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可飛行的電動玩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既能在地上行走,又 能在空中飛行的陸空兩棲飛行器。
技術背景電動玩具飛行器從面世以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玩具廠商 不斷開發各種電動玩具飛行器模型并進行不斷的改進,以制造出更具玩賞性的電動玩具飛 行器。目前,市場上的電動玩具飛行器普遍存在功能單一的問題,就是電動玩具飛行器只有 飛行功能,而無法在地面上跑動,其玩賞性比較有限。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873279Y公開了一種電動玩具直升機,包括機體和遙控 器,機體由螺旋槳單元、機身和著陸裝置構成。該電動玩具直升機的著陸裝置為輪式著陸裝 置。而該電動玩具直升機的輪不能自行轉動,電動玩具直升機無法靠輪的轉動而在陸地上 行走,只能用作飛行玩賞,其玩賞性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在空中飛行,又可依靠自身的車輪轉 動在陸地上行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陸空兩棲飛行器,包括遙控器、機身、設置于機身上部的螺旋槳、設置于機身尾部 的螺旋尾翼,及分別驅動螺旋槳和螺旋尾翼的大電動機和小電動機,大電動機的數目為兩 個,機身下部設有車輪及附車輪,所述機身設有將大電動機的轉矩傳遞給車輪的齒輪傳動 機構;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于大電動機的輸出軸的主動齒輪及與車輪同軸連接 的從動齒輪。其中,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一冠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第一冠齒輪嚙合傳動。其中,所述附車輪設置于機身下部的前端。其中,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二冠齒輪,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機身的第一 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一中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大齒輪和小齒輪,大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連 接,小齒輪與第二冠齒輪嚙合傳動。其中,所述附車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附車輪左右對稱設置于機身下部的前端。其中,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機身的第二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二中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三冠齒輪和第三小齒輪,第三冠齒輪與主 動齒輪嚙合連接,第三小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傳動。其中,所述附車輪設置于位于螺旋尾翼下方的機身下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17]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陸空兩棲飛行器,包括遙控器、機身、設置于機身上部的螺 旋槳、設置于機身尾部的螺旋尾翼,及分別驅動螺旋槳和螺旋尾翼的大電動機和小電動機, 大電動機的數目為兩個,機身下部設有車輪及附車輪,所述機身設有將大電動機的轉矩傳 遞給車輪的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于大電動機的輸出軸的主動齒輪 及與車輪同軸連接的從動齒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大電動機在驅動螺旋槳轉動時,同時驅 動車輪轉動,并利用兩個大電動機的轉速差來實現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左右轉彎,從而 實現其在陸地上的行走功能,此外,使用遙控器控制機身頂部的螺旋槳以較快的速度轉動, 使陸空兩棲飛行器飛離地面,即可實現在空中的所有飛行功能。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陸空兩 棲飛行器,結構簡單、成本低廉,能同時兼顧帶空中飛行和在陸地上行走,玩法多樣,實用性 強,是一款易于推廣的玩具。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視圖[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后視圖;[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二的立體結構視圖[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二的后視圖;[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三立體結構視圖;[0023]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立體結構視圖[0024]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后視圖;[0025]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的立體結構視圖[0026]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 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如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實施例一,包括遙控器、 機身1、設置于機身1上部的螺旋槳2、設置于機身1尾部的螺旋尾翼3,及分別驅動螺旋槳 2和螺旋尾翼3的大電動機4和小電動機,大電動機4的數目為兩個,機身1下部設有車輪 5及附車輪6,所述機身1設有將大電動機4的轉矩傳遞給車輪5的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齒 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于大電動機4的輸出軸的主動齒輪41及與車輪5同軸連接的從動齒 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大電動機4在驅動螺旋槳2轉動時,同時驅動車輪5轉動,并利用兩 個大電動機4的轉速差來實現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左右轉彎,從而實現其在陸地上的行 走功能,此外,使用遙控器控制機身1頂部的螺旋槳2以較快的速度轉動,使陸空兩棲飛行 器飛離地面,即可實現在空中的所有飛行功能。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結構簡 單、成本低廉,能同時兼顧帶在空中飛行和在陸地上行走,玩法多樣,實用性強,是一款易于 推廣的玩具。本實施例一的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一冠齒輪51,所述主動齒輪41與第一冠齒輪51 嚙合傳動,將第一冠齒輪51與主動齒輪41直接嚙合傳動,簡化所述齒輪傳動機構,以提高 齒輪傳動機構的傳動效率。[0030]本實施例一的所述附車輪6設置于機身1下部的前端,當然,所述附車輪6也可以 設置于機身1下部的后端,只要能保證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在地面上能保持平穩即可。如圖3和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實施例二,與上述實施例 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二冠齒輪52,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機身1 的第一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一中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大齒輪71和小齒輪72,大齒輪71 與主動齒輪41嚙合連接,小齒輪72與第二冠齒輪52嚙合傳動。大電動機4的轉矩先由主 動齒輪41傳遞給大齒輪71,再經與大齒輪71同軸連接的小齒輪72傳遞給第二冠齒輪52, 從而將轉矩最終傳遞給車輪5,實現車輪5的轉動,由于第一中間齒輪由大齒輪71和小齒輪 72組成,使齒輪傳動機構具有一定的減速作用,在車輪5獲得同樣轉矩的前提下,可降低大 電動機4的輸出轉矩,降低大電動機4的電能需求。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實施例三,與上述實施例二的不 同之處在于所述附車輪6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附車輪6左右對稱設置于機身1下部的前端。如圖6和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實施例四,與上述實施例 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機身1的第二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二中 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三冠齒輪81和第三小齒輪82,第三冠齒輪81與主動齒輪41嚙 合連接,第三小齒輪82與從動齒輪嚙合傳動。在本實施例三中,大電動機4的轉矩先由主 動齒輪41傳遞給第三冠齒輪81,再經與第三冠齒輪81同軸連接的第三小齒輪82傳遞給從 動齒輪,從而將轉矩最終傳遞給車輪5,實現車輪5的轉動,由于齒輪傳動機構具有一定的 減速作用,與上述實施例二同理,在車輪5獲得同樣轉矩的前提下,可降低大電動機4的輸 出轉矩,降低大電動機4的電能需求。如圖8和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陸空兩棲飛行器的實施例五,為上述實施例 二的另一種實現方式,與上述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齒輪傳動機構的布置不同;另外, 所述附車輪6設置于位于螺旋尾翼3下方的機身1下部,其技術效果與上述實施例二相同。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現方案中的五種,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 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發明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 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陸空兩棲飛行器,包括遙控器、機身(1)、設置于機身(1)上部的螺旋槳(2)、設置于機身(1)尾部的螺旋尾翼(3),及分別驅動螺旋槳(2)和螺旋尾翼(3)的大電動機(4)和小電動機,大電動機(4)的數目為兩個,機身(1)下部設有車輪(5)及附車輪(6),其特征在于所述機身(1)設有將大電動機(4)的轉矩傳遞給車輪(5)的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于大電動機(4)的輸出軸的主動齒輪(41)及與車輪(5)同軸連接的從動齒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一冠齒輪(51),所述主動齒輪(41)與第一冠齒輪(51)嚙合傳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車輪(6)設置于機身 ⑴下部的前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從動齒輪為第二冠齒輪(52),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機身(1)的第一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一中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大齒輪(71)和小齒輪(72),大齒輪(71)與主動 齒輪(41)嚙合連接,小齒輪(72)與第二冠齒輪(52)嚙合傳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車輪(6)的數量為兩 個,兩個附車輪(6)左右對稱設置于機身(1)下部的前端。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傳動機構還包括設 置于機身(1)的第二中間齒輪組;所述第二中間齒輪組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三冠齒輪(81)和第三小齒輪(82),第三冠齒 輪(81)與主動齒輪(41)嚙合連接,第三小齒輪(82)與從動齒輪嚙合傳動。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車輪(6)設置于位于 螺旋尾翼(3)下方的機身(1)下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可飛行的電動玩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既能在地上行走,又能在空中飛行的陸空兩棲飛行器,包括遙控器、機身、螺旋槳、螺旋尾翼及大電動機和小電動機,大電動機的數目為兩個,機身下部設有車輪及附車輪,所述機身設有將大電動機的轉矩傳遞給車輪的齒輪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于大電動機的輸出軸的主動齒輪及與車輪同軸連接的從動齒輪。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陸空兩棲飛行器,結構簡單、成本低廉,能同時兼顧帶空中飛行和在陸地上行走,玩法多樣,實用性強,是一款易于推廣的玩具。
文檔編號A63H31/08GK201692643SQ20102013383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5日
發明者張學元 申請人:張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