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鑄鐵桶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烹飪用的鑄鐵鍋,尤其是一種鍋體為桶形且帶蓋的鑄鐵鍋,特別適合家庭、飯店等烹飪用。
鐵制炊具特別是鑄鐵鍋具有預防人體缺鐵性貧血的功能而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崇,但目前社會普遍使用的鑄鐵鍋由于受到鑄造工藝等方面的限制,只有炒鍋、頂鍋及平鍋等。這些鍋的功用較單一,如炒鍋由于鍋底呈球面形、散熱面大,容積也較小一般只用作煎炒、炸、燒菜等用,而不適用于燉及烘制食品等,而頂鍋容積雖大,普遍用于燉或熬湯,但因其鍋底呈錐形面或球面而不宜用于煎、炒、炸及烘制面食品等,平鍋則屬于烘制面食品的專用鍋,固不宜作它用。這些鍋種因其功能相對較單一而影響了鑄鐵鍋的利用率,從而使其對人體有益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適用性能廣泛,同時具有蒸、煮、煎、炒、燉、炸及烘制食品等功能的桶形鑄鐵鍋,使其在保持鑄鐵鍋優點的同時,達到一鍋多用及提高鑄鐵鍋利用率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將其鍋體作成桶形,即鍋底為平底,鍋身為圓筒狀,鍋體高與直徑之比一般為0.55~0.65;鍋蓋亦采用鑄鐵制成鍋蓋與鍋口接觸面在其成型后經機加工以增強其密閉性,在鍋兩側采用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作鍋耳并固定在鍋口下方,以方便使用,由于桶型鑄鐵鍋具有壁厚特薄、小圓弧連接等結構特征,及成型后要保證其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其鑄造工藝性較差。因此在生產中采用薄殼泥型鑄造,其中內模(即砂芯)采用一次性砂芯,而外模(鑄型)采用硬模,鑄型型腔采用車板造型的方式將焦炭粒逐漸襯在型腔內壁,再刷一層石墨漿,并在使用前將鑄型加熱到一定溫度后合箱,再將鐵水澆入模內,以保證鐵水的流動性,避免產生冷隔、澆不足等鑄造缺陷及確保鑄件的可加工性;在模腔內注滿鐵水后再通過搖水將多余的鐵水從澆口搖出,以保證鍋底平整并避免冷卻時鑄件出現應力缺陷。
本發明的效果在于鑄鐵桶鍋不但保持了常規鑄鐵鍋烹飪食物可自然補充人體血液中鐵質的含量,增加人體健康、延緩哀老,特別能有效地預防兒童發生缺鐵性窮血等優點。而且還具有一鍋多用的特點,提高了鑄鐵鍋的使用率;由于鍋蓋亦采用鑄鐵制作;具有一定重量,且與鍋口的接觸面經過機加工,因此使用中密閉性較好,在蒸、燉等需較長時間加熱的食物較其它鑄鐵鍋耗能低,由于該桶形鑄鐵鍋不但能用于燉、蒸、煮食品,還可用于煎、炒、炸及烘制食物等,因此又克服了目前使用的鑄鐵鍋存在的功能較單一,適應性、密閉性較差等弊病。
附圖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鍋體,2為鍋耳,3為鍋蓋,4為蓋柄。
實施例以口徑為φ260mm的桶鍋為例,鍋體高150mm上部直徑φ260mm,下部直徑φ250mm,側壁厚2.2mm,鍋底厚3mm鍋蓋3高25mm,蓋口及鍋口外緣厚均為3mm,鍋耳2及蓋柄4均采用膠木制成并通過螺栓分別固定在鍋口下方及鍋蓋上。
由于本實用新型系特薄壁鑄件,除要求鐵水在型腔內有良好的流動性外還要求鐵水在鑄型中同時冷卻,因此鑄造工藝性較差。本實施例內模采用一次性砂芯,外模(即鑄型)采用半永久性硬模,鑄型及砂芯的撥模斜度均為1.4%(即1.410)以利脫模,砂芯及鑄型均座于一型板上,再通過型板固定于可搖動的機架式模臺上澆注,澆注前外模(即鑄型)需加熱至暗紅色以保證鐵水在模內的流動性和鑄件為灰口組織。當鐵水澆滿后搖動機架式模臺將澆口中多余的鐵水搖出,以保證鍋底平整及克服鑄件的應力缺陷。鍋蓋的生產與平鍋同。
內模的制備是將成型的砂芯經烘干后乘熱作刷漿處理,以增加砂芯的硬度、強度和表面光潔度。漿料由石墨粉和面粉配制而成。本實施例鑄型采用沙、石混泥土作襯體,型腔采用車板造型襯上焦炭粒并精車成型,最后刷石墨粉將其烤平即成,使用時再將其加熱至暗紅,罩于砂芯上。內、外模的定位通過砂芯頭及型腔下部的圓錐面相互配合自動定位。
權利要求1.一種鑄鐵鍋,包括鍋體、鍋蓋及鍋耳等,其特征在于鍋蓋亦采用鑄鐵制成,鍋體為桶形,即鍋底為平底、鍋身為圓筒形;而鍋蓋與鍋口通過圓環面接觸密閉。
2.按權利要求1所述之鑄鐵鍋,其特征在于所謂鍋體為桶形是指其高與直徑之比一般為0.55~0.65。
專利摘要該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桶形鑄鐵鍋,該鑄鐵鍋鍋底為平底、鍋身為筒狀、鍋蓋亦為鑄鐵制成,用以烹飪食物不但具有防治人體缺鐵性貧血的優點,而且與常規鑄鐵鍋比較還具有一鍋多用、適用范圍廣等特點。不但能用于蒸、燉、煮而且還可用于煎、炒、炸及烘制食品。由于鍋蓋與鍋口采用機加工面接觸,固其密閉性較好。該鑄鐵鍋克服了常規鑄鐵炒鍋、頂鍋、平鍋等功用較單一等缺點,并為鑄鐵鍋提供了一個新鍋種,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鑄鐵鍋的利用率。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72809SQ9021477
公開日1991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1990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1990年7月14日
發明者曾明高, 陳建國, 余俊泉 申請人:威遠縣鑄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