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包括護具本體,所述護具本體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列于中間部兩側并與中間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均包括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中間層為碳纖維發熱片,所述碳纖維發熱片布置有發熱絲,所述內層內側對應于人體經絡設置有天灸材料層;還包括向發熱絲供電的供電模塊,所述供電模塊包括電源適配器和供電插座,所述供電插座設置于外層并與發熱絲電連接,所述電源適配器與供電插座可拆卸式電連接;無論是對于頸部挫傷還是由于伏案工作引起的慢性損傷均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專利說明】
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具,尤其涉及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
【背景技術】
[0002]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保健,尤其是對于伏案工作的人員來說,頸部的損傷較大,因此需要對頸部進行相應的保護,現有技術中,對于頸部的保護通常采用定位支架等,這種方式僅能夠對于頸部進行定位,對于頸部受到挫傷的患者是實用的,但是對于頸部由于伏案工作所造成的慢性損傷不具有任何效果,而且現有的頸部護具穿戴麻煩,不方便使用。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新的頸部護具,無論是對于頸部挫傷還是由于伏案工作引起的慢性損傷均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無論是對于頸部挫傷還是由于伏案工作引起的慢性損傷均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包括護具本體,所述護具本體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列于中間部兩側并與中間部一體成型;
[0006]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均包括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中間層為碳纖維發熱片,所述碳纖維發熱片布置有發熱絲,所述內層內側對應于人體經絡設置有天灸材料層;還包括向發熱絲供電的供電模塊,所述供電模塊包括電源適配器和供電插座,所述供電插座設置于外層并與發熱絲電連接,所述電源適配器與供電插座可拆卸式電連接。
[0007]進一步,所述供電模塊包括供電保護模塊,所述供電保護模塊包括溫度探測器、控制器、輸入按鈕以及供電控制電路,所述溫度探測器為多個且布置于中間層,所述溫度探測器與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所述供電控制電路設置于供電插座與發熱絲之間的供電通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與供電控制電路的命令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按鈕與控制器的命令輸入端連接。
[0008]進一步,所述中間部的下側邊緣為凸弧形結構,所述中間部的上側邊緣為凹弧形結構,所述中間部的寬度大于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寬度。
[0009]進一步,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內層和外層均為彈性布料制成,且第一粘接部的內層內側設置有粘扣,第二粘接部的外層的外側設置有粘扣。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無論是對于頸部挫傷還是由于伏案工作引起的慢性損傷均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且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而且易于穿戴,使用方便,適應性強。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圖1中的后視圖。
[0014]圖3為中間層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護具本體各層結構示意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圖1中的后視圖,圖3為中間層結構不意圖,圖4為護具本體各層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包括護具本體,所述護具本體包括第一粘接部5、第二粘接部I和中間部2,所述第一粘接部5和第二粘接部I分列于中間部2兩側并與中間部2—體成型;
[0018]所述第一粘接部5、第二粘接部I和中間部2均包括外層14、中間層11和內層15,所述中間層11為碳纖維發熱片,所述碳纖維發熱片布置有發熱絲12,所述內層內測對應于人體經絡設置有天灸材料層16;其中,天灸材料為白芥子甙、香蘭基丁醚、辣椒堿、毛茛甙、姜辣素中的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的混合物,并將上述混合物與醫用硅膠或者醫用橡膠混合制成天灸材料層,還包括向發熱絲12供電的供電模塊,所述供電模塊包括電源適配器和供電插座4,所述供電插座4設置于外層14并與發熱絲12電連接,所述電源適配器與供電插座4可拆卸式電連接,在使用中,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粘接使本實用新型固定于使用者的頸部,方便使用,易于穿戴,通過發熱絲發熱,能夠產生5μπι — 15μπι的遠紅外輻射線,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產生共振,從而產生溫熱效應,從而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良好的保健甚至一定的治療作用,從而適應性廣,而且,天灸材料中的藥性成分,通過紅外輻射直接滲入到病患部位,保健效果以及治療效果更佳;當然,在實際使用中,還可以通過蓄電池7進行供電,當通過電源適配器進行供電時,一方面,在使用者不需要移動時,由電源適配器提供電流供發熱絲發熱,另一方面向蓄電池進行充電,當使用者需要移動時,則可以拔掉電源適配器,轉為由蓄電池進行供電,蓄電池設置在護具本體的外層,如圖1所示。
[0019]本實施例中,所述供電模塊包括供電保護模塊,所述供電保護模塊包括溫度探測器13、控制器、輸入按鈕6以及供電控制電路,所述溫度探測器13為多個且布置于中間層11,溫度探測器采用微型溫度傳感器,利于布置,不會對使用造成影響,特別是不會造成人體的不適感;所述溫度探測器與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所述供電控制電路設置于供電插座4與發熱絲12之間的供電通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與供電控制電路的命令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按鈕6與控制器的命令輸入端連接,通過上述結構,當使用時,如果溫度超過設定的穩定,則控制器控制供電控制電路斷開電源與發熱絲之間的電源通路,從而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利于使用者的安全;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具有不同的適應溫度,因此,通過輸入按鈕對發熱絲的溫度進行調整,并且輸入按鈕具有指示作用,不同的溫度指示按鈕對應顯示不同的顏色,輸入按鈕在改變溫度檔位時為循環控制,比如溫度檔位為3當,那么開機狀態時溫度檔位自動為中檔,顯示對應的顏色為白色,當開機后按一次輸入按鈕,溫度檔位變為高檔,顯示對應的顏色為紅色,再按一次,則溫度檔位變為低檔,對應顯示顏色為藍色,依次這樣循環,并且輸入按鈕還為開機按鈕,以節省空間,當長時間按住輸入按鈕時即為開機命令或者關機命令,在檔位切換過程中,控制器控制供電控制電路切換不同的狀態向發熱絲輸入不同的電流,其中,控制器為現有的芯片,供電控制電路為現有的電路,在此不加以贅述,通過上述結構,大大增強本實用新型的適應性,能夠適應于不同的群體,而且使用更加方便,如圖1所示,蓄電池7、供電插座4以及輸入按鈕6均設置于第二粘接部I的外層。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中間部2的下側邊緣為凸弧形結構3,所述中間部2的上側邊緣為凹弧形結構8,所述中間部2的寬度大于第一粘接部5和第二粘接部I的寬度,當使用時,凹弧形結構一側朝上,與人體的頭部的后側接觸,凸弧形結構一側朝下,與人體的背部接觸,通過上述結構,能夠有效增強使用者的舒適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頭部進行支撐固定,適應于不同的群體。
[0021]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部5和第二粘接部I的內層15和外層14均為彈性布料制成,且第一粘接部5的內層內側設置有粘扣9,第二粘接部I的外層的外側設置有粘扣10,由于每個人對于松緊的要求不同,因此,通過上述結構,一方面利于對護具進行良好的固定,另一方面,利于適應于不同的人體。
[0022]上述中的內側是指使用護具時朝向人體的一側,而朝向人體相反的一側為外側。
[0023]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護具本體,所述護具本體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列于中間部兩側并與中間部一體成型; 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中間部均包括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中間層為碳纖維發熱片,所述內層內測對應于人體經絡設置有天灸材料層,所述碳纖維發熱片布置有發熱絲,還包括向發熱絲供電的供電模塊,所述供電模塊包括電源適配器和供電插座,所述供電插座設置于外層并與發熱絲電連接,所述電源適配器與供電插座可拆卸式電連接; 所述中間部的下側邊緣為凸弧形結構,所述中間部的上側邊緣為凹弧形結構,所述中間部的寬度大于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寬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模塊包括供電保護模塊,所述供電保護模塊包括溫度探測器、控制器、輸入按鈕以及供電控制電路,所述溫度探測器為多個且布置于中間層,所述溫度探測器與控制器的輸入端連接,所述供電控制電路設置于供電插座與發熱絲之間的供電通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與供電控制電路的命令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按鈕與控制器的命令輸入端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碳纖維電發熱頸部護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內層和外層均為彈性布料制成,且第一粘接部的內層內側設置有粘扣,第二粘接部的外層的外側設置有粘扣。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5612617SQ201620107473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日
【發明人】姜興鵬
【申請人】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