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紡紗轉子的轉子制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用于轉子紡紗機的紡紗轉子的轉子制動器。
背景技術:
在轉子紡紗機的公知設計中,紡紗轉子的軸安裝在雙排滾柱軸承中。通常借助于直接接合在紡紗轉子的軸上的切向帶來進行對這類結構的驅動。轉子軸的軸承裝置被夾持在保持于轉子外殼中的彈性減震套筒內。轉子外殼可樞轉地安裝在外殼部分上,該外殼部分包括用于供應、開松和喂給纖維材料的構件。該外殼部分本身可樞轉地保持在轉子紡紗機的靜止框架部分上,并通過鎖定在紡紗處理所要求的紡紗位置而固定。為了打開紡紗罐,應將鎖定解除,并手動地將轉子外殼和外殼部分樞轉離開紡紗位置。在樞轉預定路徑后,制動掣子的突出凸起鉤到機器部分的承板上。承板的凸起突然施加的接觸壓力使制動器掣子進行樞轉運動,該制動器掣子因而通過其制動襯面而與轉子軸突然接觸,從而停止紡紗轉子的轉動。該制動過程防止了在打開紡紗罐的時候可能接觸到逐漸停下來但仍然高速轉動的紡紗轉子。
在該打開或停止位置處,制動掣子保持整個紡紗罐,而且紡紗罐通過支承軸而支承在制動掣子上。
例如在同類的DE 24 05 499 A中描述了類似的轉子紡紗單元。用于紡紗轉子的軸承裝置保持在軸承殼中。在軸承裝置和軸承殼之間布置有彈性可變形的軸承環,該軸承環防止產生干擾振動或運行噪音。為了中斷對紡紗轉子的驅動并使紡紗轉子處于靜止狀態,從紡紗單元的保持軸承殼的承載器去除其中布置有纖維供應裝置的外殼部分,并且從驅動帶提升轉子軸并使其與制動塊接觸。為了能進行該制動過程,將外殼部分可轉動地安裝在紡紗單元的外殼框架的樞轉銷上。如果手動地使外殼部分繞樞轉銷樞轉,則緊固到軸承殼上的鉤通過布置在紡紗單元的外殼部分上的鉤部分而接合,從而軸承殼樞轉,于是轉子軸突然與彈性懸掛的制動塊接觸。在該過程中存在這樣的風險,即,由于運動模塊的質量慣性,轉子軸將過于猛烈地撞擊制動裝置。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力峰值通過軸承裝置而被引導。這類具有突然或陡然力的載荷可導致破壞,甚至導致快速運轉的滾柱軸承失效。在軸承殼與軸承裝置一起與紡紗轉子撞擊到止動器上的情形下,軸承殼的樞轉運動被突然制動。由于質量慣性以及彈性可變形的軸承環,軸承裝置的轉動部分以及紡紗轉子本身繼續振動。從而在紡紗轉子的軸上產生變化的制動力。在制動過程的最初階段,無法精確地預先確定該制動力,而且該制動力由于撞擊引起的部件的彈回而減小。
在DE 24 05 499 A中還描述了另一實施例。在該另一實施例中,在與打開外殼部分相獨立的附加操作步驟中,,手動操作制動裝置的制動塊并將其移向紡紗轉子的軸。在與打開外殼部分相分離的這一制動力引入中,存在可能接觸到仍然在運行的轉子的風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改進用于紡紗轉子的制動器。
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的轉子制動器實現這一目的。
從屬權利要求針對轉子制動器的有利結構。
通過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消除了對紡紗轉子的軸承裝置的突然過載。當阻止掣子(detent latch)鉤在轉子紡紗機的框架部分上時,轉子外殼和蓋件的運動停止,這是因為鉤住動作觸發的阻止掣子的樞轉運動由于所述阻止掣子撞擊所述轉子外殼的止動器而終止。不會通過所述紡紗轉子的軸承裝置而產生力流(force flow)。此外,可通過同樣的樞轉運動使所述紡紗腔借助于所述蓋件的運動而打開以及使所述紡紗轉子處于靜止狀態。此外,無需單獨的操作步驟來使所述紡紗轉子處于靜止狀態。這樣,總能確保所述紡紗轉子在所述紡紗腔打開時處于靜止狀態,從而不會由于快速運行的紡紗轉子而對操作者產生傷害或給操作者帶來危險。
這樣選擇所述彈簧的彈簧常數并這樣進行所述彈簧的布置和所述阻止掣子的所述止動器的布置,即,使得從開始形成的制動力可施加在所述轉子軸上且沒有力峰值。從而可靠避免了對所述紡紗轉子的軸承裝置的破壞。
根據權利要求2、3和4的制動器的結構允許以緊湊且節省空間的模式進行構造。
根據權利要求3的預組裝模塊簡化了組裝,并允許用根據本發明的阻止掣子更換當前公知的制動器掣子。
下文將借助于附圖更加詳細地描述本發明,附圖中圖1以簡化視圖表示處于紡紗位置的公知紡紗罐的側視圖;圖2以剖視圖表示處于打開位置的圖1的紡紗罐;圖3以剖視圖表示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圖4表示具有根據圖3的轉子制動器的紡紗罐處于紡紗位置的簡化側視圖;圖5以剖視圖表示圖3的紡紗罐;圖6以剖視圖表示處于制動位置的圖4的紡紗罐;圖7表示處于制動位置的圖4的紡紗罐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和圖2表示公知的紡紗罐1。承板3以及樞轉管4作為框架的一部分緊固到轉子紡紗機的橫梁2上。蓋件5包括用于纖維供應、纖維開松和將纖維喂給到紡紗轉子6中的結構件,附圖中沒有詳細示出這些結構件。紡紗轉子6通過轉子外殼中的軸承裝置7安裝,該軸承裝置包括彈性減震套筒8以及滾珠列9、10。彈性減震套筒8在每一側具有支承凸緣20、21,這些凸緣的直徑稍小于轉子外殼11的孔的直徑。支承凸緣20、21起到了對軸承裝置7在載荷作用下的偏轉進行限制的作用。這可防止該偏轉產生轉子軸12的位置傾斜(在該傾斜位置中紡紗轉子6例如接觸喂給和取出噴嘴,為了簡化的原因沒有示出這些噴嘴,它們定位成稍微離開紡紗轉子6),從而防止產生破壞。
可借助于接合在紡紗轉子6的轉子軸12上的驅動帶而使紡紗轉子6轉動。紡紗罐1具有制動掣子14,該制動掣子14可接合在轉子軸12的自由端上。如圖1所示,制動掣子14樞轉離開轉子軸12,從而不與其接觸。只要紡紗罐1處于紡紗位置,則制動掣子14由于重力的作用將一直保持在該位置中。轉子外殼11通過樞轉銷15可樞轉地連接到蓋件5上。蓋件5又可樞轉地保持在樞轉管4上。
圖1表示處于紡紗位置的公知紡紗罐1,而圖2表示處于打開或停止位置的紡紗罐1。為了從紡紗位置到達停止位置,通過手動致動,圖1和圖2所示的蓋件5和樞轉管4繞樞轉管4沿順時針方向樞轉,而轉子外殼11同時繞樞轉銷15沿逆時針方向樞轉。在該過程中,轉子外殼11的下側沿承板3的開口17的下邊緣16滑動,直到制動掣子14通過掣子鉤18碰撞到承板3上。由于該手動致動,從而沿箭頭F1的方向施加有力,在掣子鉤18碰撞到承板3上時,該力產生沿箭頭F2的方向的反作用力,掣子鉤18通過這一反作用力而加載。使掣子鉤18繞樞轉銷19樞轉,從而掣子鉤18被沿箭頭F3方向的制動力按壓在轉子軸12的自由端上,從而使紡紗轉子6處于靜止狀態。轉子軸12在此過程中支承在軸承裝置7的滾珠列9、10上。
傳統上進行手動打開。手動執行的運動以相對不受控制的方式進行,從而在制動掣子14與承板3接觸之前,施加到蓋件5和轉子外殼11上的擺動運動沒有手動制動,或者制動得不充分。
因此,箭頭F2所示的力是突然或陡然施加的,從而存在不利的、較高的力峰值。如所述的那樣,該力流通過滾珠列9、10而擴展,而且力峰值導致支承凸緣20、21與轉子外殼11接觸。較高的力基本無減小地作用在滾珠列9、10的滾珠上,并作用在這些滾珠在轉子軸12上的軌道上。從而可能破壞滾珠列9、10的滾珠以及軌道。這可導致軸承失效并引起對紡紗罐1的其他部件的損壞。
當紡紗腔在圖2所示的打開位置打開時,可以為了清潔的目的和其它維護工作而無阻礙地接觸紡紗轉子6。
圖3以剖視圖表示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22的一部分。轉子制動器22包括具有掣子鉤31的阻止掣子23、掣子止動器24、制動桿止動器25、帶有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以及彈簧28。如圖3所示,彈簧28構成為U形片簧。另一種方案是,可將彈簧例如構成為雙側繞支腳彈簧。制動桿26和阻止掣子23可繞樞轉銷29樞轉。圖3表示處于不工作位置的轉子制動器22。在該不工作位置,制動桿26被彈簧壓靠在對制動桿26的路徑進行限制的制動桿止動器25上,從而不與紡紗轉子6的轉子軸12接觸。
圖4和圖5表示紡紗罐,其與圖1和圖2中的紡紗罐的不同之處基本上只在于其具有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22以替代公知的制動掣子14。
圖4和圖5中示出了在紡紗過程期間處于不工作位置的轉子制動器22。轉子軸12的自由端在該紡紗位置處靠置在驅動帶13上,從而進行轉動。在該紡紗位置,制動襯面27樞轉離開轉子軸12,掣子止動器24樞轉離開轉子外殼11上的止動器表面30。阻止掣子23和掣子鉤31一起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在該位置。帶有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在該過程中被彈簧28壓靠在制動桿止動器25上。制動桿止動器25是阻止掣子23的一部分,并對制動桿26的樞轉范圍進行限制,從而制動桿26不會接觸轉子軸12,如可從圖5中的紡紗位置的剖視圖中推斷的那樣。阻止掣子23、制動桿26以及彈簧28能夠彼此獨立地繞公共樞轉軸29樞轉。
圖6表示處于制動位置的轉子制動器22。紡紗罐1的蓋件5和轉子外殼11在繞樞轉管4或繞樞轉銷15樞轉運動后,處于打開或停止位置。該運動由于阻止掣子23的掣子鉤31停止在承板3上而受到限制。
在掣子鉤31撞擊時沿箭頭F2的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對阻止掣子23施加圍繞樞轉銷29的樞轉運動,如圖6和圖7所示,該樞轉運動沿逆時針方向。阻止掣子23的該樞轉運動的樞轉路徑受到掣子止動器24的限制。掣子止動器24撞擊到轉子外殼11的止動器30上時就停止了該樞轉運動。由于轉子外殼11的止動器30吸收了反作用力,從而即使在紡紗罐1有力運動的情況下也不會通過軸承裝置7產生力流。作為阻止掣子23一部分的制動桿止動器25根據阻止掣子23的樞轉運動而處于更加靠近轉子軸12的位置。現在該樞轉路徑(不管阻止掣子23如何,制動桿26仍然可沿制動桿止動器25的方向覆蓋該樞轉路徑)就長得足以使制動襯面27接合在轉子軸12上,而不會由于致動桿止動器25與轉子軸12分開。彈簧28可繞樞轉銷29樞轉,并如圖6所示支承在阻止掣子23上,而且彈簧通過其預定的有限彈簧力將帶有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其可獨立于阻止掣子23繞公共樞轉銷29樞轉)壓靠在轉子軸12上。這樣,制動襯面27只沿箭頭F3的方向向轉子軸12加載有限的制動力。
制動桿26在該位置處與制動桿止動器25分離。在制動桿26對轉子軸12突然加載制動力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任何力峰值都遠小于公知的轉子制動器中的力峰值,這是因為基本上只由制動桿26和制動襯面27形成其動量將要通過轉子軸12制動的質量。該質量與蓋件5和轉子外殼11的質量相比極小。由于只有作用在轉子軸12上的制動力加載軸承裝置7的滾珠列9、10,因此軸承裝置7的載荷保持為很小。由于待制動的離心質量較低并且制動力載荷較小,從而避免了可能導致軸承裝置7失效的破壞。
轉子制動器22是緊湊的從而節省空間。如圖3至圖7所示,其具有與圖1和圖2所示的公知制動掣子14的尺寸基本相同的模塊,而且該轉子制動器22布置在相同的位置并可繞同樣的樞轉銷15樞轉。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22的掣子鉤31位于與公知的制動掣子14的掣子鉤18的公知轉子制動器相同的位置。從而可快速而簡單地用根據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22更換公知的制動掣子14。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轉子紡紗機的紡紗轉子的轉子制動器,所述轉子紡紗機的轉子軸直接安裝在轉子外殼中,并受到驅動帶的驅動,而且能通過構成為制動塊并作用在所述轉子軸上的轉子制動器而制動到靜止狀態,其中,環繞所述紡紗轉子的轉子杯的紡紗腔在紡紗操作期間被鉸接到所述轉子外殼上的蓋件閉合,而在打開所述紡紗腔時,所述蓋件和轉子外殼由于它們的鉸接連接而一起樞轉,其中,所述轉子外殼的所述運動受到靠在所述轉子紡紗機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動器的限制,而且其中,在所述停止位置,一方面所述轉子軸不再與所述驅動帶有任何接觸,而且另一方面,所述制動塊的制動襯面通過彈簧件而壓靠所述轉子軸,所述轉子制動器的特征在于,阻止掣子(23)可樞轉地安裝在所述轉子外殼(11)上,并還鉸接到帶有所述轉子制動器(22)的所述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上,而且所述制動桿(26)可相對于所述阻止掣子(23)樞轉,所述阻止掣子(23)以及制動桿(26)在紡紗操作期間通過所述彈簧件的效應而在一樞轉角度下彼此相對的定位,該樞轉角度受到所述兩個部分中的一個部分上的止動器(25)的限制,但所述阻止掣子(23)以及制動桿(26)共同處于所述制動襯面(27)不與所述轉子軸(12)接觸的角位置,而且,在打開所述紡紗腔后,所述阻止掣子(23)與所述轉子紡紗機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動器相配合,而且在此過程中,所述阻止掣子(23)自身樞轉至這樣的程度,即,所述聯結的制動桿(26)的所述制動襯面(27)支承在所述轉子軸(12)上,且所述阻止掣子(23)克服所述彈簧件的效應而減小了相對于所述制動桿(26)的角度,所述轉子外殼上的止動器(30)對所述阻止掣子(23)的樞轉路徑進行限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子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桿(26)以及所述阻止掣子(23)可繞所述轉子外殼(11)上的公共樞轉銷(29)樞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子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以及所述彈簧件布置在所述阻止掣子(23)的凹部中,并與所述阻止掣子(23)構成預組裝的模塊。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子制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件為U形片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紡紗轉子的轉子制動器。轉子紡紗框架的紡紗轉子的轉子軸直接安裝在轉子外殼中,并且能通過作用在轉子軸上的構成為制動塊的轉子制動器制動到靜止狀態。環繞紡紗轉子的轉子杯的紡紗腔在紡紗期間被鉸接到轉子外殼上的蓋件閉合。阻止掣子(23)以可擺動的方式安裝在轉子外殼上,并鉸接到載有轉子制動器(22)的制動襯面(27)的制動桿(26)上。在紡紗期間,制動襯面(27)不與轉子軸接觸。在打開紡紗腔時,蓋件和轉子外殼由于它們的鉸接連接而同時擺動。轉子外殼的運動受到轉子紡紗框架的框架部分上的止動器的限制。在停止位置,制動桿(26)的制動襯面(27)由于彈簧件而壓靠轉子軸。本發明的轉子制動器(22)能避免紡紗轉子的軸承的突然過載。
文檔編號D01H4/12GK1965116SQ200580019108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1日
發明者威廉·比肯馬耶爾 申請人:泰斯博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