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流紡紗裝置纖維條開松裝置的給棉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的給棉板。
背景技術:
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公開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中并在大量的專利文獻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DE 35 01 842 C2例如描述了一種纖維條開松裝置,其中圓柱形的優選溝槽式的纖維條喂給缸通過相應的給棉板形成喂給纖維條的夾持區域。緩慢運轉的纖維條喂給缸以恒定的輸送速度將喂給纖維條輸送到后接的開松輥上,也就是說,優選中間支承在紡紗筒中的喂給纖維條經其到開松輥的路徑時首先穿過一個集棉器,該集棉器不僅壓實喂給纖維條,而且使得喂給纖維條具有確定的適合于喂入的外形。被壓實的喂給纖維條接著進入由纖維條喂給缸和給棉板形成的夾持區域,該夾持區域通常比喂給纖維條寬。由此保證了喂給纖維條也被可靠地夾持在邊緣區域。為了避免喂給纖維條散開得太遠且陷入開松輥的邊緣區域,由于在此區域伸出的全金屬針布不再確定的梳理喂給纖維條,僅挨著夾持區域設置具有側部橋接片的纖維毛撮支座。該側部橋接片還避免由于螺旋形形成的全金屬針布所造成的喂給纖維條的側向不可控移出。
在DE 35 01 842 C2的給棉板中,在其夾持區域與纖維毛撮支座之間還形成了較大的敞開楔形部分。
此外,例如由DE 38 17 346 C2公開了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其中在給棉板區域設置附加的壓輥,即,該公知的給棉板具有由特定的壓輥和纖維條喂給缸形成的夾持區域,一個用于纖維毛撮的呈凹形彎曲的支承面通過一個大圓形的過渡區域連接在該夾持區域。在其過渡區域還設置用于喂給纖維條的側部導引面。另外,在這種公知的給棉板中,在夾持區域與纖維毛撮支座之間還形成一個較大的自由楔形部分。這樣,由兩輸送輥的凸形彎曲只形成一條夾持線,該夾持線單獨地通過輥子的設置相對于開松輥間隔明確地布置。上述的給棉板對于生產標準紗線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如果生產所謂的花式紗線,它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這種花式紗線例如具有以一定間距返回的確定的花樣粗節。為了生產這種花式紗線,必須周期性地改變喂入到紡紗杯中的單絲量,也就是說,喂給到開松輥的纖維條要在很短時間內總是斷續地被突然加速和減速。公知的給棉板存在的問題是,在加速階段,喂給纖維條在上述敞開的楔形部分擁塞并由此不充分地或延遲地被梳理。由此,所期望的花式或多或少地消失,這會嚴重影響平面構型物品的效果。
發明內容
根據上述背景技術,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給棉板,其特別是在生產花式紗線時確保喂給纖維條即使在纖維條加速階段也能被優化地梳理。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棉板實現。
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是從屬權利要求的技術主題。
本發明出于以下認識,即當開松輥組件(Auflsewalzengarnitur)的齒高速運轉時,通過循環空氣流產生通流效果,該效果防止纖維毛撮擠入開松輥組件。該效果特別不利的是,突然強化吹起的纖維如在紗線花樣開始時提供給開松輥。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保證纖維毛撮首先強迫擠入已經有利于從纖維毛撮中分出纖維的通流以及保證快速完全地通過開松輥組件獲得提供的大量纖維。對此有利的是到支承面的過渡區域盡可能靠近開松輥,但特別是在支承面與開松輥組件的尖部之間的縫隙連續減小。這樣,還抵制了纖維毛撮的擁塞,當最小的縫隙寬度位于進梳點時也會產生該擁塞。如在背景技術中,在窄的縫隙的上游形成偏移纖維的足夠的自由空間,這會增加該負作用。
通過本發明給棉板直接導引到開松輥組件尖部的喂給纖維條在加速階段不會側向偏離,也就是說,在纖維條喂給缸短時間斷續突然加速時且由此喂給開松輥的喂給纖維條明顯比通常要多時,通過本發明的給棉板保證了由開松輥明顯增多的喂給纖維條隨即轉換成明顯增多的單絲。明顯增多的單絲隨后以齊整的花式顯現在紗線上。
權利要求2-5所述的優選實施方案涉及進梳點K之前的給棉板的區域。在此位置需要說明的是進梳過程根本不會限制所述的進梳點,而是事先開始并在支承面的整個區域連續進行。進梳點K只是標示了一個位置,在該位置上通過連續的縫隙變細來進行強化的進梳。進梳點K之前的區域確保喂給纖維條即使在其加速階段也能快速地通過避免夾持區域和開松輥之間的迂回路線而強制性完全地被導向進梳點。纖維條側向導入過渡區域的限制保證了在導引凸起之間導引的纖維條在該位置盡可能強迫地靠近開松輥組件。
權利要求6所述的縫隙寬度分布特別有利于在強化輸入纖維的條件下的梳理的效果。
權利要求7所述的實施方式保證了給棉板的使用壽命加長。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的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發明。其中圖1示出了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的前視圖,其中示出了本發明給棉板的側視圖;圖2示出了本發明給棉板局部剖視的放大側視圖;圖3示出了圖2給棉板的前視圖;圖4示出了背景技術給棉板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的開松輥殼體1。在該開松輥殼體1中旋轉支承開松輥2,在開松輥2的外周上具有用于梳理喂給纖維條4的所謂開松輥組件3。在紡紗時開松輥2按箭頭5的方向運轉。在開松輥殼體1中或之上還支承有按箭頭6方向旋轉的纖維條喂給缸7以及相應的給棉板8。
如圖1所示,通常在未示出的紡紗筒中儲存的喂給纖維條4通過集纖維條器9導入夾持區10,該夾持區10由給棉板8和纖維條喂給缸7形成。給棉板8通過彈性件(未示出)在纖維條喂給缸7的方向加載并使得喂給纖維條4壓靠在纖維條喂給缸7上,該纖維條喂給缸7朝箭頭6的方向運轉且不連續地被驅動。纖維條喂給缸7將喂給纖維條4輸送到開松輥2的區域,其開松輥組件3將喂給纖維條4梳理成單絲,這些單絲隨后如公知的那樣通過一個纖維導向通道供給到紡紗杯裝置。
為了保證在生產花式紗線時也能按順序導引喂給纖維條4,特別是在纖維條喂給缸7的加速階段,其給棉板8具有圖2和3詳細示出的實施方式和結構。
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給棉板8繞擺軸16運動受限制地支承并通過彈性件(未示出)與其運動方向相反地朝著箭頭17的方向加載。給棉板8具有呈凹形彎曲的夾持區域11以及用于纖維毛撮的同樣呈凹形彎曲的支承面13。在滑移夾持區域11與支承面13之間設置有凸形的圓過渡區域14,其半徑r小于2mm。在過渡區域14的高度上還形成側部導引凸起12,它防止在梳理喂給纖維條4時喂給纖維條4的位移。為了確保喂給纖維條4即使在纖維條喂給缸7的加速階段也不會偏移并立刻完全被梳理,該喂給纖維條4通過給棉板8的夾持區域11盡可能密地引導到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并通過支承面13定位。也就是說,在夾持區域11與支承面13之間僅設置一個具有很小半徑r=1.5mm的凸形圓過渡區域14。過渡區域14的極小半徑r使得過渡區域14與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之間的距離C為3mm,即最小化了在夾持區域11、支承面13和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之間的自由楔形部分。再參見圖2,給棉板8的支承面13從進梳點K逐漸增密地靠近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在進梳點K的縫隙寬度A為1mm。形成在開松輥的旋轉方向的角度范圍W為40°之后的間隙末端的間隙寬度B為0.3mm。
圖3示出了本發明給棉板8的前視圖。如圖所示,由側部導引凸起12圍住的凸形圓過渡區域14幾乎立即過渡到凹形彎曲的支承面13。這意味著在喂給纖維條4渡過過渡區域14后立刻增加地向開松輥組件3輸送,從而即使在花式開始時纖維產量提高的情況下也可通過開松輥組件3無延遲地被梳理成單絲。
圖4示出了背景技術的給棉板。如圖所示,在這種給棉板中,一個加工到支承面13上的平導向面19連接到過渡區域14,該平導向面19通過側部導向壁限定。在這種實施方式中,在平導向面19與開松輥組件3之間形成自由楔形部分,該楔形部分特別是在生產花式紗線時會產生負作用,因為喂給纖維條在纖維條喂給缸8的加速階段時擁塞在該楔形部分從而不整齊地開松。
權利要求
1.一種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的給棉板,包括與纖維條喂給缸有效連接的用于輸送喂給纖維條的凹形夾持區域、用于導向喂給纖維條的多個側部導向壁以及用于定位由開松輥通過梳理處理的纖維毛撮的呈凹形彎曲的支承面,其中給棉板繞與開松輥的旋轉軸線平行的擺動軸線擺動,其特征在于該給棉板(8)這樣構成并設置在其工作位置,即在支承面(13)與相鄰的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之間的縫隙寬度A在進梳點K處為0.7-1.5mm,該縫隙寬度A經過開松輥(2)的旋轉方向的角度區域W至少30°持續減小到小于0.5mm的縫隙寬度B,且縫隙寬度在逆著開松輥(2)的旋轉方向直到支承面(13)與夾持區域(11)之間的過渡區域(14)基本以這種量值增加,使得在給棉板(8)逆著開松輥(2)的旋轉方向繞擺軸(16)擺動時,避免與齒(20)的尖部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給棉板(8)在過渡區域(14)中具有半徑為r≤2.0mm的凸形曲率。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在凸形圓過渡區域(14)中形成用于喂給纖維條(4)的側部導引凸起(12)。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該側部導引凸起(12)只延伸到過渡區域(14)。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該縫隙寬度在過渡區域(14)的值C≤4m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形成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的半徑等于支承面(13)從進梳點K經過角度區域W的曲率半徑,且為了實現縫隙寬度從A到B的改變,支承面(13)的彎曲的中點M1相應地與開松輥(2)的旋轉中點M錯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給棉板,其特征在于給棉板(8)一體構成并至少在其纖維導引區域(11,13,14)中具有一個耐磨損層。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流紡紗裝置的纖維條開松裝置的給棉板,包括與纖維條喂給缸有效連接的夾持區域,以輸送喂給纖維條、導向喂給纖維條的側部導向壁以及用于定位由開松輥通過梳理處理的纖維毛撮的呈凹形彎曲的支承面,根據本發明的給棉板(8)這樣構成并設置在其工作位置,即在支承面(13)與相鄰的開松輥組件(3)的尖部(20)之間的縫隙寬度A在進梳點K處為0.7-1.5mm,該縫隙寬度A經過開松輥(2)的旋轉方向的角度區域W至少30°持續減小到小于0.5mm的縫隙寬度B。
文檔編號D01H4/32GK1863952SQ200480028916
公開日2006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16日
發明者海因茨-格奧爾格·瓦森霍芬 申請人:索若兩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