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和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本發明還涉及采用這種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
背景技術:
采用人工材料代替天然鵝鴨羽毛來制作羽毛球是產業界和羽毛球運動界的一個理想。因為鵝鴨毛羽毛球的耐打性太差,導致運動員頻頻換球,并使打球成本大大提高;同時鵝鴨毛羽毛球生產工藝繁雜、材料本身的成本也較高。但是,這種材料替換所隱藏的技術困難決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產業界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已經超過20年,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材料代替鵝鴨毛制成的羽毛球在綜合性能上達到優質鵝鴨毛羽毛球的水平。現有塑料羽毛球的綜合性能根本滿足不了水平稍好的業余選手的技術要求,更是被專業運動員所遺棄。直到2007年,才開始出現具有實用價值的羽毛球專用仿真羽毛(或稱仿真羽毛);到2009年底,才有采用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上市。但這種采用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仍然存在旋轉速度不夠、生產工藝復雜或者是超重的問題,還是沒有完全達到優質鵝毛球的水準。羽毛球是一項對球品的技術細膩度要求非常高的產品。運動員在長期的練習和比賽中,已經培養出了非常細膩的擊打體驗。這種擊打體驗以優質的天然鵝毛球為基礎,包括重量、球速、旋轉、高遠球飛行軌道、放小球的穩定性、搓球翻滾、擊球手感、擊球聲音、落點準確度等等。人工材料羽毛球就是要在這些因素上盡最大可能的接近天然鵝毛球。影響羽毛球綜合性能的,共有七大要素重量、重量分布、重心位置、球體支撐強度、正面風阻力(或稱軸向風阻力)、繞軸風阻力和抗擊打耐力。相應地就產生三大技術難關材料關、結構關和工藝關。這七大要素和三大技術難關的任何一項不能達標,羽毛球就不能被運動員所接受,也就難以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因此在考核一種羽毛球新技術是否實用時,要從上述七大要素三大難關進行綜合評判。換句話說小小的羽毛球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了多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緊密關聯,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子系統的微小調整都會帶動全系統綜合性能的改變。從檢索到的跨度超過20年的專利說明書來看,絕大部分是針對某一子系統的單獨改造,而且大都是基于理論假想的設計,未經實際驗證。所以幾乎全部都不具有實用性、或者無法實現。也正是這個原因,才歷經20余年,截止到2008年,除了鵝鴨羽毛球和性能有缺陷的塑料羽毛球之外沒有任何具實用價值的新型羽毛球出現。其中重量、重量分布和旋轉是目前球體材料人工化過程中最難解決的要素。羽毛球對重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其敏感度達到0. I克數量級,也就是說在一些關鍵部位,只要0. I克的重量改變就會引起羽毛球整體性能的重大變化。而對于單片羽毛來說,對重量的敏感度則達到了 0. 01克,也就是說,每片羽毛如果增加0. 01克,則整球裙部將至少增加0. 15克,這樣的重量改變將嚴重破壞羽毛球的飛行性能。現有的塑料羽毛球和仿真羽毛的球裙部分大都超重。羽毛球的重心最好落在球頭和球體連接部附近。如果裙部太重,重心上移,羽毛球極易翻滾,而越靠近羽毛球裙部頂端位置,對超重的敏感度就越大,因為這個位置的力矩最大;如果裙部過輕,重心過于下移,則球頭下墜,也影響性能。但從工程技術上來講,羽毛球裙部的重量越輕越好,因為在保證羽毛球球體有足夠支撐強度的前提下把產品做得更輕是一個高難的技術問題,而掌握了超輕的裙部制造技術后,再進行配重則是很容易解決的。有些人工材料羽毛球為了減重,就把球裙支桿做得很細、球裙做得很薄。重量是達標了,但強度不夠了,球也不旋轉了。羽毛球是否能穩定旋轉是非常關鍵的。繞軸風阻力就是用來推動羽毛球繞軸旋轉的。羽毛球飛行時繞軸旋轉不但可以穩定其飛行過程,而且能有效消耗部分飛行動能,在羽毛球被大力扣殺時,有一定的減速作用,使其飛行速度更符合運動的要求。另外,影響羽毛球飛行性能還有一個不被人注意的、細微的、但又很關鍵的因素風阻力突變現象一如果球裙支撐桿太軟,則羽毛球裙部在被大力擊打瞬間會出現劇烈變形,隨即又恢復正常,在這一縮一張的過程,風阻力產生劇烈變化,使羽毛球飛行速度產生瞬間突變,運動員也許感覺不到這種速度的變化,但可以明顯體會到羽毛球的飛行和標準羽毛球是有區別的一出球感覺會變得怪異、落點會不準確。
所以說,人工材料羽毛球的開發永遠面臨七大要素、三大難關的互相制約,只考慮某一方面的性能是不行的。近年出現的仿真羽毛主要有兩種,但實現產業化的只有一種一由兩片發泡塑料片材貼合,并將羽梗包裹在里面而制成的仿真羽毛。但這種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在性能上離標準天然鵝毛還是有一定差距——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重量最為敏感的羽毛頭部超重。但如果采用更薄的發泡羽片材料以減輕重量時,又會出現羽片繞軸方向的支撐力不夠的問題,從而使羽毛球轉速減慢;更嚴重的是,采用較薄的發泡材料羽片,羽毛球的耐打度會大幅度降低,當羽片區域受到大力擊打時,在羽片頭部會立刻出現順著羽梗接觸線分布的裂口。而強度足夠、重量更輕的羽片替代材料還沒有出現。如果采用更細的羽梗來減輕重量,則羽梗的支撐力又不夠了,從而出現上述所說的風阻力突變現象。測試表明,單根仿真羽毛的頭部重量(包括羽毛片整體和大約半截羽梗的總重量)超過了 0. 07克,而單根標準羽毛球用鵝鴨羽毛的頭部重量一般在0. 05克左右,極少超過0. 06克。就是這微乎其微的0. 01克的超重,使得球裙整體超重了 0. 15克以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羽毛球的飛行性能——主要表現在(I)擊球手感偏重;(2)羽毛球擊球回頭遲滯;(3)放小球時極易翻滾,或者用球拍顛小球時會翻滾。正是上述這些缺陷,使得運動員還是不大愿意采用這種羽毛球一盡管這種羽毛球的綜合性能已經遠遠超越現有的整體球裙塑料羽毛球,并且,其使用壽命可以達到普通鵝鴨羽毛球的2倍以上。如果能在保證基本強度的前提下,找到新的替換材料或更好的結構來解決這0. 01克的超重問題,無疑就可以制成性能更為優異的仿真羽毛球。解決方向至少有五個一是從羽梗材料著手;二是從羽片材料著手;三是從羽梗和羽片的連接結構著手;四是從羽片的粘結劑上著手(目前的方案中,粘結劑大約占了羽片總重量的20% 30%左右);五是從羽片本身的結構上著手。那么,倒底是否真的存在可行的解決方案呢?或者倒底哪種技術方向是可行的呢?顯然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從2007年5月份在2007100544123號專利說明書中提出這個技術方案并手工制成樣品到現在已整整過去四年,本技術方案發明人一直沒能解決該方案的超重缺陷;從2008年11月19日該專利公開到現在也已經快過去兩年半,本領域技術人員也還沒能解決這個缺陷——或許,大家還沒發現這個缺陷;再從2009年底,日本某公司正式向市場推出基于該技術方案的仿真羽毛球,到現在又過去了一年半,仍然還是沒能解決這個缺陷。通過和業界人員的交流可以感受到,大家對仿真羽毛球的技術前景是持悲觀態度的,自然對其商業前景也并不看好——換句話說,大家普遍認為仿真羽毛球要做到和標準鵝鴨羽毛球同等的性能是不可能的!發明人從四年前提出該技術方案并制成樣球起就一直償試各種技術方案來解決這一難題,試驗了很多種羽梗材料、羽片材料、羽梗和羽片的連接工藝,并且確實也找到了少數幾種材料和工藝可以應用于仿真羽毛球,但羽毛球裙部的微量超重問題還是依舊。終于在一次“以毒攻毒”式的試驗中找到了很好的解決方案一方法就是在羽片頭部再增強一層薄片材料作為增強層。這種方法從表面上看起來匪夷所思一因為這樣做會在本已超重的羽片部位又增強重量。但事實上,在增加了這樣一小片增強層以后,羽片的橫向支撐剛性會有所增加,羽片本體的發泡材料就可以降低厚度,而降低厚度所產生的減重效益超過了增強層的增重效果,從而在整體上達到了減重的目的。
而在本發明仿真羽毛球的試打過程中,又發現了這種增強層的另一重要優勢一仿真羽毛的耐打性不降反升。回過頭來分析其原因,其實道理很簡單。造成這種發泡羽片破壞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羽片被直接擊打所造成的破壞。當羽毛片被球拍框擊中時,發泡羽片被較硬的羽梗和球拍框急劇壓縮,而羽梗又很細,所以這一瞬間的壓強非常巨大,羽片就會順著和羽梗的接觸線裂開。第二種情況是在正常的擊打過程中,羽梗上部會生產高頻率地震顫,這種震顫就會給羽片造成破壞。震顫造成的破壞是累積性的,先從羽片和羽梗的某個接觸點開始,繼而慢慢擴散,直到羽片完全裂開。再來看發泡羽片,幾乎所有的發泡材料都是很脆弱的,用于仿真羽毛的發泡片材也不例外。雖然這種發泡片材具有不錯的抗壓彈性,但抗拉強度和抗沖擊強度是很低的。在羽片材料和羽梗之間增加一片增強的薄片材料后,則各種破壞力就會被這片增強層所分散或緩沖,從而有效地保護了羽片本體。最好的方案是設置兩片增強層,分別保護構成羽片的內外兩片發泡片材。當只設置一片增強層時,最好設置在外側的發泡片材上,因為外側羽片更容易被打壞。從實際測試的結果來看,震顫破壞是造成羽片從羽梗接觸線處開裂的最主要原因,而增強層則起到了很好的緩沖作用,從而提升仿真羽毛的耐打性和綜合性能。因此,這種增強層可以更確切地稱為緩沖增強覆蓋物。一般輕質的布料或片材料都可以用作緩沖增強覆蓋物,比如無紡布、滌絲紡布料或發泡片材。但實際測試表明,發泡片材是制作緩沖增強覆蓋物的最佳材料,特別是彈性發泡片材,比如發泡PE片材最為適用。這各材料本身的特性有關。發泡片材具有很好的壓縮變形特性,受到擊打或震顫作用力時,由于壓縮變形而使得各種作用力得以消減,從而起到緩沖的作用。相對來說,普通的布料或其它薄片材料基本上依靠本身基體的抗撕裂強度來抵御各種破壞力,緩沖作用相對較小。因此,薄片材料和發泡材料在起緩沖增強作用時,其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總的來說,發泡材料的緩沖增強作用更好。豎向長條型是緩沖增強覆蓋物的最佳形狀,因為豎向長條型的緩沖增強覆蓋物重量增加的最少,而緩沖增強作用最直接。其中,采用豎向長條型的發泡片材來制作這種緩沖增強覆蓋物,在綜合效果上是最好的。特別是在羽片上半部分,當長條形的緩沖增強覆蓋物的寬度略超過其所保護的羽梗部分的寬度時,緩沖作用最好。相對來說,這種長條形的緩沖增強覆蓋物對于羽片兩翼的剛性支撐貢獻并不大,因此,在選擇羽毛片本體的材料和厚度時比較苛刻,太厚則可能超重,太薄則可能剛性不夠。實際應用中,采用兩片0. 5mm 0. 6mm厚度的發泡PE片配合這種長條形的緩沖增強覆蓋物制成的仿真羽毛,在性能上非常突出,耐打性很好。實際試打表明,人工羽毛最容易受到破壞的是羽片頂部三角區的羽梗接觸線上,特別是到羽片頂尖處15_左右的范圍內最易被打裂。因此這一區域是設置緩沖增強覆蓋物的重點區域。基于兼顧羽片兩翼支撐剛性、重量、重量分布及耐打性的多方面綜合考慮,可以把緩沖增強覆蓋物設計成上部為窄長條下部為寬翼的“凸”字形。這樣既可以解決羽片上部的易裂問題和羽片兩翼的支撐剛性,又使重量增量下移,避免在羽片頂部造成超重。同樣,基于美觀或羽毛球腰線圈固定方便的考慮,可以把長條形緩沖增強覆蓋物一直延長到羽梗根部。網格狀織物或網狀物可以用作提升羽片兩翼支撐剛性的增強層,但網格狀織物對羽片耐破壞力的緩沖增強作用卻很小。網格狀織物在防止直接擊打所造成的羽片破壞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大,而在防震顫破壞的作用上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因此,選用網格狀織物作為增強層時,雖然可以適當降低羽片的厚度,來取得重量上的減重效果,但其提升的有限增強作用卻不足以補償羽片厚度降低所造成的強度下降,在總體上反而會使羽片的耐打性下降。因此,網格狀織物用作增強層從性能上來講是得不償失的。換句話說,由于羽毛球專用仿真羽毛各個系統功能間的相互關聯或相互制約,使得網格狀織物用作增強層并不能帶來實際的性能提升,不具實用性。事實上,網格孔隙尺寸和耐震顫破壞力的作用是成反比的,當網格孔隙尺寸超過織物本身的厚度時,其耐震顫破壞力的作用就會急劇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說明書或權利要求書中,在涉及方向或方位描述時,統一遵循以下約定1、在涉及橫豎方向時,和羽梗平行的方向為豎向,和羽梗垂直的方向為橫向;2、涉及上下方位時,羽片方向為上,羽梗方向為下,或者球裙方向為上,球頭方向為下;3、涉及內處方向時,指向羽毛球中心軸的為內,反之為外。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提供一種性能更優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本發明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性能更優異的羽毛球。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和羽梗,其中羽片又包含兩片彈性發泡片材,羽梗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兩 片彈性發泡片材內側還設置有片狀材料制成的增強層,所述增強層用來提升羽片兩翼的支撐剛性,同時可以減緩羽梗和羽片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不會輕易被打裂。網格狀材料不管在概念上還是在實際形狀及實際作用上都不在本發明的片狀材料范圍之內,不可混淆。優選的方案是設置2個增強層,2個增強層相對貼合,把羽梗上部包裹在兩者之間。也可以設置更多的增強層,比如總共設置4個,左右各2個。出于生產工藝、增強效果和重量因素的綜合考慮,一般在羽片的上部位置,局部設置增強層。因為羽片上部三角區部位最容易被打壞。而羽片的破壞點具有應力集中效應,破壞點一旦出現,就會很快擴大。保護好最易被打壞的上部三角區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整個羽片。在重量允許的前提下,可以把增強層做得和彈性發泡片材一樣的大小。輕質的發泡片材、無紡布或滌絲紡布料是制作這種增強層的優選材料。再進一步。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和羽梗,羽梗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在羽梗的上部還設置有片狀材料制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用來減緩羽梗和羽片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不會輕易被打裂。一般情況下,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處于羽片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為平均寬度小于5mm的豎向的長條形狀。所謂羽片本體,一般情況下就是指羽片本身;但有時候,羽片下部會設置有延長尾,此時,羽片本體就是指去除延長尾后的羽片部分。本發明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中所述的長條形狀并不一定是規整的長方形。這種長條開狀既可以是周邊平整的長條,也可以是兩邊呈波浪形或其它形狀的不規整長條。甚至刻意在長條兩邊加上幾條毛翅,也仍然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同樣,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的整體也不一定是長條形狀,比如本發明實施例中就有“凸”字形的緩沖增強覆蓋物,但其上端部分基體則呈長條形狀。優選的方案是,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處于羽片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的平均寬度小于3mm。最佳的是,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處于羽片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的平均寬度在I. Omm至2. 5_之間。這種寬度的縮小不僅具有降低重量的意義,還能使緩沖增強覆蓋物所產生的緩沖增強作用更加突出——原因在于,越窄的緩沖增強覆蓋物,其本身就越不容易遭到源自羽梗的震顫破壞。發泡片材是制作本發明緩沖增強覆蓋物的最優選材料。其中尤其以彈性發泡片材為最佳。無紡布或滌絲紡布料也可以用來制作本發明的緩沖增強覆蓋物,但在作用效果上略次于發泡片材。 一般情況下,上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在羽梗上部和羽片之間設置2個緩沖增強覆蓋物,分別保護構成羽片的兩片彈性發泡片材。上述技術進一步拓展,可以采用一般的蓬松材料來制作所述的緩沖增強覆蓋物,比如無定形的發泡材料、棉絮等。可以表述為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和羽梗,羽梗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羽梗上部還包含有蓬松材料制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用來減緩羽梗和羽片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不會輕易被打裂。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包括但不限于無定形的發泡材料、棉絮、發泡片材。采用上述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性能優異的羽毛球。制球方法可以采用和天然羽毛球同樣的工藝。為了防止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可以在這種羽毛球的球裙位置I道或幾道定位線圈。相對于現有羽毛球專用仿真羽毛,本發明的仿真羽毛重量更符合標準、強度更好,耐打性很高,在性能上完全達到普通鵝鴨羽毛的水平,接近了優質鵝羽毛。由該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具有飛行性能好、擊球手感佳、耐打性好等優點,使人工材料羽毛球在綜合性能達到了標準鵝鴨毛羽毛球,而在耐打性上則遠遠好于天然羽毛球。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I是一種本發明的仿真羽毛結構示意圖,包含2片增強層。圖2是一種本發明的仿真羽毛示意圖,設置有豎向的緩沖增強覆蓋物。圖3a是一種本發明的示意圖,包含2個“凸”字形緩沖增強覆蓋物。圖3b是圖3a所示仿真羽毛所含的“凸”字形緩沖增強覆蓋物示意圖。圖4a是另一種本發明的仿真羽毛示意圖,設置有延長到羽梗根部的豎向長條形緩沖增強覆蓋物。圖4b是圖4a所示仿真羽毛去除羽片后的羽梗和緩沖增強覆蓋物的合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如圖I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和羽梗12。其中,羽片由兩片同樣大小的彈性發泡片材111相對貼合而成,將羽梗12的上部包裹在羽片基體內。在羽梗12上部和羽片之間設置有兩片采用片狀材料制成的增強層112,所述增強層112用來用來提升羽片兩翼的支撐剛性,同時可以減緩羽梗12和羽片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不會輕易被打裂。本實施例的兩片增強層112和羽片的上部基本等寬重合。采用本實施例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本發明的羽毛球。制作工藝和傳統天然羽毛球基本相同。這種羽毛球包括球頭I、人造羽毛2、固定線圈3和羽片定位線圈4。設置羽片定位線圈4的目的是防止按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實施例2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羽毛球專用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片11由兩片同樣大小的彈性發泡片材相對貼合而成,將羽梗12的上部包裹在羽片基體內。在羽梗12的上部設置有兩個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用來減緩羽梗12和羽片11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11不會輕易被打裂。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是尺寸大約在15_X2_的長條形。緩沖增強覆蓋物112可以采用彈性發泡片材、無紡布或滌絲紡布料制作。本實施例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是最簡單而效果又非常突出的一種設計。采用本實施例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本發明的羽毛球。制作工藝和傳統天然羽毛球基本相同。這種羽毛球包括球頭I、人造羽毛2、固定線圈3和羽片定位線圈4。設置羽片定位線圈4的目的是防止按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實施例3如圖3a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片11由兩片同樣大小的彈性發泡片材相對貼合而成,將羽梗12的上部包裹在羽片基體內。在羽梗12上部設置有兩個“凸”字形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如圖3b所示。本實施例緩沖增強覆蓋物112上半部是長條形狀,寬度最好在3. Omm以下,這部分是起到保護羽片的緩沖作用的重點,權利要求書中各權利要求中所描述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處于羽片(11)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就是指這一部分的基體。本實施例緩沖增強覆蓋物112下半部是兩個寬翼,和羽片的下部基本上等寬重
口 o本實施例仿真羽毛的好處是既可以解決羽片上部的易裂問題和羽片兩翼的支撐剛性,又使重量增量下移,避免在羽片頂部造成超重。
采用本實施例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本發明的羽毛球。制作工藝和傳統天然羽毛球基本相同。這種羽毛球包括球頭I、人造羽毛2、固定線圈3和羽片定位線圈4。設置羽片定位線圈4的目的是防止按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實施例4如圖4a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片11由兩片同樣大小的彈性發泡片材相對貼合而成,將羽梗12的上部包裹在羽片基體內。在羽梗12上部設置有兩個長條形緩沖增強覆蓋物112。該緩沖增強覆蓋物112 —直延伸到羽梗12的根部位置。圖4b所示是本實施例仿真羽毛去除羽片后的羽梗和緩沖增強覆蓋物的合體示意圖。緩沖增強覆蓋物112大致上可以分為兩段,其中處于羽片本體內的這一段能起到真正的緩沖增強作用,這一段的寬度最好控制在3. Omm以下。緩沖增強覆蓋物112的下半部分可以在制成羽毛球時被羽毛球的腰部線圈所纏繞,以增強腰部線圈的牢固度,同時對相對較細的羽梗也是一種裝飾,使羽毛球整體更加美觀。采用本實施例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本發明的羽毛球。制作工藝和傳統天然羽毛 球基本相同。這種羽毛球包括球頭I、人造羽毛2、固定線圈3和羽片定位線圈4。設置羽片定位線圈4的目的是防止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實施例5本發明的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梗12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基體內。在羽梗12上部覆蓋有發泡材料構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本實施例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沒有固定的形狀。采用本實施例的仿真羽毛就可以制成本發明的羽毛球。制作工藝和傳統天然羽毛球基本相同。這種羽毛球包括球頭I、人造羽毛2、固定線圈3和羽片定位線圈4。設置羽片定位線圈4的目的是防止順序疊壓的羽片被打亂。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其中羽片(11)又包括兩片彈性發泡片材(111),羽梗(12)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11)的基體內,其特征在干在羽梗(12)上部和羽片(11)之間還設置有片狀材料制成的增強層(112),所述增強層(112)用來提升羽片(11)兩翼的支撐剛性,同時可以減緩羽梗(12)和羽片(11)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11)不會輕易被打裂。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干所述增強層(112)是由發泡片材、無紡布或滌絲紡布料制成的。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于在羽梗(12)上部和羽片(11)之間設置有2個增強層(112),2個增強層(112)相對貼合,把羽梗(12)上部包裹在兩者之間。
4.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梗(12)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11)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在羽梗(12)上部和羽片(11)之間還設置有片狀材料制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用來減緩羽梗(12)和羽片(11)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11)不會輕易被打裂。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處于羽片(11)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為平均寬度小于5_的豎向的長條形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處于羽片(11)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的平均寬度在I. Omm至2. 5mm之間。
7.如權利要求4、5或6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是由發泡片材、無紡布或滌絲紡布料制成的。
8.如權利要求4、5或6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其特征在于在羽梗(12)上部和羽片(11)之間設置有2個緩沖增強覆蓋物(112),分別保護構成羽片(11)的兩片彈性發泡片材(111)。
9.一種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梗(12)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11)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羽梗(12)上部還包含有蓬松材料制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用來減緩羽梗(12)和羽片(11)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11)不會輕易被打裂。
10.采用如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羽梗(12)的上部被包裹在羽片(11)的基體內,其特征在于在羽梗(12)上部還設置有采用片狀材料制成的緩沖增強覆蓋物(112),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用來減緩羽梗(12)和羽片(11)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保護羽片(11)不會輕易被打裂。所述緩沖增強覆蓋物(112)處于羽片(11)本體上半部分的基體的平均寬度最好在1.0mm至2.5mm之間。本發明還涉及由該仿真羽毛制成的羽毛球。
文檔編號A63B67/18GK102772886SQ20111033664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3日
發明者劉雪燕 申請人:劉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