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囊鎮痛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三囊鎮痛泵,包括外罩、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出藥管和三通管,其中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并聯設于鎮痛泵外罩內;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上分別設有注藥口A、注藥口B、注藥口C,且三者相互獨立;出藥管設有四個支管,其中三個支管分別與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連通,且在三個支管上分別對應設有調節閥A、調節閥B、調節閥C,另一個支管與三通管相連。避免將理化性質或藥代動力學性質顯著不同的藥物混合在一個儲液囊里,且能夠根據病人的反應和需要進行單個藥物追加,避免因其中一個藥物的副作用較大而放棄使用鎮痛泵而造成浪費;三囊鎮痛泵設計巧妙,使用方法與單囊鎮痛泵相同,操作簡單。
【專利說明】
三囊鎮痛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涉及一種鎮痛栗,尤其涉及一種并聯設計、相互獨立且互不連通的三囊鎮痛栗。
【背景技術】
[0002]術后鎮痛是麻醉科的主要任務之一,能夠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增加病人的舒適度。同時,完善的術后鎮痛能使病人提早活動,減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發生,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減少術后病人體內的兒茶酚胺和其它應激性激素的釋放,有利于降低心率,防止術后高血壓,減少心肌做功和耗氧量,對心功能障礙病人特別有利。
[0003]鎮痛栗是近年來被麻醉科廣泛應用于臨床術后自控鎮痛技術的一種鎮痛工具。它使鎮痛藥物在血漿中能保持一個及時的穩定的濃度,并且可讓病人自行按壓給藥以迅速加強效果,治療更加個性化。臨床經驗顯示,采用鎮痛栗技術可達到有效、完善的術后鎮痛。
[0004]根據鎮痛的途徑不同,鎮痛栗的給藥途徑一般分為靜脈給藥、硬膜外給藥和皮下給藥。目前鎮痛栗里通常使用的鎮痛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鎮痛藥、鎮靜藥和鎮吐藥等,目前此三種藥物混合裝于一個單囊的鎮痛栗中。
[0005]術后鎮痛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其出現因所用的藥物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臨床表現:鎮痛不全、惡心嘔吐、嗜睡、尿潴留、皮膚瘙癢、下肢麻木等。目前應用單囊鎮痛栗且出現并發癥時,無法將鎮痛栗里的某一個藥物單獨的追加或減量,只能將栗里的所有的藥物一起追加或減量。比如患者出現鎮痛不全的時候,追加藥物除了鎮痛藥物,還有鎮靜藥物,這可能會引起患者的嗜睡和鎮靜過度;當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的時候,一起追加的除了鎮吐藥物,還有鎮痛藥物和鎮靜藥物,這勢必會進一步增加惡心嘔吐的副作用。此時,往往采取暫停使用鎮痛栗或棄用鎮痛栗,棄用鎮痛栗顯然導致浪費。因此,將每個藥物分開,單獨實施藥量控制非常必要。
[0006]現有技術中,中國專利ZL03253664.X,公開了一種雙囊鎮痛栗,包含有殼體,殼體內安裝三通閥,三通閥與管的一端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單向閥連接,管的側壁上開設通孔,管外側套裝藥囊,三通閥與管的一端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單向閥連接,管的側壁上開設通孔,管外側套裝藥囊。它裝有兩個藥囊,兩藥囊中存儲不同濃度的藥物,可根據患者的需要,通過轉動手柄選擇不同濃度的藥劑為患者止痛,因而該現有技術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可有效的為患者減輕痛苦,方便醫生為患者治療。
[0007]但是上述現有技術公開的雙囊鎮痛栗的兩個藥囊是連通的,且只能通過轉動手柄選擇不同濃度的藥劑。而在術后患者需要輸入的藥物包括鎮痛藥、鎮靜藥和鎮吐藥,缺一不可,因而上述雙囊鎮痛栗不能滿足同時給藥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8]解決的技術問題:為了避免將理化性質或藥代動力學性質顯著不同的藥物混合在一個儲液囊里,且能夠根據病人的反應和需要進行單個藥物追加,避免因其中一個藥物的副作用較大而放棄使用鎮痛栗而造成浪費,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三囊鎮痛栗。
[0009]技術方案:一種三囊鎮痛栗,包括鎮痛栗外罩、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出藥管和三通管,其中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并聯設于鎮痛栗外罩內;所述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上分別設有注藥口 A、注藥口 B、注藥口 C,且三者相互獨立;所述出藥管設有四個支管,其中三個支管分別與儲液囊A、儲液囊B、儲液囊C連通,且在三個支管上分別對應設有調節閥A、調節閥B、調節閥C,另一個支管與三通管相連。
[0010]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形狀及大小一致,且均為梭形。
[0011]優選的,所述注藥口 A、注藥口 B、注藥口 C上分別設有密封蓋A、密封蓋B、密封蓋C。在注藥口加設密封蓋可防止因注藥口染菌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感染。
[0012]進一步的,所述注藥口A、注藥口B、注藥口C上分別設有密封蓋開關A、密封蓋開關
B、密封蓋開關C。醫務人員通過密封蓋開關將密封蓋打開可以避免手直接接觸密封蓋,從而進一步降低注藥口染菌的危險,降低患者術后的感染率。
[0013]有益效果:(I)避免將理化性質或藥代動力學性質顯著不同的藥物混合在一個儲液囊里,且能夠根據病人的反應和需要進行單個藥物追加,避免因其中一個藥物的副作用較大而放棄使用鎮痛栗而造成浪費;(2)三囊鎮痛栗設計巧妙,使用方法與單囊鎮痛栗相同,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三囊鎮痛栗的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I為鎮痛栗外罩,2為儲液囊A,3為儲液囊B,4為儲液囊C,5為注藥口A,6為注藥口B,7為注藥口 C,8為調節閥A,9為調節閥B,10為調節閥C,11為三通管,12為出藥管,13為密封蓋A,14為密封蓋B,15為密封蓋C,16為密封蓋開關A,17為密封蓋開關B,18為密封蓋開關C。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
[0017]實施例1
[0018]如圖1所示,一種三囊鎮痛栗,包括鎮痛栗外罩1、儲液囊A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出藥管12和三通管11,其中儲液囊A 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并聯設于鎮痛栗外罩I內;所述儲液囊A 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上分別設有注藥口 A 5、注藥口 B 6、注藥口 C 7,且三者相互獨立;所述出藥管12設有四個支管,其中三個支管分別與儲液囊A 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連通,且在三個支管上分別對應設有調節閥A 8、調節閥B 9、調節閥C 10,另一個支管與三通管11相連。
[0019]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的顏色均不相同,分別為紅色、黃色、藍色。
[0020]其中儲液囊A 2、注藥口A 5和調節閥A 8顏色一致;儲液囊B 3、注藥口B 6和調節閥B 9顏色一致;儲液囊C 4、注藥口C 7和調節閥C 10顏色一致。
[0021]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大小一致。
[0022]在注藥口A 5、注藥口B 6、注藥口C 7上分別設有密封蓋A 13、密封蓋B 14、密封蓋C 15;同時在注藥口A 5、注藥口B 6、注藥口C 7上分別加設密封蓋開關A 16、密封蓋開關B17、密封蓋開關C 18。
[0023]由醫生根據鎮痛治療需要選擇鎮痛栗,并設定合適的藥液種類和劑量。鎮痛栗配藥過程中,通過三囊(儲液囊A、儲液囊B和儲液囊C)各自獨立的注藥系統,將鎮痛栗中的藥物依據作用、理化性質等分別注入三個儲液囊中。
[0024]在鎮痛栗持續輸注微量藥液的治療過程中,借助自控裝置,患者或醫生可通過調節閥追加藥液的輸注劑量,以達到個性化用藥的目的。當鎮痛不全時,追加鎮痛囊里的鎮痛藥物;當出現惡心嘔吐、嗜睡、尿潴留、皮膚瘙癢、下肢麻木等并發癥時,則可以選擇性的將鎮痛藥物暫停輸注,或將鎮吐囊里的鎮吐藥物予以追加。顯然,本發明的三囊鎮痛栗與傳統單囊鎮痛栗相比,其安全性較好,實用性增強,在并發癥發生時可有效避免棄栗。
[0025]另外,本發明的結構雖然與傳統鎮痛栗相比復雜一些,但三囊各自的結構參數和藥物輸注參數并沒有改變。
【主權項】
1.一種三囊鎮痛栗,其特征在于,包括鎮痛栗外罩(I)、儲液囊A(2)、儲液囊B(3)、儲液囊C (4)、出藥管(I 2)和三通管(11),其中儲液囊A (2)、儲液囊B (3)、儲液囊C (4)并聯設于鎮痛栗外罩(I)內;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3)、儲液囊C(4)上分別設有注藥口A(5)、注藥口B(6)、注藥口 C(7),且三者相互獨立;所述出藥管(12)設有四個支管,其中三個支管分別與儲液囊A(2)、儲液囊B (3)、儲液囊C(4)連通,且在三個支管上分別對應設有調節閥A(8)、調節閥B(9)、調節閥C(1),另一個支管與三通管(11)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囊鎮痛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3)、儲液囊C( 4)形狀一致,均為梭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囊鎮痛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液囊A(2)、儲液囊B(3)、儲液囊C(4)大小一致。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囊鎮痛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藥口A(5)、注藥口 B(6)、注藥口 C (7)上分別設有密封蓋A (13)、密封蓋B (14)和密封蓋C (15)。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三囊鎮痛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藥口A(5)、注藥口 B(6)、注藥口 C (7)上分別設有密封蓋開關A (16)、密封蓋開關B (17)和密封蓋開關C (18)。
【文檔編號】A61M5/142GK205672299SQ201620256756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0日 公開號201620256756.7, CN 201620256756, CN 205672299 U, CN 205672299U, CN-U-205672299, CN201620256756, CN201620256756.7, CN205672299 U, CN205672299U
【發明人】董迎春, 汪小海
【申請人】南京市口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