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
背景技術:
飲茶為中國傳統傳承已久的飲食文化主流,尤其近來受到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泡茶技術與品茗習慣更提升為生活禮儀及飲食藝術的表征,然在現代繁忙的商業社會中,準備全套泡茶所需的設備,是一種費時又占空間的事情。此外,依照傳統泡茶設備的泡茶方法,浸泡茶葉的熱水在倒入茶海(公用杯)的時間控制及過程,為一極需經驗的情事,若過程環節稍有疏失,即會影響該壺茶所呈現的口感,此為傳統泡茶會遇到的問題。
為改進傳統泡茶所產生的難處,市面近來出現了一種在茶壺頂部開口處,設置有一承裝茶葉的濾網,當將該濾網裝填適量的茶葉,再利用滾燙的熱水直接將水注入茶壺中,并將水面提升至約與開口同高處,使茶葉得以完全浸泡于熱水中,藉以使茶葉完全泡開,以形成適于飲用的茶水,但在利用此一裝置時,由于茶水與茶葉仍持續接觸著,將形成茶葉沖泡過久所產生的澀味,因失去了最佳的口感,此為該裝置所產生的缺點。
臺灣專利公報公告編號第451663號公開了一種“沖茶器”,在該沖茶器的壺體中,設置有一置茶網體,該置茶網體藉由其側緣所延伸的置放桿,置于壺體所設置對應的凹槽,以使置茶網體可于壺體做一旋轉動作,即可使置茶網產生浸于熱水及脫離熱水,即可對應產生泡茶及移開茶葉的程序,然利用此一方法時,因其置茶網體為設置于壺體上方,于泡茶時注入熱水必須注入至少要八分滿,甚至于九分滿,方可使置茶網內的茶葉接觸到熱水。因為如此,形成至少以下三個缺點(1)為充泡至適當的茶水濃度,必須于置茶網體置入大量的茶葉,顯得相當不經濟。
(2)承上點,若共同飲茶人數較少時,無法調節茶葉的數量,可能造成多余的茶水浪費或人員過度飲用茶水的缺失。
(3)該置茶網體脫離茶水后,因其下方仍為一網狀體,故易受茶水的蒸氣蒸餾,回滴的茶水仍會造成已充泡完成茶水整體苦澀口感,此亦為該習知技術的一大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具有傳動體及裝茶件的茶壺,可控制茶水濃度進而控制計算飲茶人員適當的茶水量,并確保茶水不會有苦澀的口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壺蓋及壺體二主要組件,該壺體內部設置有一裝茶件,其內容置茶葉;以及一傳動體,固定于茶壺頂部開口處,與裝茶件連接。
本實用新型利用一裝茶件配合一傳動體,而使裝茶、沖泡、過濾及取出茶葉...等動作,可一氣呵成,而不需占用茶壺以外的空間,達到方便沖泡及節省空間、可控制茶水濃度進而控制計算飲茶人員適當的茶水量。
本實用新型藉由裝茶件的底蓋為一密閉材料所構成且可承接所產生的少量茶水,即可有效防制受蒸餾的茶水回滴已充泡完成茶水所產生口感。
本實用新型的裝茶件藉由傳動體于茶壺中做上、下移動時,其最上位置與最低位置將產生180度的旋移,藉以達到利用茶壺內間至最大極限。
以下結合附圖以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A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B是本實用新型卡合部較為清晰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3A是本實用新型裝茶件升于最上端狀態并開啟上蓋裝茶時的剖面側視結構圖;圖3B是本實用新型壓下傳動體且裝茶件隨的向下移動的動作示意圖;圖3C是本實用新型壓下傳動體且裝茶件所延伸的齒輪嚙合齒條后翻轉九十度的動作示意圖;圖3D是本實用新型的壓下傳動體后裝茶件翻轉一百八十度后沉至底部且傳動體已產生定位的動作示意圖;圖3E是本實用新型壓下卡合件釋放部后傳動體向上彈起且帶動裝茶件回至最上端的位置;圖4A是本實用新型裝茶件的濾網與底蓋設計可分離式的剖面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B是本實用新型底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C是本實用新型濾網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壺體;2壺蓋;21閃孔;3裝茶件;31底蓋;311凹孔;312上緣;32濾網;33上蓋;331轉軸;332掀板;34連接軸;35凸緣;351凸塊;4傳動體;41第一桿體;411條桿;412齒條;413定位條;42第二桿體;421定位溝;422窄端;423透孔;424擋塊;425轉軸;4251定位桿;426齒輪;427螺合端;43第三桿體;431按壓部;432透空部;433第一卡塊;434固定組件;44彈性體;45卡合件;451第二卡塊;452釋放部;5襯套;51透孔。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結構示意圖及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其中該壺體1及壺蓋2之間設置有一裝茶件3、一傳動體4及一襯套5等主要構件,而各構件的結構敘述如下該壺體1內部具有一空間,用以容納茶葉、熱水以上述的各構件。
該壺蓋2蓋合于襯套5上方,并對應傳動體4設置一閃孔21。
該裝茶件3具有一密閉材料所構成的底蓋31,而該底蓋31的上方連接一圓弧形的濾網32,且于濾網32上方的開口處設置有一上蓋33,該上蓋33藉由一轉軸331連接,使上蓋33于濾網32上方,可以手指接觸上蓋33的掀板331處,進行上蓋33的翻掀及閉合的動作。而該底蓋31的邊緣處設置有一連接軸34,便于傳動體4做一連接。
該傳動體4對應一襯套5處設置有第一桿體41,該第一桿體41于襯套5的下方設置有一條桿411及齒條412。第一桿體41的內部為一中空部,且中空部延設有一定位條413,以構成該第一桿體41。
一第二桿體42利用其定位溝421穿置于第一桿體41的中空部,形成一上、下運動及可導向定位的結構,而第二桿體42的下端形成一窄端422,且窄端422上再設置有一透孔423,再利用一轉軸425同時穿置齒輪426、透孔423及裝茶件3的連接軸34,且該窄端422的上方再延伸有一擋塊424,且該轉軸425前端形成一定位桿4251。
一第三桿體43的上端橫向延伸一推桿431,而該第三桿體43的內部設有一透空部432,且于第三桿體43外緣再設置有一第一卡塊433。
一襯套5,是一環狀體,包括一透孔51,且于該襯套5的上方設置有一卡合件45,該卡合件45還包括有一第二卡塊451及釋放部452。
欲將傳動體4進行組裝時,先將第二桿體42、裝茶件3與齒輪以轉軸425做一連接。此外,第二桿體42由第一桿體41的下方穿置于其中空部,以形成部份第二桿體42外露于第一桿體41的上方,再將第三桿體43透空部432裝置一彈性體44,再將透空部432套置于第二桿體42的外部,并利用一固定組件434穿過第三桿體43的頂端而固定于第二桿體42的螺合端427,以固定第二桿體42與第三桿體43,以完成傳動體4的組裝。
此時將傳動體4、裝茶件3及襯套5同時套設于壺體1上方,再蓋上壺蓋2后即形成圖1的外觀。
請參閱圖3A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裝茶件升于最上端狀態并開啟上蓋裝茶時的剖面側視結構圖,其中該裝茶件3位于壺體1上端的開口處,且其濾網32的大部份區域皆外露于襯套5的上方,此時可打開其濾網32上方的上蓋33,并可裝填茶葉于濾網32中,再閉合其上蓋33,且轉軸425的定位桿固定于擋塊424的一側。請再參閱圖2B所示,此時已壓下第三桿體43上方的推桿431,第二桿體42與第三桿體43之間的彈性體44便會壓縮變形,且帶動第二桿體42向下移動,同時使裝茶件3受第二桿體42的連動向下,并脫離襯套5的透孔51。
請參閱圖3C所示,當第二桿體42向下移動一段距離后,其下方延伸的齒輪426嚙合第一桿體41的齒條412,便連動使裝茶件3順勢翻轉九十度,請再參閱圖3D所示,當第一桿體41壓至底部時,其第一卡塊433便與卡合件45第二卡塊451對應卡合,且該裝茶件3亦已翻轉一百八十度,而使原上蓋33與底蓋31的位置互易,且定位桿4251定位于擋塊424的另一側。此時便可將熱水倒入壺體1中,進行茶葉的沖泡工作。
請參閱圖3E所示,當茶水沖泡一段適當的時間時,便需要將裝茶件3移出茶水的外,以避免茶水產生苦澀的味道,此時以手指按壓卡合件45的釋放部452,而使第二卡塊451與第一卡塊433脫離,且因第二桿體42與第三桿體43之間彈性體44產生變形回復的力,而使第二桿體42及第三桿體43快速向上彈升,同時使該裝茶件3經由反向翻轉一百八十度后,回到壺體1上端,以形成與圖3A相同的狀態。
由于裝茶件3的底蓋31為一密閉材質且為一盆狀空間,因此可承接少量的茶水,故裝茶件3升于茶水表面時,不會因為茶水熱氣浸濕茶葉,再度形成苦澀的茶水回滴,而影響茶水的口感,此為本實用新型最重要特征之一。
此外,該裝茶件可藉由傳動件沉于茶壺底部,其熱水添加量就可視欲充泡茶水濃度或飲用茶水人員的數量而定,且由于該裝茶件系于茶壺底部進行茶葉沖泡及舒展茶葉的工作,無論是熱水量的多寡皆可確保茶葉可充份充泡過程的完整,同時達到節省茶葉用量的目的,此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請參閱圖4A所示的本實用新型裝茶件的濾網與底蓋設計可分離式的剖面側視結構示意圖,其中該裝茶件3的濾網32可與其底蓋31做一分離及結合。此種設計結構乃應用于當泡茶人員需要沖泡下一壺新茶時,于卸下濾網32后,其底蓋仍保持于壺體1的上方,有助于該壺舊茶的保溫工作,而被卸下的濾網32即可進行茶葉的更換,以及清潔該濾網32的工作,而使本實用新型于使用上更形完美。
請參閱圖4B、C所示的本實用新型底蓋及濾網的俯視結構示意圖,以詳細解釋圖4A的將濾網32及底蓋31相互分離的詳細結構,其中該底蓋31上端設有二凹孔311,同時于濾網32外部凸緣35上還設置有二凸塊351,而該二凹孔311恰可對應該二凸塊351,而使該濾網32與底蓋31相互結合后,僅需將濾網32以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旋轉一角度,使凸塊351固定于底蓋31上緣,以形成一固定狀態。而欲將二者做一拆卸時,僅只需反組裝順序拆卸即可。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所實施的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壺蓋及壺體二主要組件,該壺體內部設置有一裝茶件,其內容置茶葉;以及一傳動體,固定于茶壺頂部開口處,與裝茶件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裝茶件包括一濾網,具有復數網狀透孔;一底蓋,設置于濾網的底端,由一密閉材料構成;一上蓋,設置于該濾網的上端,且該上蓋通過一轉軸結構與該濾網做一連結;以及一連接軸,該裝茶件與傳動體通過該連接軸以一固定組件做一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蓋相對于轉軸的另端設有一掀板。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底蓋上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凹孔,恰可對應濾網上所設置對應凹孔的凸緣,以形成底蓋與濾網之間可相互拆卸及結合的結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傳動體的外部設置有一襯套,用以固定茶壺的開口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傳動體還包括第一桿體,設置于襯套其中的一處,且其一端延伸有一齒條;第二桿體,其一端具有一窄端,且該窄端通過一轉軸連設一齒輪,且該轉軸可延伸連接該裝茶件;第三桿體,其內部設置有一中空部,容置一彈性體及套置于第二桿體上端,且通過一固定組件將第二桿體與第三桿體做一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轉軸的一端垂直延伸一定位桿,并與第二桿體窄端延伸的擋塊搭配。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桿體還設置第一卡塊,并配合一襯套上所設置卡合件的第二卡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其特征在于,壺蓋還包括一閃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隔離茶葉及水的茶壺結構,包括壺蓋及壺體的二主要組件,該壺體內部設置有一裝茶件,其內容置茶葉,并可使茶與水可直接接觸,而在茶壺的內部產生茶水;一傳動體,固定于茶壺頂部開口處,并可使與其連接的裝茶件于茶壺內部做上、下移動的動作,以沖泡茶葉,并使裝茶件于茶壺頂部開口處時,使裝茶件內部的茶葉與茶水做一隔離。
文檔編號A47G19/14GK2681629SQ200420005359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17日
發明者謝福鑫 申請人:謝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