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雙針床橫編機上生產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方法。
如果應用舌針或復合針在具有兩個對置針床的橫編機上生產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例如圓筒形羅紋針織物,圓筒形提花針織物,圓形具有整體式口袋等的針織物或具有平行編織部件,比如翻領的針織物,至今在每個針床上最多每隔一針來進行有關的針織物面的成圈,因為處于該中間的這些空針需要用來生產附加的成圈高度。例如反面線圈必須在對置針床上的空針內形成。在對應于提花花紋正面的針床上紡織提花花紋背面也只能是通過這些空針。這同樣適用于形成針織物的一個口袋背面或一個翻領的成圈高度的編織。
由于每隔一針空運行的必要性,使生產的針織坯布外觀不同于相同機號的常規針織物,后者每根織針都可以參與成圈。因此這種針織衣片與其他相同機號的針織坯件,比如衣袖縫紉起來困難。沉降弧顯著地大,針織坯布同其他利用全部織針成圈的針織物比較,形狀穩定性較差,并且縱向的延伸性要比橫向大得多。
具有多種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至今只能在四針床的橫編機上生產,這里一個針床上的每根織針都能參與成圈高度的成圈。該類型的針織機技術上很苛求的,每小時生產成本價較高,因而在這種針織機上生產的針織品價格貴。
本發明提出的任務是,創造這樣的可能性,即一臺雙針床橫編機能夠生產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一個針床上的每根織針能進行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圈。
根據本發明,此項任務是用一臺雙針床橫編機上通過一種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針織物生產方法來解決,這里一個針床的所有織針都能用于一種成圈高度的成圈,其特征在于下述步驟-為了形成另一種成圈高度,懸掛在所需要的織針上的這些線圈被從屬于該織針的移圈針接納,-緊接著移圈針將其所握持的線圈或有關的針床移動半個針距,使移圈針位于針床織針之間的空隙處,
-用無線圈的空針來進行對置針床的線圈套圈并形成另一個成圈高度的線圈,-在結束另一成圈高度編織過程后,織針上的線圈又再轉移到對應的針床上,-移圈針或有關的針床回移半個針距,使移圈針重新位于有關針床的織針上面,-移圈針所握持的這些線圈又由有關針床的織針接納,-利用針床的織針再形成原來成圈高度的線圈。
用這種方法能夠生產所有需要不同成圈高度的針織物,相對應的雙針床的全部織針都能參與編織過程。為了使形成另一種成圈高度所需要的掛在織針上的線圈移轉到移圈針上,懸掛在織針的這些線圈可以通過織針的推進和/或撤回運動停留在舌針上或復合針的導針片上,緊接著移圈針進入到線圈內,織針則從線圈中抽出,使所有線圈單獨懸掛在移圈針上??椺樕暇€圈的定位和移圈針的接線具有各種可能性。線圈可以通過織針前移運動以及接著織針撤回運動停留在織針的閉合針舌上。但線圈也可以通過織針前進運動停留在織針的開啟針舌上。在開啟及在閉合的針舌情況時,線圈處于足夠的張力下,從而使移圈針能夠插入到線圈內。
使用復合針時,線圈是通過導針片開啟時的一次織針前進運動和在導針片閉合時的一次撤回運動停留在閉合的導針片上。之后產生的移圈過程相似于線圈停位到舌針的閉合針舌上的情況。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生產針織物的方法,發明涉及到一種圓筒形羅紋針織物,一種圓筒形提花針織物,一種編織有口袋的圓筒形針織物以及一種有底織物和翻領的針織物,該翻領的編織是作為底織物的平行部件針織物。當然其他的針織物也能用本發明方法來生產。
以下按附圖對本發明的方法作括要解說以及根據編織圖對要求苛刻的四種針織坯布的生產方法作詳細說明。附圖如下
圖1一臺橫編機的前針床和后針床的部分截面圖和移圈針;圖2根據圖1的一臺橫編機的前針床部分截面圖,一個線圈正移圈到一個移圈針上;圖3根據圖2的前針床在移圈針橫移半個針距后的部分剖面圖;圖4掛在織針上和移圈針上的線圈示意圖5.0~5.12一種圓筒形羅紋針織物生產工藝的編織圖;圖6.0~6.12一種雙色提花圖案的圓形針織物生產工藝的編織圖;圖7.0~7.19一種編織有口袋的圓筒形針織物的編織圖;圖8編織有翻領的針織衣片側視圖;圖9.0~9.9根據圖8中生產具有恒定寬度翻領的這些針織物區域的編織圖;圖10.0~10.15根據圖8中翻領放針的這些針織物區域的一種生產方法編織圖;圖11.0~11.15根據圖8中翻領收針的這些針織物域的一種生產方法的編織圖。
圖1表示一臺橫編機的前針床和后針床1,2處在成圈元件的區域內。圖中展示了兩根織針3和4以及所屬的移圈針5和6??椺?和4的針鉤31和41內各懸掛線圈7和9。移圈針5和6有針尖51和61,可以用它插入到線圈7和9,正如圖2中舉例所示的移圈針5和線圈7那樣。移圈針5已從圖1中所示靜止位置向前挺,但挺出距離不能超越針織機的中線100。這樣借助握持在移圈針5上的線圈7,使輸入紗線為形成其他成圈高度不受到阻礙。
圖3表示移圈針5對應織針3移位,靠近線圈7的織針3可以實施形成下一個成圈高度的所有編織功能,例如成圈,移圈和套圈。
圖4表示一線圈組織8的編織橫列70的編織過程。線圈7’處在織針3’上而線圈7”處在織針3”上。線圈7正處于相對織針3橫移半個針距Tlg的移圈5上??椺?空著,可用作下一個成圈高度的成圈。
圖5.0至5.12表示生產一種圓筒形四紋針織物的編織圖,按三個正面線圈和三個反面線圈相互變換地分布在針織物的整個范圍。各圖所示的編織程序可以部分地根據橫編機的編織系統數匯集,因而能以最小的三角滑座運動生產針織物。
圖5.0中正面線圈用涂滿色的線圈表示,反面線圈用空的線圈頭表示。前針床和后針床V,H的正面線圈總是在這些針床上成圈,而反面線圈總是在相對應的針床上成圈。根據圖5.1,后針床H的織針a,b,c和g,h,i的正面線圈總是移圈到移圈針上,如圖中斜箭頭所示,該箭頭同時表示線圈單元對應織針a,b,c,g,h,i向右移動半個針距。接著按圖5.2所示,前針床V的反面線圈移圈到后針床H的現在空針上并接著如圖5.3所示,正面圓形針織物部分的編織橫列即在前針床V形成。此時正面線圈在前針床V形成,反面線圈在后針床H形成。后針床H上形成的反面線圈然后根據圖5.4移圈到前針床V。這樣下一個編織橫列已在前針床V上形成圓筒形針織物(圖5.5)。接著根據圖5.6套圈到后針床H移圈針的線圈又移圈回到所屬的織針a,b,c,g,h,i。
為了形成背面部分針織物線圈,根據圖5.7將前針床的正面線圈移圈至移圈針上,接著按照圖5.8后針床H反面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現在的空針上。然后可形成背面圓筒形針織區段的編織橫列。正面線圈在后針床H產生,反面線圈在前針床V產生。緊接著在前針床V所形成的反面線圈移圈回到后針床H的織針上,即產生如圖5.11所示的背面圓筒形針織區段的線圈圖。然后前針床握持在移圈針上的線圈又移圈到如圖5.12的編織程序。通過圖5.0至5.12的步驟順序,圓筒形羅紋針織物即增加一個編織橫列的高度。這種工藝步驟的循環一直重復到針織坯布達到所要求的長度為止。
圖6.0至6.12展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方法生產一種雙色提花花紋的圓筒形針織物。對于背面圓形針織物區段的提花圖案來說,是在前針床形成背面,而正面圓形針物區段的提花圖案則是在后針床形成背面。
按圖6.0用前針床V的所有針和后針床H的所有針形成圓筒形提花圖案。圖6.1表示從平針圓筒針織物過渡到圓筒形提花織物的第一步驟。后針床H的全部線圈移圈到移圈針上,接著移圈針根據所屬的織針向右橫移半個針距。然后如圖6.2所示,集圈線圈襯入到后針床H的空針上,而前針床V的所有織針進行成圈。圖6.3表示接下來前針床V所有線圈移圈到移圈針上。然后空了的針接過在后針床H上形成的集圈線圈,如圖4所示。接著后針床的排在移圈針上的線圈移回到后針床現在空的織針上(圖6.5)。圖6.6表示背面圓筒形針織物區段怎樣用織針a至e和j至n用一根單色紗線編織成提花織物正面。前針床V的織針g和i構成提花織物背面。圖6.7表示用一根第二種顏色的紗以及用織針f至i形成第二種顏色的提花織物正面。前針床V的織針A,C,E,K,M構成提花織物背面。接著背面圓筒形針織物區段提花花紋橫列的所有線圈根據圖6.8移圈到移圈針上,之后移圈針向右移動半個針距。這時后針床的線圈都空著,能夠形成前面圓筒形針織物區段的提花花紋背面。根據圖6.9首先應將前針床V的所有線圈移圈到后針床H的空針。然后中間停留于移圈針上的線圈根據6.10移圈回到前針床V的所有織針上。圖6.11表示怎樣用織針A至E和J至N采用第一種顏色紗編織前面圓筒形針織物區段的提花織物正面。后針床H的織針f和h構成提花織物背面。圖6.12表示怎樣使用織針F至I用第二種顏色紗編織前面圓筒形針織物區段的提花織物正面。后針床H的織針b,d,j,l,n構成提花織物的背面。
圖6.3至6.12所表示的編織程序說明了提花花紋一個編織橫列的形成。這種工藝步驟的循環必須重復進行,直到提花花紋圖案達到其花型循環高度時為止。
圖7.0至7.19表示一種衣片正面織有口袋的圓筒形針織物的方法。在口袋的區域內,口袋背面需要在后針床H上附加成圈高度。
圖7.0表示使用前針床和后針床V,H的所有織針編織圓筒形針織物。圖7.1表示從圓筒形針織物正面的羅紋針織物過渡到口袋的成圈高度。為此,織針d,e,f的三個線圈移圈到移圈針上,接著移圈針向右移動半個針距。然后根據圖7.2用前針床的織針成圈并在后針床的空針d,e,f形成集圈線圈。集圈線圈構成口袋背面的起始橫列。圖7.3表示前針床V的織針D,E,F的線圈,在后針床H的集圈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的空的織針D,E,F(圖7.4)之前,怎樣移圈到移圈針上。然后后針床H的中間存放在移圈針上的線圈移圈返回到即將成為空針的d,e,f上(圖7.5)。接著如圖7.6所示,形成圓筒形織物正面的一個線圈橫列。然后后針床H的口袋背面(織針d,e,f)區域內的線圈又移圈到移圈針上并握持在該處(圖7.7)。接著前針床V的線圈從織針D,E,F移圈到后針床H的目前空的織針上。然后握持在移圈針上的線圈移圈回到前針床V的即將成為空的織針上(圖7.9)。圖7.10表示在前針床上用織針A至F的成圈。這里織針A,B和C編織圓筒形織物正面,而織針D,E,F編織口袋的正面。圖7.11表明用后針床的織針d,e,f形成口袋背面的線圈。接著用織針D至I又在前針床V上成圈,其中織針D至F是用于口袋正面成圈,而織針G至E是用于圓筒形針織物正面成圈。根據圖7.13,口袋正面的線圈D,E,F再次中間存放到移圈針上,接著后針床H相對應的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的目前的空針上(圖7.14)。圖7.15表示中間存放在移圈針上的線圈再移圈到后針床H的空針d,e,f。接著如圖7.16所示,用后針床H的所有織針成圈。然后后針床H的織針d,e,f的線圈又移圈到移圈針上(圖7.18)。然后在前針床V的織針A至C和G至I為正面圓筒形針織物成圈,后針床H的織針d至f為口袋背面成圈(圖7.19)之前,前針床V相對應的織針的線圈移圈到已空的織針上(圖7.18)。
圖7.4至7.19的工藝程序描述了圓筒形針織物的正面和背面的兩個線圈橫列的生產。這種工藝程序的循環必須重復進行,直到口袋達到所要求的高度為止。
圖8表示一塊針織物80的一個視圖,它是由一底織物81和一個編織在其上的翻領82所組成。翻領82的生產是作為底織物81的1∶1平行部分針織物。翻領是由一個恒定寬度區域N、兩個收小針織物寬度的區域M以及兩個放大針織物寬度的區域V組成。
圖9.0至9.9表示圖8中所示針織物80的區域N的一種生產方法的編織圖,圖10.0至10.15表示翻領在區域V中的加針,圖11.0至11.15表示翻領在區域M的減針。在所有三個圖中,針織物80在應用本發明的一種方法下可在雙針床橫編機上編織。翻領82的生產,必須在前針床和后針床V,H上完成附加的成圈高度。
圖9.0表示怎樣在前針床V上形成底織物81(圖8)的一個編織橫列。接著如圖9.1所示,底織物81的位于翻領82后面的這些線圈從前針床V的織針移圈到后針床H的織針上。接著這些線圈移圈到移圈針上,移圈針向右移動半個針距(圖9.2)。形成翻領82的兩個成圈高度的線圈位于前針床V的移圈針上。這些線圈在圖9.3中又移圈到前針床V所屬的織針上。圖9.4表示形成翻領82的背面成圈高度的線圈從前針床V的織針移圈到后針床H的織針。接著為翻領構成1∶1的編織橫列(圖9.5)。翻領82的背面成圈高度的線圈然后從后針床H的織針移圈到前針床V的織針上(圖9.6)。根據圖9.7,緊接著所有形成翻領的線圈由前針床V相對應的織針接納并向右移動半個針距。中間存放在移圈針上的線圈移圈到后針床的現在空著的織針上(圖9.8),并緊接著移圈到前針床的織針上(圖9.9)。根據圖9.0至9.9的工藝程序循環之后,底織物81和翻領82中針織衣片80增加了一個線圈橫列。這種循環是重復進行,直到針織衣片80達到其所要求的長度,或翻領82必須收針或放針。
圖10表示翻領82的一種加工方法。圖10.0至10.5精確地與圖9.0至9.5相符合。圖10.6表明形成翻領82正面高度的線圈怎樣從前針床的織針移圈到后針床的織針上。后針床緊接著向左移動一個針距,最外的四個翻領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圖10.7)。接著后針床H又回到基本位置,翻領82的錯位區域的背面成圈高度的線圈移圈到后針床(圖10.8)。翻領82的未錯位區域的正面成圈高度的線圈移圈到前針床(圖10.9)。圖10.10表示為放大一針的翻領怎樣形成1∶1-編織橫列。前針床V的織針H形成一個集圈。接著在所有形成翻領線圈被前針床V相應的移圈針接納并移動半個針距之前(圖10.12),翻領背面成圈高度的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圖10.11)。底織物81的線圈緊接著從移圈針移圈到后針床H所屬的織針上(圖10.13),然后移圈到前針床V(圖10.14)。接著在前針床形成底織物的一個編織橫列(圖10.15)。
根據圖10.0至10.15的編織程序,底織物81和翻領82中的針織衣片80增加兩個編織橫列,翻領82放大一針。這種工藝程序的循環必須重復進行,直到翻領82達到所要求的幅寬為止。
圖11.0至11.15表明翻領82的一種相應的收針方法。圖11.0至11.5的編織過程是與圖9.0至9.5的編織過程相同。圖11.6表示翻領82的正面高度的線圈C和E怎樣移圈到后針床H的織針上。然后翻領82的背面高度的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的織針上(圖11.7)。然后后針床H向右移動兩個針距以及三個最外緣的翻領線圈移圈到前針床V(圖11.8)。后針床H接著又回到基本位置,翻領背面高度的線圈再移圈到后針床H的織針上(圖11.9)。根據圖11.10,緊接著為減少兩針的翻領形成1∶1-編織橫列。然后翻領背面高度的線圈移到前針床V(圖11.11)。形成翻領的所有線圈從前針床V接納到移圈針上,并橫移半個針距(圖11.12)。然后底織物的線圈從附屬于有關織針的移圈針又移圈到后針床H的織針上(圖11.13),接著前針床V為底織物形成一個編織橫列(圖11.15)之前,由前針床V接納線圈(圖11.14)。
經過圖11.0至11.15的工藝程序循環后,底織物81和翻領82中的針織衣片增加兩個編織橫列。同時翻領82也減兩針。這種工藝程序循環是重復進行,直到翻領達到所要求的高度為止。
圖5至圖11中所示的針織物可以視為根據本發明方法的應用可能性舉例。對于專業人員來說,本發明的方法能夠實現許多種針織物的編織。
權利要求
1.在一臺雙針床橫編機上生產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形針織物的方法,一個針床(V,H)的所有織針可用于生產一編織橫列的線圈,其特征在于下述的編織程序-為形成下一個成圈高度,掛于為此所需要的織針上的線圈套圈到從屬于這些織針的移圈針(5,6)上,-接著移圈針(5,6)及其所握持的線圈或所屬的針床(V,H)橫移半個針距(Tlg),使移圈針(5,6)總是位于針床(V,H)的織針空隙處,-用已退圈的織針接納對置針床(V,H)的線圈,形成另一種成圈高度,-當另一種成圈高度的編織過程結束后,織針的線圈又移圈回到對置的針床(V,H),-移圈針(5,6)或所屬的針床(V,H)回移半個針距(Tlg),使移圈針(5,6)又處在所屬針床(V,H)的織針上面,-握持在移圈針(5,6)上的線圈又移圈到針床(V,H)的織針,-用針床(V,H)的織針又按原來的成圈高度形成線圈。
2.根據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為形成另一種成圈高度懸掛在所需要的織針上的線圈要移圈到移圈針(5,6),該織針上懸掛的線圈通過織針的推進運動和/或撤回運動而停留在針舌上或使用復合針時停留在導針片上,緊接著移圈針(5,6)進入線圈內,織針則從這些線圈抽出,使這些線圈單獨掛在移圈針(5,6)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線圈借助織針的一次推進運動和緊接著的織針撤回運動停留在織針的閉合針舌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線圈借助織針的推進運動停留在織針的開啟針舌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復合針時,線圈借助織針在已開啟的導針片時作推進運動以及緊接著在閉合的導針片時織針作撤回運動并停留在閉合的導針片上。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之一項方法生產的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種圓筒形羅紋針織物。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之一項方法生產的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種圓筒形提花針織物。
8.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之一項方法生產的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種編織有口袋的圓筒形針織物。
9.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之一項方法生產的針織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種具有底織物(81)和翻領(82)的針織物,該翻領(82)是作為底織物(81)的平行部件針織物生產的。
全文摘要
在一臺雙針床橫編機上生產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針織物方法,一個針床的所有織針可用來生產一種成圈高度的線圈以及能夠生產附加的成圈高度,即通過另一種成圈高度的線圈移圈到移圈針上并在該處必須握持到該成圈高度又形成新的線圈為止。
文檔編號D04B35/18GK1320735SQ01117218
公開日2001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22日
發明者H·-G·哈爾滕霍夫, H·施米德特 申請人:H.斯托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