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及影像采集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影像采集裝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殼體、且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第二開口匹配;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通過光線導向組件,診療者能夠在通過便攜終端采集舌相時觀看到舌相,提高了影像采集裝置的易用性。
【專利說明】
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及影像采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影像采集領域,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及影像采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本部分旨在為權利要求書中陳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處的描述不因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認是現有技術。
[0003]在中醫醫療體系中,中醫望診是一種醫生常用的、并且重要的診查手段,尤其是針對舌相的望診。目前,市場中提供了一種應用于中醫望診領域的舌相采集裝置,該舌相采集裝置主要包括:一伸縮筒、安裝于伸縮筒的前端用于與人體臉部貼合的采集環、安裝于伸縮筒內用于為舌相采集裝置在采集舌相時將舌頭照亮的LED光源、與伸縮筒的后端匹配的相機模塊、以及安裝于伸縮筒的手柄等,其中:
[0004]當在進行中醫診療時,使待診療者臉部與采集環貼合并且將舌頭伸入伸縮筒的前端,LED光源開啟以將舌頭照亮,通過控制手柄上設置的拍照按鈕控制相機模塊采集治療者的舌相,以便中醫對采集的舌相進行診斷治療。
[0005]但是,目前市場中的舌相采集裝置在對舌相進行采集時,相機模塊只能朝向舌相采集裝置的前端,即診療者無法在采集舌相時觀看到采集的舌相,使得舌相采集裝置的易用性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6]出于現有技術中提供的舌相采集裝置在診療者進行舌相采集時無法觀看到采集的舌相的原因,現有技術中提供的舌相采集裝置的易用性較差。
[0007]因此在現有技術中,使用易用性較差的舌相采集裝置采集人體待采集部位的影像,這是非常令人煩惱的過程。
[0008]為此,非常需要一種影像采集裝置,以使能夠與使診療者在采集舌相時能夠觀看到采集的舌相的影像,以使影響采集裝置具有較高的易用性。
[0009]在本上下文中,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期望提供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影像采集裝置。
[0010]在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0011 ]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所述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
[0012]所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且使所述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所述第二開口匹配;
[0013]所述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所述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所述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
[0014]在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了一種影像采集裝置,包括: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便攜終端,其中,所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0015]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所述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
[0016]所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且使所述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所述第二開口匹配;
[0017]所述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所述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所述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影像采集裝置,診療者在使用上述圖像采集適配裝置進行舌相采集時,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的殼體內設置的光導向組件能夠對殼體內的光線路徑進行轉換,因此,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可以使便攜終端的顯示屏朝向診療者的眼睛,通過殼體內設置的光線導向組件將殼體第一開口處的圖像導向便攜終端的攝像頭,因此,診療者能夠在采集舌相時觀看到采集的舌相的影像,增強了影像采集裝置的易用性,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附圖說明】
[0019]通過參考附圖閱讀下文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易于理解。在附圖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實施方式,其中:
[0020]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應用場景;
[0021]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a_圖3c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的另一種結構不意圖;
[0024]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的又一種結構不意圖;
[0025]圖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的又一種結構不意圖;
[0026]圖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的又一種結構不意圖;
[0027]圖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第二開口處設有的遮擋蓋處于第二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第二開口處設有的遮擋蓋處于第一工位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在附圖中,相同或對應的標號表不相同或對應的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將參考若干示例性實施方式來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應當理解,給出這些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進而實現本實用新型,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是為了使本公開更加透徹和完整,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003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出了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影像采集裝置。
[0032]在本文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圖中的任何元素數量均用于示例而非限制,以及任何命名都僅用于區分,而不具有任何限制含義。
[0033]下面參考本實用新型的若干代表性實施方式,詳細闡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
[0034]實用新型概述
[0035]本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提供的舌相采集裝置在對舌相進行采集時,相機模塊只能朝向舌相采集裝置的前端,即診療者無法在采集舌相時觀看到采集的舌相,使得舌相采集裝置的易用性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其中,該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且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第二開口匹配;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由于對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的殼體內設置了光線導向組件,因此,可以使便攜終端的顯示方向朝向人眼的方向,使診療者在進行舌相采集時能夠看到便攜終端的攝像頭拍攝的舌相;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影像采集裝置,在上述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的基礎上還可以包括便攜終端,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模塊和影像采集適配裝置相配合,增強了影像采集裝置的易用性。
[0036]在介紹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具體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各種非限制性實施方式。
[0037]應用場景總覽
[0038]下面結合圖1的應用場景,參考圖2?圖9來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影像采集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應用場景僅是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而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此方面不受任何限制。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可以應用于適用的任何場景。
[0039]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1、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0040]殼體具有第一開口A和第二開口 B,第一開口 A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第二開口 B用于便攜終端4采集圖像;
[0041]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4固定于殼體1、且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與第二開口 B匹配;
[0042]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殼體I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A貼合時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通過第二開口 B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
[0043]如圖1和圖2所示,診療者在使用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時,首先通過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將便攜終端4固定在殼體I上,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與殼體I的第二開口 B匹配,此時,診療者的嘴部與殼體I的第一開口 A貼合,診療者的眼睛能夠看到便攜終端4的顯示屏幕,殼體I內設有的光線導向組件能夠將第一開口A處的圖像光線導向殼體I的第二開口B處,進而,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能夠拍攝到舌相的圖像,從而使診療者能夠在采集舌相時觀看到舌相,提高了圖像采集裝置的易用性。
[0044]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采用的光線導向組件可以包括用于對光線的傳播方向進行調整的反射鏡組。反射鏡組能夠對殼體I的第一開口 A處的光線進行反射,進而實現對殼體I內光線的導向,最終將光線導向殼體I的第二開口B。
[0045]當然,為了擴大便攜終端4通過攝像頭采集的舌相的完整性,具體地,如圖2所示,光線導向組件還包括沿第一開口 A朝向第二開口 B的光線路徑方向排列的第一透鏡組31和第二透鏡組33,其中:
[0046]第一透鏡組31固定于殼體I,用于擴大光線導向組件的采光視角;
[0047]第二透鏡組33固定于殼體I,用于對光線導向組件的光學后焦進行調整,以使光線導向組件的成像面與所述第二開口 B匹配。
[0048]第二透鏡組33固定于殼體I,用于對透過第一透鏡組31的光線匯聚。這樣,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在采集舌相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第一透鏡組31擴大采集圖像的視角范圍,同時,通過和第二透鏡組33對整個光學導向組件的光學后焦進行調整,使光學導向組件的成像面與第二開口 B匹配,進而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能夠采集完整、高分辨率的舌相圖像。
[0049]進一步地,為了減小便攜終端4采集圖像時形成舌相圖案的光線在經過第一透鏡組31和第二透鏡組33之后產生的畸變等,如圖2所示,光線導向組件還包括第三透鏡組32,第三透鏡組32固定于殼體,且用于對透過第一透鏡組31的光線進行畸變調整且用于與第二透鏡組33以及第一透鏡組31配合以對通過光線導向組件的光線進行畸變調整。
[0050]具體地,第一透鏡組31可以為一凸透鏡,同時,第二透鏡組33為凹透鏡,第三透鏡組32可以為凹透鏡或凸透鏡。
[0051]進一步地,上述光導向組件具有的反射鏡組可以包括多個反射鏡,如圖2所示,具體地,上述反射鏡組可以包括第一反射鏡34和第二反射鏡35,且第一反射鏡34位于第一透鏡組31和第三透鏡組32之間,第二反射鏡35位于第三透鏡組32和第二透鏡組33之間。反射鏡組包括多個反射鏡能夠通過多個反射鏡配合來改變光線的照射角度,進而能夠減小每一個反射鏡多光線照射角度的改變,并且,便于在多個反射鏡之間設置透鏡組件。
[0052]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用于將便攜終端4固定在殼體I上的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可以具有多種結構形式,如圖3a-圖3c所示,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可以包括便攜終端夾緊件21,便攜終端夾緊件21具有第一側壁211和第二側壁212,第一側壁211和第二側壁212相對設置以形成用于夾持便攜終端4的卡槽C,其中第一側壁211上設有用于避讓便攜終端攝像頭的避讓口 2111,且第一側壁211上設有用于與殼體I配合以將便攜終端夾緊件21固定于殼體I的固定件22。
[0053]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先將便攜終端4固定在便攜終端夾緊件21形成的卡槽C中,然后再通過固定件22將便攜終端夾緊件21固定在殼體I上,最終實現便攜終端4與殼體I之間的固定配合。
[0054]進一步地,上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中具有的固定件22具體可以為固定塊,且固定塊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第二開口 B且與第二開口 B固定配合,固定塊設有通光孔221以用于避讓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
[0055]當然,上述固定件22與便攜終端夾緊件21之間的配合關系也可以有多種,如,固定件22與第一側壁211之間可以為固定連接。這樣,便攜終端定位組件2在與便攜終端4配合時,可以通過調整便攜終端4插入卡槽C的深度、最終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與固定件22上設有的通光孔221匹配即可。
[0056]當然,上述固定件22與便攜終端夾緊件21的第一側壁211之間的配合方式還可以為滑動配合,此時,第一側壁211上設有的避讓口 2111為長度方向垂直于卡槽C槽底的滑槽,固定件22可沿避讓口 2111長度方向滑動地安裝于第一側壁211。這樣,在便攜終端4相對于便攜終端夾緊件21之間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調節固定件22在避讓口2111長度方向上的位置來使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與固定件22設置的通光孔221匹配。
[0057]當然,上述固定件22還可以為與便攜終端夾緊件21固定連接、且能與殼體I抱接的抱箍。
[0058]進一步地,為了減小便攜終端4在卡入卡槽C時對便攜終端4殼體的磨損,如圖4所示,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中的第二側壁212朝向第一側壁211的表面陣列分布有由柔性材料制備的多個凸起2121。這樣,當便攜終端4在伸入卡槽C時,第二側壁212上設置的凸起1212會在便攜終端4的擠壓下發生一定的形變,進而使第二側壁212與便攜終端4殼體之間的接觸為軟接觸,進而能夠減小便攜終端4在卡入卡槽C時對便攜終端4殼體的磨損。
[0059]同時,為了能夠使便攜終端定位組件能夠適用于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4,可以通過便攜終端夾緊件21的下述多種結構實現:
[0060]方式一,可以通過在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上設置相應的調節機構實現使便攜終端定位組件能夠適用于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的目的,如:
[0061]上述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中,可以在第二側壁212上設有用于調節卡槽C內用于固定便攜終端4的間隙大小的調節機構。
[0062]具體地,如圖5所示,上述間隙調節機構可以包括彈片2122,彈片2122位于卡槽C內、且安裝于便攜終端夾緊件21的第二側壁212,用于當將便攜終端4插入卡槽C時,對彈片2122進行擠壓,將便攜終端4固定于第一側壁211和第二側壁212之間。
[0063]便攜終端4在插入卡槽C時朝向第二側壁212的表面與彈片2122接觸,彈片2122在便攜終端4的擠壓下的變形量會根據便攜終端4的厚度不同而不同,進而能夠將便攜終端4固定在卡槽C內。
[0064]當然,如圖6所示,上述間隙調節機構還可以包括限位板2123、螺桿2124和貫穿第二側壁212厚度的螺紋孔,限位板2123可沿垂直于第二側壁212方向移動地安裝于卡槽C內、且與第二側壁212平行,螺桿2124的一端伸入卡槽C以與限位板2123連接,另一端伸出卡槽C,螺桿2124與螺紋孔螺紋配合以在繞自身軸心線旋轉時驅動限位板2123移動,將便攜終端4固定于第一側壁和限位板之間。
[0065]限位板2123在螺桿2124的驅動下沿垂直于第二側壁212移動時能夠調節限位板2123與第一側壁211之間的間隙大小,進而能夠將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4固定在卡槽C內。
[0066]方式二,還可以通過限定便攜終端夾緊件21本身的結構實現使便攜終端定位組件能夠適用于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的目的,如:
[0067]便攜終端夾緊件21為由彈性材料制備的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且具有C型結構,便攜終端夾緊件21用于通過扣壓的方式固定便攜終端4;
[0068]或者,
[0069]如圖7所示,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中,第一側壁為安裝板211,第二側壁212為彈性背夾。
[0070]上述兩種結構的便攜終端夾緊件21中,第二側壁212本身具有彈性調節功能,因此,第二側壁212可以在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4的擠壓下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形,進而將不同厚度的便攜終端4固定在卡槽C內。
[0071]進一步地,請參考圖8和圖9,為了在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不適用時能夠對第二開口進行保護,同時防止灰塵等異物進入到殼體I內,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還包括遮擋蓋12,遮擋蓋12處于蓋合狀態時覆蓋第二開口 B。
[0072]—種實現方式中,上述遮擋蓋12為可拆卸地安裝于殼體I,當遮擋蓋12安裝于殼體時處于蓋合狀態。
[0073]另一種實現方式中,請繼續參考圖8和圖9,上述遮擋蓋12可滑動地安裝于殼體I,當遮擋蓋12滑動至第一工位時處于蓋合狀態,如圖9所示;當遮擋蓋12滑動至第二工位時露出第二開口 B,如圖8所示。
[0074]具體地,上述殼體I在設置第二開口 B的部位形成一臺面11,上述遮擋蓋12可滑動地安裝在臺面11上。
[0075]更具體地,可以是在臺面11上設置滑軌、而在遮擋蓋12上設置滑槽,或者,在臺面11上設置滑槽、而在遮擋蓋12上設置滑軌,從而實現遮擋蓋12與殼體I之間的滑動配合。
[0076]進一步地,由于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在進行拍攝時需要光源,這里的光源可以利用便攜終端4的攝像頭41自帶的光源,如閃光燈,還可以是影像采集適配裝置中設置的電源,如:
[0077]—種實現方式中,上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還包括安裝于殼體I內的光源組件(圖中未示出),光源組件設有朝向第一開口A方向發光的光源,以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 A貼合時照亮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
[0078]進一步地,為了減小因殼體I內壁的反光對便攜終端4通過攝像頭41拍攝的舌相圖案的影響,上述殼體I內壁還設有吸光層。吸光層能夠將照射在殼體I內壁上的光線進行吸收,減少了殼體I內壁反射的光線,進而能夠使得便攜終端4拍攝的效果更好。
[0079]進一步地,為了提高殼體I對便攜終端4支撐的穩定性,殼體I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用于支撐便攜終端4的支撐面,第二開口 B位于支撐面。
[008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影像采集裝置,該圖像采集裝置包括: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便攜終端,其中,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0081]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
[0082]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殼體、且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第二開口匹配;
[0083]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
[0084]雖然已經參考若干【具體實施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但是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所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對各方面的劃分也不意味著這些方面中的特征不能組合以進行受益,這種劃分僅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本實用新型旨在涵蓋所附權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圍內所包括的各種修改和等同布置。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符合最寬泛的解釋,從而包含所有這樣的修改及等同結構和功能。
【主權項】
1.一種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所述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 所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且使所述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所述第二開口匹配; 所述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所述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所述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光線導向組件包括用于對光線的傳播方向進行調整的反射鏡組。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光線導向組件還包括沿所述第一開口朝向所述第二開口的光線路徑方向排列的第一透鏡組和第二透鏡組,其中: 所述第一透鏡組固定于所述殼體,用于擴大所述光線導向組件的采光視角; 所述第二透鏡組固定于所述殼體,用于對光線導向組件的光學后焦進行調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光線導向組件還包括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三透鏡組固定于所述殼體,且用于對透過所述第一透鏡組的光線進行畸變調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反射鏡組包括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且所述第一反射鏡位于所述第一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所述第二反射鏡位于所述第三透鏡組和第二透鏡組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包括便攜終端夾緊件,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具有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相對設置以形成用于夾持便攜終端的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側壁上設有用于避讓便攜終端攝像頭的避讓口,且所述第一側壁上設有用于與所述殼體配合以將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固定于所述殼體的固定件。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固定件為固定塊,且所述固定塊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第二開口且與所述第二開口固定配合,所述固定塊設有通光孔以用于避讓所述便攜終端攝像頭。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固定件與所述第一側壁固定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第一側壁上設有的避讓口為長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卡槽槽底的滑槽,所述固定件可沿所述避讓口長度方向滑動地安裝于所述第一側壁。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第二側壁朝向所述第一側壁的表面陣列分布有由柔性材料制備的多個凸起。11.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第二側壁上設有用于調節所述卡槽內用于固定所述便攜終端的間隙大小的調節機構。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 所述調節機構包括彈片,所述彈片位于所述卡槽內、且安裝于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的第二側壁,用于當將所述便攜終端插入所述卡槽時,對所述彈片進行擠壓,將所述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側壁之間; 或者, 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限位板、螺桿和貫穿所述第二側壁厚度的螺紋孔,所述限位板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側壁方向移動地安裝于所述卡槽內、且與所述第二側壁平行,所述螺桿的一端伸入所述卡槽以與所述限位板連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卡槽,所述螺桿與所述螺紋孔螺紋配合以在繞自身軸心線旋轉時驅動所述限位板移動,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限位板之間。13.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 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為由彈性材料制備的便攜終端夾緊件,且具有C型結構,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用于通過扣壓的方式固定所述便攜終端; 或者, 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中,所述第一側壁為安裝板,所述第二側壁為彈性背夾。14.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固定件為與所述便攜終端夾緊件固定連接、且能與所述殼體抱接的抱箍。15.根據權利要求1-14任一項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還包括遮擋蓋,所述遮擋蓋處于蓋合狀態時覆蓋所述第二開口。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遮擋蓋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殼體,當所述遮擋蓋安裝于所述殼體時處于所述蓋合狀態。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遮擋蓋可滑動地安裝于所述殼體,當所述遮擋蓋滑動至第一工位時處于所述蓋合狀態,當所述遮擋蓋滑動至第二工位時露出所述第二開口。18.根據權利要求1-14任一項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還包括安裝于所述殼體內的光源組件,所述光源組件設有朝向所述第一開口方向發光的光源,以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所述第一開口貼合時照亮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19.根據權利要求1-14任一項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殼體內壁設有吸光層。20.根據權利要求1-14任一項所述的影像采集適配裝置,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形成一個用于支撐便攜終端的支撐面,所述第二開口位于所述支撐面。21.一種影像采集裝置,包括: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和便攜終端,其中,所述影像采集適配裝置包括殼體、便攜終端定位組件以及光線導向組件; 所述殼體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用于與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貼合,所述第二開口用于便攜終端采集圖像; 所述便攜終端定位組件用于將便攜終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且使所述便攜終端的攝像頭與所述第二開口匹配; 所述光線導向組件安裝于所述殼體內,用于在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與第一開口貼合時使便攜終端的攝像頭通過所述第二開口拍攝到人體待采集圖像部位的圖像。
【文檔編號】A61B5/00GK205568924SQ201620223610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2日
【發明人】劉銳, 叢林, 李曉燕
【申請人】杭州朗和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