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洗衣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涉及一種洗衣機。
現有國內外的各種洗衣機有一個“通病”做工的方式不科學,無用功大于有用功,造成現有的國內外的各種洗衣機的性能除了比人工手洗省力外,其余性能均達不到人工手洗的理想效果(見下表)
1、滾筒式洗衣機的工作原理及結構當內筒旋轉時,內筒壁上的三條凸筋帶動衣物至內筒的最高點,利用衣物的自重落下撞擊水面及凸筋劃動產生的水流洗滌衣物。當凸筋將衣物帶離水面至凸筋重新進入水面(行程為上半圓)這個過程基本為無用功(相對于有用功而言),加之凸筋在水中推動衣物與水同步運動,衣物與水之間的相對運動少,則相互之間的摩擦和搓揉運動也少,故而造成洗滌時間長,約為120分鐘(標準洗滌),且洗凈性能差。其他優缺點見上列各式洗衣機性能對比表(滾筒式洗衣機占全球洗衣機產量的40%,主要產地在西歐)。
2、波輪式洗衣機的原理及結構波輪轉動時,波輪上的六條凸筋推動水旋轉并形成渦流,渦流推動衣物旋轉,使衣物與內桶壁及波輪上的凸筋相互摩擦,及水與衣物間摩擦和搓揉,達到洗滌作用。因水流推動衣物作同步運動,水流與衣物之間的相對運動少,則相互間的摩擦和搓揉運動少,故而無用功多于有用功,造成洗滌時間也長,標準洗滌約為45分鐘。再者,渦流使衣物擠壓和纏繞在一起,使其內部達不到充分的洗滌效果,造成洗滌均勻性差。而外部則與桶壁及波輪凸筋的摩擦力加大,造成磨損率較高。此種缺點決定了不適應于絲綢織物和高級毛料織物的洗滌。其他優缺點見上列各式洗衣機性能對比表。
近百年來,國內外許許多多的洗衣機生產廠家都不斷地對波輪式洗衣機進行改進,但基本上都是對原有波輪的改良,如荷葉型、凸型、帽型、碗型、偏心擺動式、不纏繞棒式等,還有嫁接式的將滾筒式與波輪式嫁接在一起;將攪拌式與波輪式嫁接在一起等,如離心力式、手搓式、轉桶式等。還有組合式的,如一個桶是波輪式的,另一個桶是滾筒式的等。近幾年來,推出三維噴射水流方式,其機理是利用波輪底部的扇葉將水通過內桶與盛水桶之間的空隙提升到內桶頂部,以兩股或三股瀑布形式流入內桶;或從波輪周邊的三、五個出水口噴射出來;或從波輪中心處噴出等;還有在波輪上設置三個小波輪(無動力)等。因波輪的轉速低(140-200轉/分),如果轉速高了,則形成的渦流更急更大。故而形成的噴射水流力度小、廣度窄,流量少,與旋轉渦流不相匹配。再者,旋轉渦流并非是徑向的水平水流,所以說,所謂三維水流只能算是牽強附會意義上的。綜上所述,以上改進的效果都不明顯,因為沒有對造成缺點的波輪進行革命,始終不能突破采用波輪作功的框框,改良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波輪式洗衣機占全球洗衣機產量的40%,主要產地是日本和中國)。
3、攪拌式洗衣機的原理及結構電機通過減速器驅動洗滌軸,使帶有三片葉輪的攪拌器作廻旋往復運動,攪拌洗滌劑及衣物進行洗滌。其洗滌機理與波輪式洗衣機的洗滌機理基本相同三片葉輪的攪拌器廻旋往復運動,推動洗滌劑及衣物作同步運動,衣物與洗滌劑之間的相對運動少,相互之間的摩擦和搓揉運動少,所以無用功也多于有用功,故而造成洗滌時間長,而且噪音大,機構復雜,加工難度大。其他優缺點見上列各式洗衣機性能對比表。(攪拌式洗衣機占全球洗衣機產量的14%,主要產地在美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洗凈性能、磨損率、洗滌均勻性、對織物的適應性、耗電量、耗時等性能和指標大大優于現有各式洗衣機的洗衣機。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由內桶、電機構成本實用新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桶內底面裝有由電機帶動旋轉的螺旋槳。
所述的螺旋槳有多個,并在每個螺旋槳外周設置有導流管。
螺旋槳的數量為偶數,相鄰螺旋槳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
螺旋槳的數量為奇數,除其中一個奇數螺旋槳外,其余相鄰螺旋槳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
本實用新型洗衣機的原理及結構是1、用螺旋槳替代波輪,運用螺旋槳旋轉時產生的軸向推力(正反向推力依據螺旋槳的正反轉向而相應改變),形成軸向水流;及產生周向推力,形成周向水流。
2、由多個螺旋槳組合成對,相互間轉向相反,以形成水流方向相反的軸向及周向的共軛水流。
3、由齒輪組相嚙合齒輪轉向互為相反的結構原理,實現與各齒輪同軸上的各螺旋槳的互為相反轉向。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洗衣機與現有各式洗衣機相比,是一次技術上的革命性進步,衣物在多組、三維、復合、共軛水流和波濤中始終處于松散、懸浮、游離的狀態,而不會纏繞。衣物各部位同時受到如無數雙手般的來自三維方向的水流和波濤的輕搓細揉和漂洗,且速度快、頻率高、力度大、廣度寬、流量多,效果比人工手洗更快、更好、更均勻、更潔凈。與各式洗衣機的性能對比見下表<
>
從上表可知本實用新型除重量、成本與波輪式洗衣機相似外,其他各項性能均優于現有的各式洗衣機。從而解決了國內外近百年來洗衣機行業所一直未能夠很好解決的各式洗衣機性能差異難題,并使各性能更臻理想、完美于一體。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4個螺旋槳的分布安裝位置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動齒輪Z5與4個從動齒輪的分布安裝位置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水流示意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螺旋槳與導流管的安裝位置圖。
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整機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為四個螺旋槳的結構,主要是由微電腦程控器1、盛水桶2、內桶3、隔離網4、螺旋槳5、傳動齒輪6、主動齒輪7、電機9、V型皮帶10、大皮帶輪11、隔離罩12、從動齒輪13、導流管14等零部件構成。
本實施例為四個螺旋槳洗衣機時的具體結構如下1、將4個相同的螺旋槳均布安裝于洗衣機(參用波輪式洗衣機)內桶的內底面(見
圖1),4個從動齒輪與4個螺旋槳分布位置相應地均布在內桶的外底面,通過各聯接軸與各螺旋槳相聯結(見圖2)。
2、傳動機構電機——減速離合器——齒輪Z5——齒輪Z1、Z3,齒輪Z1——齒輪Z2,齒輪Z3——齒輪Z4。帶動螺旋槳的齒輪兩個一組,每組的一個齒輪與主動齒輪相嚙合,形成相互近鄰的螺旋槳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齒輪Z1和Z2為一組,Z3和Z4為一組,其中齒輪Z1和Z3是與主動齒輪7(也就是Z5)相嚙合,主動齒輪7的轉動,帶動各齒輪互為相反旋轉,螺旋槳也互為旋轉。當電機正轉時,帶動齒輪Z1正轉,齒輪Z2反轉,齒輪Z3正轉,齒輪Z4反轉(見圖5、圖2),同時聯動各螺旋槳作相應轉向的轉動(見
圖1)。反之,各齒輪及螺旋槳也跟隨改變轉向。
3、內桶外底面加裝一個隔離罩12,將4個傳動齒輪13和主動齒輪7罩起來,以隔絕齒輪與外桶的水接觸。隔離罩12內盛有齒輪潤滑油,以潤滑齒輪。
在螺旋槳的上方設置一隔離網4,使衣物不與螺旋槳5接觸,而水流則可上下順暢地流過隔離網4。
內桶底面安裝4個從動齒輪13,分別通過各軸與螺旋槳5相聯結。
如參用波輪式洗表機,將內桶內底面改為4個均布的導流管14,4個螺旋槳分別通過軸安裝于各導流管內,螺旋槳底面距離導流管內底部一定距離,以利水流進出。各導流管的根部開一孔,以利排水時水流出。導流管的作用是對進出螺旋槳底部的水流起垂直上下的導向作用和防止與相鄰螺旋槳底部進出水流的干擾,以提高螺旋槳的工作效率及推力。
4、當螺旋槳L1正轉時,產生的是向上的軸向水流柱,水流柱噴出水面,向水柱周邊跌落形成向下的外圍水流柱,同時,螺旋槳的底面因形成負壓,吸引周邊水流入又形成向下的外圍水流柱,上部和下部外圍水流柱整合成同向的下流水柱。這樣,內外的向上、向下兩股水流形成一對共軛水流(見圖3)。
螺旋槳L2因反轉,形成向下的內水流柱,內水流柱頂部形成負壓,水流柱周邊的水向上涌流。內水流柱的底部沖擊內桶底面反射形成向上的外水流柱,上部及下部外圍水流柱整合形成向上的上流水柱。這樣,內外的向下、向上兩股水流形成一對共軛水流(見圖3)。此時,螺旋槳L1、L2組合形成一組復合共軛水流。同理,螺旋槳L2、L3組合;螺旋槳L3、L4組合;螺旋槳L4、L1組合都分別形成復合共軛水流。再者,4個螺旋槳按對角線組合又形成混合復合共軛水流(見圖3)。
5、螺旋槳轉動時,會產生一部分周向旋轉水流,因為各螺旋槳之間轉向是相反的,所以形成多組周向的共軛水流并相互撞擊形成波濤,而不會形成渦流(見圖3)。當多股垂直上下的水流沖擊衣物時,因受到衣物的阻礙,一部分垂直水流折射成徑向的傘狀水平水流,各水平水流相沖撞也形成波濤。
6、綜上所述,軸向和周向的多組復和共軛水流整合成多組、三維、復合、共軛的水流和波濤(見圖3)。當電機定時頻繁地間隔正、反轉時,水流方向也相應地頻繁改變。
傳動機構也可參用波輪式洗衣機的傳動機構電機——皮帶——減速離合器——齒輪——螺旋槳。
參用波輪式洗衣機的微電腦程控器1或機械程控器,將其洗滌程序和漂洗程序的時間減少5o%以上(進排水及脫水時間不變)。
權利要求1.一種洗衣機,主要由內桶(3)、電機(9)構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桶(3)內底面裝有由電機(9)帶動旋轉的螺旋槳(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槳(5)有多個,在每個螺旋槳(5)外周設置有導流管(1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機,其特征在于螺旋槳(5)的數量是偶數,相鄰螺旋槳(5)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機,其特征在于螺旋槳(5)數量是奇數,除其中一個奇數螺旋槳(5)外,其余相鄰螺旋槳(5)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洗衣機,其特征在于螺旋槳連接的齒輪(13)兩個一組,每組的一個齒輪與主動齒輪(7)相嚙合,形成相互近鄰的螺旋槳(5)的旋轉方向互為相反。
專利摘要一種洗衣機,是用螺旋槳替代波輪式洗衣機的波輪,運用螺旋槳正反轉動時產生的正反軸向推力,形成正反的軸向水流;運用螺旋槳正反轉動時產生的正反周向推力,形成正反的周向水流;運用多個螺旋槳組合成對,轉向互為相反形成相對運動的水流。由此,形成多組、三維、復合、共軛的水流,使洗滌效果比人工手洗更快、更好、更潔凈、更均勻。
文檔編號D06F17/06GK2410312SQ00201999
公開日2000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18日
發明者王明輝 申請人:王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