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手高爾夫推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動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單手高爾夫推桿。. 背景技術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各種高爾夫球桿,均是適合于雙手擊球的長桿,雙手用的 長桿由于桿身較長,且需雙手密切配合,因此,擊球時的不穩定因素較多,擊球準 確度較差,擊球技巧難以撐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單手高爾夫推桿,簡稱單手推桿,它能夠有 效地降低擊球難度,減少擊球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從而提高擊球精度,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包括球桿,球 桿的上端安裝手柄,球桿的下端安裝桿頭,球桿的長度H小于等于70cm,手柄的長 度h小于等于18cm。為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桿頭與球桿 鉸連。桿頭的上部平行設置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球桿的下端設置連接桿,連接桿 的下端位于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之間,第一夾板上安裝定位螺栓,定位螺栓的一端 依次穿過第一夾板、連接桿和第二夾板,定位螺栓分別與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螺紋 連接。球桿是伸縮桿,它由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和第三桿體連接構成,第一桿體和 第二桿體均是管狀結構,第二桿體的上端位于第一桿體的管腔內,第一桿體的管腔 內安裝擴張頭,擴張頭的一端設置多條槽,擴張頭的另一端設置安裝孔,安裝孔內 設置內螺紋,第二桿體的上端安裝螺頭,螺頭與擴張頭的安裝孔螺紋連接,第二桿 體的外周安裝緊束圈,緊束圈的外周安裝螺旋套,螺旋套的下部與第一桿體的下端
螺紋連接。第一桿體的外周安裝定位套,定位套與螺旋套螺紋連接。第二桿體和第 三桿體的上部直徑均大于其下部直徑,第二桿體的下端安裝第三桿體,第三桿體的 上端位于第二桿體的管腔內,第二桿體的管腔內活動安裝迫合體,迫合體與第三桿 體連接,第二桿體的下端外周安裝護套,第三桿體的下部設置連接件,連接件的下部設置連接桿。球桿的下部安裝于桿頭的中部,桿頭與球桿構成"T"字形結構。 手柄的側壁上由上而下設置四個手指槽。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在于它的桿身較短,且其手柄只可單手把握,球手用 本實用新型單手擊球時,可解決現有球桿雙手擊球存在的問題,具有擊球準確性高 的優點。球桿桿頭部可相對球桿轉動,球手可選擇最合適的角度和位置擊球,從而 能進一步提高擊球精度,減少失誤發生。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 本低廉和攜帶方便的優點。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之二的 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的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 圖;圖5是圖3的炸開圖,圖中省略了螺旋套;圖6是圖1的A向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 實用新型桿頭為"T"字形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l-手柄、2-第一桿體、3-螺旋套、4-第二桿體、5-護套、6-第 三桿體、7-連接件、8-連接桿、9-定位螺栓、10-桿頭、12-定位套、13-螺頭、14-擴張頭、15-迫合體、16-第一夾板、17-緊束圈、18-槽、19-手指槽、20-第二夾板。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它包括球桿,球桿的上端安裝手柄l,球 桿的下端安裝桿頭IO,桿頭10與球桿鉸連,球手可根據擊球的情況和個人習慣任意 調節桿頭10與球桿間的夾角,以達到最佳的擊球效果。手柄l的側壁上由上而下依 次設置四個手指槽19。手柄l上設置四個手指槽19以及將手柄l的長度h限定于18cm以內,可使球手只能夠單手握住手柄l,進單手擊球。為使桿頭10與球直間的夾角在調節后不會隨意擺動,桿頭10與球桿間可設置旋 轉定位機構,如圖6所示,旋轉定位機構可以是如下結構方案桿頭10的上部可平 行設置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20,球桿的下端設置連接桿8,連接桿8的下端位于第 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20之間,第一夾板16上安裝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的一端依次 穿過第一夾板16、連接桿8和第二夾板20,定位螺栓9分別與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 20螺紋連接。當需調節桿頭10與球桿間的夾角時,可先轉動定位螺栓9使第一夾板 16和第二夾板20間的距離變大恢復平行狀態,再轉動桿頭10調整桿頭10與球桿間的 角度;當需定位時,只需旋緊定位螺栓9,由于定位螺栓9與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 20分別螺紋連接,因此,當旋緊定位螺栓9時,定位螺栓9會使得第一夾板16和第二 夾板20間的間距離小,從而使第一夾板16與第二夾板20夾緊連接桿8,使桿頭10與 球桿間無法相對轉。本實用新型的球桿可以是伸縮桿,它可由第一桿體2、第二桿體4和第三桿體6 三部分連接構成,第一桿體2和第二桿體4可均是管狀結構,第二桿體4的上端位于 第一桿體2的管腔內,第一桿體2的管腔內安裝擴張頭14,擴張頭14的一端設置多條 槽18,擴張頭14的另一端設置安裝孔,安裝孔內設置內螺紋,第二桿體4的上端安 裝螺頭13,螺頭13與擴張頭14的安裝孔螺紋連接,第二桿體4的外周安裝緊束圈17, 緊束圈17的外周安裝螺旋套3,螺旋套3的下部與第一桿體2的下端螺紋連接。使用 時,球手可將第二桿體4和第一桿體2拉長到所需的距離,再轉動螺旋套3,螺旋套3、 緊束圈17、擴張頭14和螺頭13配合,使第二桿體4和第一桿體2間的位置不發生變動;當使用完后,可反向轉動螺旋套3,使第二桿體4和第一桿體2可相對移動,將第二 桿體4收到第一桿體2內。如圖3所示,為防止螺旋套3隨意轉動,降低定位效果,可 在第一桿體2的外周安裝定位套12,定位套12與螺旋套3螺紋連接。如圖4所示,第二桿體4和第三桿體6的上部直徑'均大于其下部直徑,即第二桿 體4和第三桿體6均是上粗下細的結構,第二桿體4的下端安裝第三桿體6,第三桿體 6的上端位于第二桿體4的管腔內,第二桿體4的管腔內活動安裝迫合體15,迫合體 15可在第二桿體4的管腔內滑動,由于第二桿體4是上粗下細結構,當迫合體15移動 到第二桿體4的下端時,迫合體15會被第二桿體4擠緊卡住,從而達到定位的作用。 迫合體15與第三桿體6連接,第二桿體4的下端外周安裝護套5,護套5可對第二桿體 4和第三桿體6的連接部起到加固的作用。第三桿體6的下部設置連接件7,連接件7 的下部設置連接桿8。如圖7所示,為了提高擊球的精度和穩定性,球桿的下端可安裝于桿頭10的中 部,使桿頭10與球桿構成"T"字形結構。由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球桿是單手桿, 因此,球桿的長度H小于等于70cm,即可將第二桿體4和第三桿體6均拉伸到最長 后球桿的長度不大于70cm。如圖2所示,桿頭10可以是如下結構當桿頭10的上 邊沿平行于地面時,桿頭10的下邊沿民地面呈一定夾角a ,即桿頭10的一端呈圓 弧狀,且明顯大于另一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制作時,按上述要求加工各零部件并組裝。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施例的范圍內。本 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1. 單手高爾夫推桿,包括球桿,其特征在于球桿的上端安裝手柄(1),球桿的下端安裝桿頭(10),球桿的長度H小于等于70cm,手柄(1)的長度h小于等于18cm。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桿頭(10)與球 桿鉸連。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桿頭(10)的 上部平行設置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20),球桿的下端設置連接桿(8), 連接桿(8)的下端位于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20)之間,第一夾板(16) 上安裝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的一端依次穿過第一夾板(16)、連接桿(8)和第二夾板(20),定位螺栓(9)分別與第一夾板(16)和第二夾板(20) 螺紋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球桿是伸縮桿, 它由第一桿體(2)、第二桿體(4)和第三桿體(6)連接構成,第一桿體(2) 和第二桿體(4)均是管狀結構,第二桿體(4)的上端位于第一桿體(2)的管 腔內,第一桿體(2)的管腔內安裝擴張頭(14),'擴張頭(14)的一端設置多 條槽(18),擴張頭(14)的另一端設置安裝孔,安裝孔內設置內螺紋,第二桿 體(4)的上端安裝螺頭(13),螺頭(13)與擴張頭(14)的安裝孔螺紋連接, 第二桿體(4)的外周安裝緊束圈(17),緊束圈(17)的外周安裝螺旋套(3), 螺旋套(3)的下部與第一桿體(2)的下端螺紋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第一桿體(2)的 外周安裝定位套(12),定位套(12)與螺旋套(3)螺紋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第二桿體(4)和 第三桿體(6)的上部直徑均大于其下部直徑,第二桿體(4)的下端安裝第三 桿體(6),第三桿體(6)的上端位于第二桿體(4)的管腔內,第二桿體(4) 的管腔內活動安裝迫合體(15),迫合體(15)與第三桿體(6)連接,第二桿 體(4)的下端外周安裝護套(5),第三桿體(6)的下部設置連接件(7),連 接件(7)的下部設置連接桿(8)。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球桿的下部安 裝于桿頭(10)的中部,桿頭(10)與球桿構成"T"字形結構。
8、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手高爾夫推桿,其特征在于手柄(1)的 側壁上由上而下設置四個手指槽(1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手高爾夫推桿包括球桿,球桿的上端安裝手柄,球桿的下端安裝桿頭,球桿的長度H小于等于70cm,手柄的長度h小于等于18cm。它的桿身較短,且其手柄只可單手把握,球手用本實用新型單手擊球時,可解決現有球桿雙手擊球存在的問題,具有擊球準確性高的優點。球桿桿頭部可相對球桿轉動,球手可選擇最合適的角度和位置擊球,從而能進一步提高擊球精度,減少失誤發生。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本低廉和攜帶方便的優點。
文檔編號A63B53/00GK201079664SQ200720028158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5日
發明者劉大昌 申請人:劉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