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裝置,該織機上具有至少兩個分別位于相鄰的梭口平面之間并且一個位于另一個上面的引緯區域;絨頭紗對應于提花和所選組織經由綜絲分別分配給一梭口平面并最后根據梭口開口操作類型移入該梭口平面;非提花絨頭紗組接結到一頂層基布(頂布)和/或一底層基布(底布)中,并且提花絨頭紗接結到頂層基布或者底層基布中,同時在兩基布之間張緊。
背景技術:
在雙梭口織機或具有多于一個引緯區域的織機上,通常根據所要求的組織,將參與梭口形成的經紗分配給分別位于引緯區域上方、下方或之間的梭口平面。借助梭口形成裝置單獨或成組地選擇每個單個梭口平面的絨頭經紗,然后將其移入預定的新梭口平面。在該情況下,絨頭經紗以離引緯元件的運動路徑較大或較小的距離而與引緯區域相切。
對于絨頭紗,目標是要獲得盡可能大的梭口開度角;而接結經紗和張緊經紗非常接近地與引緯元件的路徑相切或者與引緯區域相切并引導絨頭紗。
為了梭口形成的目的,引導所有絨頭經紗穿過由提花驅動裝置驅動的綜絲上的綜眼(綜環)。當一綜絲分配給一特定梭口平面時,其行程總是終止于同一位置。該位置由預定位置和提花機刀箱或指耙(finger rake)的行程確定。
DE 199 24 689 C1公開了一種裝置,通過該裝置可以在邊經紗附近將梭口開度角保持為有限大小。這些梭口限制器分別作用在兩個外側梭口平面上,并將梭口開度角限制成在引緯過程中,能夠足夠可靠地保持通過噴嘴插入的仍未被打緯的紗線端部。
EP 1 069 218 B1中公開了一種裝置,該裝置具有一用于織機上的經紗的梭口形成的獨立梭口形成驅動裝置,其中,各單根經紗共用一個單個引緯區域。用于此目的的致動部件包括一馬達,該馬達的驅動輪連接到一吊線(通絲、綜線)。行程大小可以隨各綜絲與緯紗打緯邊的距離而變化,以確保要求的梭口開度角。
US 6,293,315 B1描述了一種類似裝置,其中,馬達的驅動輪設計成滑輪組的一部分。
這些最后提到的文獻——DE 199 24 689 C1、EP 1 069 218 B1和US6,293,315 B1——只涉及僅具有一單個引緯區域和兩個梭口平面的織機。在這些織機上生產的織物是平幅織物。在這些織機上,梭口的高度較低。
在具有兩個或多個引緯區域的織機上,整個梭口高度顯著地增加。在雙面絨頭織機上,不能使用各個致動部件用于絨頭紗的梭口形成。通常,在非常有限的空間內引導的非常膨松的絨頭紗會纏合在一起,并且不允許梭口開度角減小。
當需要大梭口開度角時,各個致動部件需要的能量并且從而其發熱也增加。在需要對致動部件進行緊密組裝的情況下,冷卻問題特別重要,而在操作中還沒有有效的方法。
為減小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梭口的梭口高度,DE 32 05 227 A1為了提高性能,建議在一平行四邊形引導筘座。通過這種結構,可以特別顯著地限制筘座的高度及其運行。因此,引導絨頭紗的綜絲可以通向離引緯區域更近的位置。綜絲的行程減小。然而,梭口開度角保持不變。
即使在使用這種方式引導的筘座時,仍然不可以使用將吊線卷繞在一卷軸上的各個轉動致動部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修正梭口的設計,使得如果適當使用用于控制絨頭紗的各個致動部件,可以減小絨頭紗的梭口高度,但在梭口形成過程中絨頭紗不會彼此纏合,同時經紗密度保持不變。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可以通過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實現。
根據本發明修正的梭口所能實現的是,由不同基布上的不同接結位置所導致的梭口尺寸的差異可以得到補償,因為當絨頭紗作為埋頭絨頭紗或作為開始提花絨頭紗打結時,絨頭紗會向外側梭口進行一較小行程。
通過該新型梭口形成方法,單獨控制的致動部件的優點可以轉給雙面絨頭織機,在該織機上膨松的絨頭紗以高密度接結,并且該織機具有多于一個引緯面。
本發明的另一優點是,因此減小的梭口允許使用尺寸和質量顯著減小的筘座。這導致織機轉動速度的增加。固定在筘座上并伸入梭口的元件——例如用于引緯元件的導齒(guide teeth)或在噴氣引緯情況下的輔助噴嘴——可以設計得較短,并因此更輕且更穩定。
根據權利要求2,通過絨頭紗在其端部位置的交錯,即使在減小梭口尺寸的情況下,在梭口變換過程中,絨頭紗也可以彼此間疏松且不會彼此纏合。
權利要求3就權利要求1中絨頭紗的梭口高度如何通過向外側梭口進行不同的行程而減小進行更準確的描述。
根據權利要求4,外側梭口中綜絲的端部位置的交錯也減少了這些區域中的纏合作用。當外側梭口中的新提花絨頭紗從各埋頭絨頭紗股(strand)釋放時,這些區域是最重要的。
根據權利要求5,對梭口變換的修正使得纏合的絨頭紗可以更可靠地彼此松開,同時,梭口不會在筘座的運動區域內持久地擴大。
權利要求6中限定的操作類型有效地避免了絨頭線在中間梭口內臨時集結,從而有效地防止絨頭紗的纏合。
權利要求7示出實現該目的的修正方法。代替使外側梭口中的絨頭紗的差分定位隨一基布中的最后組織而變化的情況,這里使用一機械梭口限制器,該限制器根據梭口高度限制筘座區域內的從本身所在的基布轉換到相鄰的外側梭口的絨頭經紗的運動幅度。
權利要求8中所述的裝置以一簡單的方式用于實現權利要求1。根據權利要求9的修正幫助經紗彼此疏松。
權利要求10限定了用于實現權利要求7的方法的裝置。權利要求11說明了實現權利要求7的方法的梭口限制器的有利結構和布置。
下面將通過示例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圖1示出一雙面絨頭織物織機的梭口的概略性截面圖;圖2示出頂布的絨頭紗的運動曲線圖;圖3示出底布的絨頭紗的運動曲線圖;圖4示出一雙面絨頭織物的圖示以及一絨頭紗在絨頭紗轉換過程中的運動;圖5示出與圖1類似的概略性的梭口截面圖,以及絨頭經紗的不同控制和一梭口限制器;圖6示出頂布的絨頭紗的運動曲線圖,該圖適合圖5;圖7示出梭口限制器的概略透視圖;圖8示出用于利用墊紗(喂紗)綜絲引導梭口限制器的詳細視圖;圖9示出梭口更詳細的視圖,其中可明顯看出各個梭口平面中的綜絲綜耳的交錯;圖10示出綜絲的利用轉動致動部件的驅動裝置的概略視圖;圖11示出絨頭紗在使用有限時間的超行程的梭口變換/梭口移位(shedtransfer)中的運動曲線圖;以及圖12示出絨頭紗在梭口變換過程中的運動曲線圖,其中,穿過梭口中心的通路的時間交錯。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根據第一解決方案變型的本發明的原理。
雙面絨頭織物6從緯紗打緯邊11開始被卷取,并在導布器1的板之間引導。絨頭紗在頂層基布61或底層基布62中打結。參考圖4,頂布61的也稱為埋頭絨頭紗的非提花絨頭紗71規則地接結在頂布61的底緯(背緯)81與內緯82之間。底布62的非提花絨頭紗72或埋頭絨頭紗也是這樣。這些非提花絨頭紗或埋頭絨頭紗接結在底布62的底緯83和內緯84之間。
如果這些非提花絨頭紗(到目前為止僅提到了非提花絨頭紗71、72)中的一個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那么,與其余非提花絨頭紗不同的是,所選擇的絨頭紗73向外(向上或向下)移到引緯區域51的上面或引緯區域52的下面。絨頭紗73在這種情況下會被其基布61中的最后組織(lastweave)拉向右上方,并與鄰近的引緯區域51的外側相切。引導絨頭紗73的綜絲31的綜眼311位于由上述兩點(基布61上的最后組織以及與引緯區域51的相切)限定的附加內側上部梭口平面O2上。
在將絨頭紗71和72接結在其基布的內緯的外側周圍時,假定在埋頭絨頭紗的接結中,絨頭紗71和72接結在一相同位置。
在鋼筘21的運動區域內形成的梭口明顯地比到目前為止通常在綜絲31的綜眼移入位置O1的情況下將要形成的梭口小。在這一點上,可以比較圖1中的平面730和740。上部和下部梭口邊界向梭口中心移動了差量a和b(分別最多為10mm)。筘座2或鋼筘21可以縮短或減小約這個量。筘座2或鋼筘21會變得更輕并更穩定。
如圖2所示,當該新選擇的絨頭紗73從位置O2繼續其形成提花的運動時,綜絲31的引導絨頭紗73的綜眼311首先移動到外側下部梭口平面U1,然后移入外側上部梭口平面O1。對絨頭紗的這種控制不會損害實際梭口高度,因為用于使絨頭紗形成提花的最后接結點分別位于相對的基布61、62中。
如果底層基布62的非提花絨頭紗74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那么,根據圖3,來自中間梭口M2的絨頭紗74首先與綜絲32的綜眼321一起移動縮短的行程量H1′而進入下部梭口平面U2。絨頭紗74延伸的平面從底層基布62中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與下部引緯區域52的下部外側相切。
因此,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筘座區域內的梭口也可設計得比以傳統方式形成的梭口小差量b。綜絲32的綜眼321常規上移入梭口平面U1,從而,絨頭紗在平面740內延伸。
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綜絲32上的綜眼321的進一步運動。在下面的穿經(pass)過程中,絨頭紗74分別移入外側梭口平面O1或U1。在這種情況下,鋼筘21區域內的梭口也不會變大,因為絨頭紗74、75、76的之前的接結點位于相對的基布62、61中。
上文所使用的術語“與引緯區域相切”不能理解成引緯元件的路徑的直接相切。在大部分情況下,接結經紗611、621或通常所說的在梭口中引導這些引緯元件的張緊經紗(參考圖9)與這些路徑隔開一微小距離而相切。在大部分情況下,以較低張力輸送并經常易于纏合的絨頭紗與接結經紗或張緊經紗外側的引緯區域相切。
在特定絨頭材料情況下,梭口高度以所述方式的減小會導致絨頭紗彼此纏合從而阻止梭口打開。當新選擇的用于提花絨頭紗必須從以相同方式接結很長時間的埋頭絨頭紗股中拉出時,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大部分時候發生在從中間梭口進入分別分配給特定基布的外側梭口時。
這種缺點是這樣克服的,即,將中間梭口M1、M2內的絨頭紗設置成在引緯過程中在高度方向交錯,使得絨頭紗不會在一筘幅內彼此平行定位和彼此相鄰。
在圖1中通過中間梭口中的綜眼位置示出了這種交錯。改變相鄰筘幅內的交錯是有利的。在提花絨頭紗從一外側梭口轉換到另一外側梭口或者埋頭桿(dead pole)在外側梭口與中間梭口之間轉換時可能涉及到的中心通路對避免纏合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該階段,當絨頭紗穿過中間梭口或梭口中心時,使這些絨頭紗以交錯的方式彼此相繼接觸也是有利的。由此可以顯著地減少纏合,并且總的說來,可以采用減小的梭口高度和減小的梭口開度角,同時,絨頭紗不會纏合并且引緯元件不會打斷(beatthrough)這些纏合絨頭紗。在這方面,也可以比較關于圖11和12的陳述。
然而,這里所述的對絨頭紗開始形成提花或形成提花過程中的控制,不能通過傳統的提花機實現。
然而,可以通過分別分配給絨頭經紗或其綜絲的通常所說的致動部件或馬達37實現對必要的梭口形成運動進行控制(參考圖10和EP 1 063 326B1)。
上述馬達37通過中央控制器接收具有縮短的行程、交錯開始位置和時間差分(時間偏差)中心通路的相應差分(不同,differentiated)控制程序。
縮短的行程H1;H1′發生在從M1與M2之間的交錯的中間梭口位置中的一個位置進入一個梭口位置O2和U2,或者H2;H2′從一個梭口位置O2向U1,或者從一個梭口位置U2向O1。
用于馬達37的這些和其它傳統控制程序可以在任意類型的行程中根據綜絲31在提花控制綜絲31的區域3內的位置而變化,使得梭口不會超過鋼筘21的運動區域內的一預定最大尺寸。
當絨頭紗在形成提花結束時被帶回其底布中時,該絨頭紗移入中間梭口M1并且在那里在其交錯過程中重新分配給非提花絨頭紗組;后面接著由用于通常所說的埋頭絨頭紗71、72的控制程序或差分控制程序控制。
這里再次指出的是,甚至在作為埋頭絨頭紗的絨頭紗的接結過程中,也可以在這些絨頭紗經由各自的內緯82、84接結在外側時完成縮短的行程H1、H1′。
圖5示出用于在筘座2的運動區域內限制梭口高度的方法的第二變型。梭口限制器4直接設置在筘座2或其鋼筘21的最后位置的下游。這些梭口限制器4位于從特定基布61、62上的最后組織開始向上或向下延伸成與鄰近的引緯區域51、52外側相切的平面中的一個平面中。
這些平面的特征在于絨頭紗73a和74a的部分。在使用梭口限制器4、41、42時,綜絲31、32的行程大小H不需要根據內部和外側梭口差分(變化)。然而,即使在這個時候,也有必要使中間梭口M1、M2中的梭口位置交錯,并且使穿過中間梭口M1、M2的通路交錯。
在這種情況下,梭口也可以在鋼筘21的運動區域內保持較小。筘座2的尺寸可以減小,并且允許織機高速操作。
考慮到鋼筘21的最后位置與提花控制綜絲31、32之間的空間非常有限,并考慮到提花控制綜絲31、32區域中的空間3必須能夠易于進行維護操作的事實,因此難以在該區域設置相對于機器立柱固定的梭口限制器4。
根據本發明一有利形式,梭口限制器4設計成相對于機器立柱通過張緊元件410、420牢固地固定(錨固)在梭口兩側的張緊金屬絲41(參考圖7和圖8)。
這些張緊金屬絲41借助配備有綜眼44和45的墊紗綜絲43沿著梭口彼此隔開一定距離地引導。這些墊紗綜絲又相對于機器立柱通過螺紋件牢固地固定在上部保持橫桿47上,并通過彈簧46固定在下部張緊橫桿48上。張緊金屬絲41、42通過張緊元件410、420沿其軸線預加應力,這樣墊紗綜絲43的數量得到限制。梭口限制器4的這種布置能使想要的梭口限制足夠穩定,而且不會阻礙絨頭紗71至76進入綜絲31、32的綜眼311、321。
然而,在根據圖1和圖5的描述中,僅以高度概略的方式說明了絨頭紗各個端部位置和通路在中間梭口和外側梭口中的交錯;圖9通過一基本按比例放大的梭口的例子說明了中間梭口M中綜眼位置的交錯。由左側三個綜絲31構成的組分配給頂布61的絨頭經紗,而綜絲組32屬于底層基布。
中間梭口M1區域內的所示綜眼位置311M、321M是綜眼311、321的位置,該位置是絨頭紗在埋頭絨頭紗接結到中間梭口M1中的過程中假想的臨時端部位置。如果這些絨頭紗形成提花,那么這些位置就近似地為任一時刻各絨頭紗在梭口變換過程中假想的位置。
從這里可以看出,如果出現這種交錯,只有非常少的絨頭紗在鋼筘的一筘幅內同時相遇。在這種類型的形式中,絨頭紗的彼此纏合明顯地受到限制。筘幅內的絨頭紗的相互作用被限制到最小。
在外側梭口中也可以進行類似類型的操作。當埋頭絨頭紗接結到上部外側梭口中時,綜絲的綜眼處于位置311/O2。在該位置,由三個(綜絲)構成的組具有一位置,使得對于張緊的絨頭紗,在一筘幅內該綜絲組中沒有一個綜絲直接相鄰于另一個綜絲引導。
即使在提花絨頭紗從外側梭口中的絨頭紗股釋放時,纏合作用也受到限制。如果考慮提花絨頭紗處于各個外側梭口O1、U1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絨頭紗的與結合外側梭口O2、U2中的埋頭絨頭紗描述類似的交錯。然而,即使在該區域也并非完全有必要進行相應的交錯,因為通常同時在該梭口平面形成提花的絨頭紗分別只有一個。
這里使用相同的交錯,從而利用標準程序語言(complex)對各個致動部件進行的編程可以得到簡化。
圖10再次概略地說明了通過致動部件(這里是馬達37)對用于絨頭紗的綜絲31進行驅動的類型。下部區域中的綜絲31引導絨頭紗進入其綜眼311。從綜絲31向上延伸的吊線33引導跨過一中間輪34,并固定到相對于機器立柱固定的條板49。中間輪34的軸通過另一吊線35連接到致動部件37的吊線卷筒36。吊線卷筒36具有螺旋形凹槽,吊線35可以以有序的方式在該凹槽中安置和釋放。
通過使用中間輪34,卷筒36的尺寸被限制到最小。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注意的一個缺點是,所需的驅動轉矩增加。這進而導致馬達尺寸顯著增加。需要在一雙梭口織機上實現的較大梭口尺寸是否使用中間輪34取決于本領域技術人員。
圖11和12再次說明了運動曲線,其中,絨頭紗在梭口變換期間,通過致動部件以受控方式移動。梭口變換主要發生在引緯元件S在一第一穿經時離開梭口至引緯元件S1在一第二穿經時重新進入梭口的時間間隔。
圖11示出上述傳統形式運動的運動曲線F和F1。該運動從分別預定的梭口平面開始并終止于該預定梭口平面。在控制絨頭紗的梭口形成過程中,必須防止纏合作用。為此,運動曲線F3和F4以這種方式變化,即,至少在該運動的端部位置區域,在絨頭紗最后保持在其新梭口平面之前,進行有限時間的超行程H3。也可以在梭口變換前進行一超行程H4。根據所使用的絨頭材料的情況,絨頭紗可以因此更有效地從紗線股釋放。
圖12示出在不同時間穿過區域E中的梭口中心和其它絨頭經紗的絨頭紗的運動曲線F5至F7。在這種情況下,不言而喻的是,也可以采用結合圖11所描述的超行程。
附圖標記列表1 導布器11 緯紗打緯邊2 筘座21、21′ 鋼筘3 提花綜絲區域31 綜絲311綜眼32 綜絲321綜眼33 吊線34 中間輪35 吊線36 吊線卷筒37 馬達、致動部件4 梭口限制器41 張緊金屬絲410張緊元件42 張緊金屬絲420張緊元件43 墊紗綜絲44 綜眼45 綜眼46 彈簧47 保持橫桿48 彈性橫桿49 條板
51 引緯區域(上部)52 引緯區域(下部)6織物61 頂層基布62 底層基布,(7) 絨頭紗71 頂布的也稱為埋頭絨頭紗的非提花絨頭紗72 底布的也稱為埋頭絨頭紗的非提花絨頭紗73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新/平面絨頭紗730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舊絨頭紗73a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絨頭紗;來自自己的基布/平面73b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絨頭紗;來自其它基布74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新/平面絨頭紗740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舊絨頭紗74a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絨頭紗;來自自己的基布/平面74b 被選擇用于形成提花的具有梭口限制器的絨頭紗;來自其它基布75 提花絨頭紗76 提花絨頭紗81、82 緯紗83、84 緯紗91 襯墊經紗/張緊經紗——頂布92 襯墊經紗/張緊經紗——底布O1 上部外側梭口平面O2 上部內側梭口平面
M1中間梭口平面(頂布)M2中間梭口平面(底布)U1下部外側梭口平面U2下部內側梭口平面H 行程H1、H1′ 縮短的行程H2、H2′ 縮短的形成提花的行程H3、H3′ 超行程a、b 差量E、E1 穿過區域/梭口中心F、F1...F7運動曲線F5′...F7′ 運動曲線S 引緯——結束——第一穿經S′ 引緯——開始——第二穿經
權利要求
1.用于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方法,該織機具有至少兩個分別位于相鄰的梭口平面之間并且一個位于另一個上面的引緯區域(51、52);所述絨頭紗在對應于提花和所選組織的每次引緯前經由綜絲(31、32)分別分配給一梭口平面(O、M、U),并且最后根據梭口開口操作類型移向所述梭口平面;非提花絨頭紗(71、72)的組接結到一頂層基布(61)和/或一底層基布(62)中,并且提花絨頭紗(75、76)接結到所述頂層基布(61)或所述底層基布(62)中,并最后在所述兩基布(61、62)之間張緊;其特征在于所述綜絲(31、32)是通過根據可選程序控制的電動致動部件(37)驅動的,并且引導所述絨頭紗的綜絲(31、32)的行程大小隨所述兩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中的最后接結的變化而改變,使得筘座(2)的最后端部位置區域中的梭口高度分別與所述提花絨頭紗(75、76)的預定最大高度一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間梭口(M1、M2)區域內的絨頭紗的端部位置和/或通路位置被交錯成使得不會超過兩個分配給一筘幅的絨頭紗規則地同時位于一個平面內或者同時在一個平面內彼此相遇。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作為特定基布(61、62)中的非提花紗或作為埋頭絨頭紗而最后接結的絨頭紗(71、72)被引導進入分配給所述特定基布(61、62)的外側梭口(O、U)時,所述絨頭紗(71、72)總是完成一縮短的行程(H1、H1′)而分別進入特定的內部外側梭口(O2、U2);并且,所述縮短的行程(H1、H1′)終止在一平面(73、74)內,該平面從所述特定基布(61、62)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分別與以近似相同高度設置的外部引緯區域(51、52)的外部相切。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外側梭口中的絨頭紗的端部位置也被交錯成使得不會超過兩個分配給一筘幅的絨頭紗規則地同時位于一個平面內或者同時在一個平面內彼此相遇。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梭口變換進入一外側梭口的過程中,引導絨頭紗的綜絲在所述外側梭口的區域內完成一簡短的超行程(H3、H3′)。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導一筘幅的絨頭紗的綜絲以一時間偏差穿過所述中間梭口(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綜絲(31、32)是通過根據程序控制的電動致動部件驅動的;所述絨頭經紗(73、74)總是被根據提花而引導進入所述外側梭口平面(O1、U1)中的一個平面;所述梭口——被減小一在所述兩個平面(73a、74a)的區域中的所述筘座(2)與所述綜絲(31、32)之間的差量(a、b)——所述兩個平面從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分別在外側——即頂部或底部——與以近似相同高度設置的外部引緯區域(51、52)相切,——通過上部和下部梭口限制器(4、41、42)跨過梭口的寬度,并且,所述中間梭口的區域中的絨頭紗的端部位置和/或通路位置被交錯成使得不會超過兩個分配給一筘幅的絨頭紗規則地同時位于一個平面內或者同時在一個平面內彼此相遇。
8.用于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裝置,該織機具有至少兩個一個位于另一個上面的引緯區域(51、52),該引緯區域分別分配給雙面絨頭織物(6)的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區域;該織機還具有帶有綜絲(31、32)的梭口形成元件,該綜絲具有用于引導絨頭紗(7)的綜眼(311、321);所述綜絲(31、32)能夠在對應于提花和組織的每次引緯前通過選擇元件分配給至少三個梭口平面(O、M、U)中的一個平面,并且能夠通過驅動元件移向所述梭口平面;用以實現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側梭口平面(O、U)分別由所述綜絲的兩個不同高度位置(O1、O2;U1、U2)限定;所述綜絲(31、32)的外部高度位置(O1、U1)分別由一平面限定,——該平面從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在外側與所述基布(62、61)中的另一基布的區域中的引緯區域(51、52)相切;所述綜絲(31、32)的內部高度位置(O2、U2)分別由一平面(73、74)限定,該平面從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分別在外側與以近似相同高度設置的外部引緯區域(51、52)相切;并且,用于綜絲(31、32)的驅動元件是可單獨控制的馬達,該馬達可根據不同程序被電動控制地進入所述內部高度位置(O2、U2)或進入所述外部高度位置(O1、U1)。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絨頭紗位于中間梭口(M1、M2)內的那些綜絲的至少綜眼被設置成在高度方向交錯。
10.用于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裝置,該織機具有至少兩個一個位于另一個上面的引緯區域(51、52),該引緯區域分別分配給雙面絨頭織物(6)的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區域;該織機還具有帶有綜絲(31、32)的梭口形成元件,該綜絲具有用于引導絨頭紗(7)的綜眼(311、321);并具有帶一鋼筘(21)的筘座(2);用以實現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部和下部梭口限制器(4、41、42)設置在所述筘座(2)的鋼筘(21)與所述綜絲(31、32)的運動區域之間;并且所述梭口限制器(4、41、42)的梭口限制止塊分別設置在平面(73b、74b)中的一個平面上,所述平面(73b、74b)從所述基布(61、62)中的一個基布的最后接結點開始,并分別在外側與近似以相同高度設置的外部引緯區域(51、52)相切。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口限制器(4)包括導向金屬絲(41、42),該金屬絲平行于織物打緯邊(11)定向,并穿過固定到不可垂直移動的張緊的墊紗綜絲(43)上的綜眼(44、45)而彼此隔開一定距離引導。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雙面絨頭織機上的提花絨頭經紗的梭口形成的方法和裝置,該織機上具有至少兩個分別位于相鄰的梭口平面之間并且一個位于另一個上面的引緯區域(51、52);絨頭紗在每次引緯前經由綜絲(31、32)分別分配給梭口平面(O、M、U),并根據梭口開口操作類型移入該梭口平面;非提花絨頭紗組接結到兩基布中的一個基布中,并且提花絨頭紗在兩基布之間張緊。為了能夠通過根據可選程序控制的電動致動部件驅動綜絲(31、32),在絨頭紗在梭口形成過程中不纏合的情況下,將梭口修正為使得筘座的最后端部位置區域中的梭口高度分別與提花絨頭紗的預定高度一致。
文檔編號D03C3/20GK1710168SQ200510077568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8日
發明者R·格斯爾, M·布爾克特 申請人:圣豪紡織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