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壺及其壺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壺及其壺蓋,所述壺蓋包括上下蓋、按鈕組件、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上下蓋扣合形成壺蓋的殼體,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設置在殼體內,上蓋具有通孔;按鈕組件的鈕柱穿設于通孔中,并套設于轉動桿外周,鈕柱底端外周設置有第一齒,形成通孔的通孔壁內面設置有導槽,轉動桿底端外周設置有與第一齒、導槽配合以切換壺蓋的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的第二齒;推動塊設置在轉動桿下方,兩滑動桿組件分設在推動塊兩側,推動塊與滑動桿組件滑動配合以在開蓋合蓋狀態轉換時帶動滑動桿組件的滑動桿向兩側伸出或收回;推動塊彈簧設于推動塊下表面與下蓋之間。本實用新型可有效防止壺蓋掉落。
【專利說明】
水壺及其壺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術領域】,尤其與一種壺蓋及具有該壺蓋的水壺有關。
【背景技術】
[0002]水壺,是一種重要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電熱水壺,人們可以用它來燒水、沏茶、煮牛奶等。
[0003]部分電熱水壺,將壺蓋與壺身連接在一起,通過按鍵控制壺蓋的開啟與關閉。但是,壺蓋總是與壺身連接在一起,在一些場合顯得不便,例如需要清洗水壺的場合。并且,壺蓋與壺身連接在一起,也影響水壺開口的大小。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人們考慮將壺蓋和壺身分開,分開后壺蓋的頂部需要設置手柄,用來拿起和放下壺蓋,這樣增加了水壺的高度;并且,在人們傾倒水壺中的液體時,壺蓋容易跌落。為了防止壺蓋跌落,廠家試圖用增加壺蓋與水壺上沿之間的摩擦力的辦法。但是,無法保證同一批次生產的水壺摩擦力都相同。摩擦力大的,不易揭開壺蓋;摩擦力小的,仍然不能阻止壺蓋跌落。
[0005]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壺蓋結構,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壺蓋,以有效的防止壺蓋跌落,并降低壺身的高度。
[0007]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本實用新型壺蓋的水壺。
[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9]一種壺蓋,所述壺蓋包括上蓋、下蓋、按鈕組件、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扣合形成所述壺蓋的殼體,所述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設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上蓋具有通孔;所述按鈕組件包括鈕柱,所述鈕柱穿設于所述通孔中,并套設于所述轉動桿組件的轉動桿外周,所述鈕柱底端外周設置有第一齒,形成所述通孔的通孔壁內面設置有導槽,所述轉動桿底端外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所述導槽配合以切換所述壺蓋的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的第二齒;所述推動塊設置在所述轉動桿下方,兩所述滑動桿組件分別設置在所述推動塊兩側,所述推動塊與所述滑動桿組件滑動配合以在所述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轉換時帶動所述滑動桿組件的滑動桿向兩側伸出或收回;推動塊彈簧設置于所述推動塊的下表面與所述下蓋的底部內面之間。
[0010]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每一所述滑動桿組件與所述下蓋之間設置有一組滑動桿彈簧。
[0011]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所述第一齒有八個,所述第二齒有個四個。
[0012]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所述按鈕組件還包括按鈕,所述上蓋的上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按鈕的臺階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臺階部的下方。
[0013]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所述推動塊的兩側具有導向槽,所述滑動桿組件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配合的導向棱。
[0014]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每組滑動桿彈簧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兩個彈簧。
[0015]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所述通孔的內壁上具有供所述第一齒通過的導槽,所述導槽之間形成供所述第二齒通過的間隙。
[0016]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優選的,所述推動部的上表面具有半球狀的定位部,所述轉動桿的下表面具有半球狀的凹陷部。
[0017]本實用新型的水壺,具有本實用新型的壺蓋。
[0018]本實用新型的水壺,優選的為電熱水壺。
[001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壺蓋及本實用新型的水壺,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清洗水壺時沒有壺蓋和壺身總是連接在一起的不便;也不影響水壺開口的大小。同時,壺蓋的按鈕壓下后,不會增加了水壺的高度;并且,在人們傾倒水壺中的液體時,壺蓋不容易跌落,同時也增加了水壺的密封性,增加了加熱效率,還保證了產品質量的一致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分解立體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可開蓋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合蓋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上蓋的仰視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轉動桿的示意圖。
[0025]圖6A、圖6B、圖6C、圖6D和圖6E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轉動桿和按鈕上的齒在不同位置時的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體現本實用新型特征與優點的典型實施例將在以下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能夠在不同的實施例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是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水壺,可具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
[002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水壺,優選的是電熱水壺。
[002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包括按鈕組件1、上蓋2、滑動桿組件3、滑動桿彈簧4、推動塊5、推動塊彈簧6、下蓋7和轉動桿組件8組成。
[0030]以下分別介紹各個部件:
[0031]一、按鈕組件
[0032]如圖1-圖3所示,按鈕組件I包括按鈕10、鈕柱11、螺釘12,其中,鈕柱11的下端的外周面上具有齒110,齒110—共有8個,在圓周上均勻分布。螺釘12自下而上穿設,穿過鈕柱11的頂部中心孔,螺釘12的外螺紋螺合于按鈕10底部螺紋孔內的內螺紋,以將按鈕10與鈕柱11之間固定,不發生相對運動。按鈕組件I同時起到手柄的作用,以供使用者握持來進行開蓋和合蓋的動作。
[0033]二、上蓋
[0034]上蓋2包括本體20、臺階部21、通孔22、導槽23和導槽間隙24。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殼體,主要是由上蓋2和下蓋6扣合形成的。滑動桿組件3、滑動桿彈簧4、推動塊5、推動塊彈簧6和轉動桿組件8均設置在上述殼體內,僅有滑動桿組件3的滑動桿31可從殼體中伸出。
[0035]如圖1所示,臺階部21位于本體20的幾何中心處,臺階部21用以容置按壓后的按鈕10。而通孔22形成在通孔壁28內,自臺階部21的幾何中心處向下貫通,導槽23設置在通孔壁28的內面上,通孔壁28的內徑大于鈕柱11的外徑,如圖2和圖4所示,通孔壁28的兩側分別具有開槽282,通孔壁28的外周還設置有加強筋281。如圖1所示,導槽23并不是上下貫通的,因此可以防止在導槽23內上下運動的齒110從導槽23頂端脫離導槽23。導槽23的形狀為U形,如圖4所示。各導槽23之間的導槽間隙24是供轉動桿組件8的齒81通過的。并且,齒110有八個,四個在導槽23內上下運動,另外四個在導槽間隙24內上下運動,如圖4所示。
[0036]三、滑動桿組件
[0037]如圖1所示,滑動桿組件3為兩個,左右對稱設置,每一滑動桿組件3包括水平部30、滑動桿31、端件32、導向棱33、上彈簧座34、下彈簧座35和傾斜部36。
[0038]其中,水平部30和傾斜部36固定連接,且傾斜部36位于水平部30的內側,滑動桿31固定連接在水平部30的外端,本說明書提及的內外均以水壺的內外為參照。滑動桿31可以為圓柱形,但并不以此為限。端件32為硅膠材質,起到密封作用,其中心具有供滑動桿31滑進滑出的通孔。端件32設置在端件插槽77中。
[0039]導向棱33設置在傾斜部36上,且在傾斜部36的橫向中心位置處,滑動桿31的縱向中心軸線在導向棱33所在平面內。上彈簧座34、下彈簧座35均設置在水平部30的下方,傾斜部36的外側,用于裝設滑動桿彈簧4。
[0040]四、滑動桿彈簧
[0041]滑動桿彈簧4共有兩組,左右各一組,左右對稱的設置。滑動桿彈簧4的內端連接在上彈簧座34、下彈簧座35上。每組滑動桿彈簧4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兩個彈簧。
[0042]滑動桿彈簧4的作用是為滑動桿組件3向內運動提供動力,而向外運動的動力,則來自于使用者按壓按鈕10的壓力。
[0043]五、推動塊
[0044]推動塊5包括定位部50、連接梁51、圓盤部52、導向翼53和導向槽54。
[0045]其中,如圖1-圖3所示,定位部50為半球狀,用于推動塊5與轉動桿組件8之間的徑向定位,防止轉動桿組件8在徑向上脫離中心線的位置。圓盤部52中部呈圓盤狀,與轉動桿組件8底部的形狀相適應。連接梁51連接在圓盤部52和導向翼53之間,其寬度較窄,因此,在推動塊5上下運動的過程中,連接梁51可以在通孔壁28的開槽282中滑動,如圖2和圖3所示。導向翼53連接在圓盤部52的縱向兩側,導向翼53具有與傾斜部36相同的傾斜度,在導向翼53的外端面開設有導向槽54。導向槽54與導向棱33配合以實現滑動桿組件3與推動塊5之間的滑動配合的導向。
[0046]六、推動塊彈簧
[0047]推動塊彈簧6設置在圓盤部52的下表面與下蓋7的底部內面之間,為推動塊5向上運動提供動力,推動塊5向下運動的驅動力來自于按壓按鈕的壓力。
[0048]七、下蓋
[0049]下蓋7包括本體71、上沿72、滑動桿組件限位板73、加強筋74、底彈簧座75、側彈簧座76和端件插槽77。
[0050]上沿72設置于本體71的上表面,上沿具有兩個豁口 720,用于滑動桿31穿過,端件插槽77設置于豁口 720內側,用于插設端件32。
[0051]滑動桿組件限位板73為兩對,每對滑動桿組件限位板73由兩塊平行設置的板體組成,滑動桿組件限位板73設置在端件插槽77內側,以定義滑動桿組件3的活動范圍。而加強筋74垂直于滑動桿組件限位板73設置。
[0052]底彈簧座75設置在本體71的底面內面,用于連接推動塊彈簧6的底端。
[0053]側彈簧座76共有四個,用于固定連接滑動桿彈簧4的外端。
[0054]八、轉動桿組件
[0055]如圖1-圖5所示,轉動桿組件8包括轉動桿80、齒81、凹陷部83和錐形齒84。
[0056]如圖1-圖3所示,轉動桿80的外徑小于鈕柱11的內徑,因此,鈕柱11可以套設在轉動桿80外周。
[0057]凹陷部83設置在轉動桿80底端面,用于與定位部50凹凸配合以實現推動塊5與轉動桿組件8之間的徑向定位。
[0058]齒81和錐形齒84各有四個,在轉動桿80的底端外周,齒81和錐形齒84交替設置。本實用新型的壺蓋,主要通過齒81、齒110和導槽23之間的配合,通過轉動桿組件8、滑動桿組件3和推動塊5的傳動,實現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不可打開壺蓋)之間的轉換。
[0059]下面結合圖6A-圖6E,介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的工作原理。
[0060]如圖6A所示,在A位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壺蓋為可開蓋狀態,轉動桿80的四個齒81處于導槽間隙24位置。之所以為可打開狀態,是因為此時滑動桿31的狀態如圖2所示,也即滑動桿32處于未伸出狀態,用戶通過手柄拿起壺蓋時,水壺沿口上的壺身結構件9并不會阻擋滑動桿31,因此處于開打開狀態。
[0061]在A位置時,按壓按鈕10,將轉動桿80向下推出導槽23,使轉動桿80上的四個齒81脫離導槽23的約束,由圖6A所示的A位置轉換為圖6B所示的B位置。
[0062]由于推動塊彈簧6被壓縮而向上推轉動桿80,使得轉動桿80和鈕柱11進行齒間滑動,從而使轉動桿80轉動一定角度,齒81卡在導槽23的凸齒上,如圖6C所示,此為合蓋狀態,在此狀態下,如圖3所示,此時滑動桿31處于伸出狀態,卡在水壺沿口上,用戶通過手柄拿起壺蓋時,壺身結構件9會阻擋滑動桿31,因此不能打開壺蓋,此時傾倒水壺中的液體時,壺蓋不會滑落。
[0063]這時再次按壓按鈕10,將轉動桿80再次向下推出導槽23,如圖6D的D位置所示。
[0064]由于推動塊彈簧6向上推轉動桿80,使得轉動桿80和按鈕11再次進行齒間滑動,從而使轉動桿80轉動一定角度,使得轉動桿80上的齒81落入導槽間隙24中。在轉動桿80向上滑動的過程中,推動塊5向上移動,與之滑動配合的兩滑動桿組件3向內滑動,帶動滑動桿31收回,壺蓋再次處于可打開狀態。
[0065]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意識到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所揭示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壺蓋包括上蓋、下蓋、按鈕組件、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 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扣合形成所述壺蓋的殼體,所述轉動桿組件、推動塊、滑動桿組件和推動塊彈簧設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上蓋具有通孔; 所述按鈕組件包括鈕柱,所述鈕柱穿設于所述通孔中,并套設于所述轉動桿組件的轉動桿外周,所述鈕柱底端外周設置有第一齒,形成所述通孔的通孔壁內面設置有導槽,所述轉動桿底端外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所述導槽配合以切換所述壺蓋的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的第二齒; 所述推動塊設置在所述轉動桿下方,兩所述滑動桿組件分別設置在所述推動塊兩側,所述推動塊與所述滑動桿組件滑動配合以在所述可開蓋狀態與合蓋狀態轉換時帶動所述滑動桿組件的滑動桿向兩側伸出或收回; 推動塊彈簧設置于所述推動塊的下表面與所述下蓋的底部內面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滑動桿組件與所述下蓋之間設置有一組滑動桿彈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齒有八個,所述第二齒有個四個。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鈕組件還包括按鈕,所述上蓋的上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按鈕的臺階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臺階部的下方。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塊的兩側具有導向槽,所述滑動桿組件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配合的導向棱。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每組滑動桿彈簧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兩個彈黃。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內壁上具有供所述第一齒通過的導槽,所述導槽之間形成供所述第二齒通過的間隙。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部的上表面具有半球狀的定位部,所述轉動桿的下表面具有半球狀的凹陷部。
9.一種水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壺具有權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壺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水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壺為電熱水壺。
【文檔編號】A47J27/21GK204218706SQ201420621723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4日
【發明者】董越君, 喻應利 申請人:寧波西摩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