成間隙。
所述讓線器10如圖1所示,固定在中釜導向腕32的另一端部 上,在該中釜導向腕32的一端部上抱持有固定于釜軸72上的偏心凸 輪31。而且,在該中釜導向腕32的中間部上,經由銷釘37而與中 釜導向連桿33的擺動端可擺動地連結,該中釜導向連桿33由中釜導 向連桿軸34以可擺動的方式支撐。所述讓線器10向中釜60側彎折, 在利用伴隨釜軸72旋轉的偏心凸輪31的旋轉,被中釜導向連桿33 限制而中釜導向腕32擺動時,與中釜抵接部66抵接的前端部11如 圖3所示,沿橢圓的運動軌跡移動。即,使中釜60沿外釜旋轉方向 (圖1中的箭頭A方向)的反方向旋轉而使中釜凸起61從針板凸起 81分離時的前端部11,沿與外釜70的旋轉方向A相同的圍繞順時 針旋轉的橢圓軌道D移動。
這里,如圖3所示,上述橢圓軌道D在沿中釜抵接部66的方向 上長(S<L)。根據該橢圓軌道D可知,前端部11的速度,會在即 將與中釜抵接部66抵接之前向速度較慢的狀態減速。因此,基本沒
有前端部11和中釜抵接部66之間的碰撞聲。另外,如圖3所示,由 于在前端部11與中釜抵接部66抵接時的速度分量,Y方向的大于X 方向的,因而可以充分地確保上線經過中釜凸起61和卡止部件82 之間的時間,并且將中釜60的擺動量抑制得較小,所以可以使下線 張力穩定,能夠形成優質的線跡。另外,前端部ll在與中釜抵接部 66抵接后,向X軸方向的移動速度増加,但在與中釜抵接部66分離 之前,再次減速為較慢的速度,所以中釜60緩慢地旋轉,從而還可 以避免由于中釜60猛力地旋轉而導致的中釜凸起61和針板凸起82 之間的碰撞,不會產生大的碰撞聲。
另外,由圖3可知,本發明的讓線器10,使中釜60旋轉而使上 線線環通過之后的前端部11與中釜60分離的方向,為大致沿中釜抵 接部66的方向。這意味著中釜60旋轉后的復位方向,與前端部ll 從中釜60分離的方向正好相反,由此,中釜60的復位容易。 (磁鐵)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的縫紉機水平釜1中,沿上述外釜70的 外周設置有永磁鐵90。
該永磁鐵90具有下述功能,即通過使中釜60向外釜70的滑動 面(省略圖示)吸附,使該中釜60和外釜70之間的摩擦增大。艮P, 永磁鐵90通過從外釜70的外側吸引由磁性材料構成的中釜60,將 該中釜60吸附在外釜70的滑動面上。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所述永磁鐵90安裝在外釜70的外 周的以下范圍內,即,從尖端71沿外釜70的旋轉方向大約90 180° 的范圍內,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夠從外釜70的外側使中釜60的外 周與該外釜70內周的滑動面抵接,則可以安裝在任意位置。 (水平釜及讓線器的動作說明)
下面,進行具有上述結構的縫紉機水平釜1的動作說明。
水平釜l在縫制時,與縫針的上下移動同步,以縫紉機主軸的2 倍速度旋轉驅動外釜70。由此,外釜70旋轉,尖端71從下降的縫 針捕捉上線。捕捉到并形成線環的上線,利用旋轉移動的尖端71通 過中釜60的下方,從而穿過該中釜60。
然后,對于讓線器10,通過傳動機構的臂部件32的運動,該讓
線器10的前端部11按照橢圓軌道D (參照圖3),沿與外釜70相 同的旋轉方向旋轉移動,在規定的相位與抵接部66抵接,使中釜凸 起61以預先設定調整的打開量而相對于針板凸起81打開,使上線在 其間通過(參照圖4)。另外,如果讓線器10的前端部11繼續移動, 則解除其與抵接部66的卡合狀態。
在這里,由于中釜60利用永磁鐵90的磁力而被吸引在外釜70 的內周側,所以如果讓線器10的前端部11和抵接部60之間的卡合 狀態解除,則中釜60會追隨旋轉的外釜70而沿與該外釜70相同的 方向(圖1及圖3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即,利用中釜60和外釜 70之間的充分的摩擦力,使中釜60向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即圖l 所示的箭頭A方向(順時針方向)移動,通過使與中釜60—體移動 的中釜凸起61沿該A方向移動,在該中釜凸起61和設置于針板80 下表面的上游側的針板凸起82之間形成間隙。由此,上線可以順利 地通過中釜凸起61和針板凸起82之間,進而通過讓線器10的前端 部11和抵接部66之間。從而,使上線完全地穿過中釜60,成為在 其線環中插入了下線的狀態。這樣,在每次縫針上下移動時,重復進 行上述縫線動作,進行縫制。 (實施方式1的效果)
如上所示,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縫紉機水平釜1,利用永磁鐵 90,能夠將中釜60向外釜70的內周側預緊。因此,可以提高中釜 60和外釜70之間的摩擦力,使中釜60和外釜70 —起向旋轉方向下 游側移動。由此,能夠在利用讓線器10而使中釜60的凸起部61和 位于外釜70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針板下表面之間形成間隙后,在凸 起部61和位于外釜70旋轉方向上游側的針板下表面之間確保間隙, 以使上線順利地通過。其結果,可以實現縫制品質的提高。
另外,讓線器10的前端部11沿與外釜70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 向旋轉的橢圓軌道移動,而與中釜60抵接。因此,由于能夠使讓線 器10對中釜60的作用量少,且使作用速度為低速,所以能夠在降低 作用時產生的聲音的同時得到上述效果。(實施方式2)
下面,參照圖5及圖6,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另外, 在實施方式2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標號, 省略重復的記述。
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縫紉機水平釜101與上述實施方式1的不 同點在于,具有杠桿(seesaw)機構191,其作為接離機構,與伴隨 外釜70旋轉的離心力增加對應,使磁鐵即永磁鐵190接近中釜60。
所述杠桿機構191具有支撐軸193,其與外釜70的旋轉軸即 釜軸72平行地設置,固定在外釜70的外周側;板狀部件192,其與 該支撐軸193可自由旋轉地連結;永磁鐵190,其隔著支撐軸193配 置在板狀部件192的一端側,固定在該板狀部件192的面向外釜70 中心側的表面上;配重件194,其由非磁性材料構成,配置在隔著支 撐軸193的板材192的另一端側,面向外釜70的外側而固定在板狀 部件192上;以及板簧195,其將板狀部件192的固定有該配重件194 一側的端部向外釜70的中心方向預緊。
該杠桿機構191利用板簧195的預緊力,持續將板材192中固 定有配重件194一側的端部以與中釜60抵接的方式預緊。這樣,如 果外釜70的旋轉速度提高,則配重件194由于離心力而抵抗板簧195 的預緊力,向外側移動,所以永磁鐵190利用杠桿機構191而向中釜 60側接近。由此,由于從永磁鐵190向中釜60施加的磁力增大,所 以中釜60相對于外釜70的滑動面,被更強力地吸附,從而提高在中 釜60和外釜70之間作用的摩擦力。由此,與外釜70的旋轉對應而 中釜60向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圖5及圖6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
根據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縫紉機水平釜101,由于隨著外釜70 的旋轉速度變大,永磁鐵190向中釜60接近,所以能夠提高中釜60 和外釜70之間的摩擦力。由此,即使在外釜70高速旋轉時,也能夠 使利用讓線器10而向外釜70的旋轉方向上游側轉動的中釜60,容 易地利用外釜70的旋轉力而向旋轉方向下游側復位。其結果,能夠 使上線順利地通過中釜凸起61和針板凸起81、 82之間,實現縫制品
質的穩定化。
另外,在具有實施方式2所示的杠桿機構191的結構的情況下,
可以通過將配重件194的重量設定為大于永磁鐵190,或將從該支撐 軸193至配重件194的重心的距離設定為大于從支撐軸193至永磁鐵 190的重心的距離,從而使永磁鐵190隨著外釜70的旋轉而向中釜 60接近。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水平釜,其具有外釜,其具有尖端,該尖端通過旋轉,捕捉由縫針形成的上線線環;中釜,其配置在上述外釜內,同時具有凸起部,該凸起部通過活動嵌合在設置于針板下表面上的嵌合部中,限制伴隨上述外釜的旋轉的自身旋轉;以及讓線器,其與上述縫針的上下移動同步,周期性地將上述中釜拉向使上述凸起部的沿外釜旋轉方向下游側部分與上述嵌合部分離的方向,其特征在于,具有磁鐵,其用于將上述中釜向上述外釜的內周側吸附。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水平釜,其特征在于, 具有接離機構,其與伴隨上述外釜旋轉的離心力增加相對應,使磁鐵向中釜接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可以提高縫線從中釜和針板之間通過的通過性,實現縫制品質的提高。水平釜(1)具有中釜(60),其收納在縫紉機縫制時供給下線的線軸;外釜(70),其相對于中釜被旋轉驅動,通過設置于外周上的尖端(71)使上線線環穿過中釜;讓線器(10),其與縫針的上下移動同步,周期性地將中釜(60)拉向使中釜凸起(61)的沿外釜旋轉方向的下游側部分與針板凸起(81)分離的方向。進而,采用通過沿外釜的外周設置永磁鐵(90),使中釜和外釜之間的摩擦增大的結構。由此,在讓線器拉動中釜之后,讓線器的前端與中釜分離后,可以使中釜與外釜一起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移動,確保用于使上線通過的充分的間隙。
文檔編號D05B57/00GK101104987SQ20071013054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14日
發明者秋山辰仁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