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蒸籠竹片和竹塑蒸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具,尤其是一種蒸籠竹片及蒸食物用的竹塑蒸籠。
背景技術:
蒸籠是東方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制蒸籠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飲譽全球。目前,市場上的竹制蒸籠器具樣式繁多,但是仍然存在有各種不足和缺陷,比如有些蒸籠的外箍由鋁片或者鋁合金片加工沖壓制作而成,耗材多,制作成本高;有些蒸籠由許多竹片手工剪壓,并接,上拱再加之以藤條和釘銷固定而成,這種蒸籠會因工藝和膠水的問題導致接口容易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開裂、變形,而且工藝繁瑣,浪費材料和人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美觀耐用,制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竹塑蒸籠。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制作所述竹塑蒸籠的蒸籠竹片。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蒸籠竹片,其內壁上設置有內壁凹槽,其外壁上端設置有凸塊和上端凹槽,且外壁下端設置有下端凹槽。所述上端凹槽位于所述凸塊的下方。一種竹塑蒸籠,包括由若干所述的一種蒸籠竹片圍成的籠體和籠蓋,所述籠體上安裝有上箍、下箍和蒸籠隔板,所述蒸籠隔板安裝在所述蒸籠竹片的內壁凹槽上;所述籠蓋包括竹制篤片、蒸籠蓋箍和蓋箍壓圈,竹制篤片通過蓋箍壓圈卡合在蒸籠蓋箍中。所述上箍的頂端設置有一個用于安裝蒸籠竹片上端的“門”形倒凹槽。所述倒凹槽的外壁底部向下延伸有一個用于包覆蒸籠竹片上外壁上端凸塊的“「”形外包箍,所述外包箍豎直邊的內側壁上設置有一個與蒸籠竹片上端凹槽相對應的凸起。所述下箍上設置有一個用于安裝蒸籠竹片下端的“U”形的凹槽,所述“U”形凹槽內側壁的截面為直角三角形,所述凹槽的下部向下直伸形成“卩”形的蒸籠箍座。所述下箍的內壁上端向內形成一個與蒸籠竹片的下端凹槽相對應的凸圈。所述塑膠蓋箍上設置有外壁和內壁,所述外壁和內壁之間形成一個蓋箍嵌槽,所述內壁連接有斜行邊沿,所述斜形邊沿向蓋箍中心延伸有3根條形框,所述條形框在蓋箍中心相連并且在連接處形成一個用于提拿籠蓋的圓柱形蓋頂。所述蓋箍壓圈設置有壓圈壁和壓圈槽,所述壓圈槽連接有斜形扣板。所述上箍、下箍、蒸籠蓋箍和蓋箍壓圈由塑膠注塑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籠蓋籠體整體配合,外形簡單美觀;上箍,下箍、蒸籠蓋箍和蓋箍壓圈由塑膠注塑而成,制作耗材少,使用成本低;竹片可以方便地插入上下箍內,制作工藝簡單,節省人力物力。
圖1是本實用新型竹塑蒸籠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竹塑蒸籠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籠體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籠體的立體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蒸籠竹片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蒸籠蓋箍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蒸籠蓋箍的局部剖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蓋箍壓圈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蓋箍壓圈的剖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蓋箍壓圈剖面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上箍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上箍的剖視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上箍的剖面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下箍的結構示意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下箍的剖視圖。圖16是本實用新型下箍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如圖1-圖4所示,一種竹塑蒸籠,包括圓柱形籠體2和籠蓋I,所述籠蓋I與所述籠體2扣合連接成一整體,所述籠體2包括上箍3、下箍5、蒸籠竹片4和蒸籠隔板6,若干所述蒸籠竹片4通過所述上箍3和下5箍扣合固定成圓柱形籠體2,所述蒸籠隔板6安裝在所述蒸籠竹片4的內壁上。所述籠蓋I包括竹制篦片11、蒸籠蓋箍12和蓋箍壓圈13,所述竹制篦片11有兩層,兩層竹制篦片11通過蓋箍壓圈13卡合壓制在蒸籠蓋箍12中形成整個蒸籠蓋。所述籠蓋的具體結構及制作過程如下:如圖6和圖7所示,所述塑膠蓋箍12上設置有外壁121和內壁122,外壁121能與所述籠體上的上箍3扣合,所述外壁比所述內壁長。所述外壁121和內壁122之間形成一個蓋箍嵌槽123,所述內壁122連接有起到固定和壓制竹制篦片11作用的斜行邊沿124,所述斜形邊沿124向蓋箍中心延伸出3根條形框125,所述條形框125在蓋箍中心相連并且在連接處形成一個用于提拿籠蓋I的圓柱形蓋頂126。如圖8-圖10所示,所述蓋箍壓圈13設置有壓圈壁131,所述壓圈壁131的外側頂端設置有尖形凸圈134,所述壓圈壁131配合尖形凸圈134卡合在蓋箍嵌槽123中,所述蓋箍壓圈13開設有壓圈槽132,壓圈槽132與所述蓋箍內壁122相互卡合,所述壓圈槽132連接有與所述蓋箍斜形邊沿124相對應的斜形扣板133,斜形邊沿124和斜形扣板133相配合將竹制篦片11卡合固定在兩者中間,這樣竹塑蒸籠的籠蓋I就制作完成了。[0038]所述籠體2的各部分的結構與配合關系如下:如圖5所示,一種蒸籠竹片,其內壁上設置有內壁凹槽41,用于卡合蒸籠隔板6,蒸籠隔板6用于支撐和盛放需要蒸煮的食物。蒸籠竹片外壁上端設置有與上箍3相配合的凸起42和上端凹槽43,所述凸起42位于上端凹槽43的上方,其外壁下端設置有下端凹槽44。如圖11-13是本實用新型上箍的結構示意圖及相關剖視圖,所述上箍3的頂端有一個“門”形倒凹槽31,用于固定蒸籠竹片4的上端。所述倒凹槽31的外壁底部向下設置有一個“「”形外包箍32,用于包覆蒸籠竹片4外壁上端的凸塊41,所述外包箍32的豎直邊下方設置有一個凸起33,用于與所述蒸籠竹片4的上端凹槽42卡合固定。如圖14-16是本實用新型下箍的結構示意圖及相關剖視圖,所述下箍5的內壁上設置有一個“U”形的凹槽51,用于安裝蒸籠竹片4的下端。所述凹槽51內側壁的截面為直角三角形54,有美觀和節省材料的效果。所述下箍5的內壁上端向內形成一個凸圈52,所述凸圈52卡合在蒸籠竹片4的下端凹槽43中,用于卡合固定蒸籠竹片。所述“U”形凹槽51的下部向下直伸形成“卩”形的蒸籠箍座53,所述“卩”形蒸籠箍座53保證蒸籠在桌上能穩定的擺放,同時在清理、放置蒸籠時可以層層疊放,節省了空間。在籠體2的具體制作過程中,先將蒸籠竹片4的下端安裝固定在下箍5上,然后將蒸籠隔板6安裝在蒸籠竹片4的內壁凹槽44上,再將蒸籠竹片4的上端安裝固定在上箍3上,整個制作過程簡單快捷,生產效率高。另外,蒸籠的上箍3、下箍5、蒸籠蓋箍12和蓋箍壓圈13都是由塑料注塑而成的,使得整個制作過程節省材料,加工方便,生產成本低,制作效率高。盡管本實用新型是參照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這種描述并不意味著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制。參照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所公開的實施例的其他變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可以預料的,這種的變化應屬于所屬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蒸籠竹片,其特征在于:其內壁上設置有內壁凹槽(44),外壁上端設置有凸塊(41)和上端凹槽(42),其外壁下端設置有下端凹槽(4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蒸籠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凹槽(42)位于所述凸塊(41)的下方。
3.—種竹塑蒸籠,包括由若干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蒸籠竹片(4)圍成的籠體(2)和籠蓋(I),其特征在于:所述籠體(2)上安裝有上箍(3)、下箍(5)和蒸籠隔板¢),所述蒸籠隔板(6)安裝在所述蒸籠竹片⑷的內壁凹槽(44)上;所述籠蓋⑴包括竹制篦片(11)、蒸籠蓋箍(12)和蓋箍壓圈(13),所述竹制篦片(11)通過蓋箍壓圈(13)卡合在蒸籠蓋箍(12)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箍(3)的頂端有一個用于固定蒸籠竹片(4)上端的“門”形倒凹槽(31)。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門”形倒凹槽(31)的外壁底部向下延伸有一個用于包覆蒸籠竹片上端上凸塊(41)的“「”形外包箍(32),所述“「”形外包箍(32)豎直邊的內側壁上設置有一個與蒸籠竹片上端凹槽(42)相對應的凸起(33)。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箍(5)設置有一個用于安裝蒸籠竹片底部的“U”形凹槽(51),所述“U”形凹槽(51)內側壁的截面為直角三角形(54),所述“U”形凹槽(51)的下部向下直伸 形成“ P”形的蒸籠箍座(53)。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箍(5)的內壁上端向內形成一個與蒸籠竹片的下端凹槽(43)相對應的凸圈(52)。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籠蓋箍(12)上設置有外壁(121)和內壁(122),所述外壁(121)和內壁(122)之間形成一個蓋箍嵌槽(123),所述內壁(122)連接有斜形邊沿(124),所述斜形邊沿(124)向蓋箍中心延伸有3根條形框(125),所述條形框(125)在蓋箍中心相連并且在連接處形成一個用于提拿籠蓋(I)的圓柱形蓋頂(126)。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竹塑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蓋箍壓圈(13)設置有壓圈壁(131)和壓圈槽(132),所述壓圈壁(131)的外側上端設置有尖形凸圈(134),所述壓圈槽(132)連接有斜形扣板(133)。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箍(3)、下箍(5)、蒸籠蓋箍(12)和蓋箍壓圈(13)由塑膠注塑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蒸籠竹片和竹塑蒸籠一種蒸籠竹片,其內壁上設置有內壁凹槽,外壁上端設置有凸塊和上端凹槽,外壁下端設置有下端凹槽;一種竹塑蒸籠,包括籠蓋和所述若干蒸籠竹片圍成的籠體,所述籠體上安裝有上箍、下箍、和蒸籠隔板,所述蒸籠隔板安裝在所述蒸籠竹片的內壁凹槽上,所述籠蓋包括竹制篦片、蒸籠蓋箍和蓋箍壓圈,竹制篦片通過蓋箍壓圈卡合在蒸籠蓋箍中。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籠蓋籠體整體配合,外形簡單美觀;蒸籠蓋箍、蓋箍壓圈、上箍和下箍由塑膠注塑而成,制作耗材少,使用成本低;竹片可以方便地插入上下箍內,制作工藝簡單,節省人力物力;本實用新型整體易于清洗并且環保,同時價格便宜,適用于各種餐館。
文檔編號A47J27/05GK202932726SQ20122047133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明者何燦華 申請人:何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