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骨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該骨撬包括一體成型的撬桿和撬頭,撬桿為扁平狀;撬桿上設有多個圓形或橢圓形的通孔;撬桿的下表面與撬頭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55°?170°的夾角;撬頭由兩側臂組成,兩側臂之間形成弧形開口,兩側臂的遠離撬桿的末端的開口尺寸與后交叉韌帶的直徑匹配,開口尺寸為15?30mm;兩側臂的下表面設有粗糙區域;兩側臂的遠離所述撬桿的末端向上翹起。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骨撬,可有效幫助手術醫生在后交叉韌帶型膝關節置換術更好顯露膝關節,避免雙尖骨撬插入過深損傷后方血管神經以及對于后交叉韌帶的損傷。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骨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在做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時,處理脛骨平臺的時候,一般會采用骨撬插入脛骨平臺后方,同時依托股骨髁間將脛骨平臺向前方脫位,從而達到有效暴露,方便進行外科操作。然而在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時因后交叉位于脛骨后方和股骨髁之間,會影響對骨撬的放入。此種情況下,醫生經常會使用雙尖形骨撬將脛骨平臺向前方脫位,在達到相同手術效果的同時減少骨撬對于后交叉韌帶的影響。
[0003]但是傳統的雙尖形骨撬在插入脛骨平臺后方時容易引起滑動。這種滑動一方面可能造成骨撬尖部插入脛骨平臺后方過深,損傷后方的血管神經,另一方面這種滑動可能因為雙尖撬頂部弧形部分切割后交叉,造成后交叉韌帶的損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以克服現有技術的骨撬,在插入脛骨平臺后方時容易引起滑動,容易造成骨撬尖部插入脛骨平臺后方過深,損傷后方的血管神經,以及容易導致后交叉韌帶損傷等缺陷。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包括:撬桿以及與撬桿一端連接的撬頭,所述撬桿和撬頭一體成型,所述撬桿為扁平狀;所述撬桿上設有多個圓形或橢圓形的通孔;
[0006]所述多個圓形或橢圓形通孔沿撬桿的長度方向排列;
[0007]所述撬桿的下表面與撬頭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55°-170°的夾角;
[0008]所述撬頭由兩側臂組成,所述兩側臂之間形成弧形開口,所述兩側臂的遠離所述撬桿的末端的開口尺寸與后交叉韌帶的直徑匹配,所述開口尺寸為15-30_;所述兩側臂的下表面設有粗糙區域;
[0009]所述位于兩側臂下表面的粗糙區域位置相對應;
[0010]所述位于兩側臂下表面的粗糙區域小于或等于兩側臂下表面的區域;
[0011 ]所述撬桿與撬頭連接的一端,其寬度小于撬桿遠離撬頭的一端的端部寬度;
[0012]所述兩側臂的遠離所述撬桿的末端向上翹起。
[0013]優選地,所述撬桿上設有兩個圓形通孔。
[0014]優選地,所述撬桿的下表面與撬頭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65°的夾角。
[0015]優選地,所述開口尺寸為25mm。
[0016]優選地,所述兩側臂的下表面的粗糙區域設有磨砂的防滑紋理。
[0017]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可有效幫助手術醫生在后交叉韌帶型膝關節置換術更好顯露膝關節,避免雙尖骨撬插入過深損傷后方血管神經以及對于后交叉韌帶的損傷,另外,在兩側臂增設的磨砂防滑紋理,更加有效地保障放入骨撬時減少其滑動并且減少骨撬對于后交叉韌帶的切割,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結構立體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結構后視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在手術過程中的使用狀態圖;
[0022]其中:1:撬桿;2:撬頭;3:通孔;4:側臂;5:防滑紋理;6:后交叉韌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是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4]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包括:撬桿I以及與撬桿I一端連接的撬頭2,所述撬桿I和撬頭2—體成型,所述撬桿I為扁平狀;
[0025]本實施例中將橇桿I和撬頭2—體成型設置,便于加工,并能增強該骨撬的承受力。
[0026]所述撬桿I上設有多個圓形或橢圓形的通孔3,所述多個圓形或橢圓形通孔3沿撬桿I的長度方向排列。
[0027]通過在撬桿I上設置多個通孔3,便于醫生持握,增加手部和撬桿之間的把持手感,起到防滑作用。
[0028]所述撬頭2由兩側臂4組成,所述兩側臂4之間形成弧形開口,所述兩側臂4的遠離所述撬桿I的末端的開口尺寸與后交叉韌帶的直徑匹配,所述開口尺寸為15-30mm;所述兩側臂的下表面設有粗糙區域5;其中,位于兩側臂4下表面的粗糙區域5位置相對應;所述位于兩側臂4下表面的粗糙區域5區域小于或等于兩側臂4下表面的區域。
[0029]本實施例中粗糙區域5設有磨砂的防滑紋理,可有效避免骨撬向下滑動損傷膝關節后方血管神經和切割后交叉韌帶,有利于手術操作,極大程度上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0030]本實施例中兩側臂4的遠離所述撬桿I的末端的開口尺寸優選為25mm,以便與后交叉韌帶的直徑更好地匹配。
[0031]所述撬桿I的下表面與撬頭2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55°_170°的夾角,優選的,該所述撬桿I的下表面與撬頭2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65°的夾角,可極大提高該骨撬的翹起承受力。
[0032]所述撬桿I與撬頭2連接的一端,其寬度小于撬桿I遠離撬頭的一端的端部寬度,所述兩側臂4的遠離所述撬桿I的末端向上翹起。
[0033]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撬桿I上優選設有兩個圓形通孔,便于醫生手持,實現防滑效果O
[0034]參考圖3,當該骨撬插入脛骨皮質后方,兩側臂4之間形成的弧形開口部分避開后交叉韌帶6,其下表面的磨砂防滑紋理部分抵住股骨遠端截骨面,從而保證在脛骨平臺向前方脫位的同時,避免骨撬向下滑動損傷膝關節后方血管神經和切割后交叉韌帶,有利于手術操作。
[003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特征在于,包括:撬桿以及與撬桿一端連接的撬頭,所述撬桿和撬頭一體成型,所述撬桿為扁平狀;所述撬桿上設有多個圓形或橢圓形的通孔; 所述多個圓形或橢圓形通孔沿撬桿的長度方向排列; 所述撬桿的下表面與撬頭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55°-170°的夾角; 所述撬頭由兩側臂組成,所述兩側臂之間形成弧形開口,所述兩側臂的遠離所述撬桿的末端的開口尺寸與后交叉韌帶的直徑匹配,所述開口尺寸為15-30_;所述兩側臂的下表面設有粗糙區域; 所述位于兩側臂下表面的粗糙區域位置相對應; 所述位于兩側臂下表面的粗糙區域小于或等于兩側臂下表面的區域; 所述撬桿與撬頭連接的一端,其寬度小于撬桿遠離撬頭的一端的端部寬度; 所述兩側臂的遠離所述撬桿的末端向上翹起。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撬桿上設有兩個圓形通孔。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撬桿的下表面與撬頭的下表面之間具有165°的夾角。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尺寸為25_。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交叉韌帶保留型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側臂的下表面的粗糙區域設有磨砂的防滑紋理。
【文檔編號】A61B17/56GK205514729SQ201620224566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2日
【發明人】邵宏翊, 田偉, 周新, 周一新, 楊德金
【申請人】北京積水潭醫院