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縫紉機,特別是涉及到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
技術背景挑線機構是縫紉機的重要部件,也叫面線傳送機構。隨著我國工業縫紉機的迅速發展,對挑線機構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國內的挑線機構都是采用鋼質挑線桿與滾針軸承及挑線曲軸配合,或采用鋁合金挑線桿、鋁合金針桿連桿加鋼套取代鋼質挑線桿、鋼質針桿連桿。但它們必竟是鋼質體之間的配合,只要有間隙,噪音就難以避免,而且隨著磨損間隙的增大而增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它不但能提高挑線機構的耐磨性,而且能有效地降低噪音,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是由挑線桿、挑線連桿、挑線曲軸等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挑線桿兩端的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A、塑料套B;挑線連桿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A的內孔中,挑線曲軸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B的內孔中;所述的針桿連桿的兩端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C、塑料套D,挑線曲軸的另一端設置在塑料套D的內孔中,并由大頭螺釘與挑線曲軸聯接。本實用新型中的塑料套,是采用的聚酰胺一酰亞胺耐磨塑料,它是一種熱塑性塑料,由于其玻璃化溫度高,所以在高溫下250℃時,具有長期的耐熱性和抗蠕變性、難燃性、耐油性、自潤滑性、自熄火性的優良物理機械性能;特別是具有較低的磨擦系數和較高的抗磨耗性能,強度是任何未增強塑料不可比擬的。因此聚酰胺一酰亞胺耐磨塑料應用于縫紉機挑線機構,能使本實用新型的鋼質軸徑與塑料套的配合達到了彈性配合或無間隙配合,能有效地降低噪音,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挑線桿局部剖視圖;1.挑線連桿,2.挑線桿,3.塑料套A,4.塑料套B,5.挑線曲軸,6.針桿連桿,7.塑料套C,9.大頭螺釘,10.塑料套D。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在圖中,本實用新型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是由挑線桿2、挑線連桿1、挑線曲軸5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挑線桿2兩端的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A3、塑料套B4;挑線連桿1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A3的內孔中,挑線曲軸5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B4的內孔中;所述的針桿連桿6的兩端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C7、塑料套D10,挑線曲軸5的另一端設置在塑料套D10的內孔中,并由大頭螺釘9與挑線曲軸5聯接。具體實施時,分別將挑線桿、針桿連桿的兩端孔的徑向鉆加工三個均布小孔,挑線桿、針桿連桿兩端的孔按新設計的圖紙加工,其余尺寸不變,按挑線桿、針桿連桿兩端的孔模塑加工后所需尺寸設計模具。將挑線桿、針桿連桿放置在模具型腔中定位并閉模,把聚酰胺一酰亞胺原料放入加料室內并加熱335℃,模具加熱到230℃,再通過供料系統壓入模腔內加壓30MP,保壓3分鐘脫模后進行二次硬化,放入干燥箱內恒溫160℃/24h、245℃/24h、260℃/24h三段硬化工藝后出箱即可。在試制過程中,把原來的挑線機構與新式挑線機構進行了對比試驗,在同等速度5000轉/分,而潤滑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運轉72小時后,前者的軸套平均磨損量為0.006,后者平均磨損量為0.003;前者在運轉中噪音越來越大,而后者基本上沒有噪音;另外,原挑線機構的挑線桿、針桿連桿兩端的孔是在熱處理后再進行磨削加工,而新式挑線機構模塑成型加工后的兩孔形位公差、尺寸公差一次性能達到圖紙要求;原挑線機構中的挑線桿、針桿連桿與挑線曲軸的配合都裝置有滾針軸承,而新式挑線機構中的挑線桿、針桿連桿與挑線曲軸的配合是塑料套與挑線曲軸的配合,所以說本實用新型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延長了使用壽命,降低了生產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是由挑線桿(2)、挑線連桿(1)、挑線曲軸(5)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挑線桿(2)兩端的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A(3)、塑料套B(4);挑線連桿(1)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A(3)的內孔中,挑線曲軸(5)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B(4)的內孔中;所述的針桿連桿(6)的兩端內孔中設置有塑料套C(7)、塑料套D(10),挑線曲軸(5)的另一端設置在塑料套D(10)的內孔中,并由大頭螺釘(9)與挑線曲軸(5)聯接。
專利摘要一種縫紉機的新式挑線機構是由挑線桿、挑線曲軸等所組成,挑線桿兩端的內孔中設有塑料套A、塑料套B;挑線連桿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A的內孔中,挑線曲軸的一端設置在塑料套B的內孔中;針桿連桿的兩端內孔中設有塑料套C、塑料套D,挑線曲軸的另一端設置在塑料套D的內孔中。本實用新型中的塑料套是采用的聚酰胺一酰亞胺耐磨塑料,具有較低的摩擦系數和較高的抗磨耗性能,因此聚酰胺一酰亞胺耐磨塑料應用于縫紉機挑線機構,能使本實用新型的鋼質軸徑與塑料套的配合達到了彈性配合或無間隙配合,能有效地降低噪音,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D05B49/00GK2928899SQ20062007623
公開日2007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3日
發明者朱桂成 申請人:朱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