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踢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床上用品,具體是一種被子,特別是指一種具有防踢功能的
防踢被。
背景技術:
被子是人們睡覺時覆蓋身體的防寒物,其結構一般為在被套內裝入由棉或仿棉類 保暖材料制成內套形成,其形狀一般為長方形,由于小孩由于好動的天性,在睡覺的時候, 經常踢被,寒氣入侵,易受涼導致感冒、咳嗽、腹瀉等疾病的發生,給廣大的父母帶來無窮的 煩惱。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 單,能夠有效防止兒童踢被的防踢被。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有被子本體,所述的被子本體的 一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防踢束條。通過本設置,兒童在睡覺的時候,背部靠在防踢束條上, 然后被子蓋住兒童身體,而防踢束條將兒童從背后包住,防止兒童轉身的時候被子脫落,防 止兒童被寒氣入侵。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防踢束條的一端固定在被子本體的側邊,另一端可拆裝固定 于被子的另一側邊上。通過本設置,便于防踢束條的包束操作。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防踢束條的可拆裝的一端通過紐扣或魔術貼方式固定在被 子的另一側邊上。通過本設置,簡化防踢束條兩一端的固定,而且采用紐扣或魔術貼方式技 術成熟,價格便宜,操作簡單。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防踢束條上設置有至少一段彈性連接段。通過本設置,可以
防踢束條具有一定的伸縮性,以適應不同體型的兒童,增加產品的舒適性。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防踢束條有兩條,且該兩條防踢束條呈斜向交叉設置。通過
本設置,防踢束條的包束效果更佳。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被子本體包括有被套以及設置于被套內的保暖內膽。 進一步設置是所述的保暖內膽為棉制內膽或羽絨內膽或鵝毛內膽。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介紹。
圖1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1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1使用狀態圖; 圖3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2結構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3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 如圖l-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l,包括有被子本體l,所述的被子本 體1的一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防踢束條2,本實施例所述的防踢束條2的一端固定在被子本 體1的側邊,另一端可拆裝固定于被子本體1的另一側邊上,如圖2所示,兒童在睡覺的時 候,背部靠在防踢束條2上,然后被子本體翻轉蓋住兒童身體,而防踢束條2將兒童從背后 包束住,防止兒童轉身或踢被的時候被子脫落,防止兒童被寒氣入侵。 本實施例所述的防踢束條2的可拆裝的一端通過紐扣21方式固定在被子的另一 側邊上,采用紐扣固定技術成熟,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此外,為了使得防踢束條2具有一定 的伸縮性,以適應不同體型的兒童,增加產品的舒適性,所述的防踢束條2上設置有至少一 段彈性連接段22,本實施例該彈性連接段22設置在防踢束條2的中段位置,且該彈性連接 段22采用彈性橡皮帶。 本實施例所述的被子本體l包括有被套ll以及設置于被套內的保暖內膽12,所述 的保暖內膽12為棉制內膽或羽絨內膽或鵝毛內膽等。 實施例2 如圖3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2,本實施例2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 于,所述的的防踢束條2的可拆裝的一端通過魔術貼21'方式固定在被子的另一側邊上, 采用魔術貼固定技術成熟,價格便宜,操作簡單。 實施例3 如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3,本實施例3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 于所述的防踢束條2有兩條,且該兩條防踢束條2呈斜向交叉設置,如此防踢束條2的包 束效果更佳。
權利要求一種防踢被,包括有被子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子本體的一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防踢束條。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踢束條的一端固定在被子本 體的側邊,另一端可拆裝固定于被子本體的另一側邊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踢束條的可拆裝的一端通過 紐扣或魔術貼方式固定在被子的另一側邊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踢束條上設置有至 少一段彈性連接段。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踢束條有兩條,且該兩條防踢 束條呈斜向交叉設置。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子本體包括有被套以及設置 于被套內的保暖內膽。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踢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暖內膽為棉制內膽或羽絨內 膽或鵝毛內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踢束帶,包括有被子本體,所述的被子本體的一面上設置有至少一條防踢束條。本實用新型兒童在睡覺的時候,背部靠在防踢束條上,然后被子本體翻轉蓋住兒童身體,而防踢束條將兒童從背后包束住,防止兒童轉身或踢被的時候被子脫落,防止兒童被寒氣入侵。
文檔編號A47G9/00GK201468741SQ20092019045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7日
發明者金炳安 申請人:金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