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制面包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制面包機,其能夠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自動制面包機具備:烹調容器,其收納于在設備主體的內部設置的烤制室內,用于放入烹調材料;以及攪拌葉片,其通過在烹調容器內以攪拌軸為旋轉中心旋轉,而拌和放入在烹調容器內的烹調材料,攪拌葉片具有第一壁、和位于第一壁的外側的第二壁,第一壁為具有頂部和傾斜部的山形狀,所述傾斜部位于所述頂部的兩側,在頂部的高度位置和攪拌軸側的傾斜部之間形成有用于使面包生面團通過的空間部。
【專利說明】自動制面包機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一般家庭用的自動制面包機。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由米粒等谷物粒直接制作面包的自動制面包機逐漸普及。作為這種自動制面包機,例如,已有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11-45414號公報)所公開的自動制面包機。
[0003]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這樣的自動制面包機:具備:刀片(blade)旋轉軸,其設置在烹調容器的底部;粉碎刀片,其被安裝成不能相對于刀片旋轉軸旋轉(也稱作研磨(mill)葉片);穹頂狀罩,其具備拌和刀片(也稱作攪拌葉片);以及離合器,其用于使穹頂狀罩與刀片旋轉軸成為連結或者非連結狀態。
[0004]在專利文獻I的自動制面包機中,當刀片旋轉軸在利用離合器而使穹頂狀罩與刀片旋轉軸成為非連結狀態的狀態下旋轉時,只有粉碎刀片旋轉。通過所述粉碎刀片的旋轉,能夠將放入到烹調容器的谷物粒粉碎來制作制面包原料。另一方面,當刀片旋轉軸在通過離合器而使穹頂狀罩和刀片旋轉軸成為連結狀態的狀態下旋轉時,粉碎刀片和拌和刀片旋轉。通過所述粉碎刀片和拌和刀片的旋轉,能夠將烹調容器內的制面包原料和干酵母等輔料拌和來制作面包生面團。專利文獻I的自動制面包機構成為,通過直接將像這樣制作出的面包生面團放入烹調容器內進行烤制,來烤制成面包。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45414號公報
[0007]然而,在專利文獻I的自動制面包機中,在拌和烹調容器內的制面包原料和輔料來制作面包生面團時,主要是推壓到烹調容器的內側面的動作。由此,制面包原料和干酵母輔料的拌和不充分,不能均勻地摻混至內部,并且面包生面團變得不圓,無法制作美觀性優良的面包。這樣,從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的觀點來看尚有改善的余地。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課題,并提供一種自動制面包機,其能夠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009]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以下面的方式構成。
[0010]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為自動制面包機,所述自動制面包機具備:烹調容器,其收納于在設備主體的內部設置的烤制室內,用于放入烹調材料;以及攪拌葉片,其通過在烹調容器內以攪拌軸為旋轉中心旋轉,來拌和放入在烹調容器內的烹調材料,攪拌葉片具有第一壁、和位于第一壁的外側的第二壁,第一壁為具有頂部和傾斜部的山形狀,傾斜部位于頂部的兩側,在頂部的高度位置和攪拌軸側的傾斜部之間形成有用于使面包生面團通過的空間部。
[0011]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為第一方式中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第一壁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攪拌軸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3以上。[0012]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為第一方式中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為曲線狀。
[0013]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為第三方式中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的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越靠上方越大。
[0014]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為第一方式中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第一壁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與攪拌軸相反的一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3以上。
[0015]本實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為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第二壁從第一壁向與攪拌葉片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
[0016]本實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為第六方式中記載的自動制面包機,其中,攪拌葉片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第二壁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4以下。
[0017]實用新型效果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在攪拌葉片的第一壁中,在頂部的高度位置和攪拌軸側的傾斜部之間形成有用于使面包生面團通過的空間部,由此,不僅能夠將面包生面團按壓到烹調容器的內壁面而延展著進行攪拌,而且能夠通過使面包生面團從空間部通過而一邊旋轉一邊進行攪拌。由此,能夠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式,將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設定為預定的比例以上,由此,能夠確保傾斜部上方的空間部的大小,促進面包生面團的旋轉。
[002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式,使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為曲線狀,由此,能夠防止面包生面團在通過空間部時受到損傷,并且能夠使面包生面團旋轉來進行攪拌。
[002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式,通過設計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的形狀,能夠確保傾斜部上方的空間部的大小,促進面包生面團的旋轉。
[002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式,將第一壁中的與攪拌軸相反的一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設定為預定的比例以上,由此,能夠平衡良好地進行面包生面團的延展和旋轉,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02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第二壁從第一壁向與攪拌葉片的旋轉方向相反的反向彎曲,由此,容易將面包生面團推到烹調容器的內壁面,因此,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02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七方式,將攪拌葉片中的第二壁所占的長度的比例設定為預定的比例以下,由此,能夠一邊平衡良好地進行面包生面團的延展和旋轉一邊攪拌面包生面團,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的立體圖。
[0026]圖2為示出打開圖1的自動制面包機的蓋體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7]圖3為圖1的自動制面包機的剖視圖。
[0028]圖4為示出圖1的自動制面包機的與變頻馬達相關聯的部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0029]圖5為圖1的自動制面包機所具備的葉片單元的立體圖。
[0030]圖6為示出當圖4的變頻馬達的輸出軸向正方向旋轉時同樣向正方向旋轉的部件的剖視圖。
[0031]圖7為示出當圖4的變頻馬達的輸出軸向反方向旋轉時同樣向反方向旋轉的部件的剖視圖。
[0032]圖8為示出研磨葉片相對于穹頂狀罩的相對位置的仰視圖。
[0033]圖9A為研磨葉片的立體圖。
[0034]圖9B為研磨葉片的側視圖。
[0035]圖9C為研磨葉片的側視圖。
[0036]圖10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研磨葉片的應力分布的圖。
[0037]圖11為示出以往的研磨葉片的應力分布的圖。
[0038]圖12為攪拌葉片的俯視圖。
[0039]圖13為攪拌葉片的側視圖。
[0040]圖14為攪拌葉片的俯視圖。
[0041]圖15為沿圖12中的A-A線的攪拌葉片的剖視圖。
[0042]圖16為示出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執行的米粒用制面包過程的流程的示意圖。
[0043]圖17為示出圖16的米粒用制面包過程的攪拌工序中的、優選的攪拌葉片的轉速的變化的圖表。
[0044]標號說明
[0045]1:自動制面包機
[0046]10:設備主體
[0047]IOA:鉸鏈部
[0048]11:烹調容器支承部
[0049]12:軸承
[0050]13:第三單向離合器
[0051]14A:主體側研磨軸
[0052]14B:容器側研磨軸
[0053]15:第二單向離合器
[0054]16A:主體側攪拌軸
[0055]16Aa:卡合件
[0056]16B:容器側攪拌軸
[0057]16Ba:卡合件
[0058]17A:主體側連接器
[0059]17B:容器側連接器
[0060]18:軸支承件
[0061]20:操作部
[0062]30:烤制室
[0063]30a:底壁
[0064]31:鎧裝加熱器(加熱部)
[0065]32:溫度傳感器[0066]40:烹調容器
[0067]41:凹部
[0068]42:臺座
[0069]50:蓋
[0070]51:蓋主體
[0071]52:外蓋
[0072]53、54:輔料容器
[0073]53a、54a:開閉板
[0074]61:第一帶輪
[0075]62:第二帶輪
[0076]63:第三帶輪
[0077]64:第四帶輪
[0078]65:第一傳動帶
[0079]66:第二傳動帶
[0080]67:軸承
[0081]68:第一單向離合器
[0082]70:變頻馬達
[0083]71:輸出軸
[0084]80:葉片單元
[0085]81:帽
[0086]82:研磨葉片
[0087]82A:磨碎區域
[0088]83:穹頂狀罩
[0089]83a:窗口部
[0090]84:攪拌葉片
[0091]85:安全罩
[0092]90:控制部
[0093]100:第一傾斜部
[0094]101:頂部
[0095]102:第二傾斜部
[0096]103:第二壁
[0097]104:空間部
[0098]105:第一壁
[0099]IO7:內壁面
[0100]108:關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101]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02]《實施方式》[0103]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圖1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的立體圖,圖2為示出打開所述自動制面包機的蓋體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104]在圖1?3中,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I具備大致長方體形狀的設備主體10。在設備主體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設有操作部20。
[0105]操作部20由操作鍵組和顯示部構成。操作鍵組例如包括:開始鍵、取消鍵、定時鍵、預約鍵、以及選擇面包的烹調過程等的選擇鍵。烹調過程例如包括:將米粒用作原材料來制作面包的過程;將米粉用作原材料來制作面包的過程;以及將小麥粉用作原材料來制作面包的過程等。顯示部例如由液晶顯示面板等構成,用于顯示時間、通過操作鍵組設定的內容、以及錯誤等。
[0106]在設備主體10的內部設有烤制室30。烤制室30形成為上表面開口的箱形形狀。在烤制室30的內部以能夠自如裝卸的方式收納有烹調容器40,所述烹調容器40用于收納面包生面團、蛋糕、年糕等烹調材料。
[0107]并且,如圖3所示,在烤制室30的內部設置有鎧裝加熱器31和溫度傳感器32,所述鎧裝加熱器31為用于加熱烹調容器40的加熱部的一個例子,所述溫度傳感器32為用于檢測烤制室30內的溫度的溫度檢測部的一個例子。
[0108]鎧裝加熱器31配置成隔開間隙地對收納于烤制室30的烹調容器40的下部進行包圍。溫度傳感器32配置在從鎧裝加熱器31稍微離開的位置以便能夠檢測到烤制室30內的平均溫度。
[0109]烤制室30的上表面開口部通過蓋50來進行開閉,所述蓋50設置在設備主體10的上部。蓋50以能夠自如轉動的方式安裝于鉸鏈部10A,所述鉸鏈部IOA設置在設備主體10的上方后部(圖3的右上側)。蓋50具備蓋主體51和外蓋52。在蓋主體51安裝有輔料容器53和輔料容器54,所述輔料容器53用于收納面筋或干酵母等粉末狀的輔料,所述輔料容器54用于收納葡萄干、堅果等體積比較大的輔料。輔料容器53、54配置在烹調容器40的上方。外蓋52安裝成能夠自如開閉輔料容器53、54的上部開口部。
[0110]輔料容器53的底壁由開閉板53a構成。開閉板53a構成為能夠轉動,以便能夠將輔料容器53內的輔料放入到烹調容器40內。同樣地,輔料容器54的底壁由開閉板54a構成。開閉板54a構成為能夠轉動,以便能夠將輔料容器54內的輔料放入到烹調容器40內。開閉板53a、54a的開閉的時機通過后述的控制部90進行控制。
[0111]此外,在烤制室30的底壁30a的大致中心部,設置有烹調容器支承部11。如圖4所示,烹調容器支承部11形成為大致筒狀,并形成為隨著從烤制室30的底壁30a向下方遠離,內徑分階段地減小。在烹調容器支承部1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經軸承12設置有第一帶輪61。
[0112]在烹調容器支承部11的下部的中心孔,設置有大致圓筒形的第三單向離合器13。在第三單向離合器13的內側,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有大致圓筒形的主體側攪拌軸16A。第三單向離合器13構成為:允許主體側攪拌軸16A向正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另一方面,限制主體側攪拌軸16A向反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的旋轉。
[0113]在主體側攪拌軸16A的外周下部設置有第二單向離合器15。第二單向離合器15被設置成與第一帶輪61卡合。第二單向離合器15構成為:當第一帶輪61向正方向旋轉時,使主體側攪拌軸16A向正方向旋轉,另一方面,當第一帶輪61向反方向旋轉時,限制主體側攪拌軸16A的旋轉,以避免主體側攪拌軸16A向反方向旋轉。
[0114]在主體側攪拌軸16A的內部,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有大致圓柱狀的主體側研磨軸14A。主體側研磨軸14A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主體側攪拌軸16A相對旋轉。在主體側研磨軸14A的下端部固定有第二帶輪62。
[0115]此外,在烤制室30的外側且是設備主體10的內部,設置有作為馬達的一個例子的變頻馬達70。變頻馬達70是能夠自如地變更輸出軸71的每單位時間的轉速和旋轉方向(正方向、反方向)的馬達。
[0116]在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的外周上部固定有第三帶輪63。在第三帶輪63和第一帶輪61繞架有第一傳動帶65。當變頻馬達70被驅動從而輸出軸71旋轉時,該輸出軸71的旋轉力經由第三帶輪63、第一傳動帶65傳遞到第一帶輪61。
[0117]并且,在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的外周下部經軸承67設置有第四帶輪64。在第四帶輪64和第二帶輪62繞架有第二傳動帶66。
[0118]并且,在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的外周面,在第三帶輪63和第四帶輪64之間,設置有第一單向離合器68。當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時,第一單向離合器68使第四帶輪64向反方向旋轉,另一方面,當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時,第一單向離合器68限制第四帶輪64的旋轉,以避免第四帶輪64向正方向旋轉。
[0119]此外,在主體側研磨軸14A的上端部固定有主體側連接器17A。主體側連接器17A構成為能夠與容器側連接器17B卡合,容器側連接器17B固定在大致圓柱形的容器側研磨軸14B的下端部。在主體側連接器17A與容器側連接器17B卡合的狀態下,當主體側研磨軸14A旋轉時,容器側研磨軸14B旋轉。
[0120]并且,在主體側攪拌軸16A的上端部設置有卡合件16Aa。卡合件16Aa構成為能夠與卡合件16Ba卡合,卡合件16Ba固定在大致圓筒形的容器側攪拌軸16B的下端部。當主體側攪拌軸16A旋轉時,卡合件16Aa與卡合件16Ba卡合,容器側攪拌軸16B旋轉。
[0121]容器側研磨軸14B經圓筒形的軸支承件18設置在容器側攪拌軸16B的內側。容器側研磨軸14B和容器側攪拌軸16B被設置成:在將烹調容器40安置在烤制室30內時,通過在烹調容器40的底部的中心部設置的貫通孔突出到烹調容器40內。
[0122]如圖3所示,在烹調容器40的底部形成有有底筒狀的凹部41。并且,在烹調容器40的底部外表面,以包圍容器側攪拌軸16B的方式設置有筒狀的臺座42。通過將臺座42載置于烹調容器支承部11并使主體側連接器17A與容器側連接器17B卡合,烹調容器40被安置在燒制室30內。另一方面,通過使主體側連接器17A和容器側連接器17B的卡合解除,能夠將烹調容器40從烤制室30內取出。另外,臺座42可以形成為與烹調容器40分體,也可以形成為與烹調容器40 —體。
[0123]在容器側研磨軸14B和容器側攪拌軸16B的突出到烹調容器40的內部的部分,以能夠自如裝卸的方式安裝有葉片單元80。
[0124]葉片單元80具備:帽81、研磨葉片82、穹頂狀罩83、攪拌葉片84、以及安全罩85。
[0125]帽81能夠自如裝卸地設置在容器側研磨軸14B的末端部。研磨葉片82被設置成從帽81的外周面向外側突出。[0126]研磨葉片82是用于粉碎米粒等谷物粒來制作制面包原料的葉片。在將烹調容器40安置在烤制室30內并且將帽81安裝于容器側研磨軸14B的狀態下,研磨葉片82被設置成大致位于烹調容器40的凹部41內。對于研磨葉片82的具體結構和優選的形狀等在后文中進行詳細說明。
[0127]穹頂狀罩83形成為從上方覆蓋研磨葉片82。如圖5和圖6所示,在穹頂狀罩83設置有多個窗口部83a,所述窗口部83a將穹頂狀罩83的內側的空間和穹頂狀罩83的外側的空間連通起來。利用研磨葉片82的旋轉制作出的制面包原料,通過多個窗口部83a排出到穹頂狀罩83的內側的空間和穹頂狀罩83的外側的空間。
[0128]攪拌葉片84設置成沿垂直方向立設在穹頂狀罩83的外表面。攪拌葉片84是用于拌和烹調容器40內的制面包原料而制作面包生面團的葉片。對于攪拌葉片84的具體結構和優選的形狀等,在后面詳細說明。
[0129]安全罩85安裝在穹頂狀罩83的下端部并形成為從下方覆蓋研磨葉片82。并且,安全罩85以其一部分與容器側攪拌軸16B的內表面配合的方式安裝在容器側攪拌軸16B。當容器側攪拌軸16B旋轉時,安全罩85、穹頂狀罩83、以及攪拌葉片84 —體地旋轉。在將烹調容器40安置在烤制室30內并且將安全罩85安裝于容器側攪拌軸16B的狀態下,研磨葉片82被設置成大致位于比烹調容器40的凹部4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安全罩85設置有開口部(未圖示),所述開口部用于將已放入到烹調容器40內的米粒和水等材料取入到穹頂狀罩83內。
[0130]并且,在設備主體10的操作部20的下方設置有用于控制各部的驅動的控制部90。在控制部90存儲了與多個烹調過程對應的烹調順序。烹調順序(sequence)指的是在依次進行浸泡、研磨、冷卻、攪拌、發酵、烤制等各制作工序時,預先確定了各制作工序中鎧裝加熱器31的通電時間、溫調溫度、變頻馬達70的旋轉方向、旋轉速度、以及開閉板53a、54a的開閉時機等的烹調的步驟的程序。控制部90基于與通過操作部20選擇的特定的烹調過程對應的烹調順序、和溫度傳感器32的檢測溫度,來控制變頻馬達70、鎧裝加熱器31、以及開閉板53a、54a的驅動。
[0131]接下來,利用圖6對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圖6為示出與變頻馬達70相關聯的部件的結構的剖視圖。在圖6中,斜線部示出了向正方向旋轉的部件。
[0132]如圖6所示,當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71的旋轉力傳遞至第三帶輪63和第一單向離合器68,這些部件向正方向旋轉。
[0133]第三帶輪63的旋轉力傳遞至第一傳動帶65、第一帶輪61、以及第二單向離合器15,這些部件向正方向旋轉。由于第一帶輪61向正方向旋轉,因此第二單向離合器15使主體側攪拌軸16A向正方向旋轉。這時,第三單向離合器13允許主體側攪拌軸16A向正方向的旋轉。主體側攪拌軸16A的旋轉力傳遞至容器側攪拌軸16B、安全罩85、穹頂狀罩83、以及攪拌葉片84,這些部件向正方向旋轉。
[0134]另一方面,由于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因此第一單向離合器68限制第四帶輪64的旋轉以避免第四帶輪64向正方向旋轉。
[0135]即,當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時,攪拌葉片84向正方向旋轉,而另一方面,研磨葉片82不旋轉。[0136]接下來,利用圖7對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圖7為示出與變頻馬達70相關聯的部件的結構的剖視圖。在圖7中,斜線部示出了向反方向旋轉的部件。
[0137]如圖7所示,當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71的旋轉力傳遞至第三帶輪63和第一單向離合器68,這些部件向反方向旋轉。
[0138]第三帶輪63的旋轉力傳遞至第一傳動帶65、第一帶輪61、以及第二單向離合器15,這些部件向反方向旋轉。由于第一帶輪61向反方向旋轉,因此第二單向離合器15限制主體側攪拌軸16A的旋轉以避免主體側攪拌軸16A向反方向旋轉。
[0139]另一方面,由于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因此第一單向離合器68使第四帶輪64向反方向旋轉。所述第四帶輪64的旋轉力傳遞至第二傳動帶66、第二帶輪62、主體側研磨軸14A、容器側研磨軸14B、帽81、以及研磨葉片82,這些部件向反方向旋轉。另外,這時,第三單向離合器13限制主體側攪拌軸16A借助于主體側研磨軸14A的旋轉力向反方向旋轉(所謂的共同旋轉)。
[0140]即,當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時,研磨葉片82向反方向旋轉,另一方面,攪拌葉片84不旋轉。
[014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帶輪61構成為具有比第二?第四帶輪62?64大的直徑。由此,相對于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的旋轉速度,使攪拌葉片84的旋轉速度為低速(例如250rpm),并且可獲得高轉矩。此外,相對于攪拌葉片84的旋轉速度,使研磨葉片82的旋轉速度為高速(例如4000rpm)。
[014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研磨軸”由主體側研磨軸14A和容器側研磨軸14B構成,所述主體側研磨軸14A和容器側研磨軸14B通過將主體側連接器17A與容器側連接器17B卡合而連結在一起。而且攪拌軸”由主體側攪拌軸16A和容器側攪拌軸16B構成,所述主體側攪拌軸16A和容器側攪拌軸16B通過將卡合件16Aa與卡合件16Ba卡合而連結在一起。而且,成為研磨軸82的旋轉中心的研磨軸的中心軸線,與成為攪拌葉片84的旋轉中心的攪拌軸的中心軸線被設置成位于同一軸線上。
[0143]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力切換部”由軸承12、67,第一?第四帶輪61?64,第一和第二傳動帶65、66,以及第一?第三單向離合器64、15、13構成。“驅動力切換部”用于切換馬達70的旋轉驅動力向研磨軸和攪拌軸傳遞的傳遞路徑。
[0144]接下來,利用圖8、圖9A?圖9C對研磨葉片82的優選的形狀等進行說明。圖8為示出研磨葉片82相對于穹頂狀罩83的相對位置的仰視圖。圖9A為研磨葉片82的立體圖,圖9B和圖9C為研磨葉片82的側視圖。
[0145]如圖8所示,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形成為磨碎谷物粒而不是切碎谷物粒。具體地說,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形成為具有磨碎區域82A,該磨碎區域82A以俯視觀察沿著所述穹頂狀罩83的內周端部的方式具有一定長度。由此,能夠高效率地將谷物粒制作成制面包原料,能夠使研磨葉片82的旋轉速度降低。其結果是,能夠降低在將谷物粒制作成制面包原料時、即研磨時產生的聲音。
[0146]并且,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的邊緣形成為波狀。由此,能夠使所述邊緣與谷物粒的接觸面積增加,提高谷物粒的磨碎效果。而且,優選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的邊緣形成為正弦波狀(由曲線構成的波狀)。由此,能夠抑制由于使用者觸碰到研磨葉片82而割到使用者的手指的情況。
[0147]并且,研磨葉片82兩端部的邊緣構成為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1.5mm)(S卩,沒有刀刃)。由此,能夠更進一步地抑制由于使用者觸碰到研磨葉片82而割到使用者的手指的情況。而且,能夠使所述邊緣與谷物粒的接觸面積增加,提高谷物粒的磨碎效果。而且,能夠確保研磨葉片82的整體的強度。另外,研磨葉片82也可構成為包括邊緣在內為均一的厚度。
[0148]并且,如圖9B和圖9C所示,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從正面觀察彼此向反方向傾斜。具體地說,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以如下方式傾斜:位于研磨葉片82的旋轉方向的下游側(最先與米粒碰撞的一側)的部分,處在比位于其上游側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相對于水平面的傾斜角度比以往的傾斜角度大,例如為13度。由此,能夠高效率地將谷物粒制作成制面包原料,并能夠使研磨葉片82的旋轉速度進一步降低。其結果是,能夠更進一步地降低在將谷物粒制作成制面包原料時、即研磨時產生的聲音。
[014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的邊緣形成為波狀,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研磨葉片82的兩端部的邊緣也可以是曲線狀。另外,圖10為示出利用邊緣為曲線狀的研磨葉片82來粉碎谷物粒時,施加在研磨葉片82的應力的圖。圖11為示出通過以往的具有刀刃的研磨葉片82來粉碎谷物粒時,施加在該研磨葉片的應力的圖。通過圖10和圖11可知,邊緣為曲線狀的研磨葉片82比以往的研磨葉片對谷物粒施加了更大的力。
[0150]接下來,利用圖12?圖15對攪拌葉片84的優選的形狀等進行說明。圖12為示出攪拌葉片84相對于穹頂狀罩83的相對位置的俯視圖。圖13為攪拌葉片84的側視圖。圖14為示出攪拌葉片84和烹調容器40的相對位置的俯視圖。圖15為沿圖12中的攪拌葉片84的A-A線的剖視圖。
[0151]如圖12、13所示,關于與穹頂狀罩83 —體形成的攪拌葉片84,其不是從穹頂狀罩83的中心C向外側延伸,而是以離開穹頂狀罩83的中心C的位置作為支點F向外側延伸(SP,向離開攪拌葉片84的支點F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支點F配置在離穹頂狀罩83的中心C大約8mm的位置。圖12中的攪拌葉片84的旋轉方向R為順時針方向。
[0152]如圖13所示,攪拌葉片84具備第一壁105和從第一壁105向外側延伸的第二壁103。第一壁105具備:第一傾斜部100,其從攪拌葉片84的支點F朝向外側向上方延伸;頂部101,其從第一傾斜部100朝向外側水平地延伸;以及第二傾斜部102,其從頂部101朝向外側向下方延伸。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傾斜部100形成為越靠上方,第一傾斜部100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越大。具體來說,第一傾斜部100具有拋物線狀的曲線形狀,而不是直線形狀。在第一傾斜部100的上方形成有空間部104。空間部104是由頂部101的高度位置H和第一傾斜部100圍成的部分,并具有大致將橢圓四等分而成的形狀。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第二傾斜部102形成為大致直線狀。第二傾斜部102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被設定為45度?50度。
[0153]如上所述,攪拌葉片84的第一壁105形成為具有頂部101和傾斜部100、102的、向上方凸起的山形狀,所述傾斜部100、102位于頂部101的兩側。
[0154]如圖12、13所示,在第一壁105的外側(攪拌葉片84的端部分)形成有第二壁103,第二壁103從第一壁105向與攪拌軸16A、16B (圖4)相反的一側延伸,并向與攪拌葉片84的旋轉方向R相反的方向(逆時針方向)彎曲。
[0155]如圖14所示,攪拌葉片84和穹頂狀罩83配置在烹調容器40內的底面。穹頂狀罩83的中心C與烹調容器40的中心大致一致。在烹調容器40內的對置的內壁面107設置有一對突起部108。突起部108是用于在與攪拌葉片84之間攪拌面包生面團的突起。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旋轉時的末端的軌跡T和突起部108之間的距離設定為3mm。
[0156]圖15為沿圖12中的攪拌葉片84的A-A線的剖視圖,示出攪拌葉片84的實際尺寸的一個例子。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第一壁105的朝外方向的長度為41mm。這里的朝外方向的長度是指沿攪拌葉片84朝向烹調容器40向外側延伸的方向的長度。第一壁105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第一傾斜部100所占的長度為17mm,頂部101所占的長度為9mm,第二傾斜部102所占的長度為15mm。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第一壁105的朝外方向的長度(41mm)中,第一傾斜部100所占的長度(17mm)的比例、和第二傾斜部102所占的長度(15mm)的比例分別設定為1/3以上(15/14、17/41 )。
[0157]并且,第二壁103的長度為10.8mm。由此,攪拌葉片84的朝外方向的整體長度為51.8mm (41+10.8)。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朝外方向的長度(51.8mm)中,第二壁103所占的長度(10.8mm)的比例為1/4以下(10.8/51.8)。對于其它長度,省略說明。另夕卜,在這里例示的實際尺寸不過是一個例子,也可以采用其它長度。
[0158]在下文中,對這樣構成的攪拌葉片84的動作和作用進行說明。
[0159]當在面包生面團放入到了烹調容器40內的狀態下使攪拌葉片84進行動作時,攪拌葉片84以穹頂狀罩83的中心C為旋轉中心向旋轉方向R (圖12、14)旋轉。當攪拌葉片84旋轉時,攪拌葉片84的第一壁105與面包生面團接觸,并以將面包生面團朝向烹調容器40的內壁面107向外側推開的方式發揮作用。被推到外側的面包生面團被攪拌葉片84的第二壁103引導,并且,進入到第二壁103的末端(攪拌葉片84的末端)和烹調容器40的內壁面107 (特別是突起部108)之間的間隙,在該間隙中與攪拌葉片84的旋轉相應地被延展著攪拌。這樣,能夠利用攪拌葉片84的旋轉沿面包生面團被延展著攪拌。這里,由于第二壁103向與攪拌葉片84的旋轉方向R相反的方向彎曲,因此能夠將面包生面團引導至更外側并延展開。
[0160]并且,由于在攪拌葉片84中的第一傾斜部100的上方形成有空間部104 (圖13),因此,在面包生面團位于穹頂狀罩83的中心C附近時等,面包生面團能夠以越過第一傾斜部100的方式通過空間部104。面包生面團通過空間部104而向旋轉方向R的下游側移動,由此能夠使面包生面團旋轉。
[0161]如上所述,能夠使面包生面團在攪拌葉片84的末端部與烹調容器40的內壁面107及突起部108之間延展著進行攪拌,并且,通過設置空間部104能夠使面包生面團一邊旋轉一邊攪拌。通過反復這樣的動作,能夠反復進行面包生面團的旋轉以及延展這樣的攪拌動作,因此,能夠高效率地揉搓面包生面團。由此,能夠將葡萄干和堅果等輔料有效地均勻地揉到面包生面團中。這樣被高效率地揉好的面包生面團在成形工序中整理得較圓,因此,能夠使外觀穩定。
[0162]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第一壁105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第一傾斜部100和第二傾斜部102所占的長度的比例分別設定為1/3以上。通過這樣的設定,能夠平衡良好地進行面包生面團的延展和旋轉,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163]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形成空間部104的第一傾斜部100形成為曲線狀,因此,能夠在通過空間部104時使面包生面團不受損傷地旋轉。而且,將第一傾斜部100形成為越是靠上方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越大的拋物線狀,由此,能夠較大地確保空間部104的空間,因此,能夠將面包生面團進一步引導至空間部104,能夠促進面包生面團的旋轉。由此,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16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攪拌葉片84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第二壁103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4以下。由此,能夠平衡良好地進行面包生面團的延展和旋轉,能夠更高效率地攪拌面包生面團。
[01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使攪拌葉片84的支點F從偏離穹頂狀罩83的中心C(攪拌葉片84的旋轉中心)的位置延伸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這樣的情況,例如也可以使攪拌葉片84的支點F與穹頂狀罩83的中心C 一致。
[0166]接下來,利用圖16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I執行的米粒用制面包過程的流程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圖16為示出利用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I執行的米粒用制面包過程的流程的示意圖。如圖16所示,在米粒用制面包過程中,依次執行浸泡工序、研磨工序、冷卻工序、攪拌(捏^ )工序、發酵工序、以及烤制工序。
[0167]當開始米粒用制面包過程時,使用者進行下面的工作。
[0168]首先,使用者將帽81安裝到容器側研磨軸14B,并且使安全罩85的一部分與容器側攪拌軸16B的內表面配合。由此,如圖3所示,葉片單元80被安置到烹調容器40內。
[0169]然后,使用者將米粒、水、調味料(例如,食鹽、砂糖、以及起酥油)等主材料放入烹調容器40內,并且將在面包的制作工序的中途自動放入的干酵母、面筋、以及堅果等輔料放入輔料容器53、54。
[0170]然后,使用者將烹調容器40安置到烤制室30內,利用蓋50關閉烤制室30的上表面開口部。然后,使用者通過操作部20選擇米粒用制面包過程,并按下開始鍵。由此,控制部90開始將米粒用作原材料來制作面包的米粒用制面包過程的控制動作。
[0171]當米粒用制面包過程開始時,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開始浸泡工序。浸泡工序是這樣的工序:通過使米粒中含有水,從而使得在之后進行的研磨工序中,容易使米粒粉碎到芯部。在浸泡工序中,預先放入到烹調容器40的主材料的靜置狀態維持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0分鐘)。
[0172]當從浸泡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浸泡工序,開始研磨工序。研磨工序是將放入到烹調容器40內的米粒粉碎來制作制面包原料的工序。在研磨工序中,控制部90對變頻馬達70進行控制而使輸出軸71向反方向旋轉,如使用圖7在上文敘述的那樣,使研磨葉片82在含有米粒和水的混合物中旋轉(例如4000rpm)。由此,米粒被粉碎。
[0173]含有粉碎后的米粒和水的混合物通過穹頂狀罩83的多個窗口部83a排出到穹頂狀罩83的外側的空間。與此相隨地,烹調容器40的凹部41內的含有米粒和水的混合物,從在安全罩85設置的開口部(未圖示)被取入到穹頂狀罩83的內側的空間。這樣,米粒不斷地被研磨葉片82粉碎,其結果是,含有糊狀的粉碎粉末的制面包原料被制作出來。
[0174]另外,當與研磨葉片82碰撞的米粒的大小較大時,會產生大的碰撞聲音。因此,優選控制部90對變頻馬達70進行這樣的控制:從研磨工序的開始起在預定時間(例如5分鐘)內使研磨葉片82低速旋轉,之后,使研磨葉片82高速旋轉。由此,能夠抑制研磨工序中的大的碰撞聲音的產生。
[0175]當從研磨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70分鐘)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研磨工序,開始冷卻工序。冷卻工序是使因研磨工序而上升了的烹調容器40內的制面包原料的溫度降低到干酵母能夠活躍地工作的溫度(例如30°C左右)的工序。在冷卻工序中,控制部90使變頻馬達70的驅動停止。
[0176]當從冷卻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2分鐘)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冷卻工序,開始攪拌工序。攪拌工序是將干酵母、面筋、堅果等輔料放入制面包原料中,對它們進行拌和來制作面包生面團的工序。在攪拌工序中,控制部90打開開閉板53a、54a而將輔料放入到烹調容器40內,并且,控制變頻馬達70使輸出軸71向正方向旋轉,如利用圖6在上文敘述的那樣,使攪拌葉片84在含有制面包原料和輔料的混合物中低速旋轉(例如250rpm)。由此,含有制面包原料和輔料的混合物被拌和,制作出具有預定的彈力的面包生面團。
[0177]另外,在攪拌工序期間,若使攪拌葉片84以相同速度持續旋轉,則特別是在含有制面包原料和輔料的混合物的拌和尚未進展的拌和工序的初期,存在制面包原料和輔料飛散到烹調容器40的外側的危險。因此,如圖17所示,優選控制部90將變頻馬達70控制成:隨著攪拌工序的推進而使攪拌葉片84的轉速逐漸增加。由此,在攪拌工序中,能夠抑制制面包原料和輔料飛散到烹調容器40的外側。
[0178]當從攪拌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23分鐘)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攪拌工序,開始發酵工序。發酵工序是使面包生面團發酵的工序。在發酵工序中,控制部90對鎧裝加熱器31進行控制,使烤制室30的溫度維持在發酵不斷推進的溫度(例如38。。)。
[0179]當從發酵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75分鐘)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發酵工序,開始烤制工序。烤制工序是對發酵后的面包生面團進行烤制而烤制成面包的工序。在烤制工序中,控制部90對鎧裝加熱器31進行控制,使烤制室30的溫度上升到適宜進行面包烤制的溫度(例如125°C)。
[0180]當從烤制工序的開始起經過預定時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0分鐘)后,根據控制部90的指令結束烤制工序。由此,結束全部的制面包工序。全部的制面包工序的結束這一事件,例如通過操作部20的液晶面板的顯示或通知音等告知使用者。
[0181 ] 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I,利用單一的變頻馬達70使研磨葉片82和攪拌葉片84兩者同時旋轉,因此,與具備兩個馬達的以往的自動制面包機相比能夠實現裝置的小型化。
[0182]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1,將作為驅動力切換部發揮功能的軸承12、67、第一?第四帶輪61?64、第一和第二傳動帶65、66、第一?第三單向離合器68、15、13全部設置在設備主體10的內部,而且是在烤制室30的外部,因此,能夠抑制制面包原料等阻塞該各部件等的不良狀況。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進行變頻馬達70的旋轉驅動力的傳遞路徑的切換。
[0183]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1,使用變頻馬達70作為馬達,因此,能夠改變研磨葉片82和攪拌葉片84的轉速。由此,例如通過在從研磨工序的開始起預定時間內使研磨葉片82低速旋轉,能夠抑制研磨工序中的大的碰撞聲音的產生。
[0184]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I,與變頻馬達70的輸出軸71的旋轉方向相應地將變頻馬達70的旋轉驅動力傳遞至研磨軸或切換成傳遞至攪拌軸,因此,能夠更可靠地進行變頻馬達70的旋轉驅動力的傳遞路徑的切換。
[0185]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1,攪拌軸16A、16B為中空管結構,在該攪拌軸的內部設置了研磨軸14A、14B。由此,能夠更進一步實現裝置的小型化。
[0186]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由谷物粒制作面包的自動制面包機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該種類的自動制面包機,對于由粉末狀的材料制作面包的普通的自動制面包機也同樣能夠實施。特別是對于攪拌葉片部分在普通的自動制面包機中也能夠實施。
[0187]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制面包機能夠高效率地攪拌面包,因此,特別是作為一般家庭用的自動制面包機是有用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制面包機具備: 烹調容器,其收納于在設備主體的內部設置的烤制室內,用于放入烹調材料;以及攪拌葉片,其通過在烹調容器內以攪拌軸為旋轉中心旋轉,來拌和放入在烹調容器內的烹調材料, 攪拌葉片具有第一壁和位于第一壁的外側的第二壁, 第一壁為具有頂部和傾斜部的山形狀,傾斜部位于頂部的兩側,在頂部的高度位置和攪拌軸側的傾斜部之間形成有用于使面包生面團通過的空間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第一壁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攪拌軸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3以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為曲線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第一壁中的攪拌軸側的傾斜部的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越靠上方越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第一壁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與攪拌軸相反的一側的傾斜部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3以上。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第二壁從第一壁向與攪拌葉片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制面包機,其特征在于, 攪拌葉片的朝外方向的長度中,第二壁所占的長度的比例為1/4以下。
【文檔編號】A47J43/046GK203483306SQ201320604261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5日
【發明者】西平康隆, 浮田和宏, 野村英史, 伊藤廉幸, 中山敦雄, 高濱篤美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