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枕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能夠應對伴隨翻身而發生的姿勢變化以舒適地姿勢安睡的枕頭。
背景技術:
以往,為了在睡覺時支撐用戶頭部而得到負擔較少的安穩的姿勢下的睡眠狀態,提出并使用著各種枕頭。尤其,由于睡覺時通過翻身,交替地重復面朝上姿勢(仰臥)和面朝側姿勢(側臥)而改變姿勢,因此應對這種情況而提出有改變其高度的枕頭。例如,專利文獻I提出了如下的枕頭。即,該枕頭根據高度調節部所承受的負載,使流體從高度調節部進出,以使高度調節部膨脹/收縮,由此調整高度。在該枕頭中,為了控制流體的進出,具備流體流入裝置以及多個閥和配管。此外,專利文獻2提出了如下的高度可變式安眠枕。即,該高度可變式安眠枕具備檢測頭部的壓カ的壓カ傳感器和根據該壓力傳感器的信號而上下地驅動頭部支撐部的機·構以及電路。在該高度可變式安眠枕中,由壓カ傳感器檢測因翻身而姿勢變化時發生的由頭部向支撐部分施加的壓カ的變化,據此用電路處理壓カ信號,并利用驅動機構使頭部支撐部升降。進ー步地,專利文獻3提出了如下的快眠枕,即,該快眠枕在基座與頭部載置板之間由筒體形成密閉室的同時設置圓錐臺形狀的恒定負載彈簧。該快眠枕根據面朝上姿勢的情況與面朝側姿勢的情況所承受的負載的差值,使密閉室內的空氣進出的同時使圓錐臺形狀的恒定負載彈簧伸縮,由此調整高度。上述專利文獻I中所記載的枕頭,為了使流體進出,需要裝配流體流入裝置和多個閥和配管,同時為了防止流體流出必須設置成密閉結構,因此存在使整個結構復雜化且使制造成本大幅増加的缺點。并且,該枕頭存在如下問題。即,即使因翻身而姿勢發生變化也需要流體進出的時間,且高度慢慢發生變化,因此在剛改變姿勢之后的一段時間并不穩定,從而導致形成過負載的姿勢狀態。此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的高低可變式安眠枕中,由于壓カ傳感器、處理電路、機械性的上下驅動機構以及電源等為必要部件,因此同樣使結構明顯復雜、成本大幅増加,難以以一般能夠普及的價格來提供。并且,該高度可變式安眠枕存在如下問題。即,內部需要有用于內置多個構成部件的空間,因此枕頭變得大型化,同時構成部件成為障礙而不能將頭部支撐部設置在足夠低的位置。進ー步地,即使是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的快眠枕也存在如下缺點。即,由于密閉室和圓錐臺形狀的恒定負載彈簧設置于基座與頭部載置板之間,因此這些部件成為障礙而不能使頭部載置板足夠變低,從而不能將頭部載置板設置在適宜的低位置上。并且,該快眠枕由干與所述專利文獻I 一祥地使流體進出,因此存在調整高度時花費時間的問題。此外,在上述各專利文獻中存在如下缺點。即,產生明顯的伴隨流體進出而產生的聲音和/或電機等的電源及驅動機構的動作聲音,從而還存在妨礙睡眠的問題。為此,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專利文獻4提出了如下的枕頭。即,該枕頭包括下部支撐板;頭部支撐板,相對于所述下部支撐板以大致平行狀態設置,用于載置用戶的頭部;支撐板支撐機構,設置于所述下部支撐板上,在維持所述大致平行狀態下可升降地支撐所述頭部支撐板,其中,所述支撐板支撐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多個支撐部件,其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下部支撐板,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頭部支撐板,且從所述下部支撐板朝所述頭部支撐板傾斜地延伸;致動單元,對抗使所述支撐部件朝所述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直接或通過其他部件使所述支撐部件偏斜。該枕頭由于具備對抗使支撐部件朝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直接或通過其他部件使所述支撐部件偏斜的致動單元,因此通過將致動単元的致動カ設定為相比面朝側姿勢
時所承受的負載更大且相比面朝上姿勢時所承受的負載更小,由此在面朝側姿勢下支撐部件不會傾倒,且頭部支撐板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上,但是如果將姿勢變更為面朝上姿勢,則支撐部件由于負載増大而被傾倒,使頭部支撐板位于較低位置。即,根據由傾斜的支撐部件構成的頭部支撐板的支撐結構和由設定為預定的致動カ的致動單元構成的簡單的構成,利用面朝上姿勢的情況與面朝側姿勢的情況之間的負載差,可迅速順暢地且不產生異響的狀態下自動地改變頭部支撐板的高度。特別是,由于所謂支撐部件傾倒的動作,頭部支撐板不會停留在中間高度,使從最高位置到最低位置的移動或者相反的移動能夠瞬間且快速順暢地進行。并且,由于不需要電源或驅動裝置等,因此能夠以輕量且低成本進行制造。上述現有技術遺留有以下問題。S卩,雖然上述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的枕頭,是低成本且簡單的結構,而且根據姿勢變化能夠快速順暢地且安靜地進行適宜高度的調整,但是致動單元的卷簧、引導輥、調整機構等設置于下部支撐板上,為了確保這些部件的設置空間需要使下部支撐板的面積設置得較大。并且,不能根據視覺或觸覺等來確認出致動カ的強弱調整,而且調整時還需要專門的調整工具等,因此不方便。尤其,不能疊成較小體積,不適合于在旅行等時攜帯。因此,期望制造出這樣ー種枕頭,即通過使下部支撐板實現小面積化而使整個枕頭進ー步變得小型化,尤其具備基于視覺觸覺等的調整機構的、更加輕量且小型的枕頭。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特開2004-249088號公報(權利要求書、圖10、圖12)專利文獻2 :特開平6-343540號公報(權利要求書、圖I)專利文獻3 :實開平3-35772號公報(實用新型授權權利要求書、第I圖、第2圖)專利文獻4 :特開2007-44490號公報(權利要求書、圖I)。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枕頭,該枕頭為低成本且簡單的結構,而且根據姿勢變化能夠快速順暢地且安靜地進行適宜高度的調整,尤其設計為小型輕量而還可以在旅行等時裝入手提箱攜帯。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用如下的結構。即,第一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狀或板狀的下部支撐部件;框架狀或板狀的頭部支撐部件,相對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布置在上方而用于載置用戶的頭部;支撐機構,設置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上而可升降地支撐所述頭部支撐部件。所述支撐機構包括多個傾斜部件,該多個傾斜部件的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且從所述下部支撐部件朝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傾斜延伸;致動單元,對抗使所述傾斜部件朝所述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使所述傾斜部件偏斜。所述致動単元包括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與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之間朝斜下方張拉設置的線材,該線材的一端設置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下面或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上部;設置于所述線材的另一端的致動部件,通過所述線材以小于所述傾斜部件相對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傾斜角度的傾斜角度朝斜下方拉緊所述頭部支撐部件或者布置于所述一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上部;引導部,以用于將所述線材的另一端側彎曲之后引導至所述致動部件。所述引導部以及所述致動部件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外面。在該枕頭中,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設置于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的外面,因此無需在下部支撐部件上確保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的設置空間,從而能夠最小限度地設計下部支撐部件的面積,能夠使全體小型化。并且,通過線或繩等線材朝所述斜下方拉緊頭部支撐部件,而且設置于傾斜部件的致動部件上連接有被引導部引導的線材,因此在頭部支撐部件與下部支撐部件之間僅布置有線材,所以在傾斜部件傾倒時致動部件不會成為障礙,能夠使頭部支撐部件移動至非常低的位置。進ー步地,布置于頭部支撐 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為當傾斜部件傾倒時被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外側的傾斜部件,且該傾斜部件上設置有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因此不會成為升降移動的障礙,而且位于用戶的肩部的相反側,因此也不會成為用戶的障礙。并且,第二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實用新型中,所述致動部件設置有多根所述線材,這些所述線材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上相互隔開間隔并通過各自的所述引導部而張拉設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與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之間。在該枕頭中,致動部件設置有多根線材,這些線材在頭部支撐部件上隔開間隔而通過各自的引導部而張拉設置在頭部支撐部件與下部支撐部件之間,因此頭部支撐部件在多個部位上被多個線材朝斜下方拉緊,從而拉カ分散,由此引導部的負載降低,而且與一根線材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穩定地動作。并且,第三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實用新型中,在布置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上具備蓋部件,以用于覆蓋所述引導部以及所述致動部件。即,在該枕頭中,布置于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具備覆蓋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而設置的蓋部件,由此保護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使其不暴露于外部,而且蓋部件具有加固傾斜部件的功能,對施加到傾斜部件的應カ進行對抗而能夠抑制傾斜部件的彎曲。并且,該蓋部件起到使設置于內部的致動部件在進行伸縮時發出的聲音不會外漏的消音器的作用。并且,第四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實用新型中的任意ー個實用新型中,所述致動単元將致動カ的調整機構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上。S卩,該枕頭中,由于布置于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還具備致動カ的調整機構,因此可通過對應于頭部的重量或體格、睡姿等不同的用戶而調整致動力,由此針對每個用戶進行個別設定,從而能夠得到精度更高的升降動作,而且調整機構也與致動單元的其他部件一起設置于傾斜部件上,因此能夠謀求小型化。第五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在第四實用新型中,所述調整機構具備用于表示所述致動力的程度的刻度部。S卩,該枕頭中,調整機構具有用于表示致動カ的程度的刻度部,因此可根據刻度部容易地確認致動カ(張力)的強度。尤 其,刻度部設置于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的外側,因此可從枕頭的后方容易地確認。第六實用新型的枕頭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實用新型中,致動部件為一端設置于所述線材的另一端的彈簧,所述調整機構包括內螺紋部件,設置有所述彈簧的另ー端,并可沿所述彈簧的伸縮方向進退且不能自轉地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外螺紋部件,螺紋連接于所述內螺紋部件且沿所述彈簧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轉地支撐于所述傾斜部件;設置于所述外螺紋部件的另一端的轉盤部,通過旋轉所述外螺紋部件而能夠使內螺紋部件進退。S卩,在該枕頭中,通過利用設置于外螺紋部件的另一端的轉盤部使外螺紋部件轉動,由此使連接有彈簧的另一端的內螺紋部件可進行進退移動,因此僅通過旋轉轉盤部就能夠使彈簧伸縮,即可無級且微細地調整致動力。并且,根據調整機構,使轉盤部通過使致動部件的張カ變成零的位置而旋轉成線材完全變松弛,且使頭部支撐部件和傾斜部件一起最大程度靠近下部支撐部件,此時具有立體結構的枕頭的多個部件被折疊而變得扁平,且體積變得最小,從而能夠在旅行等時收納到手提箱等中而攜帶。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S卩,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枕頭,由于具備對抗使傾斜部件朝所述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使傾斜部件偏斜的致動單元,因此采用簡單且低成本的構成,能夠快速順暢地且不發生異響地在面朝上姿勢和面朝側姿勢下自動改變頭部支撐部件的高度。尤其,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設置于配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的外面,因此能夠使整體進ー步小型化的同時,在傾斜部件傾倒時,致動部件不會成為障礙,能夠將頭部支撐部件移動至足夠低的位置。
圖I為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ー實施方式的枕頭中,對示出用戶取面朝上姿勢時的狀態的局部進行破斷的側視圖;圖2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對示出用戶取面朝上姿勢時的狀態的局部進行破斷的側視圖;圖3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在除去容納套和枕墊部的狀態下對局部進行破斷的俯視圖;圖4為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枕頭的后視圖;圖5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示出傾斜部件上的致動單元的剖視圖;圖6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示出被支撐的第一引導部的上面圖;圖7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示出被支撐的第一引導部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0041]圖8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示出被支撐的第一引導部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9為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中,示出止動件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符號說明1為枕頭,2為下部支撐部件,3為頭部支撐部件,4為支撐機構,5為枕墊部,6A、6B為傾斜部件,7為致動單元,9A、9B、9C為引導部、10為調整機構,11為蓋部件,H為用戶的頭部,Y為線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I至圖9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枕頭的ー實施方式。如圖I及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包括板狀的下部支撐部件2 ;相對于下部支撐部件2在上方以大致平行狀態設置的板狀的頭部支撐部件3,以用于載置用戶的頭部H ;設置于下部支撐部件2上的支撐機構4,以用于維持所述大致平行狀態下可升降地支撐頭部支撐部件3 ;設置于頭部支撐部件3上的枕墊部5。其中,在此,在所述下部支撐部件2及所述頭部支撐部件3中,相面對的ー對長邊中成為用戶側的ー個長邊設定為ー邊側,其相反側設定為另ー邊側。所述支撐機構4包括平行的一對板狀的傾斜部件6A、6B,該ー對板狀的傾斜部件6A、6B的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下部支撐部件2,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頭部支撐部件3,且從下部支撐部件2朝頭部支撐部件3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傾斜延伸;致動單元7,對抗使傾斜部件6A、6B朝所述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使傾斜部件6A、6B偏斜。所述下部支撐部件2及所述頭部支撐部件3均由厚度約為4mm的極薄板的制成為長方形的聚丙烯等硬質塑料板材等構成。并且,在頭部支撐部件3上,用粘結材料、定位螺栓或定位鉚釘等固定由剛度更高的板材形成的加固板30。在此,當僅通過頭部支撐部件3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強度和/或剛度時,無需設置加固板30。所述致動單元7包括繩或線等的線材Y, —端連接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一邊側下面的掛鉤3a,且在頭部支撐部件3與下部支撐部件2之間朝斜下方張拉設置;連接于該線材Y的另一端的致動部件8,通過線材Y以小于傾斜部件6A、6B相對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傾斜角度ΘI的傾斜角度Θ2朝斜下方(圖I中的箭頭A方向)拉緊頭部支撐部件3 ;作為引導輥的引導部9A、9B、9C,以用于將線材Y的另一端側彎曲之后引導至致動部件8。進ー步地,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設置于傾斜部件,即ー對傾斜部件6A、6B中被傾倒時設置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外側的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外面。并且,致動單元7設置在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另ー邊側布置有致動カ的調整機構10的傾斜部件(ー側的傾斜部件)6A。其中,在一側的傾斜部件6A上設置有用于蓋住引導部9A、9B、9C、致動部件8以及調整機構10的蓋部件11。 所述致動部件8連接有兩根線材Y,這些線材Y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長邊方向上隔開間隔并分別通過引導部9A、9B張拉設置在頭部支撐部件3與下部支撐部件2的之間。致動部件8為其一端連接于線材Y的另一端的卷簧。所述調整機構10包括安裝于致動部件8的另一端的內螺紋部件12,可沿該致動部件8的伸縮方向進退且不能自轉地設置于一側的傾斜部件6A ;約90mm長的外螺紋部件13,螺紋連接于該內螺紋部件12且沿致動部件8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轉地支撐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 ;連接于外螺紋部件13的另一端的轉盤部14,通過旋轉外螺紋部件13而能夠使內螺紋部件12進退。所述枕墊部5是成形為能夠覆蓋頭部支撐部件3以及加固板30的一邊側的端部的緩沖材料。即,用枕墊部5覆蓋由頭部支撐部件3以及加固板30和另ー側的傾斜部件6B構成的一邊側的角部,由此使得當角部直接接觸到用戶的頭部和肩部等時所產生的壓迫感和/或不適感得到緩解。所述ー對傾斜部件6A、6B是其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下部支撐部件2,而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頭部支撐部件3,且從下部支撐部件2朝頭部支撐部件3傾斜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一側的傾斜部件6A以及另一側的傾斜部件6B。所述ー側的傾斜部件6A及另ー側的傾斜部件6B由厚度約為4mm的極薄板的聚丙烯等硬質塑料板等構成,且與頭部支撐部件3形成為一體。即,這些一側的傾斜部件6A及另ー側的傾斜部件6B分別通過靈活的第一折線部6a可轉動地連接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一 邊側和另ー邊側,且朝下部支撐部件2斜下方彎折而設置,而且通過第二折線部6b可轉動地連接的下端固定部6c固定在下部支撐部件2上。在此,第一折線部6a及第ニ折線部6b均與下部支撐部件2及頭部支撐部件3的長邊平行地形成。并且,第一折線部6a及第ニ折線部6b分別形成有被切ロ的切ロ部,由此能夠靈活地彎折。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中,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一邊側的端部和另ー邊側的端部之間隔開預定間隔并排設置根據致動単元7而偏斜的一對傾斜部件6A、6B,根據ー對傾斜部件6A、6B頭部支撐部件3支撐于下部支撐部件2上。在此,下部支撐部件2具備從傾斜部件6B的下部安裝部分朝ー邊側突出的防傾斜突出部2a,以防止枕頭向ー邊側(用戶側)傾斜。并且,防傾斜突出部2a將中央部切除成較深的圓弧狀,以在頭部H放置于枕頭I時避免肩部接觸到防傾斜突出部2a。所述下端固定部6c均采用粘結劑、螺栓或鉚釘等固定于下部支撐部件2上。并且,一側的傾斜部件6A的上部以及另一側的傾斜部件6B的下部設置有止動件6d,以用于限定高度的上限而使頭部支撐部件3不會變高至所需高度以上,且防止一側的傾斜部件6A及另ー側的傾斜部件6B朝與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傾倒。S卩,為了實現枕頭I的升降,雖然強有力地扶起與枕頭I的頭部支撐部件3—體材料的、起到面支柱的作用的一對傾斜部件6A、6B的力起作用,但該カ需要在一定位置上停止。為此,需要設置止動件6d。該反向運動用的止動件6d通過在傾斜部件6A、6B上加工切槽以具備該效果,由此如圖2所示,在仰臥(頭部支撐部件3位于最低的位置)時相對于傾斜部件6A、6B變成水平,如圖I所示,側臥(頭部支撐部件3位于最高的位置)時,相對于傾斜部件6A、6B形成約為70度的角度,起到不讓角度大于其以上的功能。例如,如圖9所示,設置于傾斜部件6B的下部的止動件6d,在遠離所述第二折線部6b的上下兩個部位上以預定寬度形成水平的切ロ部6m,且在連接這些上下的切ロ兩端之間的直線設置狹縫,由此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圍內靈活地彎折。所述ー對線材Y,其一端設置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一邊側的下面,另一端側通過形成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插入孔6e引出到一側的傾斜部件6A的外側,并通過設置于插入孔6e的ー對第一引導部9A及一對中間引導部9B而將延伸方向轉換90度之后沿著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外面而向長邊方向延伸,進ー步分別通過設置于一側的傾斜部件6A的一端側的第二引導部9c轉換成相反方向之后連接到致動部件8。如圖6至圖8所示,所述第一引導部9A包括輥子部9a,以用于引導布置在插入孔6e內的線材Y ;軸支撐機構,在兩側可轉動地支撐輥子部9a的軸部%。這些軸支撐機構包括ー對倒L字形軸承部6f,嵌入有軸部9b ;—對外周面軸承部6g,支撐軸部9b中間的外周面;ー對棒狀支撐部11a,通過插入到形成于倒L字形軸承部6f的上部的貫通孔6h而支撐軸部9b的前端側的外周面;一對端部限制部6i,面對軸部9b的兩端。棒狀支撐部Ila從蓋部件11的上表面內突出而一體成形,并由圓棒部分和沿圓棒部分延伸的板狀部分構成。即,利用圓棒部分支撐軸部%的外周,同時利用板狀部分的下端支撐倒L字形軸承部6f的上面。如此,在第一引導部9A中,將輥子部9a布置到插入孔6e的狀態下將軸部9b嵌入到倒L字形軸承部6f,進ー步由蓋部件11覆蓋的同時將棒狀支撐部Ila的圓棒部分的前端插入到貫通孔6h,由此可旋轉地支撐兩個軸部9b。如此,ー對第一引導部9A中,輥子部9a的旋轉軸被水平地布置。并且,在所述第二引導部9C中,旋轉軸布置成垂直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且可旋轉地支撐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如圖3所示,作為卷簧的致動部件8為朝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長邊方向延伸而布置的拉伸彈簧。所述調整機構10具備一體成形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上的螺栓支撐部件6j,該螺栓支撐部件6j在作為調整螺栓的外螺紋部件13的一端側使外螺紋部件13插入而可旋轉地支撐外螺紋部件13。其中,外螺紋部件13的另一端側插入并支撐于形成在蓋部件11的側面的狹縫11b,且被固定在布置于蓋部件11的另一端的側面的轉盤部14。作為行走部件(traveller)的內螺紋部件12與外螺紋部件13螺紋連接,且該內螺紋部件12的下端根據設置于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行走引導件15而僅限在外螺紋部件13的延伸方向上移動,且設置成不能自轉。即,通過轉動轉盤部14來轉動外螺紋部件13,由此作為行走部件的內螺紋部件12在外螺紋部件13上移動。據此,設置于內螺紋部件12的卷簧的致動部件8進行伸縮,由此調整致動力。該調整機構10越使內螺紋部件12朝另一端側移動,作為卷簧的致動部件8被伸展而能夠將其致動カ(張力)設定為更強,而且還可以對初期(無負載)及面朝上姿勢時的頭部支撐部件3的高度進行調整。在此,致動單元7的致動カ(張カ)設定為相比面朝側姿勢時所承受的負載更大,同時設定為相比面朝上姿勢時所承受的負載更小。在此,在蓋部件11上沿外螺紋部件13形成長孔11c,設置于內螺紋部件12的上部的位置表示銷12a插入在長孔Ilc內。并且,如圖4所示,沿該長孔Ilc在蓋部件11的上面形成有用于表示致動カ的程度的刻度部M。該刻度部M由表示調整點的指示點、文字、記號、凸部或者槽部等形成。即,旋轉轉盤部14使內螺紋部件12移動時,從在長孔Ilc內所看到的位置表示銷12a的位置所對應的刻度部M的表示,就能夠容易地知道致動カ(張力)的程度。在此,該枕頭I被由布等材料縫制的容納套17遮蓋。該容納套17分為上段和下段,上段的部分容納有枕墊部5,下段的部分容納有頭部支撐部件3以下的枕頭主體。該容納套17如圖4所示,上段和下段用設置于蓋部件11側的后部的兩個拉鏈17a鎖上,從而使枕墊部5和枕頭主體不外露。所述容納套17的前部以及后部中,在多處縫有或者粘貼有面粘扣帶18的一面。而且,可拆卸地設置有枕罩19,該枕罩19縫有或粘貼有對應于這種面粘扣帶18的一面的面粘扣帶18的另一面,以遮蓋枕墊部5,由此防止容納套17變臟。其中,在容納套17的下段的后部中,對應于刻度部M的區域形成有窗ロ部17b,且刻度部17b被設置成能夠從外部看到刻度部M。并且,枕罩19可以是從枕頭的上部用布等遮住整體之后在枕頭底面用松緊帶綁住,由此包嚴整個枕頭的物件,或者還可以是將布等設計成筒狀之后將枕頭放入到其中,由此用繩子對突出有兩端的部分進行打結等的物件。此時,成為底部的部分使用具有防滑效果的材料。并且,還可以使用用布等對枕墊部從上部較多地裝入到下端的、用橡皮筋或繩子等綁住而不能簡單地溜出的物件。其中,容納套17的底部使用具有防滑作用的材料。 并且,從作為防止手等人體的一部分進入到枕頭主體內部結構的防護套的目的,以及枕頭I自動升降時處于側臥狀態的枕頭I的內部容積最多,而其中的溫和的空氣由于翻身而枕頭下降時將迅速地向外排出,因此不妨礙該空氣的出入的目的出發,容納套17的兩側面使用具有網孔結構等特征的結實的材料。其中,從枕頭I被壓縮成扁平狀的仰臥狀態翻身為側臥狀態時,枕頭I的內部容積從最少擴張至最大,因此外部的冷空氣迅速地吸入至內部,奪走溫和的枕頭主體的熱量,且在相反動作下,在側臥期間滯留于枕頭I內部的溫和的空氣迅速地排出至外部,從而起到散熱器效果。所述枕墊部5通過粘貼于頭部支撐部件3上面的面粘扣帶(未圖示)而可拆卸地設置于頭部支撐部件3上面。該枕墊部5為內部裝入有低反彈或高反彈的海綿等(除裝入蕎麥殼、塑料粒(多個管道片等)之外,可裝入各種各樣的緩沖材料)的部件,其能夠柔和地包住頭部H或肩部。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的隨著用戶的姿勢變化的高度調整動作進行說明。首先,用戶以面朝側姿勢睡覺吋,如圖I所示,用戶的頭部H因肩部而位于較高的位置,同時被肩部支撐,從而頭部支撐部件3所承受的負載較少。因此,致動單元7的致動力(張力)超過由頭部支撐部件3所承受的負載所引起的要傾倒ー對傾斜部件6A、6B的力,從而維持頭部支撐部件3的較高位置狀態。然后,用戶翻身而變成面朝上姿勢時,如圖2所示,由于用戶的肩部的支撐不存在,從而使頭部支撐部件3所承受的頭部H所引起的負載増大。據此,頭部支撐部件3所承受的負載所引起的要傾倒ー對傾斜部件6A、6B的力(使傾斜角度Θ I變小的力)超過致動単元7的致動カ(向使傾斜角度Θ I變大的方向作用的致動力),從而ー對傾斜部件6A、6B被傾倒,頭部支撐部件3下降至極為接近下部支撐部件2的最低位置。其中,進ー步地,若用戶通過翻身從面朝上姿勢變成面朝側姿勢,則執行與上述相反的動作。即,頭部支撐部件3所承受的負載降低,由此致動単元7的致動カ超過要傾倒一對傾斜部件6A、6B的力,重新將ー對傾斜部件6A、6B拉起至傾斜狀態的初始位置,從而使頭部支撐部件3上升至初始的最高位置。其中,通常,通過翻身從面朝上姿勢變為面朝側姿勢吋,只要無意識地稍微抬起頭部H就執行變換姿勢的動作,因此隨著抬起頭部H時的負載的降低,頭部支撐部件3移動至最高位置。如此,根據由ー對傾斜部件6A、6B構成的頭部支撐部件3的支撐結構和由設定預定的致動カ的致動單元7構成的簡單的結構,利用面朝上姿勢的情況與面朝側姿勢的情況之間的負載差,能夠迅速順暢地且不產生異響的狀態下自動地改變頭部支撐部件3的高度。尤其,由于所謂一對傾斜部件6A、6B傾倒的動作,頭部支撐部件3不會滯留在中間高度,而是能夠瞬間迅速順暢地進行從最高位置至最低位置的移動,或者進行與其相反的移動。并且,由于不需要電源或驅動裝置等,因此能夠以輕量且低成本地制造。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中,枕頭主體主要由非常薄且結實的材料(頭部支撐部件3、下部支撐部件2、傾斜部件6A、6B以及蓋部件11)構成,且翻身時檢測頭的重量(側臥和仰臥時,頭部H的支點不同,因此相對地枕頭I所承受的負載發生變化),以在瞬間安靜且順暢地升降,由此確保最適宜的睡覺姿勢。 其中,當使用枕頭I時,必然是在睡覺時,而在睡覺時人們由于遨游在無意識的世界中,因此可以說頭部H不能很好地載置于枕頭I的中心,經常在枕頭I的頭部搭載區域(枕墊部5的上面)的整個區域上移動。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中,頭部H無論來到頭部搭載區域的哪個位置(從一端至另一端)都能夠順暢地升降,從而不僅起到其原有的作用,而且即使是復雜地轉動,對于將致動単元7的引導部9A、9B、9C和致動部件8緊湊到傾斜部件6A的結構而言,能夠總是保持其強度以及動作能力,因此睡覺時不用考慮頭部搭載區域中頭部H的位置。并且,枕頭I的升降結構,使整個頭部搭載區域的表面大致水平地升降,因此即使在仰臥(頭部搭載區域的表面為最低的位置)時,頭部H也不會下降到枕頭I中,所以臉部的側面得到釋放,不會感覺到壓迫感。因此,在側臥狀態下觀看電視,或者讀書,或者與并排躺著的對方面對面地聊天等時,其視線也不會受到阻礙。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枕頭I中,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設置于一對傾斜部件6A、6B中的傾倒時布置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外側的ー側的傾斜部件6A的外面,因此無需在下部支撐部件2上確保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的設置空間,從而能夠最小限度地設計下部支撐部件2的面積,使整體變得小型化。并且,通過線或繩等線材Y朝所述斜下方拉緊頭部支撐部件3,而且設置于傾斜部件6A的致動部件8上連接有被引導部9A、9B、9C引導的線材Y,因此在頭部支撐部件3與下部支撐部件2之間僅布置有線材Y,從而傾斜部件6A、6B在傾倒時致動部件8不會成為障礙,能夠使頭部支撐部件3移動至非常低的位置。尤其,布置于頭部支撐部件3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6A為傾斜部件在傾倒時被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外側的傾斜部件6A,且該傾斜部件6A上設置有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因此不會成為升降的障礙,而且位于用戶的肩部的相反側,因此也不會成為用戶的障礙。并且,致動部件8設置有多根線材Y,這些線材Y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長邊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而通過各自的引導部9A、9B、9C而張拉設置在頭部支撐部件3與下部支撐部件2之間,因此頭部支撐部件3在多個部位上被多個線材Y朝斜下方拉緊,從而拉力分散,由此引導部9A、9B的負載降低,而且與一根線材Y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穩定地動作。并且,若線材Y使用強度較強的線材,且張拉設置在頭部支撐部件3的一邊側或傾斜部件6B的前部長邊(ー邊側)的中央部,則ー根線材Y即可。[0088]并且,一側的傾斜部件6A(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傾斜部件)具備覆蓋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而設置的蓋部件11,由此保護引導部9A、9B、9C以及致動部件8使其不暴露于外部,而且蓋部件11具有加固傾斜部件6A的功能,對施加到傾斜部件6A的應カ進行對抗而能夠抑制傾斜部件6A的彎曲。即,蓋部件11具有對傾斜部件6A增加剛度的功能,且兼起到對傾斜部件6A在水平方向上所承受的應カ強而有力地進行對抗的同時防止滑輪(引導部9A)的軸承(倒L字形軸承部6f以及外周面軸承部6g)因傾斜部件6A的彎曲而錯位的作用。尤其,蓋部件11兼起到使致動部件在伸縮時發生的聲音不會外漏的消音器的作用。尤其,由于在ー側的傾斜部件6A還具備致動カ的調整機構10,因此可 通過對應于頭部H的重量或體格等不同的用戶而調整致動力,由此針對每個用戶進行単獨設定,從而能夠得到精度更高的升降動作,而且調整機構10也與致動單元7的其他部件一起設置于傾斜部件6A上,因此能夠謀求小型化。其中,為了將彈簧動力通過線材Y而工作時改變力的方向且對抗復雜的應カ而所需的滑輪(引導部9A、9B、9C)的軸承(倒L字形軸承部6f以及外周面軸承部6g)也與傾斜部件6A —體成型,從而無需將單獨整理這些部件的単元等而合并到枕頭主體上,因此具有輕量化、故障發生率低下,低成本以及組裝低廉的優點。并且,調整機構10由于具備用于表示致動カ的程度的刻度部M,因此可通過刻度部M視覺上確認致動カ(拉力)的強度。尤其,在一側的傾斜部件6A的外側布置有刻度部M,從而可從枕頭I的后方側容易地進行確認。其中,也可以用槽等的凹凸形狀來形成刻度部M,從而不僅從視覺上確認致動力,還可從觸覺上確認致動力。S卩,彈簧的調整位置能夠從刻度部M的視覺測量儀(gauge)確認出,同時,表示調整點的部分(位置表示銷12a)通過對所述行走部件(內螺紋部件12)的上部削成纖細狀而形成為一體結構,從而強度也足夠,因此能夠用手指觸碰。該位置作為在覆蓋調整機構10的蓋部件11的上面刻成槽狀或者凹部狀而能夠以觸覺讀取的測量儀(刻度部M),即使視覺不方便的人利用時,或者照明不充足時也能夠對彈性強度(致動力)進行調整。并且,通過利用設置于外螺紋部件13的另一端的轉盤部14使外螺紋部件13轉動,由此使設置有彈簧(致動部件8)的另一端的內螺紋部件12可進行進退移動,因此僅通過旋轉轉盤部14就能夠使彈簧伸縮,即可無級且微細地調整致動力。S卩,對于彈簧的調整機構10而言,在約90mm長的外螺紋部件13上具有內螺紋的部件(行走部件的內螺紋部件12)能夠在與螺紋數量相當的距離內沿外螺紋部件13的延伸方向自由且微細地移動,從而對于具有各種各樣的體格、睡姿癖的幾乎所有的人,僅通過旋轉轉盤部14就可以容易地調整為適宜的彈性強度。在此,在彈簧的調整機構10中,通過旋轉轉盤部14而降低彈性強度(致動力)時,一會兒彈性強度就變成零,進ー步向相同方向繼續旋轉時,傳遞致動カ的線材Y會變得松弛,從而能夠使整個枕頭變薄。此狀態的枕頭I由于變得非常薄,因此在旅行等時還可以裝入手提箱攜帯。并且,在如上所述地將作為カ的傳遞機構的線材Y變得松弛之后再次拉緊,以使彈性強度起作用的過程中,為了防止線材Y在機箱(蓋部件11)內纏繞而發生干擾,滑輪(引導部9A、9B、9C)與線材Y以及其接觸部分的之間的間隙設計為最少,且設計為松弛的線材Y不會纏在任何部分的結構。在此,將彈簧作為致動部件8而使用,因此即使重復使用也具有高耐久性,同時能夠得到高致動力。在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所述實施方式中,下部支撐部件以及頭部支撐部件形成為平板,但也可以根據框架結構或格子結構而形成為略呈板狀。此時,可使整個枕頭輕量化。如同上述的實施方式,作為致動部件優選采用彈簧,但是也可以將板狀的橡膠材料、扭轉彈簧、彈簧鉸鏈、恒定負載彈簧、板簧或橡皮筋等弾性部件作為致動部件而使用。并且,當頭部支撐部件每次進行升降時,大量的空氣出入于內外,因此也可以在容納套的兩側的網孔結構中設計適宜的袋子,并向該袋子裝入芳香劑或混合香料(potpourri)等。此時,根據姆次翻身時引起的枕頭的上下運動,枕頭主體的空氣姆次出入時,適宜睡眠的芳香漂浮在臉部周圍,產生舒緩的效果,從而能夠得到良好的睡眠。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使用板狀的下部支撐部件、頭部支撐部件以及傾斜部件,但也可以使用將多個棒狀部件組裝成或一體成形成框架狀或格子框架狀而作成類似板狀的下部支撐部件、頭部支撐部件以及傾斜部。此時,相比板部件更能夠謀求輕量化。并且,線材的一端連接于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下面,但也可以連接于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傾斜部件的上部。尤其,雖然使用引導輥而作為引導部,但是也可以將具有使線材良好地滑動的凹曲面的滑動材料等作為引導部使用。尤其,還可以増加高度調整機構,以對側臥時等圖I所示的頭部支撐部件3變成最高高度時的高度進行調整。優選地,該高度調整機構為如下機構。即,通過增加如圖5所示的轉盤部14 一祥的結構,根據旋轉轉盤而調整最高高度的高度。作為高度調整機構例如具有如下結構。即,將新準備的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的繩子等的繩狀部件的一端連接固定于圖I所示的下部支撐部件2的內側的大致中央附近處,將繩狀部件的另一端可調整長度地固定于傾斜部件6A。如果使繩狀部件的長度變短,則下部支撐部件2與傾斜部件6A之間的可轉動的范圍變窄,變窄的部分相當于變短的部分,因此側臥時,頭部支撐部件3變成最高高度時的高度變低。相反,如果使繩狀部件變長,則下部支撐板2與傾斜部件6A的可轉動的范圍變寬,變寬的部分相當于繩狀部件變長的部分,因此頭部支撐部件3成為最高高度時的高度變高。在此,如果使這種繩狀部件介于下部支撐板2與傾斜部件6A之間,則仰臥時,下部支撐部件2與傾斜部件6A重疊而變成最低位置,此時繩狀部件成為松弛的狀態,因此當重新變成側臥而頭的負載變小,頭部支撐部件3將要變成最高高度吋,由于松弛而急劇地上升,因此有可能導致用戶受到沖擊,鑒于此也可以增加使仰臥時的繩狀部件不會松弛的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枕頭包括框架狀或板狀的下部支撐部件;框架狀或板狀的頭部支撐部件,相對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布置在上方而用于載置用戶的頭部;支撐機構,設置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上而可升降地支撐所述頭部支撐部件, 所述支撐機構包括多個傾斜部件,該多個傾斜部件的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且從所述下部支撐部件朝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相互以相同的方向傾斜延伸;致動單元,對抗使所述傾斜部件朝所述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使所述傾斜部件偏斜, 所述致動単元包括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與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之間朝斜下方張拉設置的線材,該線材的一端設置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下面或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一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上部;設置于所述線材的另一端的致動部件,通過所述線材以小于所述傾斜部件相對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傾斜角度的傾斜角度朝斜下方拉緊所述頭部支撐部件或者布置于所述一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上部;引導部,以用于將所述線材的另一端側彎曲之后引導至所述致動部件, 所述引導部以及所述致動部件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的外面。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動部件設置有多根所述線材,這些所述線材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上相互隔開間隔并通過各自的所述引導部而張拉設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與所述下部支撐部件之間。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在布置于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上具備蓋部件,以用于覆蓋所述引導部以及所述致動部件。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枕頭,所述致動単元將致動カ的調整機構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機構具備用于表示所述致動力的程度的刻度部。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干,所述致動部件為一端設置于所述線材的另一端的彈簧, 所述調整機構包括內螺紋部件,設置有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并可沿所述彈簧的伸縮方向進退且不能自轉地設置于布置在所述頭部支撐部件的另ー邊側的所述傾斜部件;外螺紋部件,螺紋連接于所述內螺紋部件且沿所述彈簧的伸縮方向延伸,且可旋轉地支撐于所述傾斜部件;設置于所述外螺紋部件的另一端的轉盤部,通過旋轉所述外螺紋部件而能夠使內螺紋部件進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枕頭為低成本且簡易的結構,同時可應對姿勢的變化而迅速順暢且安靜地執行適宜的高度調整,尤其可實現小型化。枕頭包括下部支撐部件;頭部支撐部件,相對于下部支撐部件以大致平行狀態布置而用于載置用戶的頭部;支撐機構,設置于下部支撐部件上,且維持大致平行狀態而可升降地支撐頭部支撐部件。支撐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傾斜部件,下端可轉動地連接于下部支撐部件,上端可轉動地連接于頭部支撐部件,且從下部支撐部件朝頭部支撐部件傾斜延伸;致動單元,具有對抗使這些傾斜部件朝傾斜的方向傾倒的負載而通過線材使傾斜部件偏斜的致動部件。引導部以及致動部件設置于布置在頭部支撐部件的另一邊側的傾斜部件的外面。
文檔編號A47G9/10GK202445673SQ20112056393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1日
發明者真野弘行 申請人:普羅菲莎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