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是對現有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的改進,屬于無紡織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業界所知,針梁是用來固定針板的,針梁的運動是靠固定在針梁頂表面上的連桿帶動的,連桿由曲軸帶動,隨著連桿的運動,使針梁上、下往復運動,從而使與針梁相固定的針板周而復始地上、下運動,由安排在針板上的刺針對行經刺針下方的無紡織產品針刺。
已有技術中,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或稱針板與針梁的固定方式可以通過由申請人給出的圖3得到體現,作為聯結裝置3實質上為一組螺栓,用螺栓、螺母將針板2與針梁1固定聯結,這種聯結方式自從針刺機誕生以來一直被沿襲使用至今,業界也始終默認。但是,用螺栓、螺母作為針梁1與針板2的聯結機構至少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針板2上的刺針21并不是一勞永逸地設置的,例如刺針21因損壞需要更換,又如,隨著被刺無紡織產品的變化,刺針21也需更換,還如針板2也存在需要更換的情形,因此在更換刺針21或針板2時,首先要卸除用于將針板2與針梁1相固聯的所有螺栓,然后將針板2移離于針梁1,再將更換好刺針21的針板2用螺栓與針梁1固聯。如此反復動作,無疑會導致更換針板2的時間十分冗長,影響生產效率;二是由于采用螺栓將針板2與針梁1固定,因此在針板2上會留下數量與螺栓數理相等的并且截面大小也與螺栓截面相同的缺針區域,也就是說,針板2所對應于螺栓的區域是無法布置刺針21的,這種情形在申請人所給出的圖3中揭示,在針板2上存在刺針21的虛禿區,正是由于虛禿區域的存在,從而會影響針刺質量的提高;三是由于拆、裝螺栓的過程均由人工操作,因此很難保障恰到好處的固定效果,往往存在或過松或過緊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有利于提高更換針板速度、避免在針板上存在缺失刺針區域、確保針板與針梁相聯結的聯結效果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
本發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它包括用于將針梁與針板固聯的聯結裝置,所述的聯結裝置包括一對鉤條和一對鼓脹體以及一引氣管,一對鼓脹體分別固定在針梁的底板的上表面兩側,引氣管分別與一對鼓脹體相聯通,并且引氣管還與氣源裝置連接,一對鉤條與針梁固定,各鉤條構成有用于供針梁、針板的兩側邊緣鑲配的鉤條槽,所述的一對鼓脹體在對應于鉤條槽內由鉤條挾持。
本發明所述的鉤條槽的深度大于等于鼓脹體的寬度。
本發明所述的鉤條槽的深度等于鼓脹體的寬度。
本發明所述的鼓脹體的長度與針梁的長度相一致。
本發明所述的鼓脹體為氣囊帶,其兩端是封閉的。
本發明所述的引氣管為三通引氣管。
本發明所述的氣源裝置為空氣壓縮機。
本發明所述的氣囊帶為橡膠帶或消防水帶。
本發明所述的鉤條的橫截面形狀為秤鉤形。
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當要更換針板時,只要泄除鼓脹體中的空氣即可將針板從針梁移離,當要安裝針板時,只要對鼓脹體充氣,因此可有效地節約更換時間;整個聯結裝置結構合理,在針板上不存在有礙布置刺針的區域,因此有利于提高針刺效率和針刺質量;由于無須人為地將針板與針梁固定,全憑氣壓控制,因此針板與針梁之間不會出現過松或過緊的現象。
圖1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圖1的剖視圖。
圖3為已有技術中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的結構圖。
具體這實施方式請見圖1和圖2,作為本發明所推薦的聯結裝置3的鉤條31、鼓脹體32各有一對,由于設置方式是相同,因此申請人擇其一進行詳細描述。鉤條31的形狀大體上呈秤鉤形,秤鉤形的凹部即構成為鉤條槽311,鉤條31的鉤條上沿312由針梁1上的定位壓塊13限位,具體是用螺釘132將定位壓塊13固定于針梁1上的預設的螺孔12處,而定位壓塊13的鉤腳131鉤置在或稱鉤合在鉤條上沿312上,從而實現將鉤條31限位于針梁1上。圖中雖然僅示出了對應于一枚鉤條31的一對定位壓塊13,但可以依需增減定位壓塊13的數量,因此定位壓塊13的數量不受圖示限制。針板2通常還被稱為針床,在排布完依需密度的刺針21后通過其兩端的針板定位腳22并且用螺釘221與針梁1的底板11相掛著。
一對鼓脹體32被設置在針梁1的上表面兩側,更具體地講是固定在針梁1的底板11的上表面兩側,彼此保持平行,長度與針梁1的長度相一致。鼓脹體32在針梁1上的設置方式也不受作為實施例的圖示之限定,例如可以在針梁1的上表面兩側各開設一道較為淺辟的鼓脹體槽,將鼓脹體32置于槽內。對于鼓脹體32兩端的密封方式可以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在加工時預先將鼓脹體32的兩端制成封閉,另一種是在將鼓脹體32安裝到針梁1上時對其兩端進行封閉,在本實施例中擇后者,即由圖示的方式通過一對鼓脹體壓腳321并且借助于螺釘3211將鼓脹體32的兩端挾固于針梁1上,使鼓脹體32的兩端既達到封閉,同時完成固定于針梁1上。依據常識,鼓脹體32在充氣時鼓脹,泄氣時收癟。不難理解出本發明推薦的鼓脹體32為一氣囊帶,其材料為橡膠,但是優選采用消防行業所用的消防水帶結構,這種帶子內層為橡膠,外層為帆布,具有良好的強度,使用中不會引起漏氣或爆裂,具有耐用性和安全性。
前面提到鉤條31構成有鉤條槽311,該鉤條槽311的深度應兼顧到鼓脹體32即氣囊帶的寬度,而鉤條槽311的高度同樣需顧及到針梁1厚度加針板2的厚度以及鼓脹體32鼓脹后的尺寸的總和,以便使針梁1、針板2的邊緣及鼓脹體32得以容入或稱鑲入鉤條槽311中。
一對鼓脹體32與引氣管33的聯通既可以是直接聯通,也可以是通過加設猶如車輪輪胎(內胎)之理的氣門咀實現聯通。由圖1見,引氣管33為三通引氣管,酷似彈弓形式即Y形,其中的二通分別與鼓脹體32連接并相通,其中的一通即氣源裝置接管331與氣源裝置連接。圖中雖然未示出氣源裝置,但不會給理解本發明造成困惑,優選的氣源裝置為帶有貯氣桶的空氣壓縮機。當空氣壓縮機工作,便向氣源裝置接管331供氣,進而使一對鼓脹體32鼓脹,反之亦然。
申請人結合圖1和圖2簡述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在針板2上排布完刺針21后,將針板2通過針板定位腳22掛著到針梁1上,然后將一對鉤條31通過定位壓塊13定位到針梁1上,使針梁1、針板2的兩側邊緣進入鉤條31的鉤條槽311中,并且由鉤條31在鉤條槽311內對鼓脹體32夾持,此時的鼓脹體32處于收癟狀態,針板2與針梁1之間尚未真正固定。然而當針刺機進入工作狀態后,隨著作為氣源裝置的空壓機的工作,空氣經引氣管33進入一對鼓脹體32,鼓脹體32膨脹,帶動鉤條31上浮,使鉤條31將針板2與針梁1貼緊,使針板2與針梁1實現真正固定。在針刺機的凸輪機構4的連桿41的作用下使針梁1作周而復始的上下往復運動,同時由針梁1攜針板2相應運動,由布置在針板2上的刺針21對行經對應于其下方的針孔板5上的無紡布進行纏結性針刺。依據常識,在針刺機工作過程中,作為氣源裝置的空壓機是自始自終處于工作狀態的,而且空壓機具有保壓功能,當壓力達到了足以使針板2與針梁1相固定的壓力值后便停止工作,進入保壓狀態,反之亦然。
當要更換針板2時,只要使鼓脹體32泄氣,鉤條31下沉,從而可將針板2拉出,換上相應的針板2。經申請人將配有本發明推薦的聯結機構的針刺機與已有技術中采用螺栓將針板2與針梁1相聯結的針刺機作更換針板2時的對比試驗,結果驚人地表明,采用本發明結構更換針板2的時間僅需2-3分鐘,而已有技術需要30-45分鐘。
權利要求
1.一種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它包括用于將針梁(1)與針板(2)固聯的聯結裝置(3),所述的聯結裝置(3)包括一對鉤條(31)和一對鼓脹體(32)以及一引氣管(33),一對鼓脹體(32)分別固定在針梁(1)的底板(11)的上表面兩側,引氣管(33)分別與一對鼓脹體(32)相聯通,并且引氣管(33)還與氣源裝置連接,一對鉤條(31)與針梁(1)固定,各鉤條(31)構成有用于供針梁(1)、針板(2)的兩側邊緣鑲配的鉤條槽(311),所述的一對鼓脹體(32)在對應于鉤條槽(311)內由鉤條(31)挾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條槽(311)的深度大于等于鼓脹體(32)的寬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條槽(311)的深度等于鼓脹體(32)的寬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脹體(32)的長度與針梁(1)的長度相一致。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脹體(32)為氣囊帶,其兩端是封閉的。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氣管(33)為三通引氣管。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源裝置為空氣壓縮機。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帶為橡膠帶或消防水帶。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條(31)的橫截面形狀為秤鉤形。
全文摘要
一種針刺機的針梁與針板的聯結機構,屬于無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包括用于將針梁與針板固聯的聯結裝置,聯結裝置包括一對鉤條和一對鼓脹體及一引氣管,一對鼓脹體固定在針梁的底板的上表面兩側,引氣管與一對鼓脹體相聯通,且引氣管還與氣源裝置連接,一對鉤條與針梁固定,各鉤條構成有鉤條槽,一對鼓脹體在對應于鉤條槽內由鉤條挾持。優點當要更換針板時,只要泄除鼓脹體中的空氣即可將針板從針梁移離,當要安裝針板時,只要對鼓脹體充氣,因此可節約更換時間;整個聯結裝置結構合理,在針板上不存在有礙布置刺針的區域,提高了針刺效率和針刺質量;無須人為地將針板與針梁固定,全憑氣壓控制,因此針板與針梁之間不會出現過松或過緊的現象。
文檔編號D04H18/00GK101046034SQ20071002140
公開日2007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9日
發明者王衛成 申請人:常熟市偉成非織造成套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