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以一種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為改良網球拍八面柱握柄末端的側頂點,于握柄時對手掌小魚際肌產生尖凸作用,易產生肉繭(角質硬化)的缺點,而將該部位的尖凸頂點,以類似鉆石切割面的方式,轉化成一斜面,避免肉繭的產生,并提供運動掌面肌肉更貼切舒適的空間位置。
一般傳統球拍的握柄為八面柱,其橫切面為一對稱八邊形,球拍握柄的末端部分向外擴張,其橫切面的面積大于前段八面柱的橫切面,但二者是為相似的八邊形;如
圖1所示,人們所知的傳統網球拍于握持擊球時,該球拍握柄末端的側頂點,對于手掌小魚際肌產生尖凸抵頂作用,使施力不便且易產生肉繭(角質硬化)等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以類似鉆石切割面的方式,將球拍握柄末端的側頂點,轉化成為一斜面,避免手掌小魚際肌產生尖凸作用,并能提供運動掌面肌肉更貼切舒適的空間位置。
圖1所示為現有球拍握柄,對掌面小魚際肌所產生尖凸作用的示意圖。
圖1-A為手掌握持球拍示意圖。
圖1-B為手掌小魚際肌受球拍握柄末端的側頂點尖凸作用的示意圖。
圖1-C為球拍末端橫切面示意圖。
圖2所示為現有球拍末端橫切面與球拍網面,在平面座標上的位置示意圖。
圖3所示為現用球拍握柄,在空間座標上的位置示意圖。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該側頂點轉化位移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該側頂點轉化位移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該側頂點轉化位移的又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由二種非相似的對稱凸多邊形轉化組合成新多面體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由另二種非相似的對稱凸多邊形轉化組合成新多面體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由另二種非相似的對稱凸多邊形轉化組合成新多面體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其二側可藉等腰梯形外接圓弧轉化而成的新多邊形。
圖10-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其二側可藉等腰梯形內切圓弧,轉化而成的新多邊形。
請參閱圖2、3所示,該傳統八面柱的球拍握柄,其橫切面在平面座標上,球拍網面與球拍握柄的位置關系如圖2所示;再者,球拍的中心軸為貫軸(TRANSVERSALAXIS),在空間座標上的Z軸,貫軸通過球拍握柄末端面的中心軸點為原點O,通過原點O與網球拍的網面成垂直的軸為橫軸(X),與橫軸垂直且通過原點O的直線為縱軸(Y),由上述圖2所示的bc,b′c′為縱軸平行邊;aa′、bb′為橫軸平行邊;ab、cd、a′b′、c′d′為斜邊。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將傳統八面柱的球拍握柄,該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的側頂點對手掌小魚際肌,產生尖凸作用,易產生內繭(角質硬化)的缺點,而將該部位的尖凸頂點,轉化成斜面,并提供運動掌面肌肉更貼切舒適的空間位置。其中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側頂點的轉化,如圖4所示,傳統八面柱球拍橫切面abcdd′c′b′a′八邊形,該側頂點b,因bc的縮小趨近于零,轉化為p點,產生b點消失,形成ap斜邊,而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同理可知,b′、c′及c點亦可轉化成斜邊。
如圖5所示,aa′及dd′均向外擴張成ee′及ff′,且bc縮小趨近于零,轉化為p點,而側頂點b點則消失,形成ep斜邊,亦可達上述圖4所示的目的;同理可知,b′、c′及c點亦可轉化成如圖5所示的斜邊。
如圖6所示,由傳統八面柱球拍握柄橫切面abcdd′c′b′a′八邊形,其中橫軸平行邊a′a、d′d及縱軸平行邊bc、b′c′皆可縮小長度或其至形成小圓弧角,而使原本之八個端點a、b、c、d、d′、c′、b′及a′皆可轉化消失,而形成新的四個斜邊。
本實用新型球拍握柄是利用前、后二個以上的不同且非相似的凸多邊形,相互結合轉化形成一新凸多邊體,而能達到消除球拍握柄末端的側頂點,并能提供一舒適平坦的楔斜面。而前述所謂相似形其基本條件是(1)對應角須相等。(2)各對應邊的比例相等。由此可知,不同邊數的二個多邊形為非相似形,或斜邊大于縱軸平行邊的多邊形,即使同為八邊形也與傳統球拍握柄橫切面的斜邊小于縱軸平行邊的八邊形為非相似形。
本實用新型所稱之斜邊是指球拍握柄橫切面的平面座標中,如圖2所示,在同一象限內,既不平行縱軸也不平行橫軸的歪斜線段或連續折線者。其歪斜的方向在第一象限線段由靠近縱軸的端點依順時針方向對橫軸傾斜。在第二象限線段由靠近縱軸的端點,以逆時針方向對橫軸傾斜。在第三象限線段由靠近橫軸的端點,以逆時針方向對縱軸傾斜。在第四象限線段由靠近橫軸的端點,以順時針方向對縱軸傾斜。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球拍握柄,是以二個非相似的對稱凸多邊形相結合轉化成一新多面體,由圖7中是由傳統八面柱球拍握柄,其橫切面為abcdd′c′b′a′的八邊形,與末端橫切面為efgg′f′e′六邊形,所相結合而產生如鉆石切割面的新多面體。若由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由原點上作正投影視圖,可觀出在空間座標上的同一卦象(OCTANT)中,二相結合的非相似平面之斜邊關系,有平行或不平行的二種情況。倘使在平行條件下,二相結合的非相似形有下列七種平行關系(1)二邊平行如三邊形與傳統八面柱的橫切面八邊形(以下類推)(2)三邊平行如三邊形、五邊形。(3)四邊平行如菱形。(4)五邊平行如五邊形。(5)六邊平行如六邊形。(6)七邊平行如七邊形。(7)八邊平行如八邊形、十邊形等。其中能與八邊形有平行邊關系的多邊形,有無限多,但以十邊形以下較符合球拍握柄的實用。換言之,若在斜邊皆不平行時,則八邊形與其他對稱多邊形中最多只有四個邊可產生平行關系;在原點上作正投影其平行的線段,則在空間上為平行線,兩平行線段可共一平面,若原點上作正投影不平行的線段,不共線的三點可組成一平面,由于上述二線段不共面,則二線段的四個端點可組合成為二個三角形的折面,因此二個不同邊數的對稱多邊形的結合,產生數個三角形折面的連結,如圖7所示的新多面體,該多面體所形成的面如楔形般相互密合,有如鉆石的切割面。
由圖7所示,可得知(1)原傳統八邊形的側頂點b的尖凸部分已轉化成面,(2)八邊形與六邊形二球拍握柄橫切面為非相似形,且產生新多面體,(3)該多面體所形成的面以楔形般相互密合,有如鉆石的切割面,(4)由球拍握柄末端橫切面以原點作正投影,有橫軸平行邊的二對對應線段平行,而四個斜邊皆不平行,(5)六邊形之斜邊大于縱軸平行邊,且縱軸平行邊等于零。
如圖8所示,是另一實施例狀態,由四邊柱與六邊形的相互轉換結合,如圖7所示,同樣可得到楔形面,且cd斜邊大于縱軸平行邊達到消除側頂點并提供舒適平坦的貼面△acd等。
如圖9所示,是球拍握柄二相結合的對稱凸多邊形均為八邊形,且各邊皆相平行,但二者為非相似形的實施狀態下,其轉化結合的情況,與一般傳統球拍握柄末端向外擴張的外觀比較頗近似,僅為斜邊大于縱軸平行邊。
由上述得知,球拍握柄橫切面二相互結合的非相似對稱凸多邊形所化而產生的新多面體之面數,即二相結合的多邊形的邊數總和扣除其中任一多邊形有對應平行的邊數,所得之差,即為轉化過程所產生的新多面體的面的數量。如圖7所示,六邊形有二個邊與八邊形的橫軸平行邊平行,(則8+6-2=12)即新多面體為12面。如圖9所示,八邊形有八個邊與另一八邊形的邊平行,(則8+8-8=8)即新多面體為八面。
如
圖10、
圖10-A所示,當球拍握柄橫切面的八邊形,連結橫軸平行邊的二線段使中間部分成一長方形add′a′則其余二部分形成等腰梯形,由等腰梯形可得的外接圓弧及內切圓弧,則在兩側既定圓弧上,可得一適當多邊形,亦可由此多邊形的轉化,產生球拍握柄上的新多面體。
權利要求1.一種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該球拍握柄的橫切面,其中至少有二種凸多邊形,且彼此為非相似形;由二種凸多邊形的轉換組合將球拍握柄以數個楔斜面的緊密結合,將球拍握柄轉化產生一新多面體,且使球拍末端橫切面的側頂點轉化成一斜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斜邊為同一象限的內,既不平行橫軸,也不平行縱軸的歪斜線段所形成的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橫軸是球拍握柄橫切面的中心點,以中心點為原點,作該橫切面的多邊形平面座標,座標橫軸的界定為與球拍網面的延展平面垂直,且通過原點的直線。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縱軸是以球拍握柄橫切面由原點上作投影,與球拍網面重疊的直線,且通過原點并垂直于橫軸的直線。
5.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原點是指以整支球拍握柄的貫軸為中心線,該中心線為球拍握柄橫切面的中心點。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橫切面的凸多邊形為對稱凸多邊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球拍末段的對稱凸多邊形的斜邊大于球拍網面平行的邊,且球拍網面平行的邊,最小可等于零或不存在于該對稱凸多邊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新多面體其橫切面所形成新多邊形的邊數符合二凸多邊形邊數總和扣除其中任一多邊形有對應平行邊的邊數。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其特征是凸多邊形,可藉圓面或弧面的轉化成凸多邊形所相互結合的球拍握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以一種球拍握柄的形狀轉換,為改良傳統網球拍八面柱握柄末端的側頂點,于握柄時對手掌小魚際肌產生尖凸作用,易產生內繭(負質硬化)的缺點,而將該握柄末端的側頂點,利用球拍握柄橫切面為二非相似的對稱凸多邊形相轉化結合成一類似鉆石切割面的新多面體,以轉換化成一楔斜面,避免側頂點的尖凸作用,并提供運動掌面肌肉更舒適平貼的空間位置。
文檔編號A63B49/08GK2133330SQ9223364
公開日1993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1992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1992年9月22日
發明者賴建宏 申請人:賴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