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縮纖維束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紡紗機上用于壓縮纖維束(Faserverband)的裝置,具有一個跟隨在一個牽伸機構的變形區域后的壓縮區域,一個通過壓縮區域傳送纖維束的透氣的傳送裝置及一個配置給壓縮區域的、基本上延伸在纖維束傳送方向上并被傳送裝置覆蓋的及由兩個側邊限界的吸槽,其中一個側邊構成橫切于傳送裝置運動方向地定位纖維束的傾斜纖維引導邊。
背景技術:
這樣一種裝置已由DE19911333A1的現有技術公知。這種裝置用于在形成紗捻前的最后夾持位置上避免紗捻三角形,迄今當在變形區的最后夾持位置后直接形成紗捻時,該情況總是發生。這種紗捻三角形具有其缺點,即形成邊緣纖維,該邊緣纖維在形成的紗中不規則地被束縛及由此對紗的強度無實質性貢獻。出于該原因一些時間以來在變形區后設置了所謂的壓縮區,在該區中變形的、但還未扭紡的纖維束通過其纖維的側向攏合被束縛或壓縮起來,其中僅在起扭轉阻塞作用的另一夾持線后才構成真正的紗捻。
此外公知的裝置具有其特點,即吸槽相對傳送裝置稍微地傾斜地布置,以致待壓縮的纖維束通過吸槽的所謂纖維引導邊相對傳送裝置的運動方向橫切地被定向及由此有些蜷縮。在此情況下,使纖維束壓縮的力不僅由穿過傳送裝置吸入到吸槽中的抽吸空氣流而且由傳送裝置本身形成,后者使纖維束對著起壓縮作用的空氣流被擠到纖維引導邊上。這里在空氣動力及機械壓縮力之間形成平衡。
發明內容
現在事實已表明,當穿過傳送裝置進入吸槽的空氣流被優化時,氣動壓縮力分量應被增強。本發明的任務在于,使纖維引導邊區域中的氣動壓縮力分量增強。
本發明的任務將這樣地解決,即纖維引導邊這樣地構成氣流轉向邊,以致吸入到吸槽中并直接連接在纖維引導邊上的空氣具有一個氣流分量,它在纖維束的俯視圖中對吸槽的纖維引導邊向外橫切地定向。
通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尤其是纖維引導邊的構型可作到氣流截面不對稱地這樣向著纖維引導邊移動,以致使最大氣流速度不再象通常那樣出現在吸槽的中間,而是移到纖維引導邊上。由此使壓縮纖維束的空氣動力增強,以使得它易于與由傳送裝置產生的機械壓縮力保持平衡。待壓縮的纖維束將不再具有在過弱的氣流下離開傾斜布置的吸槽的傾向。
當纖維引導邊盡可能傾斜、即構成盡可能小的半徑時,改進的纖維引導邊的作用將特別大。根據本發明這將導致最大的氣流速度盡可能移動到纖維引導邊上,及吸入吸槽中的空氣在轉向后立即可能向側向擴展。
本發明可用不同的方式實現。由此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以是纖維引導邊是一個抽吸通道的薄周壁的組成部分。通過該薄周壁-例如不大于1mmm,可必然地得到一個尖銳的纖維引導邊。在此情況下,在另一構型中可考慮周壁至少在纖維引導邊的區域中由抽吸通道的一個外層構成。這種外層一方面對于吸槽的強度具有優點,另一方面作為抽吸通道的磨損保護層-尤其當它可有利地構成易于更換時。
對于進入吸槽的抽吸空氣被證實有利的是吸槽與抽吸通道通過一個短的中間通道相連接。該中間通道在最簡單情況下可通過抽吸通道的壁厚構成。在此情況下合乎要求的是中間通道在纖維引導邊的區域中由外層覆蓋,以使得僅由外層構成纖維轉向位置。
視取得的功能而定,中間通道可用不同方式構成。由此在第一實施形式中可為中間通道在氣流方向上形成收縮。這就導致一個優點,即抽吸空氣進入的吸槽部分可作得寬,以致對于所有待紡的紗號可使用單一的吸槽寬度。但由于在氣流方向寬度縮小,真正抽吸通道的入口可選擇得窄,以致相對一個連貫的窄吸槽來說空氣消耗未增加。另一方式是,中間通道在氣流方向上形成擴寬。這具有其優點,即以所需的方式使吸槽入口處、即纖維轉向邊上的氣流速度變得特別大。
在本發明的一個特別有利的構型中,中間通道通過至少一個設置在抽吸通道中的附件構成。這一方面提供了中間通道的長度可任意地超過抽吸通道的壁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得到根據要取得的功能使中間通道構成可變及可更換。
本發明的另外優點及特征可從下面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得到。
優選實施例描述
圖1及2中表示出一種紡紗機、尤其是環形紡紗機的用于壓縮變形的纖維束2的裝置1。該裝置1直接地與一個牽伸裝置3連接,其中僅表示出輸出輥對4及一個在傳送方向A上布置在其前面的皮帶傳送輥對5。皮帶傳送輥對5引導一個下皮帶6及一個上皮帶7。輸出輥對4包括一個被驅動的下輸出輥8及一個彈性地壓在其上的上輸出壓輥9。輸出輥對4由此確定了一個輸出鉗口線10,它構成牽伸裝置3的變形區11的終端。
在牽伸裝置3中一個纖維束或一個初紗線12以公知方式在傳送方向A上被變形成所需的細度。該變形結束在輸出鉗口線10上,從該位置開始形成一個變形的、但還未扭紡的纖維束。為了避免在扭轉形成時公知的不利的紗捻三角形,纖維束2將在與輸出鉗口線10直接連接處后在一個壓縮區13中被壓縮。
所設用于壓縮的裝置1包括一個透氣的、傳送帶形式的傳送裝置14,它例如可構成小晶格的、薄的、由聚酰胺纖維織成的織帶,及它傳送待通過壓縮區13壓縮的纖維束。裝置1還包括一個抽吸通道15,它構成處于負壓下的空心輪廓并可延伸在多個紡紗位置上。在其朝著壓縮區13的外輪廓上,該抽吸通道15構成滑動面,用于引導傳送帶14。
在滑動面上具有一個吸槽16,它的側邊17及18相對傳送帶14的運動方向B稍微傾斜地布置,以致它相對待壓縮的纖維束2具有一個纖維引導邊19。在壓縮期間纖維束2沿該纖維引導邊19上行進,由此使纖維束2中的纖維與傳送帶14的運動方向B橫切地被束縛或壓縮,及在此情況下纖維束2有一些蜷縮。
抽吸通道15經過一個離吸槽16一段距離的負壓接頭20與一個未示出的負壓源連通。只要該抽吸通道15延伸到多個紡紗位置上,每個紡紗機區域僅要一個負壓接頭20。
壓縮區13在輸出側以一個夾輥21為限界,該擠壓輥將纖維束2及傳送帶14壓在滑動面上,及由此確定了一個供紗鉗口線22,它對于待形成的紗捻起到阻塞扭轉的作用。該夾輥21驅動傳送帶14及本身通過一個傳動輥23被輸出壓輥9驅動。
在供紗鉗口線22后形成的紗線24獲得了其紗捻,其方式是該紗線在供紗方向C上被供給到一個未示出的一個捻紗機構、例如一個環形錠子。對于該紗捻,供紗鉗口線22則起到阻塞扭轉的作用,以使得紗捻不能向后一直延伸到壓縮區13中。
在背離吸槽16的一側上傳送帶14被一個張緊件25張緊,例如它可構成靜止的桿或導輪。在此情況下,該張緊件25是這樣布置的,即傳送帶14以較輕的壓力靠在下輸出輥8上。因為傳送帶14及下輸出輥8在該接觸點上反向運行,傳送帶14被除去一些粘附的纖維屑。
纖維束2的束縛或壓縮是基于空氣動力及機械力形成的,這些力是由通過傳送帶14進入到吸槽16中的抽吸氣流及另外通過由傳送帶14產生的及向著纖維引導邊19的橫向機械力引起的。這里本發明確定的目標是使空氣動力相對傳送帶14的機械力特別地增強。由此可實現在以下要詳細描述的方式中纖維引導邊19可這樣地構成,即它起到氣流轉向邊緣的作用,以致吸入到吸槽16中并直接連接在纖維引導邊19上的空氣具有一個氣流分量26,如圖2中點劃線所示,它在圖2的正視圖中對吸槽16的纖維引導邊19向外橫切地定向。
以下將借助圖3來解釋本發明。該解釋在意義上可轉用在其它的實施例上,由此在后面僅需指出各個方案之間的一些區別。在此情況下考慮基本標記保持不變,而各個差別彼此通過小拉丁字母來表徵。例如圖1及2中吸槽16在圖3中用16a、在圖4中用16b表示,余此類推。
圖3以大比例放大圖表示圖1及2中所述的壓縮區13的一個橫截面圖,其中可看到以片斷表示的抽吸通道15、在其滑動面27上滑動的傳送帶14及纖維束2。
圖3所示的吸槽16a具有剛才所述方式中的兩個側邊17a及18a,如長纖維束2的位置可看到的,側邊18a為纖維引導邊19a。這里纖維引導邊19a這樣地構成氣流轉向邊,即在吸入吸槽16a中并直接連接在纖維引導邊19a上的空氣具有一個氣流分量26a,它在纖維束2的俯視圖中對吸槽16a的纖維引導邊19a垂直向外地定向。在圖3左邊的側邊17a與滑動面27形成90°夾角,而在圖3右邊的側邊18a、即纖維引導邊19a與滑動面27形成30°及60°之間的夾角,最好約為45°。由此吸槽16a的橫截面在氣流方向上被擴大,以致最大氣流速度出現在吸槽16a的入口處。由于纖維引導邊19a相對滑動面27的銳角,最大氣流速度的區域從吸槽16a的幾何中心移到靠近纖維引導邊19a及由此位于吸槽16a的右三分之一處。由此在纖維束2的區域中出現大的空氣動力,它能夠與傳送帶14引起的機械橫向力保持平衡。
由纖維引導邊19a構成的氣流轉向邊愈尖銳,那里的轉向半徑愈小,由此最大空氣速度愈靠近纖維引導邊19a。原則上可確定,在氣流轉向邊下面吸入的空氣需要向側向擴展的位置。
類似地,這也適用于以下圖4至13的情況,因此其中主要指出相對上述與圖3實施例不同地,在根據圖4的變型方案中吸槽16b的側邊17b及18b彼此實質上平行,其中纖維引導邊19b相對滑動面27構成大致與圖3中相同的角度。與圖3中不同的側邊17b的方向這時仍用于構成根據本發明氣流分量26b,其中最大氣流速度更加移近由纖維引導邊19b構成的氣流轉向邊。如所看到的,在圖4所示的變型方案中吸槽16b的橫截面實質上保持相同。
根據圖5的實施例原則上對應于圖4所示的實施例,但其中纖維引導邊19c對面的吸槽16c的側邊17c在離傳送帶14一定距離上構成一個隆起部分28c,它使那里吸槽16c的橫截面變得較窄。由此吸入吸槽16c中空氣的最大氣流速度更靠近纖維引導邊19c,以使得橫切吸槽16c的氣流分量26c形成得更多。
在根據圖6的實施例中,纖維引導邊19d對面的吸槽16d的側邊17d的類似于圖4所示的實施例地構成,但另一側邊18d這樣地構型,即從氣流方向看,在吸槽16d開始部分上相對滑動面27形成一個相當大的角度,而在后面側邊18d近似與另一側邊17d平行地延伸。由此在纖維引導邊19d的區域上形成抽吸通道15相對薄的周壁29d。該薄的周壁29d使空氣有更大機會在氣流轉向邊下面向側向擴展,即在圖6中向右擴展。
在根據圖7的構型中,纖維引導邊19e對面的吸槽16e的側邊17e以尖銳的方式向纖維引導邊19e彎曲,而另一側邊18e向圖7中的右側移動很多。在根據圖7的實施例中抽吸通道15被一層耐磨的及可更換的外層30e覆蓋,其中僅是外層30e用其缺口確定了吸槽16e的寬度。在該實施例中形成了一個向纖維引導邊19e傾斜的中間通道31e,該通道在連接到吸槽16e的入口處首先橫截面變小及然后橫截面變大。在由外層30e構成的氣流轉向邊上氣流分量26e以圖示方式偏轉,其中最大氣流速度移到相當靠近于纖維引導邊19e。這里纖維引導邊19e僅由外層30e構成。
根據圖8的實施例實質上相應于圖7所示的實施例,即它也設有一個確定吸槽16f的入口的外層30f。僅是中間通道31f相對圖7所示的方案更加彎曲,以致圖8中吸槽16f的后繼部分32f明顯向右移動。由此產生一個近似水平延伸在中間通道31f中的氣流分量26f。
根據圖9的實施例在很大程度上相應于圖7所示的實施例,但其中設有明顯加長的、配置在纖維引導邊19g的側邊18g。因此至少在纖維引導邊19g的邊上設有一個加長的中間通道31g,由此使氣流分量相應地定向。
在根據圖10的實施例中,抽吸通道15也設有一個外層30h,但其中-不同于至今的方案-中間通道31h設在一個專門的附件33h中。該附件33h確定了側邊17h及18h以及中間通道31h的長度。在圖10所示的該變型中,吸槽16h的橫截面變窄,其它方面則極其對應于圖4及5中的實施例。這里被證實有利的是吸槽16h的上部從約4mm的寬度開始及在下部收縮到約1.5mm的寬度。相對大入口寬度可以作到用同一個附件33h覆蓋所有類型的紗號,而小的后端橫截面則考慮小的空氣消耗。
根據圖11的實施例原則上相應于圖10所示的實施例,其中也是設有一個附件33i及一個外層30i。但該圖11的中間通道31i的橫截面相應于圖4所示的橫截面,其中設有帶側邊17i及18i的保持相等的橫截面,各側邊相對滑動面27約45°地延伸。
根據圖12的實施例原則上也相應于圖10所示的實施例,其中,中間通道31j的橫截面在氣流方向上擴寬,如前面在根據圖3的實施例中所設置的。
根據圖13的實施例原則上也相應于圖10所示的實施例,其中但中間通道31k與根據圖7的中間通道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與圖7不同地,吸槽16k不僅由外層30k而且也由附件33k來確定。
圖14以類似于圖2的視圖表示抽吸通道15,但其中它延伸在10個紡紗位置上。負壓接頭20伸在抽吸通道15的中部,由此以所示的方式形成總的空氣流34,34′,它們每個從抽吸通道15的端部進到中部。為了使抽吸通道15中占優勢的總氣流34,34′不違背本發明的構思,有利的是吸槽16,16′及其纖維引導邊19,19′以圖示的方式布置。由此可作到,所述的空氣流34,34′與根據本發明設置的氣流分量26具有相同的運動方向。在抽吸通道15的橫截面尺寸合理的情況下,這雖然不起重大的作用,但有利于本發明構思的優化。對此還應注意到,在圖14中未示出的、配置給每個紡紗位置的各個傳送帶具有用B表示的運動方向。
根據圖15的實施例不同于至今所述的實施例,其區別在于吸槽16m的兩個側邊17m及18m、即纖維引導邊19m相對滑動面27具有90°夾角。在吸槽16m的周壁29m的內側具有一個構成滑塊的擋板35m可在調節方向D及E上被調節,-它可被集中或單獨地調節。
擋板35m相對周壁29m的下邊緣具有相對小的距離、例如0.8mm,由此在纖維引導邊19m的氣流轉向邊后面一點構成了相對吸槽16m約直角地延伸的、橫截面相對小的中間通道31m。由此使主氣流這樣地移動,即吸入吸槽16m的空氣包括一個氣流分量26m,它在纖維束2的俯視圖中向外地橫切于吸槽16m的纖維引導邊19m。
權利要求
1.在紡紗機上用于壓縮纖維束的裝置,具有一個跟隨在一個牽伸機構的變形區域后的壓縮區域,一個通過壓縮區域傳送纖維束的透氣的傳送裝置及一個配置給壓縮區域的、基本上延伸在纖維束傳送方向上并被傳送裝置覆蓋的及由兩個側邊限界的吸槽,其中一個側邊構成橫切于傳送裝置運動方向地定位纖維束的傾斜纖維引導邊,其特征在于纖維引導邊(19)這樣地構成氣流轉向邊,以致吸入到吸槽(16)中并直接連接在纖維引導邊(19)上的空氣具有一個氣流分量(26),它在纖維束(2)的俯視圖中對吸槽(16)的纖維引導邊(19)向外橫切地定向。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纖維引導邊(19)被構成傾斜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纖維引導邊(19d)是一個抽吸通道(15)的薄周壁(29d)的組成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3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周壁至少在纖維引導邊(19e;19f)的區域中由抽吸通道(15)的一個外層(30e;30f)構成。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一項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吸槽(16)與抽吸通道(15)通過一個短的中間通道(31e;31f;31h;31i;31j;31k)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通道(31e;31f)在纖維引導邊(19e;19f)的區域中由外層(30e;30f)覆蓋。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通道(31e;31f;31h;31k)在氣流方向上形成收縮。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通道(31g;31j)在氣流方向上形成擴寬。
9.根據權利要求5至8中一項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通道(31g;31h;31i;31j;31k)具有超過抽吸通道(15)壁厚的長度。
10.根據權利要求9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通道(31h;31i;31j;31k)通過至少一個設置在抽吸通道(15)中的附件(33h;33i;33j;33k)構成。
全文摘要
一種紡紗機的牽伸機構的變形區域后跟隨著一個壓縮區域,通過該壓縮區域借助一個傳送裝置傳送一個變形的、但未扭轉的纖維束。該壓縮區域包括一個被傳送裝置覆蓋的及由兩個側邊限界的吸槽,其中一個側邊構成橫切于傳送裝置運動方向地定位纖維束的傾斜纖維引導邊。纖維引導邊這樣地構成氣流轉向邊,以致吸入到吸槽中并直接連接在纖維引導邊上的空氣具有一個氣流分量,它在纖維束的俯視圖中對吸槽的纖維引導邊向外橫切地定向。
文檔編號D01H5/72GK1436881SQ02106879
公開日2003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5日
發明者F·施塔萊克 申請人:里特機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