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包括定位針和帶刻度的導絲,定位針包括針頭和針管,針頭連接在針管一端,針管上設有藥劑輸入口和導絲插口,導絲插接在導絲插口中。本實用新型使用導絲直接進入人體進行目標部位的定位,不受呼吸運動的影響,為同軸穿刺針提供準確目標部位,使得同軸穿刺針穿刺易于一步到位,提高經皮肺穿刺操作效率,使用本實用新型可減少對影像定位的依賴,避免患者多次接受CT射線或超聲波,避免反復修正位置和重復穿刺,從而減輕減少對病患的附加傷害。
【專利說明】
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
【背景技術】
[0002]經皮肺穿刺是目前明確肺部疾病的常用診斷方法,目前我國臨床上實施經皮肺穿刺常用的器械有注射麻藥用的注射器,進行肺部活體組織取樣的活檢針,以及用于活檢針定位的同軸穿刺針,采用上述器械進行穿刺操作的一般操作步驟是:1.先在CT或超聲定位的輔助下確定擬穿刺部位;2.根據定位用注射器注射麻藥,進行局部逐層浸潤麻醉,麻醉后拔出注射器;3.以皮膚上的針眼確定麻醉部位,將同軸穿刺針穿刺入目標部位;4.拔出同軸穿刺針中的針芯,空出同軸穿刺針的腔體,將活檢針插入同軸穿刺針的腔體并沿同軸穿刺針插至目標部位進行活檢取樣。上述操作由于受呼吸活動的影響,同軸穿刺針并不能確保順利地一次性準確穿刺到位,往往需借助CT或超聲定位多次穿刺。受器械的限制,上述經皮肺穿刺方法存在如下缺點:在局部麻醉的過程中,同軸穿刺針穿刺過程中都需通過影像定位以確定同軸穿刺針能經局部麻醉部位到達目標部位,這樣患者就有可能多次接受CT射線或超聲波,造成身體損害;受呼吸運動影響,穿刺目標部位存在移動,同軸穿刺針穿刺難以一次成功,可能需要反復多次,增加患者痛苦;反復穿刺及多次影像定位亦會造成嚴重的時間浪費,令本已非常忙碌的醫療單位負荷進一步加重。公開號為CN204446042U的實用新型于2015年7月8日公開了一種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定位針,包括針管、針芯和針座;所述針管的尾部固定設置在針座的前端;所述針芯通過針座伸入至所述針管內;所述針管的長度為12cm;在所述針管的外表面由針尖至針尾方向,間隔設有一排刻度,所述刻度以毫米為單位;圍繞在所述針管的周向設有與其緊密配合的定位套,該定位套的長度為l-3mm,在該定位套上設有不透X線標記點。本實用新型增加了安全度,并且減少病人痛苦。在針管外表面有一小橡膠圈進行定標,可保證在抽吸過程中不會刺入過深,并達到較精確定位抽吸幅度作用,而且在該橡膠圈的外表面設有不透X線標記點,在做CT時能實時看到穿刺的深度以及定位針的位置,大大增加了穿刺的效果。但該實用新型使用時也是主要靠影像定位引導,受呼吸運動的影響,仍然難以迅速而準確的進行肺部目標部位的穿刺。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現有的經皮肺穿刺所使用的器械難以進行迅速而準確的目標部位定位及穿刺,且使用過程中較多依賴影像定位,不利于提高操作效率及減輕減少病患的附加傷害。為克服這些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減少對影像定位的依賴,能確保經皮肺穿刺操作中對目標部位準確定位及穿刺,從而提高操作效率及減輕減少病患的附加傷害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包括定位針和帶刻度的導絲,定位針包括針頭和針管,針頭連接在針管一端,針管上設有藥劑輸入口和導絲插口,導絲插接在導絲插口中。使用本定位工具時,針頭插入目標部位,通過藥劑輸入口注射麻藥,完成局部麻醉后,將導絲沿著針頭內部的腔道插入人體直接到達針頭所在的目標部位,從而準確到達目標部位,然后退出針頭而導絲一端仍然留置在人體內,另一端露在人體外,指引目標部位,此后進行同軸穿刺針穿刺時,就可將同軸穿刺針套在導絲上,并沿導絲插入人體,為最后的活檢針取樣建立指向準確的通道。本定位工具由于使用導絲直接進入人體進行目標部位的定位,故即使肺部因為呼吸而有一定的運動,留在人體內的導絲都能指示出最終的目標部位,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影像定位的依賴,避免患者多次接受CT射線或超聲波,還可使得同軸穿刺針穿刺易于一步到位,避免反復多次影像定位及重復穿刺,從而提高經皮肺穿刺的操作效率,并減輕減少對病患的附加傷害。
[0005]作為優選,針管上設有藥劑輸入支管,藥劑輸入口設于藥劑輸入支管上。設置藥劑輸入支管,可以有充足的空間設置可靠的連接結構,使藥劑輸入口更容易安置,便于外接注射麻藥的注射器,從而方便使用。
[0006]作為優選,導絲插口設于針管的針頭相對端。針頭與導絲插口位于針管兩端,這樣導絲可沿直線推送,減少阻力。
[0007]作為優選,藥劑輸入支管與導絲插口間的針管上設有隔斷機構。隔斷機構可將藥劑輸入支管與導絲插口隔斷,這樣在注射麻藥時避免藥劑從導絲插口處流失。
[0008]作為優選,針管為硬管,所述隔斷機構包括封堵球,封堵球設于一閥座中,該閥座一體成型地設于針管周面上,封堵球通過旋柄連接于該閥座上,旋柄與該閥座上螺紋連接。通過旋轉旋柄可控制封堵球與針管進行開閉配合,實現藥劑輸入支管與導絲插口間的通斷,以在穿刺操作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功能切換。本隔斷機構結構合理,工作可靠,適用于硬質針管。
[0009]作為另選,針管為軟管,所述隔斷機構為一壓輪式流速調節器,該壓輪式流速調節器夾持在針管外。壓輪式流速調節器技術成熟,使用方便,適用于軟質針管。
[0010]作為優選,導絲端頭呈圓鈍的形狀。導絲端頭進入人體,圓鈍的形狀不會對人體組織造成傷害。
[0011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提高經皮肺穿刺操作效率。本實用新型使用導絲直接進入人體進行目標部位的定位,因而后續的穿刺過程不受呼吸運動的影響,為同軸穿刺針提供準確目標部位,使得同軸穿刺針穿刺易于一步到位,提高經皮肺穿刺操作效率。
[0013]在經皮肺穿刺操作中減輕減少對病患的附加傷害。使用本實用新型可減少對影像定位的依賴,避免患者多次接受CT射線或超聲波,避免反復多次影像定位并重復穿刺,從而減輕減少對病患的附加傷害。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不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導絲插入時的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6]圖中,1-針頭,2-針管,3-導絲,4-藥劑輸入支管,5-導絲插口,6_封堵球,7_旋柄,8-閥座,9-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8]實施例1:
[0019]如圖1、圖2所示,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包括定位針和帶刻度的導絲3,導絲3為柔韌的金屬絲,定位針包括針頭I和針管2,針管2為圓柱形硬管,針頭I可拆卸地套接在針管2—端,針管2上設有藥劑輸入口和導絲插口 5,導絲3插接在導絲插口 5中,導絲3直徑略小于針頭I內徑。針管2上傾斜設有藥劑輸入支管4,藥劑輸入支管4與針管2—體成型,藥劑輸入口設于藥劑輸入支管4上。導絲插口 5設于針管2的針頭相對端。藥劑輸入支管4與導絲插口 5間的針管2上設有隔斷機構,該隔斷機構包括封堵球6,封堵球6設于一圓柱形的閥座8中,閥座8—體成型地設于針管2周面上,封堵球6通過旋柄7連接于閥座8上,封堵球6固連在旋柄7自由端,封堵球6與旋柄7結合部設有密封墊9,封堵球6直徑與閥座8及針管2的內徑均適配,密封墊9與閥座8適配,旋柄7與閥座8螺紋連接。導絲3端頭呈圓鈍的形狀,本實施例中為球形。
[0020]使用本定位工具時,現通過旋柄7的調節將封堵球6堵住針管2,導絲3拉到封堵球6以上,針頭I插入目標部位,通過藥劑輸入口注射麻藥,完成局部麻醉后,將封堵球6整體收入閥座8內,讓出通道,將導絲3沿著針頭I內部的腔道穿刺入人體直接到達針頭所在的目標部位,從而迅速而準確的進行肺部目標的穿刺,然后退出針頭I而導絲3—端仍然留置在人體內,另一端露在人體外,指引目標部位,同時通過導絲3上的刻度顯示目標部位的深度,此后進行同軸穿刺針穿刺時,就可將同軸穿刺針套在導絲3上,并沿導絲3插入人體為最后的活檢針取樣建立指向準確的通道,這樣整個經皮肺穿刺操作只要在注射麻藥前找準目標部位即可完成對各步驟要找的目標部位的準確定位,此后就無需再進行反復調整和重新定位。
[0021]實施例2:
[0022]導絲3用柔韌的碳纖維材料制成。針管2為軟管,所述隔斷機構為一壓輪式流速調節器,該壓輪式流速調節器夾持在針管2外。導絲3端頭呈橄欖形。其余同實施例1。
【主權項】
1.一種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包括定位針和帶刻度的導絲(3),定位針包括針頭(I)和針管(2),針頭(I)連接在針管(2)—端,針管(2)上設有藥劑輸入口和導絲插口(5),導絲(3)插接在導絲插口(5)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針管(2)上設有藥劑輸入支管(4),藥劑輸入口設于藥劑輸入支管(4)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導絲插口(5)設于針管(2)的針頭相對?而。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藥劑輸入支管(4)與導絲插口(5)間的針管(2)上設有隔斷機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針管(2)為硬管,所述隔斷機構包括封堵球(6),封堵球(6)設于一閥座中,該閥座一體成型地設于針管(2)周面上,封堵球(6)通過旋柄(7)連接于該閥座上,旋柄(7)與該閥座上螺紋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針管(2)為軟管,所述隔斷機構為一壓輪式流速調節器,該壓輪式流速調節器夾持在針管(2)外。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經皮肺穿刺定位工具,其特征是導絲(3)端頭呈圓鈍的形狀。
【文檔編號】A61B17/34GK205548643SQ201620072407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5日
【發明人】鞠方鶴, 洪輝華, 楊淑玲, 江立斌, 呂昕, 王維益, 胡軍旗, 朱云, 張婭, 楊珺超, 王真
【申請人】浙江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