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紡紗前處理、纖網制造等中用于混合纖維組分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紡織前處理、纖網制造等類似過程中用于混合纖維組分例如纖維絮片的裝置,其中,被供給的纖維材料可被輸送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中,當稱重完成時,該纖維材料可以從所述的至少兩個稱重容器排出到混合帶上,當從所述帶的移動方向看時,所述的稱重容器位于所述混合帶上方并且排列成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
背景技術:
纖維絮片混合系統在紡紗和無紡工業中用于精確和集中的混合。混合的材料是不同的合成纖維、棉與合成纖維,不同的再生廢纖維、棉與再生廢纖維。對于合成纖維與已梳棉的混合紗線的紡制,在現代紡紗工業中,各組分通常在纖維絮片混合系統上以纖維絮片的形式被大體混合。這樣的過程導致更加集中的混合。
在高生產率的稱重料斗給料器(weighing hopper-feeders)中,稱重容器在實踐中大體上布置在上述混合帶的上方位于中心處,該稱重容器形成一個材料錐,當數個機器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布置成一列時,該材料錐非常迅速地產生纖維的大量集聚。同時,不利地是,可能會產生由于稱重容器不完全清空以及中心處材料密度太高而引起的不良稱重,導致材料輸送的中斷和在下游混合輥處開口處的中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在上文開頭所述類型的裝置,其能夠避免上述缺點并能夠以簡單的方式實現精確稱重、無故障生產、以及生產量提高。
所述問題通過權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特征來解決。
本發明所采取的方案帶來了纖維材料在混合帶上更加均勻的沉積或排列。因而,纖維材料在混合帶上的分布得到優化,稱重料斗給料器系統(weighting hopper-feeder system)的生產量大大提高。
權利要求1到46中包含了本發明的多種有利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中示出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
圖1為一示意圖,其示出了具有四個稱重給料器、混合帶、以及開松輥的纖維混合系統;圖2為一側視圖,示出了稱重開包器,其帶有一位于混合帶上方的稱重容器;圖3a示出了稱重容器處于位于混合帶上方的第一位置;圖3b示出了稱重容器處于位于混合帶上方的第二位置;圖4為沿著圖1中剖線I-I的側視圖,其中,兩個稱重容器處于不同的位置;圖5示出了用于稱重容器的位移裝置的第一實施例,該位移裝置具有一機械移位裝置;圖6示出了用于稱重容器的位移裝置的第二實施例,該位移裝置具有一氣動移位裝置;圖7用于稱重容器的位移裝置的第三實施例,該位移裝置具有一電動移位裝置;和圖8為一方框線路示意圖,示出了一電子控制和調節裝置,其具有三個相連的可控電動移位裝置,用于移動相關的稱重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所示的纖維絮片混合系統1包括絮片混合器2和混合臺4,該絮片混合器2具有一高速開松輥3。混合臺4位于稱重開包器5a,5b,5c,5d的下方,絮片混合器2位于混合臺4的端部。在稱重容器7a,7b,7c,7d的排出物6a,6b,6c,6d(各纖維組分)之間,混合臺4的輸送帶8在開松器2的方向上只延伸稱重容器7a,7b,7c,7d的寬度。因此,每個稱重容器7a,7b,7c,7d的各個排出物6a,6b,6c,6d形成不斷開的纖維材料9a,9b,9c,9d的各層,所述各層一個鋪在另外一個之上。輸送帶8將各混合組分的疊置纖維層9a,9b,9c,9d輸送到纖維混合器2(開松器)。各材料從每個稱重容器7a,7b,7c,7d排出使得要被混合的纖維組分一種層疊在另外一種之上,同時被輸送到混合開松器2的入口。首先,稱重喂料器5a將其纖維組分部分排出到混合帶8上,該混合帶8將該層9a輸送到稱重喂料器5b,在那里,下一纖維組分從稱重容器7b沉積到由稱重喂料器5a排出的層9a上,所形成的兩層被進一步輸送到稱重喂料器5c,該稱重喂料器5c將第三組分6c沉積到所述的兩層9a和9b上。最終,從稱重給料器5d的稱重容器7d將纖維材料組分6d沉積到已經存在的各層上。所有的四層9a,9b,9c,9d通過一個位于輸送帶8端部的壓輥,并被兩個慢速給料輥供給到混合開松器2,該混合開松器2連續地將各層的疊置物混合并通過管線10將其傳遞到另外一個處理機器。參考字母a表示混合帶8的縱向延伸長度(長度方向的長度)。參考字母A表示工作方向,其對應于輸送帶8的上帶部分8a的移動方向。
如圖2所示的稱重開包器具有用于纖維包等的支撐臺11以及喂料臺12,該喂料臺12將纖維材料F輸送到傾斜上升的針臺13,該針臺13攜帶著纖維材料向上運動。均料輥14將多余的纖維絮片扔回到已經收集在喂料臺12的纖維材料F,該纖維組分被混合起來。高速剝料輥15對從針臺13而來的絮片進行梳理并將它們扔入到預填充室16中,從該預填充室16中,這些絮片落入到稱重容器7中。預填充室16在其下端可以由兩個樞軸安裝的關閉活板17a,17b關閉(在圖2中,關閉活板17a,17b處于它們的打開位置)。稱重容器7在其下端可以由兩個樞軸安裝的基部活板18a,18b關閉(在圖2中,基部活板18a,18b處于它們的打開位置)。混合帶8在稱重容器7下方通過,在稱重容器7中稱量過的纖維被排出到混合帶8的上部帶部8a上。稱重容器7可以在箭頭B和C的方向上位移。參考字母b表示混合帶8的橫向尺寸(橫向方向的長度)。
在附圖3a和3b中,示出了稱重容器7c處于位于混合帶8之上的兩個位置7c′和7c″,這兩個位置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參考標號19表示輸送帶8寬度b的中心線。如圖3a所示,在時間點t1,稱重容器7c′的中心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x1;如圖3b所示,在時間點t2,稱重容器7c″的中心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x2。以這種方式,稱重容器7c的材料錐位于中心線19的右面(圖3a)和左面(圖3b)。相應的其它材料錐來自于另外的稱重容器,例如稱重容器7b。參考標號20a,20b表示側壁,參考標號21表示排出的纖維材料。
在圖4中,示出了每個稱重容器7b和7c在同一時間點t0時位于混合帶8上方的具體位置。稱重容器7b的中心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y1;稱重容器7c的中心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y2。這樣,稱重容器7b和7c的材料錐位于中心線19的不同側。
一個重要之處在于稱重容器7的位置可以根據混合比(例如50∶25∶25)進行調節。例如,對于三種不同纖維材料組分的所需質量比為50%∶25%∶25%,稱重容器7a可以位于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y1(25%),稱重容器7b可以位于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y1(25%),稱重容器7c可以位于距離中心線19的距離為y2(50%)。
如圖5中所示,為帶有稱重元件22(測量重量讀數的測量元件)的稱重容器7設置了機械位移裝置39。在稱重容器7的上方,兩個握持元件24a,24b安裝在機架23上,這兩個握持元件承載著螺紋轉軸25,該螺紋轉軸25具有可回轉的手輪26。兩個螺母27a,27b與螺紋轉軸25配合并且通過一個連接桿28彼此連接。稱重元件22安裝在連接桿28上,稱重容器7借助于握持件29從稱重元件懸掛下來。當手輪26被旋轉時,稱重容器7在方向B或C上移動。
如圖6所示,示出了用于稱重容器7的氣動位移裝置40,稱重容器帶有所述稱重元件22。握持元件24a,24b承載著直桿30,兩個滑動套筒31a,31b在直桿30上滑動,所述兩個滑動套筒借助于連接桿28彼此剛性連接。氣動缸32的活塞桿32a的端部鉸鏈連接到滑動套筒31b上。采用了一個三位置缸體,其可以移動到左手端部位置、中央位置、和右手端部位置。桿30、滑動套筒31a,31b、以及連接桿28形成一線性引導件。在活塞32b和活塞桿32a移動時,具有稱重元件22的稱重容器7在方向B或C上移動。
圖7示出了使用馬達驅動裝置的無級調節裝置。從電驅動馬達32提供一實際值反饋(參見圖8),使得稱重容器借助于系統控制裝置可以被移動到預先選擇的位置(參見圖8)。驅動馬達32可以是例如兩個齒輪電動機。線性引導件對應于圖7中所示的線性引導件,請參見該圖。齒帶33的兩個開口端連接到滑動套筒31a,31b,該齒帶33圍繞著齒帶輪34a,34b循環。齒帶輪34b和另外一個齒帶輪36(未示出)連接到一個共同軸35b。一個連續的齒輪帶37圍繞著齒帶輪36和驅動馬達32的驅動軸38循環。在驅動軸38轉動時,帶有稱重元件22的稱重容器7在方向B或C上移動。參考標號41表示電驅動位移裝置。
如圖8中所示,稱重容器7a,7b,和7c(每個都帶有稱重元件)的位置可以被自動調節。根據不同纖維材料組分的特定重量比,控制裝置在混合帶8上實施依賴于所述重量比的纖維材料優化分布。在混合帶8的上方,沿著操作方向A,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地在電驅動位移裝置41′,41″,41上安裝了三個稱重容器7a,7b和7c(參見圖7)。驅動馬達32′,32″,32由電線連接到電子控制和調節裝置42,例如微機。通過線路43′,43″,43,用于馬達32′,32″,32的電控信號以特定的所需值相應地傳輸。借助于線路44′,44″,44,用于實際值(位置)的電信號相應地從驅動馬達32′,32″,32傳遞(反饋)。各纖維材料組分的比值由輸入裝置45例如鍵盤或類似裝置來規定。參考標號46表示的是存儲單元,在其中可輸入和存儲對于某一混合比而言稱重容器7a,7b,7c的位置,從而,當同樣的混合比被處理時,設定值可以被從存儲單元46調用和實施。
權利要求
1.用于混合纖維組分例如纖維絮片的裝置,尤其是用在紡織前處理、纖網制造等類似過程中,其中,被供給的纖維材料可被輸送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中,當稱重完成時,該纖維材料可以從所述的至少兩個稱重容器排出到混合帶上,當從所述混合帶的移動方向看時,所述的稱重容器在所述混合帶上方布置成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稱重容器(7;7a,7b,7c,7d;7c′,7c″)的位置可以橫向(b)于混合帶(8)的縱向尺寸(a)進行調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在混合帶的橫向尺寸(b)的方向上調節。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被調節。
4.如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根據纖維組分的混合比進行調節。
5.如權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根據纖維組分的比例進行調節。
6.如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根據纖維組分的質量進行調節。
7.如權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根據稱重容器的數量進行調節。
8.如權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可以相對于混合帶移動。
9.如權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帶處于固定的位置。
10.如權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優選可在混合帶的上方直線往復移動。
11.如權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可以平行于混合帶位移。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了移動所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的每一個,每個稱重容器都與至少一個線性驅動器和/或至少一個平行引導件相關聯。
13.如權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引導件具有兩個引導裝置(線性引導件),這兩個引導裝置彼此連接以同步運行。
14.如權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裝置與稱重容器的兩側壁相關聯,所述兩側壁的位置彼此相對。
15.如權利要求1至14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裝置通過一同步軸彼此相連。
16.如權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轉軸驅動器。
17.如權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壓力缸。
18.如權利要求1至17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缸為一氣動缸。
19.如權利要求1至18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缸為一液壓缸。
20.如權利要求1至19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缸為三位置缸。
21.如權利要求1至20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引導裝置都具有牽引機構。
22.如權利要求1至21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機構為鏈。
23.如權利要求1至22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機構為齒帶。
24.如權利要求1至2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機構圍繞著兩個導輥、導輪或類似物循環。
25.如權利要求1至24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輪為鏈輪。
26.如權利要求1至25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輪為齒帶輪。
27.如權利要求1至26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裝置與至少一個驅動裝置相關聯。
28.如權利要求1至27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一個手動驅動裝置例如曲柄輪或類似輪。
29.如權利要求1至28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至少一個馬達驅動裝置,例如電馬達。
30.如權利要求1至29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為齒輪馬達。
31.如權利要求1至30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為步進馬達。
32.如權利要求1至31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對所述稱重容器的位置進行無級調節。
33.如權利要求1至32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從至少一個驅動裝置獲得實際值反饋的裝置。
34.如權利要求1至3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實際值反饋裝置為一凸輪盤或者具有感應接近開關的類似裝置。
35.如權利要求1至34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驅動裝置被連接到電子控制和調節裝置例如微機。
36.如權利要求1至35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稱重裝置與一位置測量元件(實際值)相關聯。
37.如權利要求1至36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測量元件被連接到所述控制和調節裝置。
38.如權利要求1至37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一所需值存儲器被連接到所述控制和調節裝置。
39.如權利要求1至38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種纖維組分的重量比例可被輸入到所述控制和調節裝置。
40.如權利要求1至39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和調節裝置能夠由纖維組分的重量比例和稱重裝置的數量來計算稱重容器的位置。
41.如權利要求1至40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和調節裝置能夠輸出電子信號給驅動裝置例如電馬達,用于設定稱重容器的位置。
42.如權利要求1至41之一所述的裝置,每個稱重容器都與至少一個稱重元件或類似物相關聯,其特征在于,所述稱重容器可以與所述至少一個稱重元件或類似物一起移動。
43.如權利要求1至42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改變纖維組分的混合比時,可以調節稱重容器的位置。
44.如權利要求1至43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一個所述至少一個稱重容器的可選擇偏心位置。
45.如權利要求1至44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帶與至少兩個稱重開包器相關聯。
46.如權利要求1至45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帶與至少兩個氣動喂料稱重喂料器相關聯。
全文摘要
用于混合纖維組分例如纖維絮片的裝置,尤其是用在紡織前處理、纖網制造等類似過程中,其中,被供給的纖維材料可被輸送到至少兩個稱重容器中,當稱重完成時,該纖維材料可以從所述的至少兩個稱重容器排出到混合帶上,當從所述混合帶的移動方向看時,所述的稱重容器在所述混合帶上方布置成一個位于另外一個之后。為了以簡單的方式實現精確稱重、無故障生產、以及增加產量,至少一個稱重容器的位置可以橫向(b)于混合帶的縱向尺寸(a)進行調節。
文檔編號D01G23/06GK1754993SQ200510099470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30日
發明者B·呂本納赫 申請人:特魯菲舍爾股份有限公司及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