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領圍形成褶皺的編織方法及在領圍具有褶皺的針織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使用橫機編織的毛線衫、連衣裙、女裝等針織品的領圍形成褶皺的編織方法,及根據這樣的編織方法編織成的針織品。
背景技術:
申請人在先提出了各種各樣通過橫機無縫地編織針織品,省略或簡化了后續工序的縫制的編織方法。專利文獻1是關于由雙針床的橫機進行筒狀的羅紋編織或編織寬度的增減的編織方法,其特征是使前后針床的織針按放置一根的抽針狀態進行編織。另外,專利文獻2或專利文獻3是關于在無縫編織的毛線衫的例如圓領口的領圍上形成足夠大的前長后短樣式的方法。專利文獻4公開了通過雙針床或四針床橫機在無縫編織的毛線衫上編織V形領的領口的方法。
但是,上述的專利文獻是關于圓領或V形領等一般的領線(ネックラィン)的編織方法,不能夠直接使用于編織在領線周邊例如像反高領(オフタ一トル)那樣形成褶皺的毛線衫的場合,而現狀是在這種場合下通過專門縫制的方法進行制造。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7-37698號公報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WO01/55491號小冊子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WO01/94672號小冊子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4-153346號公報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實質上無縫地形成、且增加了領圍的線圈橫列數、穿著時在領圍形成褶皺的無縫針織品的編織方法以及這樣的針織品。
本發明的編織方法,使用橫機編織針織品,所述橫機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對置的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所述針床中至少一個能夠向左右位移,該橫機能夠在所述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使構成針織品的前衣身部分附屬在第一針床上、后衣身部分附屬在第二針床上,將前衣身部分和后衣身部分作為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的筒狀體進行編織,且在領圍具有褶皺;所述編織針織品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將從下擺至腋下的區間按前衣身和后衣身在兩端被連接的狀態編織成筒狀的步驟(編織區間1);b)在從腋下至肩之前的區間,一邊按前衣身和后衣身在兩端分離的狀態以前衣身的編織寬度變得比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大的方式進行加針,一邊增大前衣身與后衣身的編織寬度的步驟(編織區間2);c)在肩部分的區間,一邊通過對前衣身和后衣身進行線圈折回而形成肩下垂,一邊編織到領線(編織區間3);d)分別對前衣身和后衣身的領線進行關邊處理的步驟(編織區間4);e)以隔著領線向左右延伸的前衣身和后衣身的左右的肩部分相互相向的方式將通過移圈而移動的前后的肩部分彼此接合,進行關邊處理的步驟(編織區間5)。
另外,其特征是在所述步驟c)中,在長度方向上將前衣身編織得比后衣身長。
另外,其特征是所述步驟e)的移圈利用通過領線的關邊處理而形成的空針。
另外,其特征是在所述步驟b)中,使前衣身的領線的尺寸成為后衣身的領線的尺寸的1.4~2.0倍左右的方式進行加針,使形成領線的線圈縱行數增加。
另外,本發明的一種具有褶皺的針織品,其前衣身和后衣身以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結的狀態被編織成為筒狀,同時,前后的衣身在肩部接合著,使用橫機編織成為實質上無縫的狀態,其特征在于,在腋下至肩之前前衣身與后衣身在其兩端分離的狀態下增大前衣身和后衣身的編織寬度,且形成于前衣身的加針數比后衣身的加針數多,使前衣身的編織寬度變得比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大,從而在前衣身的領圍形成褶皺;在肩部,通過對前衣身和后衣身進行線圈折回而形成有肩下垂,前后的領線被分別進行關邊處理。
本發明的針織品的編織方法,由于一邊在橫機上編織針織品,一邊根據編織技術對在現有技術的情況下需要在編織后進行縫制的各部分進行接合、或鎖縫(解れ止ぁ),所以,無需編織后的縫制作業,可實現省力化。尤其是從腋下至肩之前,按前衣身與后衣身在兩端分離的狀態使前衣身的編織寬度變得比后衣身大地進行加針,另外在肩部分使中央側的長度變得比編織物側端長地進行線圈折回編織,由此,形成肩下垂(肩下がり)。因此,與后衣身的領線的線圈縱行數相比,構成前衣身的領線的線圈縱行數變多,而且領圍的線圈橫列數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多。并且,前后領線在隨后分別通過關邊(伏目)而被鎖縫。并且,為了接合前衣身與后衣身的肩部分而進行關邊處理,使在彼此之間隔有領線的前后的肩線相互相向地移動來進行關邊處理。由此,構成前衣身的領線的線圈縱行成為整體聚集在中央的狀態,在該部分形成褶皺。因此,由于這樣編織成的針織品以實質上無縫的狀態形成,所以,不會由于縫口而扼殺其伸縮性,質輕且富有流行效果。
另外,在肩部分,通過使前衣身在長度方向形成得比后衣身長地進行線圈折回編織,從而能夠形成更大的褶皺。
另外,由于使前衣身與后衣身的左右的肩部分相向用的編織物的移動能夠利用在領線的關邊處理時釋放了線圈的空針,所以,能夠順暢且高效地進行編織。
另外,通過使前衣身的領線的尺寸成為后衣身的領線的尺寸的1.4~2.0倍左右地進行加針,從而能夠形成大的線條漂亮的褶皺。
圖1為示出在本實施例編織的針織品的圖。
圖2為示出構成毛線衫的前衣身的紙樣的圖,圖2-a表示前衣身,圖2-b表示后衣身,圖2-c表示前衣身與后衣身重疊的狀態。
圖3為示出了橫機上的編織順序的圖。
符號說明1-毛線衫,3-前衣身,5-后衣身,6-下擺,7-腋下,8R、8L-前腋下,9R、9L-后腋下,10-袖口開口,11-領部開口,13、14-肩,15-前領線,17-后領線,19、19R、19L-前肩線,21、21R、21L-后肩線,23、23R、23L-前增幅線,25、25R、25L-后增幅線,27R、27L-前線圈折回線,29R、29L-后線圈折回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基于圖1至圖3對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表示作為由本實施例編織的針織品的毛線衫1。圖2表示編織毛線衫1用的紙樣,圖2-a表示前衣身3的紙樣,圖2-b表示后衣身5的紙樣,圖2-c表示這些紙樣重疊的狀態。前衣身3與后衣身5從下擺6至腋下7具有相同的形狀,但腋下7以后的形狀不同,圖2-c中以虛線示出了后衣身的不同的部分。另外,圖3為模式地示出橫機上的衣身的編織的圖,在下側表示前衣身3,在上側表示后衣身5。在前衣身3中,以3a表示從下擺6至腋下7,以3b表示從腋下7至肩13之前,以3c表示肩13的部分,而以5a、5b、5c表示與上述那些部分對應的后衣身的部分。分別從下擺6朝向肩13、14編織前衣身3及后衣身5。
本實施例中所編織的毛線衫1為12機號(ゲ一ジ)、M尺寸程度的毛線衫,為了方便說明選用簡單的素織物,前衣身3由前針床的織針進行編織,后衣身5由后針床的織針進行編織,但也可不為素織物,而選用提花或羅紋等組織花樣的毛線衫,當然還可以為帶袖的毛線衫。
另外,作為編織所使用的橫機,可以使用雙針床橫機或四針床橫機、或者具有移圈針床的類型的橫機。用于筒狀無縫地編織針織品的基本構思作為參照上述專利文獻的構思而在此省略其說明。
按以下順序編織毛線衫1編織區間1從下擺6至腋下7的編織(前衣身3a、后衣身5a);編織區間2從腋下7至肩13、14之前的編織(前衣身3b、后衣身5b);編織區間3肩13、14(前衣身3c、后衣身5c);編織區間4領線15、17的關邊處理;編織區間5前后肩部分19、21的接合及其關邊處理。
在編織區間1中,各針織物的兩端彼此按將前衣身3a卡止在前針床的針上、將后衣身5a卡止在后針床的針上的狀態連接著,在該狀態下由公知的方法編織成為筒狀。例如,在從下擺6至腋下7,使用共同的喂紗部件(未圖示)將針織紗喂紗到前針床的織針,進行前衣身3a的線圈橫列編織,之后,接著將針織紗喂紗到后針床的織針,進行后衣身5a的線圈橫列編織,通過反復進行上述這樣的編織而進行編織。
在接下來的編織區間2以后,分別使用不同的喂紗部件來編織前衣身和后衣身,以便成為前衣身(3b、3c)和后衣身(5b、5c)在兩端分離的狀態。
在編織區間2中進行從腋下7至肩13、14之前的編織。前衣身3b自前衣身3a起從將腋下8R、8L的編織寬度減小了的編織寬度開始進行編織,后衣身5b自后衣身5a起從將腋下9R、9L的編織寬度減小了的編織寬度開始進行編織。另外,將后衣身側的腋下9R、9L設定得比前衣身側的腋下8R、8L長,對腋下8R~9R、8L~9L進行關邊處理。在該區間的編織結束階段,一邊使前衣身的3b部分的編織寬度相對后衣身的5b部分的編織寬度變大,一邊增大前衣身與后衣身的編織寬度,以便如后述那樣能夠將形成于前衣身的前領線15的尺寸較大地形成為后衣身的后領線17的1.4~2.0倍左右。這里,為了增大編織寬度,例如在各衣身的左右的側端部分對每規定線圈橫列進行所謂的內增幅編織,即通過增幅編織而在編織寬度的內側形成加針。例如,在前衣身中對每4個線圈橫列進行26次3個線圈的加針,在后衣身中對每8個線圈橫列進行14次2個線圈的加針,前領線15的寬度變成為后領線17的寬度的約1.7倍。圖3中的23R、23L表示由這些內增幅編織形成的前衣身的增幅線。25R、25L表示形成于后衣身的增幅線。
接著,在編織區間3中,在肩部進行線圈折回編織以使編織寬度的中央側的線圈橫列數變得比針織物側端側多,由此,使肩頭處于領線之下地形成肩下垂,同時,增加中央部的線圈橫列編織形成褶皺。另外,如圖2-c所示那樣,以使前衣身的線圈橫列數形成得比后衣身的線圈橫列數多、在長度方向形成得長的方式,例如以將前衣身與后衣身的長度的比率設成為5∶4左右(前衣身100線圈橫列、后衣身80線圈橫列左右)的方式進行編織,從而能夠形成更大的褶皺。在圖3中,采用了線圈折回編織,即,將處于除了編織寬度中央部以外的外側區間的織針設成為休止狀態,從編織寬度的中央部側起開始編織,依次將編織所使用的織針朝向外側的編織寬度側端部進行導入。圖3中,27R、27L表示前衣身的線圈折回線,28R、28L表示后衣身的線圈折回線。另外,也可不使用上述方法,而是采用使編織區間3的線圈折回編織依次從編織寬度的外側的織針起按順序離開編織地成為不作用狀態的方法,進行編織直到領線。
在編織區間4中,分別對前衣身與后衣身的領線進行關邊處理,從織針釋放領線的線圈。
在接下來的編織區間5中,為了對隔著領線而處在左右的前衣身和后衣身的肩部分進行接合、關邊處理,以應被接合的前后的肩部分相互相向的方式進行針織物的移動。由于通過編織區間2的編織使得前衣身的編織寬度增大得比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大,所以,前衣身的肩部分成為在后衣身的肩部分外側被前針床的織針卡止的狀態。但是,通過對領線進行關邊處理,使占有該部分的領線的線圈從織針釋放而成為空針,所以,以利用這些空針使前衣身的肩部分19R、19L與后衣身的肩部分21R、21L相互對置的方式采用移圈和位移(ラッキング)來移動針織物。在前后的各肩部分的線圈成為對置的狀態后,通過對前后的肩部分彼此進行接合及關邊處理,從而形成袖口開口10及領部開口11,編織結束。
在這樣編織出的針織品中,如圖1所示那樣前后肩彼此接合,所以,前衣身的領線在其中間呈松弛的狀態。并且,由于使該領線周邊的中央部分的線圈橫列數變得比側端側多地進行線圈折回編織,所以形成褶皺。通過在針織品的領圍形成褶皺,即使也能夠編織例如反高領的毛線衫。
工業實用性根據本發明,能夠獲得在領線周邊形成有褶皺的、由橫機編織的無縫的針織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編織針織品的方法,該方法使用橫機編織針織品,所述橫機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對置的至少前后一對的針床,所述針床中至少一個能夠向左右位移,該橫機能夠在所述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使構成針織品的前衣身部分附屬在第一針床上、后衣身部分附屬在第二針床上,將前衣身部分和后衣身部分作為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接的筒狀體進行編織,且在領圍具有褶皺;所述編織針織品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將從下擺至腋下的區間按前衣身和后衣身在兩端被連接的狀態編織成筒狀的步驟(編織區間1);b)在從腋下至肩之前的區間,一邊按前衣身和后衣身在兩端分離的狀態以前衣身的編織寬度變得比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大的方式進行加針,一邊增大前衣身與后衣身的編織寬度的步驟(編織區間2);c)在肩部分的區間,一邊通過對前衣身和后衣身進行線圈折回而形成肩下垂,一邊編織到領線(編織區間3);d)分別對前衣身和后衣身的領線進行關邊處理的步驟(編織區間4);e)以隔著領線向左右延伸的前衣身和后衣身的左右的肩部分相互相向的方式將通過移圈而移動的前后的肩部分彼此接合,進行關邊處理的步驟(編織區間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針織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c)中,在長度方向上將前衣身編織得比后衣身長。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針織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e)的移圈利用通過領線的關邊處理而形成的空針。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針織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b)中,以使前衣身的領線的尺寸成為后衣身的領線的尺寸的1.4~2.0倍左右的方式進行加針,使形成領線的線圈縱行數增加。
5.一種具有褶皺的針織品,其前衣身和后衣身以在編織寬度的兩端連結的狀態被編織成為筒狀,同時,前后的衣身在肩部接合著,使用橫機編織成為實質上無縫的狀態,其特征在于,在腋下至肩之前前衣身與后衣身在其兩端分離的狀態下增大前衣身和后衣身的編織寬度,且形成于前衣身的加針數比后衣身的加針數多,使前衣身的編織寬度變得比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大,從而在前衣身的領圍形成褶皺;在肩部,通過對前衣身和后衣身進行線圈折回而形成有肩下垂,前后的領線被分別進行關邊處理。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實質上無縫地形成,且增加領圍的線圈橫列數,在穿著時在領圍形成褶皺。在從腋下至肩之前使前衣身與后衣身在其兩端分離的狀態增大前衣身與后衣身的編織寬度,從而在前衣身的領圍形成褶皺,肩部分通過對前衣身和后衣身進行線圈折回而形成肩下垂,分別對前后的領線進行關邊處理,肩線在前后進行接合。
文檔編號D04B7/30GK1860267SQ200480028140
公開日2006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29日
發明者高水達哉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