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牙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牙刷的改良。
本申請是基于2010年10月29日在日本所申請的2010 — 244013號專利主張優(yōu)先權,在這里引用其內容。
背景技術:
已知為了預防牙周病,對牙頸部的清掃很重要。為了提高牙刷對牙頸部的清掃性,要求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較高、進入牙頸部的刷毛頂端對牙垢的刷刮性較高。
作為向牙頸部刷毛頂端的進入性較高的牙刷,已知有一種使用將刷毛頂端尖銳化了的刷毛的牙刷。另外,已知有一種使對毛束植毛的植毛孔的間距整體擴大、使毛束的物理間隔增大的牙刷。
然而,僅僅擴大植毛孔的間距時,由于毛束的彈性降低,所以,進入牙頸部的牙垢的刷刮性有下降的傾向,而且毛束的密度變低可能會較大地損害作為牙刷的使用感。
如專利文獻I 4記載,牙刷是根據(jù)目的以各種各樣的樣式植毛的。
S卩,在專利文獻I中,提案有一種牙刷,其以使毛束的頂端到達白齒的頂面以及側面為目的,在刷頭部頂端且牙刷寬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切口部,毛束被植毛為頂端側呈開口的大致U字型。
在專利文獻2中提案一種牙刷,其以提高刷毛頂端向牙和牙之間的隙縫的進入性作為目的,在植毛區(qū)域的中央設置有多個無植毛部。
在專利文獻3中提案一種牙刷,其以適應各個個人的口腔內狀況作為目的,在植毛區(qū)域的中央設置有I個無植毛部。
在專利文獻4中提案一種牙刷,其以刷磨口腔內的沒有自凈作用的區(qū)域作為目的,毛束被植毛為植毛區(qū)域的基端側呈開口的V字狀。
但是,專利文獻I以及4中記載的牙刷,其在齒面清掃時的使用感不充分。
專利文獻2以及3中記載的牙刷,其毛束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不充分。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7 - 449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7 - 25552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 - 28994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實用新型登錄第3142558號公報
如上述這樣,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能夠使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優(yōu)良的牙刷。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牙刷,該牙刷能夠使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并存、并且使用感優(yōu)良。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第I技術方案是,包括:植毛有將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頭部、和從所述刷頭部延伸設置的手柄部,僅在從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的長度的25 75%的區(qū)域設置毛束間隔植毛部,在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隔著從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的中心線而相鄰的毛束相互之間是以所述植毛區(qū)域的和所述中心線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長度的15 70%的距離間隔配置的,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區(qū)域向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側開口。
本發(fā)明的第2技術方案是在所述第I技術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具有向刷毛頂端直徑逐漸變小的刷毛。
本發(fā)明的第3技術方案是在所述第I或者第2技術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包括具有多層芯結構的聚酯制刷毛,該多層芯結構包括芯部和設置在所述芯部的外側的至少一層鞘部。
本發(fā)明的第4技術方案是在所述第I或者第2技術方案的牙刷中,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具有由多個聚酯的混合物構成的刷毛。
本發(fā)明的第5技術方案是在所述第I 第4中任一個的技術方案的牙刷中,植毛有毛束的植毛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徑為1.0 1.3mm的范圍。
發(fā)明效果
本發(fā)明的牙刷能夠使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優(yōu)良。
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牙刷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側視圖。
圖2表示圖1表示的牙刷的植毛區(qū)域的俯視圖。
圖3A是對沒有緩沖部的以往的牙刷的刷牙的效果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3B是對本申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形成有緩沖部的牙刷的刷牙的效果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I 牙刷
10刷頭部
20手柄部
11 毛束
12植毛區(qū)域
12a毛束間隔植毛部
12b前部植毛部
12c緩沖部
13植毛孔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的牙刷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牙刷的側視圖。本實施方式的牙刷I具有:植毛有毛束11的刷頭部10、以及被延伸設置在刷頭部10的長條狀的手柄部20。
在牙刷I中,刷頭部10以及手柄部20作為整體一體成型為長條狀,例如能夠將樹脂作為材料通過射出成型得到。
所述樹脂能夠考慮牙刷I要求的剛性、機械特性等決定。例如,通過使用彎曲彈性率(JIS K7203)處于500 3000MPa范圍的高硬度樹脂,能夠得到牙刷I需要的機械特性。作為這樣的高硬度樹脂,列舉了例如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己內酰胺(PCT)、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BS)、丙酸纖維素(CP)、聚芳酯、聚碳酸酯、以及丙烯腈一苯乙烯(AS)---等??梢允褂眠@些中的I種或者多種。
另外,在手柄部20中,為了提高把持性,也可以是例如部分地或整體地覆蓋彈性體等柔軟的樹脂。
如圖2所示,在刷頭部10的植毛區(qū)域12,捆扎多個刷毛而成的毛束11被植設在晶格排列的植毛孔13中。
在此,植毛區(qū)域12是由連接最外側的各植毛孔13的孔緣的最外部分所得到的假想線A包圍成的區(qū)域。該假想線A構成相鄰的植毛孔13之間的切線。
植毛區(qū)域12具有:從刷頭部10的基端側向頂端側被配置的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以及被配置為比毛束間隔植毛部12a靠近頂端側的前部植毛部12b。
在此,毛束間隔植毛部12a是從隔著刷頭部10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而相鄰的毛束11相互之間被間隔配置的部分(在圖2中,表示出隔著中心線B地相鄰的毛束11相互之間被配置成以長度L3隔著間隔的例子)。即,毛束間隔植毛部12a是指,在刷頭部10的從基端向頂端的方向上的下述緩沖部12c的最頂端,當將和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垂直相交的線作為假想線C時,下層線C和假想線A所包圍的刷頭部10的基端側的區(qū)域。
在這樣的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中,在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附近形成有沒有植毛毛束的部分12c (以下,有時也稱為“緩沖部12c”)。因此,在植毛區(qū)域12中,毛束11所存在的區(qū)域向基端側開口,從正上方看的形狀呈例如大致U字型。
另外,前部植毛部12b是指假想線C`和假想線A所包圍的刷頭部10的頂端側的區(qū)域。
在此,刷頭部10的基端是指在刷頭部10中位于手柄部20側的植毛孔13的最外部分。
本實施方式的緩沖部12c是以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為長度方向的矩形狀。矩形狀的緩沖部12c的長度方向是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時,則能夠充分地確保毛束11進入牙頸部。
所述的緩沖部12c位于植毛區(qū)域12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在緩沖部12c位于植毛區(qū)域12的側端側的情況下,無法發(fā)揮毛束11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
毛束間隔植毛部12a在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上的長度LI是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的植毛區(qū)域12的長度L2的25 75%,優(yōu)選為30 70%,更優(yōu)選為50 60%。具體來說,所述LI是在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中,植毛區(qū)域12的刷頭部10的基端側和前部植毛部12b的基端側的植毛孔13的基端側之間的距離。另夕卜,具體來說,所述L2是在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中,植毛區(qū)域12的刷頭部10的基端側和前部植毛部12b的最頂端側的植毛孔13的最頂端側之間的距離。
所述LI不足所述下限值時,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下降。
所述LI也就是緩沖部12c的從刷頭部10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上的長度。
因此,意味著LI超過所述上限值時緩沖部12c也形成在植毛區(qū)域12的頂端側。通常,為了使在清掃白齒或齒面時對頂端側的毛束11施加較強的壓力,在植毛區(qū)域12的頂端側形成沒有毛束11的緩沖部12c時,對白齒或齒面清掃時產生毛束11不足的刷毛稀疏感,損害使用感。
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中,隔著中心線B地相鄰的毛束11相互之間的相隔距離L3是,和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長度L4的15 70%,優(yōu)選為20 50%,更為優(yōu)選為25 30%。具體來說,所述L3是隔著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地相鄰的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植毛孔13的最內側之間的距離。另外,具體來說,所述L4是在和中心線B垂直的方向中,位于植毛區(qū)域12的一方的側端側的植毛孔13的最外側和位于另一方的側端側的植毛孔13的最外側之間的距離。
所述L3不足所述下限值時,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下降,所述L3超過所述下限值時,牙垢的刷刮性下降。
設置有植毛區(qū)域12的刷頭部10的大小能夠考慮在口腔內的操作性等來決定,例如寬度做成10 15mm,厚度做成4 8mm。
作為構成毛束11的刷毛,能夠列舉向刷毛頂端其直徑逐漸減小的刷毛(錐形毛)、刷毛的除整圓部之外的其他部分形成為外徑大致相同的刷毛(直毛)等。在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中,由于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變高,能夠更有效地預防牙周病,因而刷毛的至少一部分優(yōu)選為錐形毛,更優(yōu)選刷毛全部為錐形毛。
作為錐形毛,能夠列舉例如,兩端被加工為錐形的錐形毛、只有一端被加工為錐形的錐形毛、在I根毛上形成有多個尖銳部的錐形毛等。
另外,刷毛也可以是混合錐形毛和直毛的。例如,也可以將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刷毛做成錐形毛,將前部植毛部12b的刷毛做成直毛。另外,在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中,也可以混合錐形毛和直毛。
刷毛的材質是能夠使用例如,6 — 12尼龍、6 - 10尼龍等聚酰胺;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等聚酯;PP等聚烯烴;以及聚烯烴系彈性體、乙烯系彈性體等彈性體等的合成樹脂材料。
這些樹脂材料中可以選擇多個組合使用,其中,從能夠容易地增強彈性、使牙垢的刷刮性變得更大的觀點看,優(yōu)選多個聚酯的混合物,優(yōu)選2 3種聚酯的混合物。
作為多個聚酯的混合物,例如優(yōu)選列舉出的PET以及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混合物。另外,刷毛還優(yōu)選為具有包括芯部和設置在所述芯部的外側的至少I層以上的鞘部的多重芯結構的聚酯制刷毛。具有多重芯結構時,由于芯部和鞘部能夠使用不同的聚酯,所以,機械性能的調整變得容易。因此,能夠容易地得到彈性較強、對牙垢的刷刮性更高的刷毛。作為能夠用在所述芯部和鞘部的刷毛上的不同的聚酯的組合,例如優(yōu)選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PET。
刷毛的橫截面形狀優(yōu)選為圓形,但不是一定限定于圓形,根據(jù)牙刷I的目的用途能夠是任意的形狀。例如,能夠是橢圓形、多邊形(例如,能夠列舉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異形(例如,能夠列舉星形、三葉草形、四葉草形等。)等形狀。
橫截面是圓形的情況下,從使彈性變強、使對牙垢的刷刮效果變更高的觀點看,刷毛的粗細(即、最大直徑)優(yōu)選為6mil以上、IOmil以下。
但是,作為刷毛,使用具有多重芯結構的刷毛或由聚酯混合物構成的刷毛使彈性增強的情況下,刷毛的粗細即使不足6mil也能夠得到較高的刷刮效果。
另外,從使用感、刷掃感、清理效果、耐久性等考慮,也可以將粗細不同的刷毛任意地組合使用。
刷毛的毛長優(yōu)選為,在大人使用時從刷頭部10的植毛面起為8_ 13_、在兒童使用時從刷頭部10的植毛面起為6mm 9mm。刷毛的長度可以是全部相同,也可以是不相同。作為刷毛的長度不相同的毛束,列舉了這樣一種毛束:將各刷毛的長度選擇成使毛束的中央隆起。
另外,不需要使全部的刷毛為同種刷毛。例如,被植毛在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和被植毛在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也可以是不相同的。由于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的主要的作用是除去牙頸部的牙垢,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的主要的作用是清掃牙頸部以外的部分,因而優(yōu)選使用與作用相適應的刷毛。
作為毛束11的植毛方法,能夠適用扁平線打進方法、熱熔接方法等眾所周知的方法。
在扁平線打進方法中,通過將多根刷毛扎束后一折為二,在其之間夾持被稱為扁平線的防脫件后打進植毛孔,從而將毛束11植毛在各植毛孔13。
扁平線通過植毛孔13的中心部且跨著植毛孔13地打入設置在植毛孔13中。作為扁平線的材質,例如可以列舉黃銅、不銹鋼等金屬,還可以列舉其他硬質塑料、生物降解性塑料等。
扁平線的長度、寬度、厚度雖然可以對應毛束11或植毛孔13進行任意地調整,但是通常,扁平線的長度比植毛孔13的直徑大,扁平線的寬度比植毛孔13的深度小。另外,通過調節(jié)扁平線的厚度,可以將毛束11可靠地固定在植毛孔13內且減小空隙。另外,為了防止扁平線從植毛孔13脫出,優(yōu)選從植毛孔13的兩側露出的部分的長度合計為0.3 0.6mm。
毛束11所植毛的植毛孔13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能夠列舉例如,圓形、橢圓形、四角形等。
植毛孔1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徑只要是可將毛束11的粗細做成使其刷毛頂端能夠進入牙頸部的孔徑即可,不受沒有限制,優(yōu)選為1.0 1.3mm。
植毛孔13的直徑在1.0mm以上時,即便是通過扁平線打進方法的植毛也易于將孔間距做窄,難以感覺到刷毛稀疏感。一方面,只要植毛孔13的直徑在1.3mm以下,就能使向牙頸部的進入性變得更高。另外,植毛孔13的直徑變小時,植毛孔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特別,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植毛孔13的直徑優(yōu)選為1.0 1.3mm。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以向牙頸部的進入作為主要的目的。因此,通過使毛束間隔植毛部12a上所形成的植毛孔13的直徑為1.0 1.3_,從而在牙頸部的進入性中能夠尤其發(fā)揮較好的效果。
對于在植毛區(qū)域13的緩沖部12c以外的部分的植毛孔13的間距沒有特別限制。希望抑制刷毛稀疏感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在植毛區(qū)域13的緩沖部12c以外的部分的植毛孔13的間距做窄。
如圖3A所示,使用以往的未形成緩沖部12c的牙刷100用摩擦法刷牙的情況下,將毛束11按壓到齒面C時,毛束11彼此相互支撐。因此,毛束11難以撓曲,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降低。
但是,如圖3B所示,使用形成有沒有毛束的緩沖部12c的本實施方式的牙刷I用摩擦法刷牙時,能夠抑制在將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按壓到齒面C時毛束11彼此相互支撐的情況。因此,毛束容易撓曲,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較高。
另外,如上述這樣,設置緩沖部12c將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做成容易撓曲的本實施方式的牙刷I中,由于不是將整體的植毛孔12的間距擴大的牙刷,所以,能夠抑制毛束彈性的下降、刷毛稀疏感,能夠充分地確保對牙垢的刷刮性。
進一步,由于緩沖部12c不是形成于植毛區(qū)域12的頂端側,所以,不會產生毛束11不足這樣的刷毛稀疏感,作為牙刷I的使用感優(yōu)良。另外,通過形成有緩沖部12c,從而在口腔內清掃時不會阻礙唾液等的流通,另外使用后容易干燥、較為衛(wèi)生。
由于和齒面接觸的前部植毛部12b沒有形成緩沖部12c,毛束11較密地存在,因而能夠對齒面進行充分地清掃。
由于另外,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較稀地存在時,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的彈性變弱,所以,在口腔內清掃時提高毛束11對齒面的按壓力時刷頭部10變得容易和齒面接觸,本實施方式的牙刷I中,由于充分地確保了前部植毛部12b的毛束11,所以即使提高毛束11對齒面的按壓力也能防止刷頭部10和齒面接觸。通過提高毛束11對齒面的按壓力,從而能夠更加提高毛束間隔植毛部12a的毛束11向牙頸部的進入性。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
植毛孔13的排列不一定是晶格狀排列,也可以是交錯排列或非對稱排列等其他某種排列。植毛孔13的排列也無需相對中心軸B對稱。但是,從毛束11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的觀點看,優(yōu)選植毛孔13的排列相對中心軸B對稱。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緩沖部12c的長度方向是在植毛區(qū)域12的從刷頭部10的基端側朝向頂端的方向,而緩沖部12c的長度方向也可以是和植毛區(qū)域12的中心線B垂直相交的方向。
另外,緩沖部12c也可以不是矩形狀。但是,緩沖部12c的形狀由和緩沖部12c相鄰的植毛孔13的排列決定。在植毛孔13的排列相對中心軸B非對稱的情況下,緩沖部12c呈非線對稱的復雜的形狀。
另外,本發(fā)明的牙刷也可以作為電動牙刷用的刷子使用。即使將本發(fā)明的牙刷使用在電動牙刷用的刷子時,也能使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優(yōu)良。
實施例: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不被這些實施例所限定。
實施例1:
制作在植毛區(qū)域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基端側形成有矩形狀的緩沖部的牙刷。在這種牙刷中,關于植毛孔配置、植毛孔的直徑、植毛孔的數(shù)量、構成毛束的刷毛的種類、1^1、1^2、1^1/12\100、1^3、1^4、以及1^3/14\100,如表I。另外,從刷頭部的基端朝向頂端的方向上的植毛孔相互之間的間距為0.7mm,刷毛的毛長為10mm,刷毛的粗細為7.5mil。
實施例2 12,比較例I 4:
除了制作將植毛孔配置、植毛孔的直徑、植毛孔的數(shù)量、構成毛束的刷毛的種類、L1、L2、L1/L2X 100、L3、L4、以及L3/L4X 100如表1、2、以及3所示進行變更之外,其它和實施例I同樣的牙刷。
另外,實施例5中使用的刷毛是由PBT和PET的混合物構成的,其混合比例為PBT:PET = 7:3。
實施例6中使用的刷毛具有芯鞘雙重結構,芯的半徑為76 μ m,鞘的厚度為19 μ m,合計的直徑是190 μ m。
在實施例12的毛束間隔植毛部中是一端錐形毛。
關于各實施例以及各比較例的牙刷,通過下面記載的方法評價牙垢除去性以及使用感。評價結果如表1、2以及3所示。
牙垢除去性:
使用獅王株式會社制的刷牙機,測定下巴模型的牙齒上涂敷的人造牙垢的除去率。在上顎第2前白齒前表面、第I白齒前表面和第2白齒前表面涂敷人造牙垢,使用各實施例以及各比較例的牙刷,按照刷掃條件(刷牙力=200g、沖程=20mm、速度=40mm/秒)進行刷掃試驗。另外,通過圖像解析來測 定被除去人造牙垢的部分的面積,通過數(shù)學式(牙垢除去面積/牙頸部全部面積)XlOO (%)求得牙垢除去率。表中的數(shù)值是6次試驗的平均值。
牙垢除去率越高,意味著毛束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兩者越優(yōu)良。即便毛束的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或者對牙垢的刷刮性中只有一方優(yōu)良,對牙垢的除去性也不變高。
使用感:
7名檢驗員在7日間,使用各實施例以及各比較例的牙刷,關于刷牙時的牙頸部和齒面的刷磨感覺通過感官評價進行評價。評價為I分 7分七個級別,分數(shù)越高,使用感越良好。
綜合評價:
所述牙垢除去性以及通過使用感判定的綜合評價如以下。關于該綜合評價如表1、2以及3所示。
◎:牙垢除去率在80%以上且相對牙頸部和齒面的使用感都在4分以上
O:牙垢除去率在70%以上且相對牙頸部和齒面的使用感都在4分以上
X:牙垢除去率不足70%,或者,相對牙頸部的使用感不足4分,或者,相對齒面的使用感不足4分
權利要求
1.一種牙刷,其特征在于,包括:植毛有將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頭部、和從所述刷頭部延伸設直的手柄部, 僅在從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的長度的25 75%的區(qū)域設置毛束間隔植毛部,在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隔著從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的中心線而相鄰的毛束相互之間是以所述植毛區(qū)域的和所述中心線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長度的15 70%的距離間隔配置的, 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區(qū)域向所述刷頭部的基端側開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具有向刷毛頂端直徑逐漸變小的刷毛。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包括具有多層芯結構的聚酯制刷毛,該多層芯結構包括芯部和設置在所述芯部的外側的至少一層鞘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束間隔植毛部具有由多個聚酯的混合物構成的刷毛。
5.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4中任一項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植毛有毛束的植毛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直徑為1.0 1.3mm的范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牙刷,包括植毛有將多根刷毛扎束而成的毛束的刷頭部、和在該刷頭部延伸設置的手柄部,僅在從該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植毛區(qū)域的長度的25~75%的區(qū)域設置毛束間隔植毛部,該毛束間隔植毛部中,從該刷頭部的基端向頂端的且隔著植毛區(qū)域的中心線地相鄰的毛束相互之間是以該植毛區(qū)域的和該中心線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長度的15~70%的距離隔著間隔配置的,該毛束間隔植毛部的毛束所存在的區(qū)域向該刷頭部的基端側開口。采用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使刷毛頂端向牙頸部的進入性和對牙垢的刷刮性并存且使用感優(yōu)良的牙刷。
文檔編號A46B9/04GK103179876SQ20118005168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山本緣, 阿部徹彌, 小林海之 申請人:獅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