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茶壺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容器;特別指一種茶壺容器,以及一經懸臂或手柄操作可在 該容器上轉動或開閉自如的蓋件組合。
背景技術:
對于配裝在容器上,使容器和蓋可以建立一個密閉的杯具型態,來裝置液體、茶或 飲料的茶壺或容器結構,已為已知技藝;這技藝在該行業已屬一技術成熟領域。這是因為 在已揭露的前案中,包括了杯具各部分結構的改良或設計;例如,中國臺灣第80212036號 「杯把新構造」、在杯蓋設置樞孔穿設銜接管、提鈕和氣孔的中國臺灣第92220938號「杯具 構造」、第83204701號「閃爍發光杯」、第90217609號「杯蓋結構」、第88204923號「可套固 于杯體之握持器徑向固定結構」、及第97206829號「設置泡茶室之飲具之新型結構」專利案 等,系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已知技藝也已揭示了一種杯具,藉由使用者的拇指按壓或推移一扳動片或塊,來 打開杯蓋或使杯蓋轉動離開杯口位置的手段概念。例如,中國臺灣第90219197號「杯子結 構(一)」、第83211008號「可起閉杯蓋之杯子(一)」專利案等。另一個有關這類茶壺或容器的設計課題是在舊法中,容器上都設置有耳或柄部, 供使用者握持;當該容器的表面企圖作彩繪或圖案設計時,常因受限于該耳或柄部的結構, 而造成彩繪或圖案設計整體形態的中斷,使得該彩繪或圖案變得突兀或不完整,而這情形 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數據顯示了在有關茶壺、容器或其相關物品的設計技藝 方面,其在技術上有微小的改進,而被給予專利。如果重新設計考慮在使用者操作的過程 中,使杯蓋可轉動地執行開、閉運動的作用;并且使其構造不同于已用者,以及改變它的使 用形態,而有別于舊法。或使它的結構設計在符合方便操作的條件下,提供一手柄與蓋件的 組合機制,而形成一具有特別造型和視覺效果的設計等手段;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專利案 中均未被具體顯示或揭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茶壺改良結構,其結構精簡和操作簡便。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茶壺改良結構,包括 一剛性壁界定的容器和一可轉動的蓋件的組合;該容器具有一內部空間和一開口 ;該蓋件 具有一頂部和一形成在頂部下面的裙部;在該開口與該裙部之間,至少其一設有一限制部 和一槽道,另一則對應所述的槽道和限制部,而設置一肩部和一缺口 ;并且,在肩部和槽道 相對應時,容許在蓋件轉動下,使該限制部對應或不對應至肩部處,而閉鎖或不閉鎖于容器 開口 ;以及一適于手持從事轉動的懸臂或手柄,設置在該蓋件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容器開口與蓋 件裙部中至少其一設有限制部和槽道,另一則設有對應的一肩部。當肩部進入槽道,經轉動后和限制部產生干涉狀態,使蓋件方便地封閉容器開口。同時,該蓋件與懸臂或手柄選擇一 體成型的型態,或分別設置可相互組合的嵌合部和插接部,而形成裝卸自如的型態,在符合 方便于操作的條件下,可提供多種不同造型設計組合;不僅改變了它們的使用形態,并且, 也使它們的結構組合形成一具有特別造型和視覺效果的作用。根據本實用新型茶壺改良結構,該蓋件具有一頂部和一形成在頂部下面的裙部; 以及,該肩部形成在該裙部上。并且,在肩部和槽道相對應時,容許裙部進入容器的開口,讓 蓋件可轉動的封閉容器。根據本實用新型茶壺改良結構,該蓋件的頂部設有一嵌合部;對應所述的嵌合部, 該懸臂或手柄設有一插接部,可和該嵌合部樞接,使懸臂或手柄與該蓋件形成可裝卸自如 的型態。并且,配合經不同造型設計的懸臂或手柄組合在蓋件上,提供一具有特別視覺效果 的設計。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新穎性、特點,及其它目的與功效,將在下文中配合所附 圖式的詳加說明,而趨于了解。
圖1系本實用新型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系圖1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系本實用新型局部剖視示意圖;分別顯示了該容器與蓋件的結構情形。圖4系本實用新型局部剖視示意圖;顯示了該容器與蓋件組合的結構配合情形。圖5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使用者經該懸臂或手柄操作容器的情 形。圖6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顯示了該容器和蓋件的結構配置情形。圖6A系圖6所顯示實施例一示意圖;系描繪了在容器與蓋件組合,但還未轉動形 成鎖合狀態時,其開口與裙部間的關系位置。圖6B系圖6所顯示實施例另一示意圖;系描繪了在容器與蓋件組合,經轉動形成 鎖合狀態時,其開口與裙部間的關系位置。圖7系本實用新型一可行實施例示意圖;系顯示了該蓋件設置有嵌合部的情形。圖8系圖7的實施例示意圖;系描繪了該嵌合部與該懸臂或手柄組合的情形。圖9系本實用新型一衍生實施例示意圖;系顯示了該嵌合部形成爪或勾狀物的情 形;同時,也描繪了該容器設置有一輔助夾握柄的情形。圖10系圖9的實施例示意圖;系描繪了該嵌合部與該懸臂或手柄組合的情形。圖11系本實用新型另一衍生實施例示意圖;系顯示了該懸臂或手柄形成扳手型 態的情形。圖12系圖11的實施例示意圖;系描繪了該嵌合部與該懸臂或手柄組合的情形。圖13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實施例示意圖;系顯示了該懸臂或手柄形成孔口型 態的情形。圖14系圖13實施例示意圖;系描繪了該嵌合部與該懸臂或手柄組合的情形。圖15系本實用新型又一可行的實施例示意圖;系顯示了該嵌合部形成凸耳型態 的情形。[0029]標號說明[0030]10容器;[0031]11剛性壁;[0032]12內部空間;[0033]13開口 ;[0034]14、14a限制部;[0035]15、15a槽道;[0036]16輔助夾握柄[0037]20蓋件;[0038]21頂部;[0039]22裙部;[0040]23、23a肩部;[0041]24,24a缺口 ;[0042]25嵌合部;[0043]25a凹穴;[0044]25b阻擋件;[0045]25c、31c固定孔;[0046]30懸臂或手柄[0047]31插接部;[0048]40固定器。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茶壺改良結構包括一容器10及一蓋件20的組合;容 器10具有一剛性壁11和剛性壁11界定的內部空間12,用以裝置流體、飲料、茶或其類似 物。在所采的實施例中,容器10為一茶壺型態,具有一開口 13;開口 13上設有一限制部14 和與限制部14相鄰接的槽道15。圖中特別顯示了該限制部14朝開口 13的徑向突出一類 似凸塊的型態。請參考圖2、圖3,該蓋件20包括一頂部21和一形成在頂部21下面的裙部22 ;對 應容器10的限制部14和槽道15,該裙部22設置有一肩部23,并且在肩部23和槽道15相 對應時,容許裙部22進入容器10的開口 13里面,讓蓋件20可轉動的封閉容器10。具體來 說,該肩部23形成非連續的型態,而在肩部23之間界定出一缺口 24。因此,在肩部23和 槽道15相對應時,肩部23可進入容器槽道15 ;容器10的限制部14可通過蓋件20的缺口 24,讓裙部22進入容器開口 13,并且容許蓋件20在開口 13上被轉動自如。需加以說明的是,上述的限制部和槽道在可能的實施例中,可改變設置在該蓋件 20的裙部22上;另相對應的肩部則改設置在容器10的開口 13處,兩者間亦能達到相同的 組配作用。請參閱圖4,當蓋件20被轉動后,容器限制部14會與蓋件肩部23產生干涉狀態, 使蓋件20封閉容器開口 13,并且使蓋件20無法和容器10分開;圖中特別顯示了容器限制 部14被拘留或位于蓋件頂部21和肩部23之間的情形。因此,除非使用者轉動蓋件20,使蓋件缺口 24移動到容器限制部14的位置(或肩部23移動到槽道15的位置),才能解除肩 部23與限制部14的干涉狀態,讓蓋件20和容器10分開。在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一懸臂或手柄30設置在該蓋件20的頂部21上,提供使 用者操作蓋件20在該容器10上轉動或開閉自如、以及控制容器10倒出其裝載的流體或茶 的機制,例如圖5所描繪的情形。基本上,圖中顯示了該懸臂或手柄30和蓋件20形成一體 成型的型態,且該懸臂或手柄30的造形不限于傳統球珠形狀,而特別適于提供制造者依其 喜好設計成適于握持的世間萬物造形,令蓋件20的整體外觀能因而突破傳統的呆板窠臼, 例如圖1所示即為一疊置延伸的古錢幣型態;其它人們所能接觸的有形對象或抽象造形, 均可被做成本實用新型的懸臂或手柄的形狀。相較于上述的圖2,圖6顯示了一個修正的實施例;該容器10的限制部14a沿著 開口 13形成一類似環狀輪廓的凸肋型態,并且在限制部14a之間界定出該槽道15a。對應 所述的限制部14a和槽道15a,蓋件20的肩部23a形成一類似凸塊的型態,并且在肩部23a 之間界定出一類似環狀輪廓的缺口 24a。因此,在肩部23a和槽道15a相對應時,肩部23a可通過容器槽道15a ;容器10的 限制部14a可進入蓋件20的缺口 24a,讓裙部22進入容器開口 13,并且容許蓋件20在開口 13上被轉動自如。當蓋件20被轉動后,蓋件肩部23a會與容器限制部14a產生干涉狀態, 使蓋件20封閉容器開口 13,并且使蓋件20無法和容器10分開,而讓容器限制部14a被拘 留在蓋件頂部21和肩部23a之間;例如,圖6A、圖6B所顯示的情形。除非使用者轉動蓋件 20,使蓋件肩部23a移動到槽道15a的位置,才能解除肩部23a與限制部14a的干涉狀態, 讓蓋件20和容器10分開。請參考圖7、圖8,描繪了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的實施例;圖中顯示了該蓋件20和 懸臂或手柄30形成可裝卸自如的型態。蓋件20的頂部21設有一嵌合部25,嵌合部25在 所采的實施例中包括一形成在蓋件20或頂部21上的凹穴25a和一阻擋件25b。對應所述 的嵌合部25,該懸臂或手柄30設有一插接部31 ;所述的插接部31可插入嵌合部25的凹穴 25a里面,并且和阻擋件25b產生干涉,使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嵌合部25形成樞接型態。 除非使用者解除插接部31與嵌合部25的干涉組合狀態,才能使該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20 分離。圖7、圖8的假想線部分也顯示了在一個可行的考慮中,嵌合部25和插接部31上 設有一固定孔(25c、31c),供一固定器40(例如,插銷、螺絲…)樞接組合。圖中描繪了該固 定孔25c設置在該阻擋件25b上的情形。請參閱圖9、圖10,描繪了本實用新型又一衍生的實施例;圖中也顯示了該蓋件20 和懸臂或手柄30形成可裝卸自如的型態。蓋件20的頂部21設有一嵌合部25,嵌合部25 在所采的實施例中形成一類似爪或勾狀物的型態。對應所述爪或勾狀物的嵌合部25,該懸 臂或手柄30設置有一形成分叉型態的插接部31 ;所述的插接部31可插接在嵌合部25上, 使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嵌合部25形成樞接型態。除非使用者解除插接部31與嵌合部25 的組合狀態,才能使該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20分離。圖9、圖10的假想線部分也顯示了在一個衍生的考慮中,嵌合部25和插接部31上 設有一固定孔(25c、31c),供一固定器40(例如,插銷)樞接組合。可了解的是,上述各圖中顯示了該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20(或嵌合部25)的配合,系經因人而異的不同造形設計的安排,使懸臂或手柄30組合在蓋件20上時,產生了各 種不同的特別視覺效果作用,而不同于已知的容器設計。圖9、圖10也描繪了該容器10設 置有一輔助夾握柄16,形成在剛性壁11上。該輔助夾握柄16特別提供使用者在利用懸臂 或手柄30旋轉鎖制蓋件20時,可特別將懸臂或手柄30旋轉對應至該輔助夾握柄16的上 方,例如圖中假想線部分所顯示的位置,讓使用者可以兩手指分別相向夾握該懸臂或手柄 30和輔助夾握柄16,形成一種在把持容器10的同時,對蓋件20亦形成緊握型態的結構,防 止脫落;以及消除蓋件20與容器10間產生松碰異音的效果;而且在造形上;亦提了多元實 用新型的空間,制造者可以將輔助夾握柄16的造形,設制成如前所述的世間萬物的外形, 以變化容器10的整體視覺感受。請參考圖11、圖12,描繪了本實用新型再一衍生的實施例;圖中也顯示了該蓋件 20和懸臂或手柄30形成可裝卸自如的型態。蓋件20的頂部21設有一嵌合部25,嵌合部 25在所采的實施例中形成一類似爪或勾狀物的型態。對應所述爪或勾狀物的嵌合部25,該 懸臂或手柄30設置有一形成扳手型態的插接部31 ;所述的插接部31可插接在嵌合部25 上,使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嵌合部25形成樞接型態。除非使用者解除插接部31與嵌合部 25的組合狀態,才能使該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20分離。圖11、圖12的假想線部分也顯示了在一個衍生的考慮中,嵌合部25和插接部31 上設有一固定孔(25c、31c),供一固定器40樞接組合。請參閱圖13、圖14,描繪了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的實施例;圖中也顯示了該蓋件 20和懸臂或手柄30形成可裝卸自如的型態。蓋件20的頂部21設有一嵌合部25,嵌合部 25在所采的實施例中形成一類似爪或勾狀物的型態。對應所述爪或勾狀物的嵌合部25,該 懸臂或手柄30設置有一形成孔口型態的插接部31 ;所述的插接部31可插接在嵌合部25 上,使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嵌合部25形成樞接型態。除非使用者解除插接部31與嵌合部 25的組合狀態,才能使該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20分離。請參考圖15,描繪了本實用新型又一可行的實施例;圖中也顯示了該蓋件20和懸 臂或手柄30形成可裝卸自如的型態。蓋件20的頂部21設有一嵌合部25,嵌合部25在所 采的實施例中形成一類似凸耳的型態,具有一固定孔25c。對應所述的嵌合部25,該懸臂或 手柄30設置有一包含固定孔31c的插接部31 ;所述的插接部31可插接在嵌合部25上,并 且經固定器40樞接該固定孔(25c、31c),使懸臂或手柄30與蓋件嵌合部25形成樞接型態。 除非使用者解除固定器40、插接部31與嵌合部25的組合狀態,才能使該懸臂或手柄30與 蓋件20分離。代表性的來說,這茶壺改良結構在具備有收容流體或其類似物的條件下,相較于 舊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慮條件和優點1.在茶壺或容器開口 13設置限制部(14、14a)和槽道(15、15a),配合蓋件20對 應設置缺口(24、24a)和肩部(23、23a),并且容許它們在蓋件20轉動自如的情形下,產生干 涉組合或解除干涉狀態的執行開、閉作用的空間型態,明顯不同于已知者;并且,具有操作 簡便的機制。2.該蓋件20與懸臂或手柄30選擇一體成型的型態,或分別設置可相互組合的嵌 合部25和插接部31,而形成裝卸自如的型態,在符合方便于操作的條件下,可提供多種不 同造型設計懸臂或手柄30來和蓋件20組合;不僅改變了它們的使用形態,而有別于舊法;并且,也使它們的結構組合形成一具有特別造型和視覺效果的作用,使其空間型態不同于 已知者。3.這茶壺改良結構在設計課題方面,保持了容器10和剛性壁11整體的完整性和 連續性;因此相較于已知者而言,該容器10的表面更適于實施彩繪或圖案設計,而不會有 中斷的情形產生。像舊法中,造成彩繪或圖案設計整體形態的中斷,使得該彩繪或圖案變得 突兀或不完整的情形,獲得明顯的改善。故,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空間型態不同于已知者,且具有 舊法中無法比擬的優點,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
權利要求一種茶壺改良結構,包括一剛性壁界定的容器和一可轉動的蓋件的組合;該容器具有一內部空間和一開口;該蓋件具有一頂部和一形成在頂部下面的裙部;其特征在于,在該開口與該裙部之間,至少其一設有一限制部和一槽道,另一則對應所述的槽道和限制部,而設置一肩部和一缺口;并且,在肩部和槽道相對應時,容許在蓋件轉動下,使該限制部對應或不對應至肩部處,而閉鎖或不閉鎖于容器開口;以及一適于手持從事轉動的懸臂或手柄,設置在該蓋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和槽道設置在容器開 口處;并且,該肩部及缺口設置在蓋件的裙部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和槽道設置在蓋件的 裙部處;并且,該肩部及缺口設置在容器的開口處。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蓋件肩部形成非連 續的型態,而在肩部之間界定出該缺口。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容器限制部和該槽 道相鄰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徑向朝內突 出一凸塊型態。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在蓋件與容 器呈蓋合狀態時,位于蓋件頂部和肩部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或手柄和蓋件 形成一體成型的型態。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形成一環狀 輪廓的凸肋型態;并且,在限制部之間界定出該槽道。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肩部形成一凸塊的 型態;并且,在肩部之間界定出一環狀輪廓的缺口。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或手柄可裝卸 地設置在蓋件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蓋件的頂部設有一嵌合部; 對應該嵌合部,該懸臂或手柄設有一插接部,使懸臂或手柄與蓋件嵌合部形成樞接型態。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包括一形成在蓋件 上的凹穴和一阻擋件。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或手柄的插接部插設 在嵌合部的凹穴里面,并且和阻擋件產生干涉。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形成一勾狀物的型態。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形成一爪狀物的型態。
17.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插接部形成分叉型態;所述 的插接部插接在嵌合部上,使懸臂或手柄與蓋件嵌合部形成樞接型態。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和插接部上分別設2有一固定孔,供一固定器樞接組合。
19.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阻擋件設有一固定孔。
20.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插接部形成扳手型態。
21.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插接部形成孔口型態。
22.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形成一凸耳型態,具 有一固定孔;對應所述的嵌合部固定孔,該懸臂或手柄的插接部設置有一固定孔;并且經 一固定器樞接該固定孔,使懸臂或手柄與蓋件嵌合部形成樞接型態。
2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容器設置有一輔助 夾握柄,形成在剛性壁上;且蓋件的懸臂或手柄在蓋件與容器相對旋轉中,被轉至輔助夾握 柄的上方附近。
24.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容器設置有一輔助夾握柄, 形成在剛性壁上;且蓋件懸臂或手柄在蓋件與容器相對旋轉中,被轉至輔助夾握柄的上方 附近。
2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茶壺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容器設置有一輔助夾握柄, 形成在剛性壁上;且蓋件的懸臂或手柄在蓋件與容器相對旋轉中,被轉至輔助夾握柄的上 方附近。
專利摘要一種茶壺改良結構,包括一剛性壁界定的容器和一蓋件的組合,該容器具有一開口,以及形成在開口與蓋件裙部間的限制部和槽道,以及對應該限制部和槽道設有一肩部;該肩部進入槽道,經轉動后和限制部產生干涉狀態,使蓋件封閉容器開口。以及,一懸臂或手柄設置在該蓋件上,控制所述蓋件在該容器上轉動或開閉自如,并且形成一具有特別視覺效果的設計。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精簡,且操作簡便。
文檔編號A47G19/14GK201718913SQ20102019813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1日
發明者吳振家, 張永昌, 黃子南, 黃錦鐘 申請人:吳振家;張永昌;黃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