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所述的電飯煲的煲體是由外殼、內殼、內膽三層基體組成,主要是在內殼的內側壁上設有一圈弧形面的凹入壁,凹入壁的凹壁上設有一凸起的隔熱陶瓷塊,隔熱陶瓷塊上連接有一金屬固定夾,金屬固定夾上夾裝有一電熱管;所述的電熱管固定在金屬固定夾上,金屬固定夾和隔熱陶瓷塊通過螺絲擰緊在凹入壁的凹壁上。與現在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發熱盤及電熱管可單獨加熱或同時加熱;弧形面的凹入壁使開口寬度增大,散熱均勻,使內膽的外壁受熱面積增大,使內膽的食物能夠快速增熟;將電熱管設在凹入壁內可以使用通用尺寸的金屬內膽或陶瓷內膽,防止經常取放內膽時碰撞而損壞。
【專利說明】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飯煲加熱結構及煲體部件的連接結構,具體是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
技術背景
[0002]電飯煲已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廚房小家電,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飯煲的行業發展也日新月異,產品更新快,現代多功能產品越來越受到大眾青睞,在追求多功能產品的同時會選擇省電(功率低)、加熱快、加熱均勻等適合煮、蒸、燜、炒、炸、燉、面包、蛋糕、等的多功能智能電飯煲;現有微電腦智能電飯煲主要加熱方式是底部發熱盤加熱、或在保溫罩外圍和鍋蓋上加貼硅膠發熱絲的立體,按這樣的加熱只適合一般的金屬鍋膽,但要達到使用陶瓷內膽或要提高溫度性能實現烤面包就有困難,譬如說按常規發熱盤和保溫罩外圍發熱絲加熱對于陶瓷內膽的傳熱是非常有限,發熱絲靠雙面膠粘貼長時間加熱會使雙面膠干固脫落、使用發熱圈加熱使保溫罩溫度高影響塑料中環易變形的等不良因素。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熱快、熱利用率高、熱擴散面積大、內膽吸收熱量均勻、省電、整體結構簡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所述的電飯煲的煲體是由外殼(I)、內殼(2)、內膽(3)三層基體組成,所述的內殼(2)的內底部設有發熱盤(21),發熱盤(21)通過支柱腳固定在內殼(2)的內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殼(2)的內側壁上設有一圈弧形面的凹入壁
(22),凹入壁(22)的凹壁上設有一凸起的隔熱陶瓷塊(23),隔熱陶瓷塊(23)上連接有一金屬固定夾(24),金屬固定夾(24)上夾裝有一電熱管(25);所述的金屬固定夾(24)和隔熱陶瓷塊(23)通過螺絲擰緊在凹入壁(22)的凹壁上。
[0006]所述的內殼(2)的頂部設有一翻邊(26),翻邊(26)上方設有一圈隔熱環(27),隔熱環(27)的上方設有一圈用于固定外殼(I)及內殼(2)的頂部中環(28),頂部中環(28)的頂上設有一導水槽(29);所述的頂部中環(28)與外殼(I)的頂端固定連接;所述的頂部中環(28)內徑向內延伸有一防止內膽(3)過于松動的定位凸粒(281);所述的翻邊(26)、隔熱環(27)、頂部中環(28)的連接是用螺絲穿過翻邊(26)、隔熱環(27)然后與頂部中環(28)擰緊固定于內殼(2)的翻邊(26)上。
[0007]所述的凹入壁(22)的凹壁上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凸起的隔熱陶瓷塊(23)。
[0008]所述的內膽(3)為陶瓷內膽或鋁內膽或不銹鋼內膽。
[0009]所述的發熱盤(21)及電熱管(25 )分別通過電線連接在同一控制電路板上且控制電路板上設有控制發熱盤(21)、電熱管(25 )的單獨控制按鍵。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1]1、本產品內殼側壁設置有弧形凹入壁,電熱管安裝在凹入壁內,不影響內膽的取出和放入,同時電熱管與保溫罩在陶瓷隔熱塊隔離,電熱管與內膽也有一定的間隙不會直接接接觸,靠輻射傳熱到內膽,加快內膽的側面傳熱效率。2、本產品在弧形凹入壁內設置有隔熱陶瓷塊,隔熱陶瓷塊連接有金屬夾,電熱管夾在夾上,電熱管通過隔熱陶瓷塊使電熱管與內殼側壁及凹入壁形成間距,防止發熱管貼近凹入壁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把熱量流失到內殼上,使電熱管的熱量能充分散發;弧形凹入壁能迅速使熱量擴散輻射至內膽的上下外側面,使內膽整體都能夠吸收熱量,在發熱管高溫時隔熱陶瓷塊有阻熱傳遞又有受高溫灼熱不易老化,經久耐用的效果,改變了舊式發熱板或發熱絲浪費熱量的問題;3、發熱管能夠快速升溫,在智能電飯煲煮食物時實現多種功能快速增熟或加熱,以節省時間或使食物品味更加美味可口 ;4、發熱盤、電熱管的功能可根據實用情況單獨啟用或同時啟用;5、外殼與內殼的頂部連接結構更加穩固、在外殼頂部的隔熱環可以防止外殼熱量通過熱傳遞方式對外擴散,具有節能效果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實施例產品煲體的剖視圖;
[0013]圖2為本實用實施例產品圖1的左上區域的A處放大圖;
[0014]圖3為本實用實施例產品圖1的右邊區域的B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所述的電飯煲的煲體是由外殼1、內殼2、內膽3三層基體組成,所述的內殼2的內底部設有發熱盤21,發熱盤21通過支腳固定在內殼2的內底部,形成傳統電飯煲基本加熱結構,本產品特點是在內殼2的內側壁上設有一圈弧形面的凹入壁22,安裝時,先將電熱管25夾在金屬固定夾24上,然后在金屬固定夾24的夾扣支耳上穿上螺絲,金屬固定夾24的夾扣和隔熱陶瓷塊23通過螺絲一并擰緊在凹入壁22的凹壁上,使電熱管25懸吊在凹入壁22的空間內,使電熱管25與內殼2側壁及凹入壁22形成間距,防止在經常取/放內膽時對側壁的電熱管25產生碰撞,影響正常使用,防止電熱管25貼近凹入壁22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把熱量流失到內殼2上,使電熱管25的熱量能充分散發,弧形凹入壁2能使熱量很好地對外散發;所述的內殼2的頂部設有一翻邊26,翻邊26上方設有一圈耐溫塑料隔熱環27,耐溫塑料隔熱環27的上方設有一圈用于固定外殼I及內殼2的頂部塑膠中環28,耐溫隔熱環27用于阻止內殼2的熱量向頂部中環28傳遞,防止頂部中環28溫度升高而對人體碰觸灼傷;頂部中環28的頂上設置的導水槽29用于在蒸、煮等產生的冷凝水統一收集在導水槽29上,然后由導水槽29流向統一的集水盒;所述的頂部中環28與外殼I的頂端固定連接,使煲體能夠整體穩固;所述的頂部中環28向內延伸有一防止內膽3松動的定位凸粒281,內殼2的開口在設計時要比內膽3的直徑大Icm左右,方便取/放膽,但是在內膽3放入后,處于高位側壁的定位凸粒281會使內膽3處于居中位置,防止發生傾斜、松動;所述的翻邊26、耐溫隔熱環27、頂部中環28的連接是用螺絲穿過翻邊26、耐溫隔熱環27然后與頂部中環28擰緊固定于內殼2的翻邊26上,達到煲體穩固效果;所述的凹入壁22的凹壁上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凸起的隔熱陶瓷塊23,使電熱管25安裝得更加牢固;所述的內膽3為陶瓷內膽或鋁內膽或不銹鋼內膽,消費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內膽,例如:煮飯,選擇陶瓷內膽或不銹鋼內膽比較合適;烤面包,選擇鋁內膽比較省電;煲燙,選擇陶瓷內膽比較合適;如果趕時間的選擇鋁內膽比較快;所述的發熱盤21及電熱管25分別電連接在同一控制電路板上且控制電路板上設有由CPU主控制電路芯片控制發熱盤21、電熱管25,在智能微電腦飯煲控制面板上設有單獨控制發熱盤(21)、電熱管(25)的按鍵,消費者可以根據智能微電腦飯煲控制面板顯示實現多種功能烹調功能效果。
[0016]所述的內殼2在本領域技術的通用名稱又叫保溫罩。
[0017]所述的頂部中環28在本領域技術的通用名稱又叫頂部塑膠中環。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凡是屬于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所述的電飯煲的煲體是由外殼(I)、內殼(2)、內膽(3)三層基體組成,所述的內殼(2)的內底部設有發熱盤(21),發熱盤(21)通過支柱腳固定在內殼(2)的內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殼(2)的內側壁上設有一圈弧形面的凹入壁(22),凹入壁(22)的凹壁上設有一凸起的隔熱陶瓷塊(23),隔熱陶瓷塊(23)上連接有一金屬固定夾(24),金屬固定夾(24)上夾裝有一電熱管(25);所述的金屬固定夾(24)和隔熱陶瓷塊(23)通過螺絲擰緊在凹入壁(22)的凹壁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殼(2)的頂部設有一翻邊(26),翻邊(26)上方設有一圈隔熱環(27),隔熱環(27)的上方設有一圈用于固定外殼(I)及內殼(2)的頂部中環(28),頂部中環(28)的頂上設有一導水槽(29);所述的頂部中環(28)與外殼(I)的頂端固定連接;所述的頂部中環(28)內徑向內延伸有一防止內膽(3)過于松動的定位凸粒(281);所述的翻邊(26)、隔熱環(27)、頂部中環(28)的連接是用螺絲穿過翻邊(26)、隔熱環(27)然后與頂部中環(28)擰緊固定于內殼(2)的翻邊(26)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入壁(22)的凹壁上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凸起的隔熱陶瓷塊(2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膽(3)為陶瓷內膽或鋁內膽或不銹鋼內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新型發熱裝置的電飯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發熱盤(21)及電熱管(25 )分別通過電線連接在同一控制電路板上且控制電路板上設有控制發熱盤(21)、電熱管(25)的單獨控制按鍵。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3802239SQ201420181955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5日
【發明者】何華添 申請人:何華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