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外底平內底圓炒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外底平內底圓炒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在電磁爐或光波爐上不會滾動、支撐平穩的外底平內底圓炒鍋。
背景技術:
[0002]電磁爐和光波爐的問世,掀起了一場中國老百姓家庭的廚房革命,新型能源灶 具取代了煙熏火燎的爐火灶臺,在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圓底炒鍋也隨著平底炒鍋的推廣 應用正在從千千萬萬的中國老百姓的家庭中消失,用圓底鍋炒菜已成為很多家庭昨天的 故事和幻想。經市調查平底炒鍋在使用時有一個最大的不足是鍋鏟在其中操作不如傳統 的圓底鍋平順,特別是煎炸諸如魚、蛋這類翻炒的食物時很不好用。而傳統的圓底炒 鍋放在電磁爐平板上使用時鍋體又會滾擺,不穩定。廚師操作時必須緊緊用手把持著 鍋柄,比較辛苦,另一個問題是圓底鍋與電磁爐的接觸是點接觸,電磁感應效果并不理 想,受熱面積小,升溫慢,電熱轉換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加以改進。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炒鍋的問題,提出一種在電磁爐或光波爐 上不會滾擺、支撐平穩的外底平內底圓炒鍋,以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0004]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這種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它有鍋體、鍋柄或提耳,其特征在 于鍋體內表面為曲面,外底是一個平臺,外底與鍋體為同種材料連為一體。[0005]鍋體與外底的材料為鑄鐵或有磁感性能力的不銹鋼。[0006]鍋柄可以由兩邊的提耳代替。[0007]外底面與傳統鍋的外底面相切,外底的形狀是圓臺或方臺。[0008]外底可以用一圈與鍋體連體的圓環代替。[0009]本實用新型的所謂內底圓并非一定要是一個圓球面,而是指鍋的內表面具有一 定曲度。傳統的圓底鍋內表面就是這種曲面。[0010]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傳統圓底鍋不能在平板電磁爐或光波爐上使用的問題。其特 點是外底平內底圓炒鍋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采用新能源電能加熱,專用于新材料平底電 磁爐和光波爐,使用中鍋體不會滾擺,支撐平穩。同時,它又保留了傳統圓底炒鍋的功 能。如熱能集中,省油,保溫,鍋鏟順暢,炒菜不欺手,翻炒方便,起鍋利索,特別 是對煎荷包雞蛋、煎魚、炸豆腐之類的食品,能保持較好的外觀不變形,這是平底炒鍋 難于做到的。總之,外底平內底圓新型炒鍋完全保留了中國傳統圓底炒鍋的優點。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局部剖視)。[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鍋柄為雙提耳代替時的主視圖。[0013]圖1-2中各零部件的標號如下[0014]1-鍋柄;2-鍋體;3-內底;4-外底;5-提耳。[0015]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2所示。鍋柄1、提耳5與現有傳統圓底鍋或平底鍋一致。鍋體2的內 底3,即鍋體內表面也與傳統圓底鍋相近,是一個大致的球碗面,外底4是一個與鍋體連 體的圓臺,直徑大約8-15cm,在鑄鐵澆鑄時與鍋體澆成一體。為減輕重量,外底可盡量 做薄,使外底面與連體前鍋體的外頂點相切。[0017]本例用生鐵鑄造,但也用鐵板材料壓制,圓底隆起周邊為小斜角,可幫助增加 傳熱量,而鍋體內部的圓底保持不變。換言之,本實用新型實質就是在傳統圓底基礎上 造了一個底臺,便于支撐鍋本,使之不滾擺,方便操作。成型后的炒鍋會比一般的平底 鍋或圓底鍋稍重一點,但并不影響對鍋本身的操作,相反對鍋體的保溫會更好,余熱時 間更長,操作也更平穩。鑄造時鍋耳朵可與鍋體同時一次性澆鑄成型,也可另外裝配。[0018]當外底改為一圈厚度為l_3mm的圓環時,效果相近,但重量減輕了。[0019]用具有電磁感應能力的不銹鋼材料制作,時效果不變。相反,更加美觀大方。
權利要求1.一種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它有鍋體、鍋柄或提耳,其特征在于鍋體內表面為曲 面,外底是一個平臺,外底與鍋體為同種材料連為一體。
2.根據權要求1所述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其特征在于鍋體與外底的材料為鑄鐵或不銹鋼。
3.根據權要求1所述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其特征在于鍋柄可以由兩邊的提耳代替。
4.根據權要求1所述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其特征在于外底面與傳統鍋的外底面相切, 外底的形狀是圓臺或方臺。
5.根據權要求1所述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其特征在于外底用一圈與鍋體連體的圓環代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外底平內底圓炒鍋,它有鍋體、鍋柄或提耳,其特征在于鍋體內表面為曲面,外底是一個平臺,外底與鍋體為同種材料連為一體,鍋體與外底的材料為鑄鐵或不銹鋼,鍋柄可以由兩邊的提耳代替,外底面與傳統鍋的外底面相切,外底的形狀是圓臺或方臺,外底可以用一圈與鍋體連體的圓環代替。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傳統圓底鍋不能在平板電磁爐或光波爐上使用的問題,特點是能在平板電磁爐和光波爐上使用,鍋體不會滾擺,支撐平穩,同時保留了傳統圓底鍋省油、保溫、鍋鏟順暢、炒菜不欺手、翻炒方便、起鍋利索的特點,特別是對煎荷包雞蛋、煎魚、炸豆腐之類的食品,能保持較好的外觀不變形。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1806497SQ20102052022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日
發明者趙武 申請人: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