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完成紗羅交織的簡易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完成紗羅交織的簡易方法。
作為紗羅交織物,這種交織定義為經紗、緯紗交叉成直角,兩根或多根相鄰的經紗互相纏繞面形成斜紋形式。
為了完成所述的交織,已知的方法是采用“紗羅織物綜片”,利用綜片上三個構件的機械運動,使一根經紗和另一根經紗互相纏繞。上述兩根經紗分別稱為“纏繞經紗”和“直經紗”,它們是產生紗羅交織最基本的要素。
利用紗羅織物機構完成所述交織的織機,在旋轉運動中必須預先安裝專用部件,并且必須預先選擇綜框的行程。由于綜框的行程次及紗羅織物機構(尤其是紗羅綜片或綜眼綜片)構件的運動形式受到限制,即便采用每分鐘投梭3000次的先進織機,在織造紗羅交織時,投梭速度還達不到上述數值的一半。
使用紗羅織物機構直接帶來的其它缺陷還有1.帶動纏繞經紗和直經紗的普通綜片與紗羅織物機構的綜片之間至少必須隔開大約12厘米的距離,以便按時動作;
2.紗羅織物機構的厚度很大,而且綜片的數量很多,實際上,對一個最簡單的交織花紋來說,就需要5根綜片即3根用于紗羅織物機構,另外2根為普通控制綜片。這意味著,對由許多經紗纏繞成紗羅花紋的織物來說,織造會存在很大的困難,不得不將大量的綜片配置在許多綜框上。
本發明的目的是獲得一種克服已有技術缺陷的方法,從而有可能充分利用現代的織機,同時有可能靈活運用到傳統的生產設備上。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個完成紗羅交織的簡易方法來實現的。這種方法的特征是構成紗羅織物機構的傳統綜片裝置的已知操作被一個位于兩根經紗之間的簡單的滑動搭結所代替,通常上述兩根經紗第一根稱為“纏繞或卷繞經紗”,第二根稱為“輔助經紗”,輔助經紗至少被暫時加入織物中;在所述滑動搭結的下游有一構件起分離兩根經紗和防止滑動搭結在織物成形方向上向前移動的作用;所述兩根經紗在滑動搭結的上游在與至少一個被定義為“直構件”的構件有關的相對平面上移動;“直構件”也至少被暫時加入織物中,但它本身不參與任何單獨的交織,而在它的周圍,纏繞經紗按照預定的順序纏繞,這樣便可完成紗羅交織。
所述的滑動搭結,可以設想成任何方案,只要它適合于使輔助經紗和直經紗互相緊靠,允許它們相互滑動。在特殊的具體方式中,當不產生相互滑動時,滑動搭結最好由一個位于兩根經紗之間的簡單交叉或者一個能保證兩根經紗互相緊靠的附加構件來實現。
根據定義可以清楚地看出,構成紗羅織物的基本要素已經從2個變為了3個,即直經紗,纏繞經紗和新增加的輔助經紗。最后一個要素對構成所需的交織來說不是必需的,它僅僅在織造過程中起作用,它可以是一根經紗或者是一個固定的和柔性的芯桿,當織物前進時,可以從織物中脫離出來。
本發明的方法的一種較好的具體形式是采用一臺普通的織機,按照已有技術預先裝配一些先進裝置,這些裝置用來改變所有或者至少一股與紗羅交織有關的經紗的喂入。
下面對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方法,附圖例舉了一些通過描述發明構思的優點和所述方法的具體方式所能完成的交織,它僅是舉例說明,不起限定的作用。
圖1、2分別為經紗分布圖和相關織紋圖的理論視圖。它表示了構成最簡單和最典型紗羅交織的兩根經紗,其中直經紗未與緯紗交織在一起;
圖3、4是分別按照經紗分布和織紋,兩根經紗在被交織成紗羅織物時呈現的排列視圖;
圖5表示利用眾所周知的紗羅織物機構來完成交織所必需的工作狀態或步驟的簡要視圖;
圖6是與圖5中工作狀態有關的織紋圖;
圖7表示圖5中的下一個工作狀態,它是完成紗羅交織的中間狀態;
圖8是與圖7中工作狀態相關的織紋圖;
圖9表示相對于圖5和7中工作狀態而言的最后工作狀態;
圖10是與圖9中工作狀態相關的織紋圖;
圖11、13表示圖1至4中的紗羅交織用本發明的方法來完成;
圖12、14是與圖11和13相關的織紋圖的視圖;
圖15、17、19和21表示本發明為了實現每投梭2次直經紗和纏繞經紗進行纏繞,而每投梭4次輔助經紗就將其本身束縛在緯紗上(有3次投梭產生這種束縛;有一次投梭不產生束縛)所需要的過程;
圖16、18、20和22是與圖15、17、19和21中工作狀態有關的織紋圖;
圖23、25、27和29表示用15、17、19和21中的交織是通過直經紗與固定芯桿交織而成的,當織物織成后,芯桿可以從織物中脫離出來,這是其優點;
圖24、26、28和30是與圖23、25、27和29中工作狀態相關的織紋圖;
圖31、32表示用本發明的方法所完成的另外兩種交織;
圖33、35、37和39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實現不同的順序,其中的順序所完成的交織與圖15、17、19和21中的順序所完成的交織完全相同;
圖34、36、38和40是與圖33、34、37和39中工作狀態相關的織紋圖;
圖41、43表示根據本發明的方法的靈活性的另一個實施例,其中所述方法的交織僅由一個附加的環形構件來完成,環形構件對兩根經紗起滑動搭結的作用,改變兩根經紗的喂入;
圖42和44是與圖41和43中工作狀態相關的織紋圖。
參照圖1和2,可以看出典型的紗羅交織在理論上相同的工作狀態;其中1為直經紗,2為纏繞或卷繞經紗,經紗1被經紗2纏繞和支承。
經紗分布圖的視圖1表明了直經紗的非主要特征,直經紗總是保持在與緯紗3相關的一側,緯紗3由各種各樣的緯紗組成,圍繞著緯紗3,纏繞經紗或卷繞經紗2相反進行交織。圖2的織紋圖可以更好地看出經紗對紗羅交織來說必需的特征,纏繞經紗2按照預定順序圍繞直線紗1纏繞,從直經紗的一側到另一側交替換位。很顯然,這種纏繞作用加在織物上,其兩根經紗比相互平行并由緯紗織在一起的兩根同樣經紗要好。紗羅交織的特點正是這種排列;實際上,所謂“紗羅交織”相對織物來說,與“紗羅織物”是同一個詞,只要這種織物以兩根經紗為一組,而這兩根經紗彼此隔開幾毫米,同時經紗由所述交織固定到緯紗上,防止它們產生滑動而導致所需的交織脫散。
圖3、4表示直經紗1和纏繞經紗2它們本身在實際上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于交織中的經紗張力和固有彈性而引起的。
過去完成紗羅交織所采用的紗羅織物綜片裝置的操作可以從圖5至10中看出來。實際上先參照圖5和圖6就可以看出完成所需交織所必需的步驟。在這個步驟中,直經紗1(見圖)位于纏繞經紗2所在平面的背后平面上,更確切地說,位于綜眼綜片8與導紗綜片7之間。
纏繞經紗2穿過綜眼綜片8上的綜眼,二者由于普通綜片9和10的作用,都被保持在梭口12的二個相對側邊上。緯紗5因而可在直經紗1的下面和纏繞經紗2的上面而引入。從圖6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圖中繪出了緯紗5的最終狀態。
在圖7和圖8表示的中間狀態中,可以看出,直經紗1向下移動,而纏繞經紗2則向上移動;從圖中還可以看出綜眼綜8也向上移動,并且在其它綜片跟著移動后,當綜眼綜片再向下移動時,它就給纏繞經紗2導向,使纏繞經紗2進入直經紗1所在平面的背向平面中。圖9、10顯示了綜片運動的最后一步,而且還顯示了織紋圖的最終形狀。當綜眼綜片8向下移動和普通綜片9向上移動時,纏繞經紗2和直經紗1再一次位于與梭口12相關的二個相對側邊上。一根新的緯紗11總是在直經紗1的下面和纏繞經紗2的上面引入,這樣就完成了所需交織的最后一步。
傳統生產設備與本發明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交織將會變化無窮;實際上,直經紗可以根據任何需要和預定順序與緯紗交織,而不是總是位于與它們有關的同一側;同樣,纏繞經紗2也可以根據預定和所需的順序橫過直經紗1,而且在這種交織中,相距較遠的經紗能夠移到和交織在一起。
現在,很容易理解本發明的方法所具有的優點,它可以完成圖10所示的同樣交織。利用圖11-14所示的操作方法能夠完成按照傳統過程所進行的交織。
輔助經紗15就是使全部要素增加到3個的那個要素。雖然在織造步驟中,這些經紗的數量對完成紗羅交織來說是必需的,但在后來得到的交織中,輔助經紗可以不成為其中的一部份。正因為如此,輔助經紗才得以“輔助”一詞,因為它僅僅起輔助作用,而且倘若它對所需的織物有影響,還可以簡化為一個后部固定在織機靜止構件上的簡單柔性芯桿,織造時,它至少沿著長度伸入形成的織物中,在織物前進時,可以從織物中脫離出來。
見圖11,纏繞經紗14和輔助經紗15在直經紗13的后面狀態下交織。在這一步驟中,綜片19處于頂端位置,從綜片19的綜眼中滑過的纏繞經紗14由于交叉22被帶到梭口21的較低區域。在這里,交叉22是一個滑動搭結。從圖12中可以容易看出經紗的相互位置。
兩個較遠的綜片18和20一起移動,并且能由一個帶有二個綜眼或一個綜眼的綜片所代替。這樣做是有利的。輔助經紗15可以從這綜眼中引出,并且在與纏繞經紗14交叉完后可重新穿過綜眼。
圖11中標號31和32所表示的一些先進方法和/或附件(稱為“恢復方法/附件”)在交織的上游,改變在與直經紗13有關的相對平面上前進的輔助經紗15和纏繞經紗14的喂入,按照需要和預定的順序以張緊或者放松它們。
在圖11的順序中,很明顯,輔助經紗15必須拉緊以便能夠拉下纏繞經紗14,而相反纏繞經紗則必須放松且有足夠長。在圖13中和在圖14有關織紋圖中,可以看出,當綜片18和20向上移動以及綜片19向下移動,同時纏繞經紗14被張緊而輔助經紗15被放松時,纏繞經紗14可以完成交織運動的第二步(見圖)即在直經紗13前面,交織移回到梭口21的較低位置以便緯紗23引入。圖14表示在織物中的結果,其中按照預定的順序纏繞經紗14和直經紗13完成紗羅交織,而輔助經紗15和緯紗16、17、23交織在一起。
圖15-22所示的特征是直經紗13和纏繞經紗14與每個第二緯紗的互相交織。
上述不同的織紋可以由圖15和19所示的二個步驟完成,圖中可以看出,緯紗27和29的引入是分別完成的,而纏繞經紗14和輔助經紗15保持在梭口21的頂端位置。在這二個步驟中,所述的二根經紗均被拉緊。
圖17和21所示的步驟完全類似于圖13和11所分析的步驟。在由此而得出的織紋圖(見圖22)中,可以看出,通過所示順序,在上述直經紗13與纏繞經紗14的交織旁邊,能獲得輔助經紗15與緯紗的交織。每當完成一次全部順序,輔助經紗就在3根緯紗上面和一根緯紗下面延伸。因此,不難理解,結果是輔助經紗15連同纏繞經紗14在緯紗26和30的下面及在緯紗24、25、27、28和29的上面延伸。緯紗24、25、27、28和29是在纏繞經紗14本身在所述的緯紗上延伸時引入的,也可以是在這些緯紗的下面延伸,但它必須是相對于直經紗13的另一側。
從圖23至圖30,舉出了一個特例。它可用于生產搭鉤帶和相應的環固定帶當它們結合時就成了所謂搭扣緊固器。這種搭鉤帶也必須以環圈帶的形式在織機上生產,環圈是由塑料單絲纖維構成的,在另外的生產步驟中通過切割這些環圈便可產生搭鉤。在這一實例中,直經紗被一根芯桿代替,這種芯桿由軟化鋼索制成,它在綜片的前方固定在織機靜止的構件上,芯桿或多或少地伸入織物中,因此,在生產運動時,在織物前進的過程中脫離織物。
圖23至30所描述的交織與圖15至22所描述的交織是相同的。
受喂紗變化的影響和綜片18、19、20運動的影響,在纏繞經紗14與輔助經紗15之間的交叉22使這兩根經紗滑到與芯桿38有關的側面,這二根經紗與緯紗39、40、41、42完成由圖30最后織紋圖理論上所表示的交織。
當芯桿38以織物中脫離出來,芯桿周圍形成的圓圈46、47、48便從圓桿上脫下,因而在織物表面上形成環圈。環圈的尺寸隨圓桿38的尺寸和構成環圈的纏繞經紗14的喂入而改變。
圖33、35、37和39與圖34、36、38和40的相關理論織紋圖有助于理解,利用本發明的方法的其它具體方式最終得到的織紋圖,與利用圖15至22所示順序得到的織紋圖相同;也有助于理解其最重要操作是由輔助經紗15與纏繞經紗14的交叉來完成的;而且還可以理解對各種可能狀態下定義的判別原則。
在這個特例中,可以看出,經紗的前進方向是從左邊到右邊(見圖),考慮到經紗14、15分別位于綜片18和19上,因此在輔助經紗15與纏繞經紗14之間的交叉22布置在這兩根經紗行程的末端。此外,還可以看到一個隔離構件即一根靜止的桿53,它在交叉的后面使所述經紗相互隔開,同時阻止交叉跟隨經紗前進(因為跟隨經紗前進,交叉將會被正織出的織物纏住,導致兩根經紗重新出現平行),并且允許交叉沿其軸向在其表面上自由滑動。
這些作用總是與綜片18和19的運動及喂紗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因此,從圖中的分析中可以明白這種方法是這種情況下的一個特殊的具體方式。上述喂紗變化可以在預定的和合適的時刻放松和張緊經紗14和15。
在圖33中,通過同時參照圖34所繪有關的理論織紋圖,不難理解纏繞經紗14和輔助經紗15都位于梭口21的高位置上,通過上升綜片18和19使它們保持在這一位置。所述兩根經紗之間的交叉22也被確定在高邊緣位置,在桿53的表面上靜止。
在緯紗57的后面,在圖35所示的步驟中,綜片19(其中拉緊的輔助經紗15被插入)降下,而纏繞經紗14被放松。所述相互作用的組合使交叉22沿桿53滑向下游,回到梭口21的低位置,將纏繞經紗14帶到直經紗13所在平面的背面上。
在圖37中,可以看出,綜片19的上升引起交叉22滑向上游,并且它必然會回到類似于圖33所示的狀態。
在圖39中,恰恰相反,由于綜片18的運動引起纏繞經紗14下降以及它在直經紗13所在平面的前面平面中被拉緊,也由于輔助經紗15被放松,使交叉22脫離桿53,從而實現由緯紗59固定住纏繞經紗14繞直經紗13產生的纏繞(見圖40)。
圖41和圖43,以及圖42和44所示的有關織紋圖表示了利用本發明的方法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簡單程度和靈活性。
與利用圖11至14所示同樣方法的不同實例所完成的織紋圖相同的織紋圖在這里是利用喂紗的改變和利用在纏繞經紗14與輔助經紗15之間的滑動搭結來完成的,或者是通過一個附加的構件33來完成。構件33使所述的二根經紗14和15互相緊靠,在這個實例中它是一個環形構件。
圖中所示的方案來源于實際當中,輔助經紗15和纏繞經紗14都設計成來源于固定位置,使它們位于梭口21的較低區域內,不過是在與直經紗13有關的相對的一側。既然這樣,上述兩根經紗14和15簡單交替必須是一根拉緊,另一根放松并有足夠長,反之也是這樣。這種簡單交替實現圖41至44所示的兩種情況。
在圖41中,輔助經紗15被拉緊,通過使它將其本身置于織口21較低區域內由直線圍成的圖形中,其位置和到達的方向在直經紗13和分離桿53的背面引起環形構件33與之一起沿分離桿53滑動,其結果纏繞經紗14也跟著作此移動。
圖43中,表示了一個相反的情況纏繞經紗14被拉緊,它來自并定位在與直經紗13所在平面有關的前平面上,由于輔助經紗放松并有足夠長,利用環形結合構件33降低輔助經紗15。因此,在直經紗13前面向下游延伸至環形結合構件33的輔助經紗15形成圓圈,以便緯紗37在直經紗13和輔助經紗15的下面,而且在纏繞經紗14的上面引入梭口21中。
圖31表示與一種情況有關的理論織紋圖,其中直經紗已被二根經紗49、50所代替,這二根經紗與緯紗51完成它們自己預定的交織;纏繞經紗14圍繞這二根經紗49和50纏繞,而輔助經紗15在經紗14、49和50的旁邊位置與緯紗交織。
圖32表示了最后一種情況。其中與直經紗13交織的纏繞經紗14發生了變化,即相對直經紗而言,纏繞經紗14在它們與緯紗52共同構成的交織中不具有對稱構造。對最后的兩種情況來說,圖中所示的幾個生產步驟的全部順序在此不再重復,基于前面的說明,能容易理解下面的生產過程。
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所提出的方法不僅不會使能獲得的織物的交織和構造減少,而且對能改變經紗喂紗的織造系統來說,連任何所能得到的特點也不會減少。
這種方法一個基本特征是在纏繞經紗與所謂的“輔助經紗”之間有一個或多個交叉在所有可能的和可想象的不同紗羅交織中,能否完成取決于一個或多個這樣的交叉。
我們提到在輔助經紗和纏繞經紗之間多了一個交叉,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來說的,其中一個交叉的不同作用相對其它交叉而言不能確定,因為二個交叉根據可預定的順序交替完成對輔助經紗和纏繞經紗的操作,這里的輔助經紗和纏繞經紗共同圍繞直構件完成紗羅交織。
同樣,在纏繞經紗和輔助經紗之間至少有一個滑動交叉或滑動搭結,在一些方式和狀態中是能完成和/或能想象的。關鍵是它必須能完成圖示的操作,利用纏繞經紗通過輔助經紗圍繞直構件產生纏繞,從而得到紗羅組織,而滑動交叉或者產生的交織在生產中應被任何一個構件(綜片、桿、單經紗等)的作用抑制住,將輔助經紗與纏繞經紗在滑動交叉或滑動搭結的上游隔開,防止滑動交叉或滑動束縛前進而被織物纏住。否則,就會象前面說過的一樣,輔助經紗和纏繞經紗將變得互相平行,以致本發明的方法的操作失效。
權利要求
1.完成紗羅交織的簡易方法,其特征在于構成紗羅織物機構的傳統綜片裝置的已知操作被一個位于兩根經紗之間的簡單的滑動搭結所代替,上述兩根經紗第一根稱為“纏繞或卷繞經紗”,第二根稱為“輔助經紗”,輔助經紗至少被暫時加入織物中;在所述滑動搭結的下游有一構件起分離兩根經紗和防止滑動搭結在織物成形方向上向前移動的作用;所述的兩根經紗在滑動搭結的上游在與至少一個被定義為“直構件”的構件有關的相對平面上移動;“直構件”也至少被暫時加入織物中,但它本身不參與任何單獨的交織,而在它的周圍,纏繞經紗按照預定的順序纏繞,這樣便可完成紗羅交織。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滑動搭結是利用至少一個交叉實現的。
3.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滑動搭結是利用一個使所述兩根經紗互相緊靠的附加構件實現的。
4.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構件是一根桿。
5.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構件是一綜片。
6.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構件是一單經紗。
專利摘要
一種完成紗羅交織的簡易方法,它不采用紗羅織物機構,也不采用機械構件;在織造過程中,在兩根通常命名為“纏繞經紗”和“輔助經紗”的經紗之間。采用一簡單的滑動交叉或滑動搭結;輔助經紗至少暫時被加入織物中;至少有一個被定義為“直構件”的構件,它也至少暫時被加入織物中。
文檔編號D03C7/00GK87106042SQ87106042
公開日1988年2月3日 申請日期1987年7月18日
發明者卡莫洛·莫塔 申請人:卡莫洛·莫塔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