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包括具有彈性的宮型環及形狀、大小與宮型環相配合的薄膜,宮型環的形狀和大小與宮腔內壁邊緣相適應,薄膜覆蓋在宮型環上,薄膜的邊緣與宮型環的邊緣固定連接,宮型環的下部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薄膜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豎直的凹槽結構,凹槽結構由宮型環的上部延伸至下部;每個凹槽結構都對應一個通孔并與所對應的通孔連通。本實用新型不但能有效防治宮腔粘連,而且還有益于宮腔內分泌物的排出,還能夠防治宮頸管內口和宮頸管內口附近的宮腔下段的粘連現象,而且方便于醫務人員從宮腔內取出。
【專利說明】
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具體地指一種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
【背景技術】
[0002]由于非意愿妊娠而選擇人工流產及各種宮腔操作逐年增多,宮腔粘連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宮腔粘連是由于刮宮、感染所致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和瘢痕形成,其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特別容易發生于妊娠相關疾病的宮腔手術操作,如人工流產、宮腔內手術等,在這類患者中發病率為30?40%。近年來隨著宮腔鏡的發展,宮腔鏡下分離宮腔粘連已經成為治療這類疾病的常規術式。但是宮腔鏡術后易發生宮腔再次粘連的現象。宮腔粘連可造成患者月經量減少、閉經、不孕,嚴重影響患者生殖健康,破壞了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預防宮腔粘連是十分必要的。
[0003]通常的預防宮腔粘連方法有在進行宮腔鏡分離手術后,在宮腔內放置球囊導尿管或節育器,術后口服激素類藥物,放置凝膠顆粒等。其中放置球囊導尿存在屏障不充分,球囊的形狀與宮腔的形狀不完全吻合,容易在宮腔邊緣發生再次粘連,而且由于球囊中的氣體或液體在球囊長時間放置在宮腔內后容易泄露,所以球囊導尿管容易從宮腔內脫落。在宮腔內放置節育器,對防治宮腔再次粘連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是因為節育器并不能布滿整個宮腔,宮腔的前、后壁在放置節育器后依然會相互接觸,所以宮腔再次粘連的發生率較高。環凝膠顆粒放置多采用宮腔注入,由于宮腔的特殊形狀、位置及重力作用,大部分的凝膠都會隨陰道排出,從而降低了藥物的效果。雌激素類藥物盡管可促使子宮內膜再生與修復,但對于重度粘連患者宮腔創面大面積瘢痕化,極少的殘留子宮內膜很難再生修復,另夕卜,大量的雌激素類藥物對人體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如對肝臟的損害、引起乳腺癌變、增加體液儲留、改變凝血功能等。同時大量外源激素進入機體會由于負反饋抑制人體內源激素產生,使人由生理性狀態變成病理狀態。
[0004]針對上述防治宮腔粘連的傳統方法的不足,醫療人員現將用生物膜包裹節育器放置在宮腔內,其生物膜往往采用羊膜制成,由于羊膜的特殊性,所以包裹操作總是很難完成,容易造成污染。在經歷過宮腔鏡手術后,宮腔內往往存在分泌物,即使將羊膜包裹節育器完成后放置入宮腔內,上述結構也無法幫助分泌物排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分泌物排出宮腔。另外,在臨床上會發現宮頸管內口和宮頸管內口附近的宮腔下段的粘連現象。上述部位如果粘連會引起宮頸完全封閉,將導致經血排出受阻,從而使患者閉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不但能夠有效的防治宮腔粘連,還有利于宮腔內分泌物排出宮腔。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包括具有彈性的宮型環及形狀、大小與宮型環相配合的薄膜,所述宮型環的形狀和大小與宮腔內壁邊緣相適應,所述薄膜覆蓋在宮型環上,所述薄膜的邊緣與宮型環的邊緣固定連接,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宮型環的下部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所述薄膜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豎直的凹槽結構,所述凹槽結構由宮型環的上部延伸至下部;所述每個凹槽結構都對應一個通孔并與所對應的通孔連通。
[0007]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結構沿宮型環的寬度等距間隔布滿至整個薄膜,所述相鄰兩個凹槽結構之間為與凹槽結構相對的凸槽結構。
[0008]更進一步地,所述凸槽結構由宮型環的上部延伸至下部,所述每個凸槽結構都對應一個通孔并與對應的通孔連通。
[0009]再進一步地,所述宮型環的下部中央具有開口結構,所述開口結構與宮頸管相對并連通。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宮型環的下部中央連接有導流條。
[00?1 ]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條為一根,長度為0.5?4cm。
[0012]在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包括具有彈性的宮型環和薄膜。薄膜覆蓋在宮型環上,薄膜的邊緣與宮型環固定連接,薄膜的形狀和大小與宮型環相配合,而宮型環的形狀和大小與宮腔內壁邊緣相適應。由此本實用新型在放置于宮腔后是布滿整個宮腔,不但使宮腔中部的前后內壁分離,也能在宮腔邊緣處有效防治粘連。薄膜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豎直的凹槽結構,所述凹槽不但在宮腔內形成了供分泌物流動的通道,而且增加了宮腔前后內壁的間距,使防治粘連效果更好;凹槽結構由宮型環的上部延伸至下部,這樣的結構方便宮腔內分泌物更好的排出;在宮型環的下部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每個凹槽結構都對應一個通孔并與所對應的通孔連通,由此,宮腔內分泌物在順著凹槽結構向下流動時,通過宮型環下部的通孔流到宮腔下部,再由宮頸管內口排出宮腔。
[0013]凹槽結構沿宮型環的寬度等距間隔布滿至整個薄膜,所述相鄰兩個凹槽結構之間為與凹槽結構相對的凸槽結構,每個凸槽結構也對應一個通孔,并且與對應的通孔連通。這樣的結構不但進一步促進了宮腔內分泌物的流動,還進一步的增加了宮腔前后內壁的間隔,增強了防治宮腔粘連的效果。
[0014]在宮型環的下部中央開設開口結構,所述開口結構與宮頸相對并連通。開口結構的作用是使宮腔內分泌物流至宮頸的通道更加順暢,使分泌物更快的流出宮腔。
[0015]在宮型環的下部中央連接有導流條,導流條的材質實用柔軟的生物膜制成,設置在宮頸內口內。導流條的作用不但起到了防治宮頸管內口和宮頸管內口附近的宮腔下段的粘連現象,還起到了對宮腔內分泌物的導流作用,使分泌物更順利的流出宮頸管內口,而且導流條起到了引導作用,方便醫務人員將本實用新型取出。
[001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不但能有效防治宮腔粘連,而且還有益于宮腔內分泌物的排出,還能夠防治宮頸管內口和宮頸管內口附近的宮腔下段的粘連現象,而且方便于醫務人員從宮腔內取出。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8]圖中:宮型環I(其中:通孔1.1、開口結構1.2)、薄膜2(凹槽結構2.1、凸槽結構2.2)、導流條3。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情況,但它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僅做舉例而已。同時通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0]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由宮型環I和薄膜2組成。宮型環I的形狀和大小與宮腔內壁邊緣相適應,薄膜2的形狀和大小與宮型環I相配合。薄膜2由具有彈性的硬質生物膜制成,其邊緣與宮型環I的邊緣固定連接。由此,可使本實用新型在放置在宮腔內后可以布滿整個宮腔,使宮腔前后內部間隔開,有效防治宮腔粘連。
[0021]在薄膜2上等距設置有多個凹槽結構2.1,每個凹槽結構2.1為豎直的,沿宮型環I的寬度布滿在整個薄膜2上。在相鄰的兩個凹槽結構2.1之間為凸槽結構2.2,凸槽結構2.2與凹槽結構2.1相對,由此,使薄膜2呈波浪型。每個凹槽結構2.1和每個凸槽結構2.2都是由宮型環I的上部延伸至下部。在宮型環I的下部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1.1,在宮型環I的下部中央設置有開口結構1.2。每個凹槽結構2.1和每個凸槽結構2.2都對應一個通孔1.1,并且與對應的通孔1.1相連通。開口結構1.2是宮型環I在下部為非封閉的,再其它實施方案中,開口結構1.2也可以是通孔結構,開口結構1.2與宮頸管相對并連通。
[0022]在宮型環I的下部中央連接有一根長度為4cm的導流條3,導流條3為質地柔軟的生物膜制成,設置在宮頸管內,不僅起到導流宮腔內分泌物的作用,還起到了防治宮頸管內口和宮頸管內口附近宮腔底部粘連的作用,而且還起到引導醫務人員取出本實用新型的作用。
[0023]未詳述部分為現有技術。
【主權項】
1.一種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包括具有彈性的宮型環(I)及形狀、大小與宮型環(I)相配合的薄膜(2),所述宮型環(I)的形狀和大小與宮腔內壁邊緣相適應,所述薄膜(2)覆蓋在宮型環(I)上,所述薄膜(2)的邊緣與宮型環(I)的邊緣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宮型環(I)的下部間隔開設有多個通孔(1.1);所述薄膜(2)上間隔設置有多個豎直的凹槽結構(2.1),所述凹槽結構(2.1)由宮型環(I)的上部延伸至下部;所述每個凹槽結構(2.1)都對應一個通孔(1.1)并與所對應的通孔(1.1)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結構(2.1)沿宮型環(I)的寬度等距間隔布滿至整個薄膜(2),所述相鄰兩個凹槽結構(2.1)之間為與凹槽結構(2.1)相對的凸槽結構(2.2)。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槽結構(2.2)由宮型環(I)的上部延伸至下部,所述每個凸槽結構(2.2)都對應一個通孔(1.1)并與對應的通孔(1.1)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宮型環(I)的下部中央具有開口結構(1.2),所述開口結構(1.2)與宮頸管相對并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宮型環(I)的下部中央連接有導流條(3)。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防治宮腔粘連的節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條(3)為一根,長度為0.5?4cm。
【文檔編號】A61F6/14GK205626243SQ201620135401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3日
【發明人】劉義
【申請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