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特別指一種可被推掣供料的染樣杯粉劑供料結構。
背景技術:
作業員在從事紡織品的雜樣試色工作時,經常必須借助染樣杯以容納小批量的紡織品,并通過染樣試色機連同染樣杯的特定時間的高速旋轉,方可使色料均勻地滲入染樣紡織品的纖維組織中。
請參閱圖1的說明,其為公知染樣杯的立體外觀分解圖。如圖所示,一公知的染樣杯100主要由一杯蓋1、一卷樣器2與一外簡3所組成。
當作業員從事雜樣作業時,將待染樣的紡織品卷繞在該卷樣器2的外緣,并將其放入該外筒3中,最后再使該杯蓋1與該外筒3螺合密封在一起,即完成紡織品的采樣前處理作業。其中,該卷樣器2為一具備多個孔洞的管狀物,其內部裝有適量的染劑,當該染杯在一染樣試色機高速旋轉時,內部的染劑將會透過多個孔洞,而均勻地分布在該待染樣紡織品的表面。
此外,在一般完整的染樣程序中,通常會在染色作業中,另行添加助染劑,防染劑等粉劑(以下所述的粉劑,包含固態、液態與半固半液態)。此時,公知的作業方式是由打開杯蓋的方式將染液及助染劑一并置于染樣杯中,將粉劑倒入染樣杯中,再啟動該染樣試色機,使其繼續高速旋轉。
然而,在實際應用上,由于諸多添加性粉劑通常皆必須在染色過程中逐漸添加(視染料與紡織品的特性而定),才具備較理想的染色效果。
即使,部分作業員尚可選擇以其他添加方式(例如采用注射方式),皆無法達到逐漸添加的需求。
依據一般完整的染樣程序,作業員在從事紡織品的染樣試色工作時,必須在染色過程中進行粉劑添加作業,然而,在染色過程中,操作者無法進行添加粉劑工作,故也影響到染色作業上的品質。
此外,即便部分作業員可選用以其他添加方式(例如采用注射方式),皆無法達到逐漸添加的需求,無法添加固態及半固態的添加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以促使作業員在添加粉劑作業時,得以獲得更正確的作業程序,以獲得更佳的染色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以促使作業員在從事紡織品的染樣作業時,可以手動或以控制設備以自動的方式于適當時機推掣供料。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旋蓋密封于一染樣杯的開口端,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包含一封裝外殼;該封裝外殼具備一封閉端與一開口端,該封閉端中心開設有一軸封貫穿孔;一含軸供料分隔盤,一盤體部以及一由該盤體部中央凸伸出的一密封軸,該密封軸自該封裝外殼的開口端深入,并穿設于該封裝外殼的軸封貫穿孔,該盤體部亦自封裝外殼的開口端深入并封接于該封裝外殼的內壁;一粉劑容置部,形成于該含軸供料分隔盤與該封裝外殼之間的內部空間。
該密封軸環套至少一環軸密封環。
該盤體部環套至少一環盤密封環。
一盤外密封墊圈安裝在該封裝外殼開口端內壁鄰近該含軸供料分隔盤處。
該粉劑供料結構還配置有一頂推器,該頂推器的一端部具備一微突中心頂柱。
在實際運用上,可運用該頂推器自該軸封貫穿孔將該含軸供料分隔盤的該密封軸頂入一特定距離,使該盤體部與該封裝外殼的內壁產生一特定之間隙,致使其內部容置的粉劑得以流至該密閉的染樣作業空間中。因此,作業員就可以在不直接接觸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的狀況下,完成供料作業。
此外,當作業員欲清洗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或在其內添加粉劑時,可將其自染杯旋開,并直接利用該頂推囂將該含軸供料分隔盤頂出。
本實用新型與公知的染樣杯蓋相比較,本實用新型不僅在實際運用上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性,亦可使作業員在從事紡織品的雜樣作業時,可以手動或以控制設備以自動的方式于適當時機推掣供料,益增其便利性。
圖1為公知染樣杯的立體外觀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立體圖;圖3為圖2的3-3剖面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相關構件分離時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填充粉劑封接在公知外筒與卷部器后的縱向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供料方式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擠出分解方式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具體實施例,將由以下的實施例及附圖作進一步的說明。
請參閱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立體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次外,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以一封裝外殼41包絡,其與公知的該杯蓋1的最大不同處,在于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的該封裝外殼41的一端部具備一軸封貫穿孔411。
請進一步參閱圖3,為圖2中的3-3剖面的剖視圖。如圖所示,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由一封裝外殼41、一含軸供料分隔盤42、一盤外密封墊圈43與一粉劑容置部44所組成。
該封裝外殼41具備一封閉端與一開口端,該封閉端中心開設有一軸封貫穿孔411,該軸封貫穿孔411沿開口端方向開設的貫穿管狀延伸結構;該開口端內壁開鑿有一密封旋蓋螺紋段412,且該密封旋蓋螺紋段412用以將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封接在公知染杯的該外筒1的開口端。此外,該封裝外殼41的外部尚且具備直條式枝壓花結構,以供使用者便于將該封裝外殼41旋轉密封在該外筒1用。
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包含一密封軸421與一盤體部422,該密封軸421的適當位置處環套有一第一環軸密封環423與一第二環軸密封環424,同時,在該盤體部422的適當位置處,并環套有一環盤密封環425。
在組裝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時,將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2自該封裝外殼31的開口端深入該封裝外殼的內部,使該密封軸421與該軸封貫穿孔411封接,并由該第一環軸密封環423與該第二環軸密封環424加以填隙密封;同時,該盤體部422亦由該環盤密封環425而封接于該封裝外殼的內壁。最后,再將該盤外密封墊圈44環接在該封裝外殼41的內壁鄰近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的盤體部422處。
如圖所示,在完成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的組裝后,將在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與該封裝外殼41內壁間的內部空間,自然形成該粉劑容置部44,其用以容納所欲添加的添加性粉劑7(如固色劑、穩定劑或防燃劑等,且該添加性粉劑可為固態粉末、液態溶液或黏稠的半固半液態粉劑)。
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相關構件分離時的立體分解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由上述的封裝外殼41,含軸供料分隔盤42、盤外密封墊圈43與粉劑容置部44所組成。
在實際運用上,套接在該密封軸421的環軸密封圈數量,不僅只局限于以上述的該第一環軸密封環423與該第二環軸密封環424二個而已,亦可依據添加性粉劑的特性,以及實際使用的防漏效果,而采用一個或多個環軸密封圈。
請參閱圖5,為顯示本實用新型填充粉劑封接在公知外筒與卷部器后的縱向剖視圖。如圖所示,使用者必須先填充添加性粉劑,然后依序封裝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與該盤外密封墊圈43。最后,再將其與公知外筒1與卷部器2相互封接,即形成一包含本實用新型的染樣杯。
請進一步再參閱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供料方式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配有一頂推器5,該頂推器5具備一微突中心頂柱51、一握持部52。
當作業員欲在該包含本實用新型的染樣杯安裝在染樣試色機時,觸發粉劑供應功能,即可由手握該握持部52將該微突中心頂柱51頂入該軸封貫穿孔411的動作,將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向內推擠一小段距離,在該環盤密封環425與該封裝外殼41內壁之間,將會產生一小縫隙。緊接著開啟染樣試色機使其旋轉,由此,容置于該粉劑容置部44內部的添加性粉劑7,將回沿虛線箭頭指示的方向流入染杯內部,并均勻地散布在待染樣的紡織品上。
此外,在該頂推器5與該微突中心頂柱51相對的端部,可開鑿一轉接孔53,可供該轉接孔53裝設在自動化機器設備中,由此可不必借助人工即可觸發粉劑供應的功能。
請參閱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擠出分解方式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尚配有一頂推器6,且該頂推器6具備一中心頂柱61與一握持部62。
當作業員欲擠出分解本實用新型,并加以清洗換料時,即可由手握該握持部62將該中心頂柱61頂入該軸封貫穿孔611的動作,將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向內推擠,即可將本實用新型分解回復成該封裝外殼41、該含軸供料分隔盤42與該盤外密封墊圈43等三個組裝前的主要構件。
該外筒1、該封裝外殼41、該頂推器5與該頂推器6的外表面,皆可采用隔熱材料。同時,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4內部與粉劑接觸的元件皆可采用耐高溫的防銹蝕材料,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以上敘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說明,凡精于此項技藝者當可依據上述的說明而作其它種種的改良,惟這些改變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創作精神及所界定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1.一種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旋蓋密封于一染樣杯的開口端,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包含一封裝外殼,其特征在于,該封裝外殼具備一封閉端與一開口端,該封閉端中心開設有一軸封貫穿孔;一含軸供料分隔盤,一盤體部以及一由該盤體部中央凸伸出的一密封軸,該密封軸自該封裝外殼的開口端深入,并穿設于該封裝外殼的軸封貫穿孔,該盤體部亦自封裝外殼的開口端深入并封接于該封裝外殼的內壁;一粉劑容置部,形成于該含軸供料分隔盤與該封裝外殼之間的內部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密封軸環套至少一環軸密封環。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盤體部環套至少一環盤密封環。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其特征在于,一盤外密封墊圈安裝在該封裝外殼開口端內壁鄰近該含軸供料分隔盤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粉劑供料結構還配置有一頂推器,該頂推器的一端部具備一微突中心頂柱。
專利摘要一種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旋轉封接在染樣杯的適當位置,以供粉劑添加用。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主要包含一封裝外殼、一含軸供料分隔盤、一盤外密封墊圈與一粉劑容置部。此外,該染樣杯的粉劑供料結構還具備頂推器的配件,可在不必直接接觸該結構的狀態下,完成供料作業。
文檔編號D06B23/00GK2811363SQ20052010912
公開日2006年8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6日
發明者林文旭 申請人:林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