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裝置,涉及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本實用新型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可以同時接入甲乙兩瓶(袋)沒有配伍禁忌的輸液藥品,利用液體浮力作用的浮子拉動選通開關桿保證患者先輸甲瓶(袋)藥液;當甲瓶或袋藥品使用完后,浮子下壓選通開關桿自動將乙瓶(袋)藥液輸給患者;滴斗中設計安裝的透液阻氣膜確保沒有氣泡進入患者體內。輸液期間無需醫護人員的干預,全部過程自動完成,較大程度地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勞動效率,消除患者輸液期間的顧慮和擔心。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可靠性較高。
【專利說明】
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可廣泛應用于醫療衛生部門的輸液需要,在不影響患者使用的同時有效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醫療過程中靜脈輸液的應用范圍較廣、每年的使用數量巨大、使用頻率較高,這使得工作在一線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極高;同時,由于目前使用的輸液器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氣泡而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在輸液過程中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均高度精神緊張,從而加劇了工作強度。通常,大多數門診患者一次的輸液數量都在兩瓶以上,絕大部分的住院患者日均的輸液量更多。
[0003]本發明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可以同時接入甲乙兩瓶(袋)沒有配伍禁忌的輸液藥品,利用液體浮力作用的浮子拉動選通開關桿保證患者先輸甲瓶(袋)藥液;當甲瓶(袋)藥品藥品使用完后,浮子下壓選通開關桿自動將乙瓶(袋)藥液輸給患者;滴斗中設計安裝的透液阻氣膜確保沒有氣泡進入患者體內。輸液期間無需醫護人員的干預,全部過程自動完成,較大程度地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勞動效率,消除患者輸液期間的顧慮和擔心。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提高輸液工作的效率、降低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減少患者的精神負擔,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0005]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
[0006]—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包括連接輸液瓶(袋)的帶通氣口的、連接輸液瓶(袋)的帶通氣口的乙塑針、上藥室、中藥室、下藥室、浮子、選通開關桿、上密封圈、下密封圈、液位掛鉤、防浮子貼壁片、雙孔通氣口、滴斗阻氣膜;帶通氣口的甲塑針與上藥室連通,帶通氣口的乙塑針與下藥室連通。上藥室和下藥室通過中藥室隔離。上藥室和下藥室都設置斜面逸氣頂部結構,斜面逸氣頂部結構能夠驅趕藥室中的氣體通過雙孔通氣口排除;滴斗;滴斗透液阻氣膜;流量調節閥和輸液針。上藥室和下藥室都連通到雙孔通氣口,帶通氣口的甲塑針、上藥室和雙孔通氣口的一個通氣口構成一個通腔,帶通氣口的乙塑針、下藥室和雙孔通氣口的另一個通氣口構成一個通腔。這兩個通腔之間通過中藥室配合的選通開關桿連通。
[0007]浮子下端有液位掛鉤,液位掛鉤拉動選通開關桿;選通開關桿設有上下密封圈,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密封住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上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
[0008]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發揮密封作用,密封住上藥室的殘存藥液進入中藥室,同時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
[0009]中藥室的藥液通過滴斗和滴斗出口的滴斗透液阻氣膜供給患者。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
[0010]當甲乙兩個塑針分別插入甲乙兩瓶(袋)藥品,兩瓶(袋)中的藥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分別流入各自的上下藥室,由于藥室頂部的斜面逸氣頂部結構,驅趕藥室中的氣體通過雙孔通氣口排除,確保藥室中除了藥液外沒有氣體的存在;當具有一定重量的浮子在藥液的作用下上浮,當上浮達到一定高度后,浮子下端的液位掛鉤拉動選通開關桿,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發揮密封作用,密封住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同時,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上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中藥室的藥液通過滴斗和滴斗出口的透液阻氣膜供給患者。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
[0011]當上藥室的藥液逐漸用完,殘存藥液的液面不足以維持浮子的上浮時,浮子帶動液位掛鉤下行一定高度后,具有一定重量的浮子壓在選通開關桿上迫使選通開關桿下移。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發揮密封作用,密封住上藥室的殘存藥液進入中藥室,同時,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中藥室的藥液通過滴斗和滴斗出口的透液阻氣膜供給患者。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
[0012]浮子上還設有防浮子貼壁片,避免浮子上下浮動時造成貼壁的現象。
[0013]滴斗連接部,還可以調協滴斗透液阻氣膜、流量調節閥,可以更為方便的調節控制輸液。
[0014]本發明結構設計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可靠性較高。
【附圖說明】
[0015]附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I帶通氣口的甲塑針;2帶通氣口的乙塑針;3雙孔通氣口 ; 4上藥室;5防浮子貼壁片;6浮子;7液位掛鉤;8上當封圈;9下當封圈;10選通開關桿;11中藥室;12下藥室;13上藥室的斜面逸氣頂部結構;14下藥室斜面逸氣頂部結構;15滴斗;16滴斗透液阻氣膜;17流量調節閥;18輸液針;19輸液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本發明采用醫用PVC和醫用ABS材料注塑和粘結形成。上密封圈8和下密封圈9選用醫用硅膠材料。本發明的結構自上而下分別是:帶通氣口的甲塑針1、帶通氣口的乙塑針2、上藥室4、防浮子貼壁片5、浮子6、上密封圈8、選通開關桿10、下密封圈9、中藥室11和下藥室12、滴斗15、流量調節閥17、輸液管19和輸液針18。
[0018]醫護人員將帶通氣口的甲塑針I和通氣口和帶通氣口 2的乙塑針和通氣口分別插入兩瓶藥液瓶,懸掛兩瓶藥液瓶,保持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的大致垂直;打開流量調節閥17,用手將滴斗15反置,待滴斗15中藥液達到約三分之一高度時,放正滴斗的位置(大致垂直位置)。打開流量調節閥17,并開至最大位置,將輸液針18提升至接近滴斗中液面位置,待藥液充盈輸液管19后即可正常使用。
[0019]如果滴斗中氣體過多液面過低時,可以用力擠壓滴斗兩側,迫使氣體反向通過中藥室11和上藥室4之后通過雙孔通氣口 3排除氣體。之后,放正滴斗的位置(大致垂直位置)。打開流量調節閥17,并開至最大位置,將輸液針18提升至接近滴斗中液面位置,待藥液充盈輸液管19后即可正常使用。
【主權項】
1.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包括帶通氣口的甲塑針和、帶通氣口的乙塑針、雙孔通氣口、上藥室、上藥室斜面逸氣頂部結構、防浮子貼壁片、浮子、液位掛鉤、上密封圈、下密封圈、選通開關桿、中藥室、下藥室、下藥室斜面逸氣頂部結構、滴斗;其特征在于,帶通氣口的甲塑針與上藥室連通,帶通氣口的乙塑針與下藥室連通,上藥室和下藥室通過中藥室隔離,上藥室和下藥室都設置斜面逸氣頂部結構,斜面逸氣頂部結構能夠驅趕藥室中的氣體通過雙孔通氣口排除;上藥室和下藥室都連通到雙孔通氣口,甲塑針、上藥室和雙孔通氣口的一個通氣口構成一個通腔,乙塑針、下藥室和雙孔通氣口的另一個通氣口構成一個通腔,這兩個通腔之間通過中藥室配合的選通開關桿連通, 浮子下端有液位掛鉤,液位掛鉤拉動選通開關桿;選通開關桿設有上下密封圈,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密封住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安置在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上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 選通開關桿上端的上密封圈發揮密封作用,密封住上藥室的殘存藥液進入中藥室,同時選通開關桿下端的下密封圈解除密封作用,下藥室的藥液進入中藥室; 中藥室的藥液通過滴斗輸液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上藥室斜面逸氣頂部結構與水平面的傾斜角度為2?90° ;下藥室斜面逸氣頂部結構與水平面的傾斜角度為2?90。。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浮子的重量大于下藥室藥液的壓強乘以下密封圈的面積;同時,浮子在各種藥液中產生的浮力大于自身重量加上克服下藥室液體上溢所需要的密封力量再加上克服防浮子貼壁片與上藥室壁的摩擦力的總和。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雙孔通氣口每個孔的直徑范圍在0.5?5毫米,且位于兩個相對的側面,使用透氣阻液膜與大氣隔離,并相互間隔離。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雙孔通氣口每個孔的直徑范圍在0.5?5毫米,且位于兩個相對的側面,使用透氣阻液膜與大氣隔離,并相互間隔離。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滴斗出口連接有透液阻氣膜,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滴斗出口連接有透液阻氣膜,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滴斗出口連接有透液阻氣膜,透液阻氣膜確保供給患者的藥液中無氣泡的存在。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5或7或8所述的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液位掛鉤的行程范圍在0.5?15毫米;選通開關桿的直徑范圍在0.5?10毫米;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的外直徑范圍在2?10毫米。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雙塑針自動接續輸液器,其特征在于,上藥室的橫截面最大尺寸范圍在8?60毫米;下藥室的橫截面最大尺寸范圍在8?60毫米;雙孔通氣口和滴斗透液阻氣膜在0.05?0.3MPa的氣壓范圍內保證順利地透液阻氣。
【文檔編號】A61M5/36GK205672293SQ201620240249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4日 公開號201620240249.4, CN 201620240249, CN 205672293 U, CN 205672293U, CN-U-205672293, CN201620240249, CN201620240249.4, CN205672293 U, CN205672293U
【發明人】朱勇, 覃開蓉, 徐建華
【申請人】朱勇, 覃開蓉, 徐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