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屬于精密軸承制造領域。由機架(1)、上料傳動帶(6)、出料傳動帶(26)、夾持搬運機構(2)和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組成,機架(1)為桁架結構,用于固定各種部件;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水平固定在機架(1)上;在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固定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夾持搬運機構(2)固定于機架(1)上用于將上料傳動帶(6)上的清洗軸承(19)放置到旋轉刷洗控制裝置中,清洗完畢再將清洗軸承(19)放置到出料傳動輸送帶(26)上。本裝置可連續清洗不同高度、直徑的軸承,提高軸承使用性能。
【專利說明】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精密軸承制造領域,特別涉及對精密軸承進行旋轉刷洗內外滾道,清除多道工序遺留下的各類污染物的新清洗方法與新清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公知的精密軸承,在清洗工序中,采用清洗筐中的浸入式清洗工藝,存在軸承的羅列問題,導致成批的軸承成品清洗效果差,還存在軸承之間磕碰等問題,導致次品的產生;而對于逐個清洗工藝,不同型號的軸承需要進行針對軸承軸向和徑向尺寸的調節,影響生產效率和清洗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公知的精密軸承逐個清洗的過程中,清洗效果差,換型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為完善刷洗工藝,提供一種精密軸承清洗方法和自動軸承定位裝置。提高清洗效果和清洗效率,節省人力,降低清洗成本,提高精密軸承成品的使用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0004]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機架、上料傳動帶、出料傳動帶、夾持搬運機構和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組成。機架為桁架結構,用于固定各種部件;上料傳動輸送帶和出料傳動輸送帶之間斷開,且水平固定在機架上;在上料傳動輸送帶和出料傳動輸送帶之間固定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夾持搬運機構固定于機架上用于將上料傳動帶上的清洗軸承放置到旋轉刷洗控制裝置中,清洗完畢再將清洗軸承放置到出料傳動輸送帶上;電機驅動傳送帶運轉。
[0005]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電機,液槽,豎向導軌,下壓氣缸,豎向導桿,壓板,橫向導軌,推出氣缸,推出滑塊,推出滑塊架體,拉回氣缸,拉回滑塊,拉回滑塊架體,錐輪架,定位錐輪,外側毛刷,內側毛刷,外側驅動馬達,內側驅動馬達,定位輪和轉盤組成。
[0006]液槽固定于兩個傳送帶之間下方的機架上,用于旋轉刷洗控制裝置液體的排放;水平轉盤在上料傳動輸送帶和出料傳動輸送帶之間,并與傳送帶位于同一平面,轉盤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上;轉盤由電機驅動繞軸轉動;清洗軸承作為清洗目標水平置于旋轉盤中央。
[0007]兩個豎向導軌上端與支架固定連接,豎向滑塊安裝在兩根豎向導軌上;壓板與豎向滑塊固定連接;錐輪架為垂直于地面的空心柱體結構,且位于壓板和轉盤之間;錐輪架頂端不完整的固定蓋體用于固定豎向導桿;兩根豎向導桿底端對稱固定在錐輪架頂端蓋體的徑線上,上端穿過壓板,豎向導桿通過直線軸承與壓板連接;下壓氣缸固定在架體上,下壓氣缸與壓板柔性連接;在壓板和錐輪架之間的導桿上套有彈簧;在錐輪架的下端,沿著錐輪架內壁水平均勻固定三個同等尺寸的定位錐輪;定位錐輪長度小于錐輪架內半徑;定位錐輪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定位錐輪完全處于錐輪架的空心柱體內部;
[0008]兩根橫向導軌垂直于傳送帶,相互平行固定于壓板的上表面,兩根橫向導軌的內端靠近轉盤中心部位,外端靠近轉盤的邊沿處;兩個橫向導軌外端分別安裝拉回滑塊,內端分別安裝推出滑塊;兩個拉回滑塊通過拉回滑塊架體固定連接在一起,同樣,推出滑塊架體將兩個推出滑塊固定在一起;兩個橫向導軌之間為透空槽,使得拉回滑塊架體和推出滑塊架體隨著滑塊可沿透空槽運動;推出氣缸固定在壓板的上表面,活動端與推出滑塊架體柔性連接;拉回氣缸固定在壓板的下表面,活動端與拉回滑塊架體柔性連接;
[0009]垂直于地面的內側毛刷的上端固定于推出滑塊架體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的底端持平;垂直于地面的外側毛刷和兩個定位輪的上端固定于拉回滑塊架體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的底端持平;兩個定位輪貼近外側毛刷的兩側,兩個定位輪軸線略微靠近轉盤的中心;錐輪架的頂端蓋體上留有供內側毛刷、外側毛刷及定位輪運行的透空槽;定位輪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清洗軸承內徑尺寸需大于內側毛刷直徑,高度需小于內側毛刷高度;內側毛刷由內側驅動馬達驅動;外側毛刷由外側驅動馬達驅動;內側驅動馬達和外側驅動馬達皆固定于壓板上。
[0010]控制器控制電機、內側驅動馬達、外側驅動馬達以及所有氣缸的運行。
[0011]定位錐輪可用橡膠制成。
[0012]本發明有益效果是:克服普通軸承清洗過程中換型效率低,每次換型調節復雜等問題,可連續清洗不同高度、直徑的軸承,節省人力,降低清洗成本,提高軸承使用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本發明的主視圖。
[0014]圖2本發明的俯視截面圖。
[0015]圖3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左視圖。
[0016]圖4旋轉刷洗控制裝置俯視截面圖。
[0017]圖5定位效果圖。
[0018]圖中:1機架,2夾持搬運機構,3.豎向導軌,4.下壓氣缸,5.電機,6.上料傳送帶,7.轉盤,8.液槽,9.拉回氣缸,10.壓板,11.推出氣缸,12.推出滑塊,13.內側氣動馬達,14.豎向導桿,15.橫向導軌,16.拉回滑塊,17.錐輪架,18.定位錐輪,19.清洗軸承,20.外側毛刷,21.定位輪,22.控制器,23.內側毛刷,24.拉回滑塊架體,25.推出滑塊架體,26.出料傳送帶,27.外側氣動馬達,28.豎向滑塊,29.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0020]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機架1、上料傳動帶6、出料傳動帶26、夾持搬運機構2和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組成。機架I為桁架結構,用于固定各種部件;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斷開,且水平固定在機架I上;在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固定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夾持搬運機構2固定于機架I上用于將上料傳動帶6上的清洗軸承19放置到旋轉刷洗控制裝置中,清洗完畢再將清洗軸承19放置到出料傳動輸送帶26上;電機5驅動傳送帶運轉。
[0021]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電機5,液槽8,豎向導軌3,下壓氣缸4,豎向導桿14,壓板10,橫向導軌15,推出氣缸11,推出滑塊12,推出滑塊架體25,拉回氣缸9,拉回滑塊16,拉回滑塊架體24,錐輪架17,定位錐輪18,外側毛刷20,內側毛刷23,外側驅動馬達27,內側驅動馬達13,定位輪21和轉盤7組成。
[0022]液槽8固定于兩個傳送帶之間下方的機架I上,用于旋轉刷洗控制裝置液體的排放;水平轉盤7在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并與傳送帶位于同一平面,轉盤7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I上;轉盤7由電機5驅動繞軸轉動;清洗軸承19作為清洗目標水平置于旋轉盤中央。
[0023]兩個豎向導軌3上端與支架I固定連接,豎向滑塊28安裝在兩根豎向導軌3上;壓板10與豎向滑塊28固定連接;錐輪架17為垂直于地面的空心柱體結構,且位于壓板10和轉盤7之間;錐輪架17頂端不完整的固定蓋體用于固定豎向導桿14 ;兩根豎向導桿14底端對稱固定在錐輪架17頂端蓋體的徑線上,上端穿過壓板10,豎向導桿14通過直線軸承與壓板10連接;下壓氣缸4固定在架體I上,下壓氣缸4與壓板10柔性連接;在壓板10和錐輪架17之間的導桿14上套有彈簧29 ;在錐輪架17的下端,沿著錐輪架17內壁水平均勻固定三個同等尺寸的定位錐輪18 ;定位錐輪18長度小于錐輪架17內半徑;定位錐輪18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定位錐輪18完全處于錐輪架17的空心柱體內部;下壓氣缸4由電機5驅動。
[0024]兩根橫向導軌15垂直于傳送帶,相互平行固定于壓板10的上表面,兩根橫向導軌15的內端靠近轉盤7中心部位,外端靠近轉盤7的邊沿處;兩個橫向導軌15外端分別安裝拉回滑塊16,內端分別安裝推出滑塊12 ;兩個拉回滑塊16通過拉回滑塊架體24固定連接在一起,同樣,推出滑塊架體25將兩個推出滑塊12固定在一起;兩個橫向導軌15之間為透空槽,使得拉回滑塊架體24和推出滑塊架體25隨著滑塊可沿透空槽運動;推出氣缸11固定在壓板10的上表面,活動端與推出滑塊架體25柔性連接;拉回氣缸9固定在壓板10的下表面,活動端與拉回滑塊架體24柔性連接;
[0025]垂直于地面的內側毛刷23的上端固定于推出滑塊架體25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17的底端持平;垂直于地面的外側毛刷20和兩個定位輪21的上端固定于拉回滑塊架體24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17的底端持平;兩個定位輪21貼近外側毛刷20的兩側,兩個定位輪21軸線略微靠近轉盤7的中心;錐輪架17的頂端蓋體上留有供內側毛刷23、外側毛刷20及定位輪21運行的透空槽;定位輪21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清洗軸承19內徑尺寸需大于內側毛刷23直徑,高度需小于內側毛刷23高度;內側毛刷23由內側驅動馬達13驅動;外側毛刷20由外側驅動馬達27驅動;內側驅動馬達23和外側驅動馬達27皆固定與壓板10上。
[0026]控制器22控制電機5、內側驅動馬達23、外側驅動馬達27以及所有氣缸的運行。
[0027]定位錐輪18可用橡膠制成。
[0028]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0029]清洗軸承19首先被夾持搬運機構2放置在三個定位錐輪18正下方的轉盤7上,之后由下壓氣缸4帶動壓板10下壓,至定位錐輪18接觸清洗軸承19上表面,將清洗軸承19在壓轉盤7的中心定位并壓緊;啟動拉回氣缸9,帶動拉回滑塊16向內運動直至定位輪21與清洗軸承19外側面接觸,此時外側毛刷20與清洗軸承19外表面接觸且有一定吃深,啟動推出氣缸11,帶動推出滑塊12向外側運動直至推出滑塊12與拉回滑塊16相碰,此時內側毛刷20與清洗軸承19內表面接觸且有一定吃深。[0030]啟動電機5,帶動轉盤7旋轉,靠摩擦力帶動清洗軸承19旋轉,啟動內側氣動馬達13和外側氣動馬達27,帶動內側毛刷23、外側毛刷20轉動,清洗開始。
[0031]清洗完畢后,關閉氣動馬達,之后啟動推出氣缸11帶動推出滑塊12恢復到初始位置,啟動拉回氣缸9帶動拉回滑塊16恢復到初始位置,下壓氣缸4帶動壓板10上抬,直至恢復初始位置。啟動夾持搬運機構2,夾持清洗完畢的軸承至指定位置。一次清洗循環結束。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機架(1)、上料傳動帶(6)、出料傳動帶(26)、夾持搬運機構(2)和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組成,其特征在于機架(1)為桁架結構,用于固定各種部件;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斷開,且水平固定在機架(1)上;在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固定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夾持搬運機構(2)固定于機架(1)上用于將上料傳動帶(6)上的清洗軸承(19)放置到旋轉刷洗控制裝置中,清洗完畢再將清洗軸承(19)放置到出料傳動輸送帶(26)上;電機(5)驅動傳送帶運轉; 旋轉刷洗控制裝置由電機(5),液槽(8),豎向導軌(3),下壓氣缸(4),豎向導桿(14),壓板(10),橫向導軌(15),推出氣缸(11),推出滑塊(12),推出滑塊架體(25),拉回氣缸(9),拉回滑塊(16),拉回滑塊架體(24),錐輪架(17),定位錐輪(18),外側毛刷(20),內側毛刷(23),外側驅動馬達(27),內側驅動馬達(13),定位輪(21)和轉盤(7)組成; 液槽(8)固定于兩個傳送帶之間下方的機架(1)上,用于旋轉刷洗控制裝置液體的排放;水平轉盤(7)在上料傳動輸送帶(6)和出料傳動輸送帶(26)之間,并與傳送帶位于同一平面,轉盤(7)通過軸承固定于支架(1)上;轉盤(7)由電機(5)驅動繞軸轉動;清洗軸承(19)作為清洗目標水平置于旋轉盤中央; 兩個豎向導軌(3)上端與支架(1)固定連接,豎向滑塊(28)安裝在兩根豎向導軌(3)上;壓板(10)與豎向滑塊(28)固定連接;錐輪架(17)為垂直于地面的空心柱體結構,且位于壓板(10)和轉盤(7)之間;錐輪架(17)頂端不完整的固定蓋體用于固定豎向導桿(14);兩根豎向導桿(14)底端對稱固定在錐輪架(17)頂端蓋體的徑線上,上端穿過壓板(10),豎向導桿(14)通過直線軸承與壓板(10)連接;下壓氣缸(4)固定在架體(1)上,下壓氣缸(4)與壓板(10)柔性連接;在壓板(10)和錐輪架(17)之間的導桿(14)上套有彈簧(29);在錐輪架(17)的下端,沿著錐輪架(17)內壁水平均勻固定三個同等尺寸的定位錐輪(18);定位錐輪(18)長度小于錐輪架(17)內半徑;定位錐輪(18)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定位錐輪(18)完全處于錐輪架(17)的空心柱體內部; 兩根橫向導軌(15)垂直于傳送帶,相互平行固定于壓板(10)的上表面,兩根橫向導軌(15)的內端靠近轉盤(7)中心部位,外端靠近轉盤(7)的邊沿處;兩個橫向導軌(15)外端分別安裝拉回滑塊(16),內端分別安裝推出滑塊(12);兩個拉回滑塊(16)通過拉回滑塊架體(24)固定連接在一起,同樣,推出滑塊架體(25)將兩個推出滑塊(12)固定在一起;兩個橫向導軌(15)之間為透空槽,使得拉回滑塊架體(24)和推出滑塊架體(25)隨著滑塊可沿透空槽運動;推出氣缸(11)固定在壓板(10)的上表面,活動端與推出滑塊架體(25)柔性連接;拉回氣缸(9)固定在壓板(10)的下表面,活動端與拉回滑塊架體(24)柔性連接; 垂直于地面的內側毛刷(23)的上端固定于推出滑塊架體(25)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17)的底端持平;垂直于地面的外側毛刷(20)和兩個定位輪(21)的上端固定于拉回滑塊架體(24)的底端,下端與錐輪架(17)的底端持平;兩個定位輪(21)貼近外側毛刷(20)的兩側,兩個定位輪(21)軸線略微靠近轉盤(7)的中心;錐輪架(17)的頂端蓋體上留有供內側毛刷(23),外側毛刷(20)及定位輪(21)運行的透空槽;定位輪(21)為無動力滾輪可繞軸轉動;清洗軸承(19)內徑尺寸需大于內側毛刷(23)直徑,高度需小于內側毛刷(23)高度;內側毛刷(23)由內側驅動馬達(13)驅動;外側毛刷(20)由外側驅動馬達(27)驅動;內側驅動馬達(23)和外側驅動馬達(27)皆固定在壓板(10)上;控制器(22)控制電機(5)、內側驅動馬達(23)、外側驅動馬達(27)以及所有氣缸的運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清洗不同尺寸軸承的旋轉刷洗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位錐輪(18)可用橡膠制 成。
【文檔編號】B08B1/02GK103624017SQ201310539157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日
【發明者】馬雅麗, 王續躍, 廖宇軒, 王連吉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