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裁板機的浮動式夾料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木工機械領域,尤其是一種裁板機屮的裁板機浮動夾料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現有兩種裁板機 一種是傳統型裁板機; 一種是自動裁板機。
傳統裁板機雖然價格低,但是它不具有自動定位之功能。因此傳統型裁板機不但不能自 動操作,況且一臺機器設備共需四個操作員才足以操作該設備.機器之前后側各站兩名操作 員.前端之操作人員負責供給材料;后端之操作人員負責調整定位擋點之位置及收取裁切完 成后之成品。另外,在裁切各種不同尺寸時,山于人工的定位極易產生誤差,因此易產生不 良品甚至是報廢品。這種傳統裁板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其產能效率低,對企業的經營 管理也衍生多余的負擔與困擾。以上敘述是傳統型裁板機的缺點。
目前已經可以在市場上購買之自動裁板機,不但其價格高,結構繁雜,其送夾料系統在 裁切最后一個板材時,正處在裁切線上的夾料機構,必須離開裁切線,否則當機器進行裁切 時,夾料機構將被鋸片損壞。但此時若夾料機構直接后退,夾料機構會把已定位的板材向后 拉動,被拉動移位后的板材若直接裁切將致使裁切后的板材尺寸產生誤差而變成廢品。因此 目前通用的解決方法為下列三種:采用A.雙壓梁;或者是B.在上壓梁的結構體上開槽預留避 開料夾的缺口;甚至是C.前端壓料裝置。
其中A結構不但增加制造成本,而且多余的機械組件與增多的機械動作除了增加保養工 作以外,更增長加工時間。參照圖7,雙壓梁的具體結構為:在切削線之甜后端分別安置一座 壓料梁。當做最后一刀裁切時,前壓梁先行壓住即將被裁切的板材,待料夾向后退至安全區 域后,后壓梁才下降并壓住被裁切的板材,再啟動鋸座施予裁切運動。此過程不但機械結構 繁雜而且增加的機械運動浪費了加工時間,相對增加企業的成本負擔。
B結構雖然成本低于A結構,但因為必須要在壓梁上為料夾預留空間,因此在切除壓梁 上之結構體之后,將大大的降低了上壓梁之機械強度。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將會衍生出壓料 不牢固的現象。而C結構是在這三種結構中成本最高的,而且消耗大量之壓縮空氣,而且經過一段時間 使用之后, 一旦壓料汽缸垂直度產生變化,也將喪失其功能。參照圖8,前端壓料裝置的具 體結構為在壓料梁的前端(靠近操作端)增加一排額外的壓料汽缸。當做最后一刀裁切時,在 壓梁尚未下降前,這排額外的壓料汽缸先行壓住即將被裁切的板材。然后在壓料梁下降并壓 住即將被裁切的板材后,再啟動鋸座施予裁切運動。此結構的缺點為耗氣量大,而且因額外 的汽缸安裝的位置距離裁切線太大,因此在裁切窄料時(如裁切尺寸小于50mm時)將起不到 壓料作用。
以上敘述是現有自動裁板機,為克服最后一刀裁板作業,因料夾后退運動為避免工件移 位的方式與結構所存在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改良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裁板機的浮動式夾料機構,將自動送 料裁板機構的下托料板設計成為浮動式,在裁切最后一個板材時,夾料機構下托料板可以先 行下降,使得下拖料板低于工作臺面,繼而使夾料機構順利后退,而不會拖動板材,影響板材 的定位,此一構造精巧、其造價便宜、使用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裁板機的浮動式夾料機構,包括料夾 座,料夾座上裝有上壓料夾和下托料板,下托料板以可上下浮動的方式設在料夾座上;料夾 座上裝有用于推動下托料板升降的氣缸,下托料板的靠近氣缸-側開有與氣缸活塞桿相匹配 的插槽,該插槽的上壁是一斜面,并且該斜面的外端高、內端低。這樣,當氣缸往前推動下 托料板時,其活塞桿要先滑至插槽的內端,由于插槽的上壁是一斜面,并且內端低,這樣當 活塞桿滑至插槽的內端時,就將整個下托料板抬起上述,從而使夾在上壓料板和下托料板之 間的板材稍稍抬起,使板材脫離工作臺面,便于送料。在裁切最后一個板材,夾料機構后退 前,氣缸先將活塞桿收回,使活塞桿滑出插槽,此時下托料板即自行稍稍下降,同時脫離與 板材的接觸,板材憑借自重壓在工作臺面上,這樣夾料機構即可順利后退,不會影響板材的 定位。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浮動式下托料板結構,除了確實起到夾緊被裁 切板材的作用以外,更能在做最后一刀裁切時,使夾料機構能夠順利的從裁切線區域安全的 離開,不會將己經定位好的板材移位,繼而產生不良品。本實用新型只需(并可)在傳統的裁 板機上加以改造即可,不但現有傳統裁板設備不必丟棄而且節省購置自動裁板機的費用.既能節省比購買自動裁板機少一半的資金,又能達到自動裁板機的功能。既提高了傳統裁板機
的效率,又節省了人工及投資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裁板作業第1個歩驟的結構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裁板作業第2個歩驟的結構示意圖4是本實用新型裁板作業第3個步驟的結構示意圖5是本實用新型裁板作業第4個歩驟的結構示意圖6是本實用新型裁板作業第5個歩驟的結構示意圖7是本實用新型現有雙壓梁結構裁板機操作時的流程示意圖S是本實用新型現有前端壓料裝置裁板機操作時的流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l料夾機構,2氣缸,3氣缸活塞桿,4下托料板,5插槽,6上壓料板,7上
壓料板氣缸,8裁切線,9壓梁,IO工作臺面,ll下托料板升降滑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歩說明
參照附圖這種裁板機的浮動式夾料機構,包括料夾機構l。料夾機構l通過程控可在 裁板機上自動前后滑動,這是裁板機上的公知技術,在此不作詳細描述。料夾機構1上裝冇 上壓料板6和下托料板4。下托料板4以可上下浮動地方式設在料夾座1上。其上下浮動的 安裝方式如下料夾機構l上開有滑槽ll,下托料板4背部設一螺釘,該螺釘置于滑槽ll 內。這樣下托料板4就可以在料夾機構1上下滑動,從而達到上下浮動的目的。料夾機構l
上裝有用于推動下托料板4的氣缸2,下托料板4的靠近氣缸2 —側開有與氣缸活塞桿3相 匹配的插槽5,該插槽5的上壁是一斜面,并且該斜面的外端高、內端低。上壓料板氣缸7 用于驅動上壓料板6動作。9是壓梁。 其工作過程如下
1 、裁板作業的第一歩驟,操作前之待機位置為與送料機構同步運動之夾料機構前進到
操作端的前緣(裁切線)。(見圖2)
2、操作員將擬裁切的板材放置于裁板機之工作臺面10,并使每一快板材之端面與下托 料板4之前緣(基準面)確實的接觸。(見圖3)3、 操作員按下啟動按鈕后,下托料板4先行上升高于工作臺面10,而高于工作臺面IO 是確保板材能夠被夾料機構牢固的抓緊,避免在送料定位的行程中因為加減速的慣性,使板 材脫離夾料機構而衍生意外。之后上壓料板6將板材完全夾緊之后,料夾機構i將板材向后 拉退至裁板程序之設定點。接著機器將依據程序所設定之裁切尺寸,執行定位與裁切之運行。 (見圖4)
4、 隨著裁板工作的持續進行,與送料機構同步移動的夾料機構也漸漸的接近到裁切線8。 當在裁切最后一個裁板操作時,正處在裁切線8上的夾料機構必須離開裁切線8,否則當機 器進行裁切行程時,上壓料板6與下托料板4將會被鋸片損壞。但此時若夾料機構直接后退, 凸出于工作臺面的下托料板4將會把已定位的板材向后拉動。被拉動移位后的板材若直接裁
切將致使裁切后的板材尺寸產生誤差而成為廢品。(見圖5)
5、 本實用新型夾料機構后退前先將上壓料板6放松,并將下托料板4下降,從而使夾料 機構輕松后退。在夾料機構后退并使得料夾離開裁切線后機器才進行裁板之動作。(見圖6)
本實用新型的浮動式夾料機構,是在現有的傳統裁板機上加以改進的,只需花費購買自動 裁板機一半的資金,就能達到自動裁板機的效果,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投資成本。本實用新 型運用了既簡易且精巧的結構,除了降低可動組件,其巧妙的結構設計也可降低機器的保養 工作。
采用本實用新型,客戶只需花費少許之投資資金,在現有的傳統裁板機上加裝了自動送 料裝置,即可達到自動裁板機的功能。不但保有目前設備不必丟棄,并可以加以利用而達到 小投資大收益的效果。 .
本實用新型之特點在于當機器在執行裁切最后一個板材運動時,為避免處在裁切線之料 夾被鋸片所破壞,通過計算機程序的設計以及機械結構之輔助,在料夾離開裁切線前,下托 料夾先行下降并低于工作臺面之后,料夾再進行后退,直到遠離裁切線,再執行裁板的工序。 如此的結構即可避免將已定位完成之板材離開定位點,而導致產出不良品或廢品,也改良了 現有A、 B、 C等三種結構之缺陷。
權利要求1、一種裁板機夾料機構,包括料夾座(1),料夾座(1)上裝有上壓料板(6)和下托料板(4),其特征是所述下托料板(4)以可上下浮動地方式設在料夾座(1)上;所述料夾座(1)上設有用于推動下托料板(4)的氣缸(2),所述下托料板(4)的靠近氣缸(2)一側開有與氣缸活塞桿(3)相匹配的插槽(5),該插槽(5)的上壁是一斜面,并且該斜面的外端高、內端低。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裁板機夾料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料夾座(1)上開有滑槽 (11),所述下托料板(4)設在該滑槽(11)上,并且與滑槽(11)呈滑動配合。
專利摘要一種裁板機的浮動式夾料機構,包括料夾座,料夾座上裝有上壓料板和下托料板,下托料板以可上下浮動的方式設在料夾座上;料夾座上裝有用于推動下托料板升降的氣缸,下托料板的靠近氣缸一側開有與氣缸活塞桿相匹配的插槽,該插槽的上壁是一斜面,并且該斜面的外端高、內端低。本實用新型的浮動式下托料板結構,除了確實起到夾緊被裁切板材的作用以外,更能在做最后一刀裁切時,使夾料機構能夠順利的從裁切線區域安全的離開,不會將已經定位好的板材移位,繼而產生不良品。本實用新型只需在傳統的裁板機上加以改造即可,不但現有傳統裁板設備不必丟棄而且節省購置自動裁板機的費用。既提高了傳統裁板機的效率,又節省了人工及投資成本。
文檔編號B27B25/00GK201366735SQ20092011567
公開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9日
發明者蘇冬梅 申請人:蘇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